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約拿書緒論

 

約拿書這卷短書在十二先知書中,是與眾不同的。它不像其他十一卷,偶然地寫進一些自傳或歷史的片段,而整本書基本上是記載先知的豫言;也就是說,其他十一卷先知書,主要是記載該先知的聲明和講章,但約拿書卻不是這種情況,它本身是一個故事,其中上帝藉先知講的豫言,只佔一小部分。

從技巧上看,這卷書是匿名的;書中沒有告訴我們是誰寫的,因此我們很難肯定是誰在甚麼時候寫的。這卷書的特點,是描寫一個人名叫約拿,他是亞比太的兒子,在以色列歷史,曾簡略地記述他是迦特希弗人,是北國的一位先知(王下十四25);迦特希弗位於加利利的附近。約拿作先知傳道,我們從列王紀下的記載中所知甚少,只知道事情發生在公元前第八世紀上半葉,在耶羅波安二世在位其間。我們只知道先知生活的期間,而以他的名字寫的這本書的時間,卻不太清楚,大概是在較遲些時候,約在公元前第六至第四世紀之間。

{\Section:TopicID=175}約拿書的故事

不單約拿書在十二先知書中很特別;書中記載的故事,也很特別,頗有戲劇的味道。它開始時按慣例記載先知蒙召作上帝的僕人:『你起來,往尼尼微大城去。』(一2)但是這一節經文往後,所有對先知的描述都是和上帝的期望相反的。

上帝呼召約拿去尼尼微(以色列的最北部),他應該沿陸路向北去。但是他立即出發,向西逃往約帕去,在那裏買了一張船票往他施去(也許是往西班牙的塔達蘇士Tartessus)。但是要逃避上帝的呼召是不可能的;開往他施的這艘船遇見大風暴。那個逃避去尼尼微傳達上帝話語的約拿,下到艙底,在那裏靜靜入睡,想躲過大風浪。直到船主、老水手,破門而入喚醒了他。經過搖籤證明,約拿才承認可能是他惹來了大風浪,並要求眾把他扔到海裏,以平息風浪。水手們勉強同意了,於是風浪減退了。此時約拿被一條大魚吞吃了,並在牠的肚子裏度過了幽暗的三天三夜。約拿悔改並禱告,隨後被救出;這條大魚把這個不受歡迎的重擔,吐在海岸上。於是約拿才往尼尼微去。在那裏,約拿宣告了上帝的話,警告這個大城市的人他們災難臨頭,除非他們悔改離開犯罪的路。出乎先知的意外,他傳講的信息被尼尼微人所接受,他們離開了他們的強暴和所行的惡道,因此免去了上帝的刑罰。這件事使先知感到太悶氣和太不高興了,他因為上帝的憐憫而向上帝發怒。但是這本書的最後幾節中,這位先知(那個因為感到自己的話被忽略,而決定死了比活還好的)學到了一個功課,就是上帝的本性是滿有慈愛和憐憫的。

{\Section:TopicID=176}注釋的問題

前面這樣把故事的大意簡要一覽,其實已經指出了注釋這卷古怪的先知書的問題:它到底是甚麼樣的文學呢?該如何注釋它呢?它是歷史?是比喻?或是其他的文獻呢?

在猶太教和基督教古代的歷史中,有過許多種注釋本書的理論。最早的一種,就是把約拿書當作歷史來注釋。在這種注釋中,把它當作記載先知傳道的一個歷史事件。必須承認,這種注釋是可行的,它的出發點是明顯可見的;它是基於列王紀下的記載,那裏證實約拿的確是以色列歷史上的一位先知(縱使是不很著名的一位)。而且,從某個角度看,新約聖經中,有幾處是把它當歷史來應用(太十二40;十六4;路十一29)。

當作歷史來注釋雖是可行的,但並不意味沒有問題。故事的每一方面,與通常豫言的敘述是那樣的不同,使得有人對它產生懷疑。大魚的角色,和約拿在牠肚子裏的呼求,使人感到它好像是一種幽默的神蹟。(當他們聽到大魚把先知吞吃下去,然後又吐出來時,我們幾乎可以看到聽眾的歡笑場面。)在一個世紀以前,有人去海邊找某些不尋常的經歷,希望用它們來解釋約拿的故事,這種努力也是不必要的。(曾經流傳過一位名叫巴特來〔James Bartley〕的經歷,他在一八九一年宣稱曾從一艘從事捕鯨的船『東方之星』上掉進海裏,被一條抹香鯨吞到肚子裏一天一夜,又生還逃脫出來,向人講述他的故事。這可能是航海奇聞中引人入勝的一部分,但大概不是真實的。)約拿的經歷到底是否尋常的或者是神蹟,是不必爭論的;需要爭論的倒是約拿書的性質,它的文字類型,和如何去用適當的方法加以注釋。第二種古代用以注釋這本書的理論,是把它當作一種比喻。作者以一個真實卻不為人知的人物約拿為主角,故事是環繞他構成的,用以傳遞某種神學信息。一般來說,約拿的故事是和新約聖經中的『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相平行的。正如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以一個問題結束(路十36),要求讀者回味它的意思;同樣,約拿書也以一個問題作結束(四11),也要求讀者去回味它的意思。

在以下的注釋中,我們要進一步考查故事的細節內容和各部分的意思。雖然我們意識到任何一種注釋都有它假定的性質,但是總的來說,這裏所介紹的注釋,是把這本書當作廣義的比喻來研讀。

{\Section:TopicID=177}約拿書的教訓

這本書有一個中心的主題,又有一些各自以不同方式出現的小題目。舉例來說,較小的重點放在說明順服和不順服方面:先知不順服上帝的呼召,到頭來只有是災難臨到。但是這本書的中心教訓,是關於上帝的本質,上帝對全人類滿有憐憫的本性。

以色列的先知大部分都是國家民族主義者;他們認為,上帝是以色列人的上帝,上帝藉先知,只對祂的選民說話。但是約拿書非常清楚是一個例外,上帝也十分關注其他所有的人的行為。尼尼微城中外邦居民的強暴和作惡,上帝同樣的關注。上帝的憐憫總是尋找機會,藉人的悔改,來除去罪惡,施展慈愛。先知被差派到尼尼微這件事,表明上帝對外邦人的關懷,同時還證明外邦人藉悔改,同樣可以得到上帝的憐憫。這樣,對於舊約的外邦讀者,約拿書不但啟示上帝憐憫的胸懷,而且也在古代猶太主義的潮流中,打開一扇特別窗戶,使看見上帝是宇宙的主宰。――《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