第三章 萬事互相效力
讀經:
“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因為他豫先所知道的人,就豫先定下效法他兒子的模樣……。”(羅八28-29)
本章我們要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約拿書中其他令人驚奇之處。約拿書篇幅雖短,裏面卻充滿了寶藏和豐富的情感,更給了我們一些非常重要的歷史記載。然而最要緊的,就是在其背後隱藏著非常高深的屬靈教訓;我們在此就要明白:聖靈是如何把這許多教訓放在一起。
【奇妙的文詞結構】單單從文學的角度來看約拿書,就會令人歎為觀止。有一位研究約拿書的專家加百列(Frank
E.Gaebelein)曾經這樣說過:
“約拿書是聖經許多卷書裏面,在記述上,描寫上非常精巧的例證之一。只有在聖靈的默示下,才能在讀約拿書的時候,發現它非常美麗的一面。”
又有一位作者裏德(Charles Reade)說:
“約拿書是最美麗的故事,從來沒有人這樣寫過,而且只用了非常短少的篇幅。換句話說,這雖是聖經所有故事中最短的一篇,總共只有四十八節,一千三百二十八個字。但在一種確定的設計下,其中人物性格的開展,表現得非常細膩而且給人不疾不徐的感覺。只有最偉大的藝術家,才能夠在故事的對話和敍述之間,以如此完美的比例,來表達他的思想。”
當我們再仔細的讀本卷書時,必定會發現它的整個結構實在完美。聖靈就用此種結構,來表現它背後所隱藏的美,也就是其中所顯出的對稱。一件東西美或不美,“對稱”是其要素之一。讀約拿書的確可以發現它有非常美麗的對稱,藉著這均勻和美麗的對稱,聖靈就開始發表他的資訊,並作許多的解釋,使之能以應用於每一個基督徒身上。等到萬事互相效力的時候,你就看見它每一章都能成為我們重要的幫助。
以下是約拿書的奇妙結構:約拿書第一和第三章講到外邦人——第一章講到水手,第三章講到尼尼微人;第二、四章則是講到約拿。其次,每一章都很自然地分成四段:
1.神創造一種時勢;
2.人對時勢的反應;
3.神的再反應;
4.人的再反應。
當神訓練我們、雕塑我們、並允許許多環境臨到我們時,在我們身上幾乎都重演著這四個階段。所以聖靈重覆地用這樣的結構來告訴我們,神如何讓我們在他面前學功課,如何藉著環境一步一步的來教育我們。
【大風興起】在第一章中,特別在描寫水手的過程時,一切開始於:神興起了海中的一陣大風,這就是他所創造的一種情勢。緊接著下面的故事就發生了,這正是羅馬書八章告訴我們的:“萬事互相效力。”(羅八28)這萬事不過是為我們創造一些機會,這些機會也許就是我們的轉機,在表面上可能是個危機,然而是危機也好、是轉機也好,在人生的過程中,總是個很明顯的時勢。
當神在海面興起大風的時候,就帶給了那些水手水生難忘的情形;那些水手生下來也許就是為著這一天,因為就在這一天,他們整個人生的方向完全改變了。就水手來說,整個時機的開始在於神自己。對於這種情勢有什麼反應呢?水手害怕了,然後就開始哀求他們自己的神。經上說他們就大大的懼怕、竭力蕩槳……對於這個反應,他的回應是使海浪平息(一15)。最後他們向耶和華獻祭,並且許願。這是水手的最終反應。
當神興起一個環境的時候,我們自然會有一種反應,就像水手的反應。因著我們的反應,我們的神從天上也有了回應,結果就拯救我們脫離困境;但故事並不是就停在這裏——我們終於向神獻祭,並且許願。
【神雕刻敬拜的人】我們不要輕忽剛才所描寫的幾個反應。這整個功課可能是從一個危機開始,也可能是從一個神所創造的時勢開始,為要啟動我們的反應。因此當水手禱告的時候,神就釋放他們;當神釋放了他們以後,最後的結果就是敬拜。我們真認識什麼叫做敬拜嗎?主日擘餅的時候,我們真的敬拜主了嗎?但願我們真的懂得什麼叫做敬拜!最高的敬拜乃是遵循神的道路,不只相信他的慈愛,也相信他的智慧。
雅各的整個人生,從生下來就是匆匆忙忙的,然而我們最後看見的一幅圖畫,卻是他扶著杖頭敬拜神。這就是何以神要興起一陣大風來,因為他要在我們身上創造出個敬拜的心來。所以,一個會敬拜的人,是一個真正懂得如何經過神雕刻的人。不只在水手身上是這樣,在約拿身上也是這樣。
【模成主的形像】在第二章中,整個焦點都在約拿身上:而所有的“狀況”完全是從神來的。為什麼神會設計這些狀況呢?因為經上告訴我們:我們本不曉得當怎樣禱告,聖靈親自在我們裏面用說不出來的歎息,為我們禱告(參羅八26)。我們不會禱告,往往是因為不知道什麼叫做“禍”,什麼叫做“福”。許多時候我們以為是福(禍),結果是禍(福)。常常神讓我們遭遇一個難處,目的是要使我們躲去一個更大的難處。所以我們不會禱告,乃是因為不知道到底怎樣才是祝福,但是聖靈在我們裏面,用說不出來的歎息為我們禱告,而他每次禱告的時候,都是根據神的旨意為我們禱告。我們基督徒不該是宿命論者,但有人卻充滿了無可奈何的感覺,心中常嘀咕著:“神比我更大,神比我更有能力,他忽然讓這事臨到我,我只好接受了!”如果我們的態度是這樣的話,那就完全錯了:那些不信神的人,他們就是有這樣的觀念,總是認為:“命該如此!”
我們常渴望平靜度日,但事與願違,總要發生一些情況,因為聖靈知道這樣才能把祝福帶給我們。既然我們不會禱告,聖靈就早己為我們禱告。他知道什麼是福,什麼是禍;因著聖靈為我們禱告,我們就明白何謂“萬事互相效力”。神讓一陣颶風臨到水手們,故事就開始了,情況也就發生了;而這許多的情況,原是要叫我們得著益處。
有人以為羅馬書八28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道理。常有人經歷過類似以下的例子;有一天不小心車子被偷,而難過得不得了;於是便引聖經的話——“萬事互相效力”自作解釋,認為這就是車子之所以不見的原因。幾天後,神特別恩待——“舊的不去,新的不來!”結果他另外賜下一輛特別漂亮的驕車,作夢也沒想到,竟是一輛“賓士”!不禁大叫:“今天晚上去聚會,我一定要起來作見證——萬事實在是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本來是輛小小的車子,現在是一輛很神氣的‘賓士’。真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主把他的益處賞給我……”
我們不能說“賓士”不是益處,但是聖靈比我們看得更遠;如果“賓士”能叫我們興奮得睡不著覺,那我們就知道聖靈有一天要把我們帶到一個地步,會使我們更睡不著覺,因為當我們接著讀羅馬書八29-30時,就會發現為什麼萬事要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這益處到底是什麼呢?原來是叫我們模成神兒子的形像!因為聖靈只認識基督;聖靈只高舉基督。聖靈只榮耀基督。為了在我們身上彰顯神的榮美,聖靈知道什麼對我們是祝福,什麼對我們是破壞;因此沒有一個基督徒的境遇是偶發事件。
所以,當一個情況發生了,我們要說:主啊!感謝你,我從來不會想到要這樣禱告,我怎麼禱告也不會要求這個情況發生在我身上,但是聖靈用說不出來的歎息為我禱告,所以,主,我知道你給我的是最好的。雖然我不會解釋,雖然我不明白,雖然我常常覺得像瑪拉苦水那樣的苦,但有一件事我知道,地上開始的每一個情況都是受天上的支配;這是因為聖靈為我禱告的緣故。
因此,當許多事情發生時,千萬不要說:“為什麼會發生在我身上?為什麼?為什麼?……”雖然這是無可避免的心態,但是羅馬書第八章應該是最好的回答,叫我們仍舊安息。主知道我們的每一步路和我們的力量,他愛我們,聖靈也為我們禱告,所以祝福臨到我們,叫我們能模成神兒子的形像。約拿書第一章是如此,第二章也是如此。
【最美的一幅圖畫】第二章中學功課的是約拿,因為焦點是約拿。這一段的功課,他是怎麼開始的呢?他把約拿“拋在海中”。當約拿被丟入海裏以後,整個情況就開始了。第二章也就是約拿最美麗的反應。經上告訴我們,約拿在魚腹中禱告耶和華,這正是約拿的反應。有很多人談到約拿書第二章的時候,一面迷惑於約拿怎麼會在魚肚子裏面?有一個弟兄說:“因為我這樣的迷惑,而忘記了最美麗的一幅圖畫,就是約拿在魚肚子裏禱告。”天上根據約拿這個“行動”而有了反應:神就吩咐魚把約拿從魚腹裏吐在旱地上。在這過程之後,約拿的反應是怎樣呢?他不但獻祭,而且許願;我們可清楚看見,水手的經歷也發生在約拿身上。第一章是結束於獻祭和許願,第二章我們所看見的約拿,最後也是獻祭和許願。所以在這一章中,可以看見約拿也經歷了四個階段——神設計情景;人禱告之反應;神的拯救;人的感謝與敬拜。這真是一幅美麗的圖畫。
【最大的悔改】第三章的焦點是在尼尼微身上,這個情況是怎麼發生、怎麼造成的呢?神藉著約拿宣告說:“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必傾覆了!”結果尼尼微人有了反應。那是信心的反應,並且配合著一項悔改的行動。這可以說是全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悔改,他們甚至使牲畜和牛羊都不吃草、也不喝水。那些牲畜和牛羊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但是因為它們得不到草吃、也得不到水喝,所以就在畜欄裏面大叫起來。整個尼尼微城充滿了哀號的聲音,那聲音所代表的乃是悔改的心;他們轉離了所行的惡。如此的反應,使神也有了迴響,就是拯救整個尼尼微城免於毀滅,這是第三個階段。至於第四個階段,在第三章中沒有提到,但在第四章裏面,我們看到約拿怎麼做就知道尼尼微人怎麼做;反過來說,尼尼微人怎麼做,正是約拿怎麼做的一個描寫。在這樣的對比下,顯明約拿是怎樣的一個人;並且讓我們曉得為什麼聖靈在約拿身上的工作是那麼特別;更曉得尼尼微人第四個階段的經歷是怎樣的。
【主阿一定是你錯】第四章的焦點又回到約拿的身上。情況是怎麼開始的呢?萬事是怎麼互相效力的呢?他拯救整個尼尼微城,這是很好的消息,因為尼尼微本來應該滅亡,結果並沒有滅亡。第二章裏的約拿是個美麗的約拿。第二章一整章就是個感恩的詩篇,約拿的禱告就像是一首詩,充滿了感謝和讚美。雖然在魚腹裏面,雖然經過狂風暴雨,甚至不知道怎樣解釋自己的環境,最後卻也獻上了感恩和讚美。第二章中,我們可以用水手與約拿一比;第四章中,則可以用尼尼微人來比約拿;這樣給我們的印象會更加深刻。
在第四個情況裏,當神拯救尼尼微以後,約拿的反應如何呢?他開始發怒,不只發怒而且抱怨,最後甚至求死來要脅神。這完全是人的反應,許多人都可能如此。約拿巴不得能夠逃離他跟前的情況。神根據約拿這樣的態度採取了一個措施,那就是第四章4節所說的:
“你(約拿)這樣發怒合乎理嗎?”
神這樣的反應,是藉著交通,和約拿對話,但也只是這麼一句話而己。然而這句在原文裏的表達是一句慈悲的話,它的意思是:“約拿,你生氣了嗎?”一點也沒有責備的意思。這句話的背後充滿了神的同情:或者說得明確一點,它充滿了神的瞭解。神懂得約拿,因神紀念我們不過是塵土而已,所以他只說了這麼一句簡單的話。約拿怎樣反應呢?在第二章裏,約拿最後獻祭並且還願;但是在第四章裏,他的反應卻甚為激烈(第五節):
“於是約拿出城,坐在城的東邊,在那裏為自己搭了一座棚,坐在棚的蔭下,要看看那城究竟如何?”
約拿對神這麼慈愛的一句話,居然毫不動心,卻出城坐在城的東邊,在那裏為自己搭了一座棚,坐在棚裏要看看那城究竟如何?在此可以發現有一種靈,雖然沒有說一句話,但那背後所隱藏的卻是倔強而且頑固。所以神要教訓約拿,這次不是興起一條大魚把他給吞了,乃是讓蓖麻高過他,使他不致被曬昏。
我們的神實在是像約拿自己所說的,是一位有恩典、有憐憫的獨一真神(四2)。約拿也許在神面前抱怨說:就是因為你有恩典、有憐憫,所以我才逃跑的,急速逃往他施去。約拿逃往他施,不是因為他不知道,他知道得很透轍,因為約拿實在是認識他的。如今神說了一句話:“約拿,你生氣了嗎?”這正是他所認識的神的話。結果約拿一句話也不回答,調頭就走,而且要看看那座城到底有沒有塌下來;因為神不能違背他自己,所以他一定要看這座城到底有沒有塌下來?
雖然約拿有這樣的心態,但是神實在愛他。為了要讓他看得舒服一點,不致在大熱天裏汗流浹背,臨時給他搭一個看臺,使蓖麻發生,高過約拿,影兒遮蓋他的頭,這實在是一幅很美麗的圖畫。
約拿在神所出的第四個情況裏,他的反應不但倔強而且頑固。為什麼呢?因為這一次約拿知道他是對的,所以無論神怎麼樣,他也覺得他是有理的,以致於他說:
“我發怒以至於死,都合平理!”
雖然約拿倔強到這樣的地步,末了我們看見的還是神的審判。所以約拿書的結尾,是個很奇特的結尾;這個結尾證明我們的神得勝了。約拿書根本就是約拿自己寫的,但難得有一個先知能寫出有關自己失敗的事,結局又是神得勝了。就像有首詩歌所說的:“你如果用雷轟來向我施刑,我仍舊是不肯悔改。但是因為愛大到一個地步,我變成一個沒有能力的人。”所以在約拿那種反應之後,神必須為他上一門特別的課,那門課就是第四章最末了那一句話。這句話在下一章中,會詳細說明。
由以上約拿的經歷,再次給我們看見每一章都顯明了四個階段:先是神創造一種時勢;二是人對時勢的反應;三是神的再反應;四是人的再反應。
很可惜!在第四個時勢裏面,我們看見了約拿的另一面。第二章是約拿最美的一面,但是到了第四章,我們看到的約拿真的很像我們。神原是可以放棄約拿的,一個學了那麼深功課的人,一個曾經在魚腹裏三天三夜,而且曾經用五個字叫整個尼尼微城翻過來的人,到了最後居然還有這樣的表現。如果我們是神,我們要說:“這個人沒有希望了,走了那麼遠的道路,給了他那麼多的恩典和寬容,結果他竟然有會那樣的反應與醜陋的表現。”雖然約拿有老亞當的反應,有屬肉體的醜陋,但是神沒有放棄,而且最後神仍舊得勝了。
許多時候,神好像在一場戰役中失敗了,但是,神總是在最後贏得了整體的戰爭,我們以為是約拿得勝了,因為照理看來,約拿真的是對的,所以他有理由逃到他施去,他也有理由對神說:“我就是發怒以至於死都合乎理。”意思就是說:“我即使死了也沒有錯,我肯定這次我是對的。”這背後暗示著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神啊!這一次你一定錯了。”我們不要笑約拿,因為我們常常也是這麼霸道,以為神給我們的環境一定是錯了!而且他也不可能作這樣的事,我們這樣的跟隨主,主不可能這樣對待我們。所以整個約拿書第四章,實在說來就是我們的一幅圖畫,就是我們失敗的寫照。
【奇妙的對稱性】以下我們要從對稱的角度來看約拿書:第一章1-3節,和第三章1-3節,幾乎是完全一樣的。這是很奇妙的對稱,很明顯地把約拿書一分為二。第一章是第一段的開始,第三章是第二段的開始。這是很自然的分段。因為在這兩段中,神所說的話幾乎是一樣的。第一、二章告訴我們約拿的神蹟,第三、四章則告訴我們約拿如何對尼尼微人成了神蹟。
不僅如此,我們也可發現第一和第三章是相對的,第二和第四章也是相對的。第一和第三章中,都不是只有約拿一個人:第一章的約拿是在一群水手中間;第三章的約拿則是走在尼尼微人群中間。第二章、第四章的約拿卻是單獨地在神面前:第二章的約拿一個人在魚腹裏面,單獨向神禱告;第四章是約拿單獨地與神對話。言談之間,神改變了萬念俱灰的約拿。由此可見,交通是多麼地重要,有多少次我們就是在與主交通中,受到他絕對的改正。如果我們能看見這樣一幅圖畫,必看見約拿書第四章實在太美了。
第二章是約拿在魚腹中禱告耶和華,第四章2節也說:“就禱告耶和華。”因此,第二章的約拿在禱告,第四章的約拿也在禱告。只要我們有禱告,我們就是有盼望的人。而禱告有什麼意義呢?禱告就是讓神有機會來改正,並扭轉我們。
在第二章中,約拿說:
“你將我投下深淵……你的波浪洪濤都漫過我身。”
由這經文可知,約拿清楚這是神的手在干預。最後他又說:
“我必用感謝的聲音獻祭與你。”
他不只能感謝,而且會獻上感謝的祭。他的身上如被割了一刀,有很深很深的傷痕。就像刀割樹皮一樣,若是割得很深,那裏面的“香”氣就出來了;這“香”氣就是約拿的禱告。約拿不只是單純的感謝,也獻上感謝的祭;真是喜樂中帶著眼淚,眼淚中也帶著喜樂。這是第二章的約拿。
【長短對稱】然而第四章的約拿就不一樣了。第二章第1-9節,很“長”的一段都是讚美的話,相對的第四章2-3節比較“短”的一段,卻是約拿抱怨的話。其次,第二章第10節很“短”的一段和第四章第6到第11節很“長”的一段相對——一是神說話,一是神用植物的死來教育約拿,而且是機會教育。兩者的教材都來自神所創造的大自然:他分別安排大魚、蓖麻、蟲子和炎熱的東風。此外,第二章1-9節一段,說到神與約拿有很“長”的交通;而在第四章2-3節卻是很“短”的一段交通。以上明顯地可以看出它們之間的“長短”對稱,實在美極了。
【頭尾對稱】現在,再舉出約拿書中一種很重要的對稱,也就是“頭尾”的對稱。當神興起一個環境叫萬事互相效力的時候,首先是一陣風,之後海中起了狂浪,然後又預備了魚、蓖麻、蟲,直到最後又以一陣風結束。神這六項的預備裏,開始是風,結束也是風,所以“頭”跟“尾”是對稱的。
風完了,就是海浪。講到海浪,就聯想到神的審判。倒數第二項昆蟲也是為著審判用的。風浪之後出現的魚則是為著拯救,倒數第三個蓖麻也是為著拯救的。所以最先是風,最後也是風然後神的審判臨到——前面用的是海,後面用的是昆蟲;第三組用魚和蓖麻來拯救。因此,這是一幅很清楚的頭尾對稱圖畫。
在第一章中,我們也可以發現頭尾的對稱性。第1到第3節是本卷書的序言,暫且不談。但是從第4節開始一直到第一章末了,我們會發現頭尾的對稱。舉例來說:這章的第4節,神使大海起風暴;但是到了第15節,神把約拿丟到海裏面,風暴就停止了;這不是很奇妙的對稱嗎?當海面起大風暴時,水手非常恐懼地哀求他們的神,然後把貨物丟到海裏去(這是一種“獻祭”的行為,他們以為是海有了要求,所以就把貨物丟到海裏面,表示要獻祭給他們的神)。這是第一章裏面水手們立刻有的反應。而到了第一章的第16節,我們看見水手一面害怕,一面卻大大的敬畏耶和華;不但獻祭,而且許願。這次是獻給天上的真神。所以我們由第一章慢慢往中間仔細的對照的讀下去,會發現它的前後(頭尾)對稱性。
在第7節裏,水手彼此質問到底誰做錯了事?然後約拿就被找出來了。而在第10節,水手則是對約拿說:“你做的是什麼事?”由後面的記載我們都知道,約拿到底做錯了什麼事。於是整個問題來到最中心的兩個點,特別重在約拿所說的話。在第9節裏,約拿說:“…我敬畏耶和華…”,然後第12節他說:“我知道…,”約拿在此學了一個很重要的功課:雖然他失敗了,但他們敬畏耶和華:他還說“我知道”。他知道什麼呢?他知道“萬事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所以他就順服下來,肯讓水手把他拋到海裏,結果整個風浪就平靜了。
如果我們繼續用這種方式來讀約拿書,一定會看見更多非常奇妙的對稱。這些乃是要告訴我們:神讓我們的一生充滿了驚奇和神蹟;他用他的十字架和愛來干預我們、雕刻我們。這些愛的功課和愛的神蹟,給了我們水遠美麗、水遠對稱、水遠平衡的印象,為的是要把我們帶到榮美的地步。無論從那一個角度來看,他的工作水遠是美麗的;我們會錯,但神卻水遠不會錯。這就是為什麼當我們讀約拿書的時候,真是看見聖靈藉著這樣美麗均勻的對稱,一面是告訴我們他啟示這些事,一面藉著這樣的描寫,把聖靈在我們身上所要做的工作完全表達出來。
【這裏一點,那裏一點,鑰字分析】以賽亞書廿八章10說到神的話是命上加命、令上加令…這裏一點、那裏一點。令人感到有趣的,就是神在約拿書裏面埋了很多重要的伏筆,也是這裏一點、那裏一點。初讀約拿書時,感覺到這裏會碰到一點、那裏會碰到一點;等到最後才發現,這點和那點是相應的,這點和那點是相連的;最後則是一幅最美麗的圖畫呈現在眼前。前面我們是從全面來看約拿書,以下我們要從零碎的角度來看。
在這卷書裏面,聖靈用了十二個很重要的字。這十二個字常常重覆出現,都是能夠和整個主題連起來的鑰匙,意思就是說:這些鑰匙能夠把約拿書完全解開。
在其他的書卷裏面也常看見鑰字;往往
我們一生的遭遇不就是這樣嗎?這裏一點、那裏一點。原來以為根本不相連的。但有一天我們要看見:這個遭遇和另外一個遭遇完全相連。從神的旨意來看,沒有一個遭遇是片段的,每一個片段都連到神的中心旨意裏。所以千萬不要忽略了神在我們身上的工作。可能明天起床後有一點(遭遇),明天下午又會碰了另外一點;但請記得,今天的一點、明天的一點。和十年前所遭遇的那一點,是彼此遙遙相連的。這些都在告訴我們:神在我們身上有一個中心工作。
一、大(Great):您可知道這一卷書裏面,哪一個字出現的次數最多嗎?就是“大”這個字!一共用了十四次。在其他十一卷小先知書裏面,全部加起來不過了用了二十八次。因此在約拿書裏,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字,是一把非常重要的鑰匙。
“大”在本卷書裏,被用來形容很多東西:
第一、形容尼尼微城和尼尼微人。經上說;“尼尼微是極‘大’的城…尼尼微人…從最‘大’的到至小的…”(三3-5)因聖靈在他們裏面創造一個“大”的需要,後來才有“大”的悔改發生。
第二、當聖靈用“大”字的時候,特別是用來形容神在大自然界中的僕役。“萬事互相效力”,這萬事都不是小事,可能我們認為是小事,然而在神卻是大事。由以下敍述,可以看出聖靈如何形容神所使用那些大自然界中的僕役。
(1)第一章4小節說到“大”風,又說狂風“大”作。在原文的意思是大風暴。
(2)第一章17節說到“大”魚。
第三、形容水手們的反應——
(1)第一章10節說:“大大懼怕。”
(2)第一章16節說:“大大敬畏耶和華。”
水手們起初是大大的懼怕,但後來是大大的敬畏,聖靈在我們身上所作的工作也是這樣:一面叫我們怕,但最後是要我們敬畏神。
第四、這個“大”字也特別用來說到約拿的反應——
(1)第四章1節:這事約拿“大大”不悅。
(2)第四章6節:神安排一棵蓖麻…救他脫離苦楚,約拿因這棵蓖麻“大大”喜樂。
當約拿看見神的怒氣從尼尼微人身上轉開的時候,他就大大的不悅(用比較強調一點的話來形容,可以說他是大發雷霆);但是,當神叫他從苦楚裏得到解脫之時,聖經上說:他就“大大”的喜樂。這真像我們的反應——一個屬“魂”的人,他的情感水遠是極端的,不是大大的不悅,就是大大的喜樂;這就顯示屬靈光景不平衡的情形。
一個人大發雷霆、大大不悅,那表示什麼呢?表示這個人太“大”了。您可曾看見一個渺小的人大發雷霆?老闆、董事長大發雷霆,讓人覺得這個人真“偉大”啊!大將軍什麼時候讓人覺得他“偉大”?就是在他罵東罵西、大發雷霆、大大不悅的時候。
“尼尼微”原文的意思就是“神偉大的城”,那就是說:在神的眼光中,這個城太大、太大了。它的城垣上可以容三輛馬車並跑,此外如果用今日的汽車繞行城牆一圈的話,至少要一個鐘頭。而且城牆有
由以上的描述,我們即可知道約拿的難處在哪里。約拿“太大”、“太大”了。他大到一個幾乎可以和尼尼微相比的地步。因為他覺得自己“太大了”,所以可以大大的不悅。而今,聖靈要做一項工作,就是要把這個“偉大”的約拿縮小。
馬太福音十二41,主說:“看哪!在這裏有一人比約拿更大。”這“大”是什麼意思呢?我們要從主自己所說的話來下定義。在約翰福音十四26,有一次主提醒門徒應當紀念他從前對他們所說的一切話,這是很重要的。例如在馬太福音十24,主說;“僕人不能‘高’過主人”。但在約翰福音第十三章16節中記為:“僕人不能‘大’于主人”。反過來說,主人水遠大于僕人。所以,這兩處經文,講的是同一件事。以下有一節經文可以為我們對“大”下個定義。路加福音六40說:
“學生不
有許多人忘了為什麼要跟隨主,只記得撇下一切,為主受苦。然而,在被成全的過程之中,這些苦難是需要的;會流許多的眼淚,會有許多不為人知也不足與外人道的痛苦……都為著神的榮耀。雖然經過令人心碎的流淚穀和一些艱難的環境,但是仍能靠主的恩典勇往直前,因為知道有一天被成全之後要像主一樣。如此我們便可
我們的主在被釘十字架之前,該是一段很嚴肅的時刻,然而門徒們卻在爭論誰為大。吃逾越節筵席的那天晚上,主耶穌大概是故意不叫婢女站在門口替門徒們洗腳的。當他們進到房間裏,看見水在那裏、毛巾也在那裏,他們心想:婢女不在,現在誰幫我們洗腳呢?本來婢女是最小的,比他們中間任何一個都小,所以理當替他們洗腳。然而每一個人都覺得自己最大,所以我看看你,你看看我,沒有一個人肯替別人洗腳。這十二個門徒裏面,有那一個人比猶大更小呢?論人格,沒有一個比猶大更卑賤、更小人的,但是在他自己的眼裏,還自認為是最高、最大的。而這也就是整個約拿故事的開始。約拿太自大了,以致於神叫他往東,他偏往西去;他太大了,以致於神問他說:“你這樣發怒合乎理嗎?”他卻說:“我發怒以至於死,都合乎理!”這就是問題癥結的所在。
二、惡或災(Evil):在本卷書裏,第二個用得最多的字是“惡”和“災”。這個字不管動詞、名詞一共用了十次。首先它是被用來形容尼尼微人,經上說:“他們的‘惡’達到我的面前”可見尼尼微人是惡的。這是講到人的惡。其次在第四章6節:“耶和華神安排一棵蓖麻,使其發生高過約拿,影兒遮蓋他的頭,救他脫離苦楚。”“苦楚”這個字的原文和前面所說尼尼微人的“惡”字是同一個字。神為什麼用一棵蓖麻遮蓋他的頭呢?為什麼給他搭這樣好的“看臺”呢?因為要拯救約拿脫離他的“惡”。
由前所述,我們知道約拿和尼尼微人一般“高”,尼尼微人需要約拿去拯救他們脫離他們的惡,約拿需要神藉蓖麻來拯救他離開他的惡;這是我們無法想像的。許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蒙了很多恩典,直到有一天才發現自己的肉體裏面,真是缺乏良善;我們以為自己屬靈的程度己登峰造極,可以教訓別人……哦,這麼“大”的一個人,真是需要神的拯救以脫離“惡”!
第三點最叫我們吃驚了。在第四章1節:“這事約拿大大不悅,且甚發怒。”這節原文意思是:“這事在約拿看來是大錯!”這“大錯”是筆者個人的翻譯,委實不敢把原來整個意思翻出來,因為這“錯”字在原文裏是“惡”的意思,所以你可知道約拿的膽子有多大,神所作的那事,在約拿看來居然是“大惡”!這是約拿書裏面第一次把“大”和“惡”連在一起。在約拿的感覺裏,神做了一件絕對錯的事,所以他勃然大怒了;這就是整個約拿書的癥結,也正是我們的難處。
我們相信神的慈愛,也相信他的大能,但是最難相信神的智慧。我們常覺得神好像做錯了事這事怎能臨到我身上呢?這事怎能臨到我家人的身上呢?……在我們的眼裏,神好像犯了大錯一樣。約拿需要從這樣的光景中蒙拯救,就像在第三章,他拯救尼尼微人脫離罪惡一樣。約拿如同他拯救過的尼尼微城一樣:尼尼微的惡是道德敗壞,約拿的惡則在他膽敢判斷神的作為,神因此要把他從這個惡中拯救出來。
我們如果認識約拿的話,他有一百個崇高的理由,可以與神的吩咐背道而馳!但是當他落在自己的感覺、主張、意見和旨意中時,神要讓約拿看見,這正是他的惡。尼尼微人需要拯救,約拿也需要拯救。約拿覺得尼尼微人根本就不值得憐憫,然而照著約拿的本性,他同樣也不值得憐憫。如果約拿能夠蒙拯救、被寬赦,神當然能夠寬赦尼尼微人,因此神根本就沒有做錯事。這點我們一定要清楚。
總括以上各點,我們可以用兩句話來說;“我們看見了約拿式的尼尼微,也看見了尼尼微式的約拿。”瞭解並記住這兩句話,我們便是看見了尼尼微的命運就是約拿的命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披麻蒙灰,否則我們會“太屬靈”、“太偉大”、“太老練”、“太重要”了!神如何拯救尼尼微的惡,也要如何拯救我們的惡。但願我們在此學到這個重的功課。
三、拋(Hurl):神為什麼拋給我們一個環境?為什麼神給我們一個難聽的聲音?給我們一個難看的臉色?你是否在看到一張晚娘面孔後,整個禮拜都像長了大麻瘋一樣的難受?不要忘了,不要問:“神啊!你怎麼給我看那張晚娘面孔呢?好像我欠她一百萬美金似的!”神是把這個晚娘面孔拋給我們,但我們不能把貨物拋到海裏面就算了,乃是要像約拿自己被高舉拋到海中一樣,要像主耶穌被憤怒的人群高舉,並釘在十字架上一樣,學習背起自己的十字架!
背十字架就是打“岔”的記號,把我們整個人打“岔”了,直等到我們說:“我願意被拋在海中果然,神把我們的問題結束在十字架上。”
“天天背起主的十字架”這句話,不是單單指著出車禍說的,因為沒有那麼多車禍可出;也不是指著出麻疹說的,因為不可能出那麼多麻疹。乃是在我們的辦公室裏、在我們的家裏、在所有愛我們的人當中……,神每天不知道要拋給我們多少個大風,但那都是一個要把我們這個“人”拋掉的機會,好讓基督在我們身上更多的加添。這就是神在約拿身上所要做的工作。
四、安排(Appoint):我們千萬不要以“丟貨物”來賄賂自己的良心。如果這個功課沒有學透,風浪是不會停止的;直等到有一天,我們滿足了神的心意,願天天舍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隨主,為每一個難聽的聲音來感謝主,為每一個難看的臉色來讚美主,說:“主啊!藉著這個機會,讓我發現自己已經不再是原來的自己,乃是基督在我裏面活著,我這個人老早就該釘在十字架了。”我們這個人應該被拋在海裏、應該被帶到死地、應該遭人白眼、應該被踩在腳底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學習成為一個謙卑的人一個溫柔的人,才能夠變成一個忍耐的人。然後會看見一個奇妙的“安排”。神“安排”大魚、蓖麻,為著拯救我們;神“安排”了蟲、東風,為著審判我們。每次拯救都帶著審判,每次的審判都帶著拯救這就是十字架奇妙的工作。
五、呼喊或求告(Call):有一個重要的字在本卷書中也出現了好幾次,就是“呼喊”、“求告”。第三章,神向尼尼微“宣告”,原文是呼喊。那個宣告就是宣告尼尼微的惡,也就是宣告我們的惡,結果人在苦難中就求告神了。所以我們聽見水手的求告(一14)、尼尼微人的求告(三8)、船主叫約拿求告,以及約拿自己的求告(一6,二2)
六、懼怕(Afraid):其次“懼怕”這個字也是很重要的。這字只出現在第一章。水手們起頭是懼怕(一5),然後“大大懼怕”(一10),以後是敬畏(一9),最後是“大大敬畏”(一16)耶和華。這是本書特有的表達方法,就是使用漸進擴展的語句,增強某些觀念。又如:第一章2節,第三章2節形容尼尼微大城,第三章3節,第四章11節均以這種筆法,繼續加強形容尼尼微之大。
七、回轉或後悔(turn, Repent):在第三、第四章的尼尼微人並不懼怕,但他們需要什麼呢?需要“回轉”(三8-9)、需要“後悔”(三10,四2)。所以經上說他們轉離他們所行的惡道。很有趣的是,當尼尼微人回轉的時候,原文聖經說:“神就從烈怒中轉回並且後悔。”神的態度是跟著尼尼微轉變的。我們這些“約拿”跟尼尼微是一樣的,我們回轉了,神也就轉回了。這是多麼希奇啊!我們總要拒絕肉體的軟弱,離開我們的惡,因為十字架跟我們的惡是勢不兩立的,只要我們回轉,神就跟著我們回轉。這實在是太榮耀的事,也是我們太不懂得的事。
八、逃(Flee):此外,“逃”這個字在本卷書中也是很重要的字。第一章3節說約拿逃往他施;第四章2節說約拿“急速逃”往他施。這又是一個漸進擴展的描述。
九、下(Go Down):還有一個“下”字。當神對約拿說“你起來,往尼尼微去。”結果他卻“下”到約帕(一3,中文作“上了船”),然後“下”到船裏(一3)、“下”到底艙(一5)、“下”到山根(二6);越來越低,這正是約拿的光景。
十、發怒(Anger):“發怒”這個字不但描述約拿(四1、4、9)也描述神(三9,四2),特別在第四章,講到約拿因為神不發烈怒而“大大不悅”(原文是大怒)。
十一、滅亡或死(Perish, Die):“滅亡”或“死”在本書中也是很重要的字。船長(一6)、水手們(一14)和尼尼微王(三9)在“死”的威脅下向神求“生”。但當神垂聽了他們的禱告,將生命賜給他們之後,約拿卻向神求死。這又是一個反諷的例子。
十二、愛惜(Pity):最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字,那就是在第四章10至11節的“愛惜”。第10節說:“……你尚且愛惜!”誰愛惜什麼呢?約拿愛惜蓖麻,因為蓖麻為約拿遮蔭而使他“大大喜樂”。第11節說:“……我豈能不愛惜呢?”誰愛惜誰呢?神愛惜尼尼微人,因為尼尼微人如同浪子回頭,使父親“歡喜快樂”(路十五32)。
【萬事互相效力】以上十二個鑰字,看來真是這裏一點、那裏一點,但當我們把它們連結起來,一幅美麗的圖畫就出現了。第一,我們看見神工作的物件,就是“大”尼尼微和“大”約拿,兩個都是大的。第二,神工作的原因在那裏?尼尼微的惡和約拿的惡,就是神工作的原因。第三,神工作的方法是什麼?就是“拋”掉。神把環境拋給我們,要我們把“自己”拋掉,這是十字架的工作。然後神藉著“呼喊”、“安排”,使人對他的工作產生反應。水手的反應是“懼怕”,他們不願死亡;尼尼微人的反應是回轉不致“滅亡”;約拿的反應是“逃”、“下”、“發怒”、“求死”。最後,我們看見神工作的最終解釋,就是地兩句話“你愛惜”和“我愛惜”。
因著十字架的工作,約拿開始學習愛惜神所愛惜的。現在,他和神的方向不只是一致的,而且有一顆像神那樣大的心。這真是神蹟啊!如果要在聖經裏面找一個神變化人的例子,約拿就是最好的例子。這樣的人,他的心真能像神那麼大嗎?感謝主,神能做到他自己所要達到的。
每一件事情、每一個遭遇、每打一個噴嚏、每一次傷風感冒、每一次難看的臉色和難聽的聲音……都不是偶然的,都連結於寶座上神的旨意中,使得萬事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讓我們能模成神兒子的形像。願神常對我們的心靈深處說話!
——陳希曾《與主同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