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以理書第七章
柒 但以理見四獸和像人子的異象(七1-28)
(一)異象的內容(七1-14)
(二)異象的撮要(七15-18)
(三)異象的詳解(七19-28)
總結
(一)異象的內容(七1-14)
1巴比倫王伯沙撒元年、但以理在𢚘上作夢、見了腦中的異象、就記錄這夢、述說其中的大意‧
2但以理說、我夜裏見異象、看見天的四風陡起、颳在大海之上。
3有四個大獸從海中上來、形狀各有不同、
4頭一個像獅子、有鷹的翅膀、我正觀看的時候、獸的翅膀被拔去、獸從地上得立起來、用兩𥴠站立、像人一樣、又得了人心。
5又有一獸如熊、就是第二獸、旁跨而坐、口齒內啣凓三根肋骨、有吩咐這獸的、說、起來吞喫多肉、
6此後、我觀看、又有一獸如豹、背上有鳥的四個翅膀、這獸有四個頭、又得了權柄。
7其後我在夜間的異象中觀看、見第四獸甚是可怕、極其強壯、大有力量、有大鐵牙、吞喫嚼碎、所剩下的用𥴠踐踏、這獸與前三獸、大不相同、頭有十角‧
8我正觀看這些角、見其中又長起一個小角、先前的角中、有三角在這角前、連根被他拔出來‧這角有眼、像人的眼、有口說誇大的話。
9我觀看、見有寶座設立、上頭坐凓亙古常在者、他的衣服潔白如雪、頭髮如純淨的羊毛、寶座乃火燄、其輪乃烈火‧
10從他面前有火像河發出、事奉他的有千千、在他面前侍立的有萬萬‧他坐凓要行審判、案卷都展開了。
11那時我觀看、見那獸因小角說誇大話的聲音被殺、身體損壞、扔在火中焚燒。
12其餘的獸、權柄都被奪去、生命卻仍存留、直到所定的時候和日期。
13我在夜間的異象中觀看、見有一位像人子的、駕凓天雲而來、被領到亙古常在者面前、
14得了權柄、榮耀、國度、使各方各國各族的人都事奉他‧他的權柄是永遠的、不能廢去、他的國必不敗壞。
1.「伯沙撒元年」:主前五五三或五五二年。九年前尼布甲尼撒逝世,兒子以未米羅達(562-560)接續作王兩年,就給親戚尼力基撒(560-556)篡位,作王四年後又被尼布甲尼撒的女婿拿波尼度奪回王權(556-539);拿波尼度長期定居於亞拉伯,委任兒子伯沙撒攝政。
「在𢚘上作夢,見了腦中的異象」:所做的夢,就是腦中的異象,1強調他見異象時神智清醒。
「記錄這夢」:把所見的異象寫下,以便日後異象應驗時可作參考(參十二4;賽八16;哈二2;啟一19,廿一5)。
「述說其中的大意」:也可作「以下是此異象的開首」,2與廿八節的「那事至此完畢」首尾相應;換一句話說,第二至廿八節乃是但以理所見的異象。
2.「天的四風」:來自東南西北四方的大風,預表上帝的能力(創六3)。3
「大海」:指「無底的深淵」(創七11;賽五十一10;摩七4),4象徵世上列邦(賽十七12;耶四十六7);天使的解釋也指出「大海」即是「世上」(17節)。此處的「大海」並非地中海。5
3.「四個大獸」:聖經常用野獸或怪獸比喻外邦列國(詩六十八31,七十四13,八十14;賽廿七1;結廿九3)。這四個是「大獸」,體積驚人,兇猛殘暴。
「從海中上來」:描述牠們從海中走上陸地(啟十三1),牠們是一個接踵一個地上來,而不是同時一起上岸;牠們可能是被洶湧的海浪拋上陸地。6
4.「頭一個像獅子,有鷹的翅膀」:「獅子」是百獸之王,而「鷹」是禽鳥之首,「獅鷹」揉合強調第一獸的威武,是凌駕一切飛禽走獸之上。聖經作者多次把尼布甲尼撒比喻為獅子或鷹(耶四7,四十九19,五十17;哀四19;結十七3;哈一8)。但以理在第二章指出尼布甲尼撒就是大像的金頭(二38),與此處的「獅鷹」媑合。巴比倫皇宮的大門也置有鷹翅膀的獅子雕刻,作為守門神;而且,有翅膀的獅子是巴比倫的國徽。其實,用「獅鷹」象徵尼布甲尼撒和他所代表的巴比倫國是最恰當不過的。
絕大部份的學者都同意第一獸象徵尼布甲尼撒和巴比倫國;但也有學者建議第一獸是伯沙撒王,有的則說是代表埃及,也有的說是代表瑪代國;這三種建議的理由都不充足。7
「我正觀看的時候\cs8」:我繼續凝神觀看。8
「獸的翅膀被拔去」:尼布甲尼撒因狂妄被罰,一舉一動彷若野獸;有如翅膀被拔去的獅子一樣,因受創傷而不能像往日一樣威風凜凜,統治百獸。
「用兩腳站立,像人一樣,又得了人心」:描寫尼布甲尼撒謙卑後,獸心變回人心(四16);另一方面,這幾句話也描寫巴比倫
5.「又有一獸如熊」:「熊」的力量和形狀都不及獅子威猛,比喻瑪代和波斯國。
「旁跨而坐」:耶柔米認為這句話反映出瑪代波斯善待猶太人,祇是坐在一邊,沒有下毒手迫害他們;10這是毫無根據的臆測。「旁跨而坐」原作「一邊站起來」,描寫熊正站立起來,準備隨時向前撲出去。也有學者認為「旁跨而坐」描寫此獸蹲立,一邊高一邊低的情景,正是瑪代和波斯二國實力不相等的寫照;11波斯的勢力遠超瑪代國,二國的聯合並不是「平等的併合」。
「口齒內啣凓三根肋骨」:指瑪代波斯併吞的三個國家,就是巴比倫、呂底亞、埃及。12「三」是一個象徵性的數字,也可當作一個約數用,強調瑪代波斯佔領了許多國家。另一方面,「三根肋骨」可代表聖經提過的三個巴比倫王,就是尼布甲尼撒,以未米羅達,伯沙撒。13
「起來吞吃多肉」:可指肋骨上的肉,預表瑪代波斯要徹底侵略上述三國;也可代表瑪代波斯會窮兵黷武,繼續侵略更多的國家。14第一種解釋假設肋骨上有肉,這是經文所沒有提及的,故第二種解釋更合理。
6.「又有一獸如豹」:「豹」以行動迅速和聰明馳名(耶五6;何十三7);「豹」代表亞歷山大的希臘帝國,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征服各國。
「有鳥的四個翅膀」:加強形容此豹的速度驚人,其跑速如四翼齊飛,彷如飛鳥翱翔。頭一個獸祇有一對翼(第4節),而豹卻有兩對,可見第三國征服敵人的速度遠比第一國快速。
「有四個頭」 第一,指地球的四角,15描寫希臘帝國所向無敵,征服各處(相傳亞歷山大甚至遠征印度)。第二,指亞歷山大死後國家分裂為四,每一部份由一位將領管治;「四頭」就是四個將領。16第二種說法有兩種困難:(a)本節先提到「四頭」,跟凓才說「得了權柄」;而根據第二種的說法,「四頭」代表國家分裂,怎可說「又得了權柄」?(b)但以理書用「角」預表君王(參24節),而不是用「頭」比喻皇帝;故有學者建議這四個頭乃是預表四個將領所管轄的四區。17綜合來說,第一種的解釋比較可取,強調這國的版圖廣大。
「又得了權柄」:直譯是「統治權柄交給了牠」,指出第三獸能夠征服各處,不是因為牠的武力,而是有更高的權勢使牠戰無不勝。
7.「見第四獸」:但以理沒有指出此獸究竟像那一種動物,牠的的形狀奇異,不能與任何走獸比擬。猶太拉比認為第四獸就是詩八十篇十四節的「走獸」,18這說法沒有根據。第四獸象徵羅馬帝國。19
「大鐵牙,吞喫嚼碎」:回應二章四十節第四國「強壯如鐵,壓碎一切」。羅馬帝國所向無敵,隨意殺害戰敗國的人民,與此處的的描述媑合。20
「頭有十角」:廿四節說明「十角」是十王;因為「角」是力量的記號(申卅三17;撒上二1;詩十八2),而皇帝擁有大權和力量,以「角」代表甚為適切
至於這十王是誰,歷來有不同的說法。有說是羅馬帝國最後的十個君王,有說是指羅馬帝國滅亡後再復國的十王,更有說是遙指主耶穌第二次再來前在羅馬版圖所興起的十王。楊以德指出「十」是一個象徵數字,比喻「完全」或「繁多」,「十王」不一定是十個同
普通的動物祇有兩角,第四獸卻有「十角」,表明牠威武驚人。
8.「小角」:有不少聖經學者認為這是指「敵基督」(啟十三5-8,十七11-14)。牠雖稱為「小角」,力量卻最大,消滅了其他三個「角」。「小」表示輕蔑之意。
「有眼像人的眼,有口說誇大的話」:暗示這「小角」是人,有人的「眼」(八23)和「口」,可以像人一樣說話;「誇大的話」是攻擊上帝的妄言(七25,十一36)。這小角不是超自然靈界的權勢,乃是一個驕傲狂妄的人。
9.「見有寶座設立」:「寶座」原文是複數,意即「有多個寶座設立」;有學者認為這「複數」並不是描寫有多個的寶座,祇是強調上帝的寶座榮美和崇高,22但更可能的是,天使也坐凓與上帝一同施行審判(參四14;詩八十九7-8),故不是祇有一個寶座。23
「寶座設立」暗示天上法庭一切準備就緒,快要開庭審判。
「亙古長在者」:創世記廿四章一節用相同的字彙描寫亞伯拉罕「年紀老邁」;但以理看見上帝以一個德高望重的長者的形像出現(東正教畫家常把上帝繪畫成一個有長鬍子的老人)。24一般而言,一個年長的法官因閱歷豐富,較善於分辨證供的真偽,審訊更加公平。25「亙古長在者」的觀念源於上帝的永在和永存(詩九8,廿九10,九十2)。以賽亞曾描繪上帝為一個年青的壯士(賽六十三1-6),與此處刻劃上帝為老人成強烈對比。
「衣服潔白如雪」:強調純潔與高貴;馬太描繪天使衣服「潔白如雪」(太廿八3),撒狄教會的得勝者也是穿白衣(啟三5),二十四位長老在天上同樣是身穿白衣(啟四4)。聖經常用「潔白」來描寫罪因蒙上帝的寬恕而被洗滌純淨。(詩五十一7;賽一18)
「頭髮如純淨的羊毛」:皤皤白髮更加突出這審判官的年紀老邁,26以回應「亙古常存者」(暗示祂滿有智慧);「羊毛」也回應上一句「潔白如雪」,強調純潔和高貴。27使徒約翰曾經用「頭與髮皆白,如白羊毛」來描寫站在七燈台之間的主耶穌(啟一14)。
「寶座乃火燄」:舊約作者常描繪上帝顯現時,有火在四周(出十九18,二十18;申四24,九3;詩十八8,五十3),新約也有類似的描述(來十二29;啟四5)。此處的「火燄」一方面表明上帝作為審判官所具有的刑罰能力,可以消滅惡人(詩五十六9;結十三9;瑪四1),另一方面也是威武莊嚴的記號。28
「其輪乃烈火」:指寶座有輪,彷如以西結所見的異象一樣(結一15-21)。29此處的「寶座」和「輪」都是烈火。
10.「從他面前有火像河發出」:象徵上帝的刑罰必然臨到,敵人不能逃避,定遭焚斃(11「扔在火中焚燒」)。「有火像河」從上帝寶座前流出,與「新天新地」的「生命河」成強烈的對比(啟廿二1)
「事奉他的有千千,在他面前侍立的有萬萬」:聖經常強調上帝有無數的使者侍候祂,任祂差遣(王上廿二19,「我看見耶和華坐在寶座上,天上的萬軍侍立在祂左右」)。「千千」和「萬萬」都是象徵性的數字,比喻「無數」。
「案卷都展開」:這記錄了犯人的一切行為;波斯王常派遣臣僕往各省窺探,詳細記下所見的罪行,以便作呈堂證供。新舊約聖經同樣指出上帝好像用書卷記下人一切的行為(賽六十五6;耶十七1;瑪三16;啟二十12)。此處的「案卷」記錄了四獸和小角的罪行。
11.「我觀看」:由小角說誇大的話開始,直至第四獸被殺。30
「說誇大的話」:瑪加比壹書用此詞句描述安提阿哥四世(瑪加比壹書一24,可比較十一36)。
12.「其餘的獸」:指頭三獸,因第十一節祇提到第四獸被殺。
「權柄都被奪去」:這三獸並沒有像第四獸那小角說誇大的話褻瀆上帝,故雖然「權柄都被奪去」,不能再掌權,卻仍可存留,直至所定的時間。
就如第二章所記載的大像,「金、銀、銅」三國雖然失勢,不再在中東稱霸,但它們的文化影響力仍然存留,直至大像「半鐵半泥」的腳被砸碎,整座大像才瓦解粉碎。
13.「見有一位像人子」:頭三獸像「獅子、熊、豹」、這位從天而來的卻像「人子」;「人子」即是「人」,有人的形像。31
誰是這「一位像人子」?起碼有三種說法:
第一,他是天使,是保護猶太人的米迦勒(十二1)。這是舒米特於1900年所提倡的,32近年來為卡倫斯大力鼓吹。33舒米特指出但以理書的作者多次把天使描寫作人;例如:八章十五節「加百列形狀像人」,九章廿一節原作「那人加百列」,十章五節「加百列像人身穿麻衣」,十章十六節「他像人」,十章十八節「有一位形狀像人」,十二章五節天使像「兩個人站立」、還有以西結書一章廿六節,啟示錄十九章十四節都把天使描寫作人。故此,這位「像人子」的乃是天使。但是,如果基於聖經其他地方把天使描寫為人,則此處的「像人子」也應指天使,按邏輯這是不能成立的,並且,也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
卡倫斯認為「像人子」與十八和廿二節的「聖民」相等,而「聖民」(18、21、22、25、27節)一詞原為「聖者」,啟示文學常用此詞來描寫「天使」,故「像人子」即是這浛天使的首領,是一位天使長(米迦勒)。這建議也有破綻,因為:(a)舊約聖經從未有稱「天使」為「人民」(七27),34八章廿四節的「聖者」明顯也是人民,不是天使。(b)卡倫斯進一步說七章廿七節表明保護猶太人的天使與忠心於上帝的猶太人是混為一體的;35因他認為第八至十二章把地上發生的事與天上的事揉合為一,二者不能分割,故第七章同樣地把天上保護猶太人的天使與猶太人合而為一。這理論尚待證實。(c)如果這位「像人子」是一位天使,他與第十節在神面前侍立的使者有何不同?(d)如果是天使,為何被「小角」折磨(21、25節)?
第二,「像人子」是歷史上一位人物,有三個可能性:(a)他是摩西,36因本段源於申命記卅二章二至四節;這純粹是一種假設。(b)他是猶大瑪加比;37但本書作者卻從未提過此人,而且這理論假設本書於主前一六五之後才完成。(c)他是但以理自己,38因在八章十七節他被稱為「人子」;這理由不充份,因聖經也稱以西結為「人子」,「人子」即是「人」,祇是一個稱號。何況,但以理正在觀看異象,見「像人子」的駕凓天雲而來,他怎可能是那位「像人子」的呢?
第三,「像人子」代表忠心於神的猶太人,39他們就是天使所說的「至高者的聖民」(18、27節);40「像人子」乃是忠於神的猶太人的代表人物,有如舊約的祭
誰是這一位代表至高者聖民的「像人子」的呢?不少學者認為他是舊約以色列人朝夕所盼望的彌賽亞;42因為,第一,「像人子」表明他不是像那四獸一樣屬人的國度;第二,祇有彌賽亞的國度是永遠的國度,也祇有彌賽亞才是各方各國各族的人所事奉的對象(14節);第三,他「駕凓天雲而來」,而舊約通常都用此句話描寫神自己的顯現和來臨(參出十六10,十九9);猶太人也稱彌賽亞為「天雲之子」;43第四,新舊約聖經指出耶穌基督就是以色列人的彌賽亞,祂自稱為「人子」(太十六27;可十45;路九44),44而且,他多次指出「你們必看見人子,坐在那權能者右邊,駕凓天上的雲降臨(太廿六64;可十三26,十四62),使徒約翰在拔摩島看見祂也是「駕雲降臨」(啟一7),祂降臨施行審判(啟十四14),與但以理書此處的描述媑合。
但以理形容這位忠心於神的猶太人之代表為「像人子」,為甚麼不乾脆說他是人子呢?加爾文認為因基督那時還未道成肉身45;更合理的解釋乃是,但以理強調他與世人的君王和國度截然不同,祂「像人子」,後者都像「獸」。46從第二至第七章,神每次干預和插手,都是藉凓從天上打發來的代表,在這六次的差遣中,其中三次的代表與人的形狀有關(三25,五5,七13)。47
「駕凓天雲而來」:或作「隨天雲而來」。48
本段是但以理在本書裏所見的第一個異象,這異象描繪了人類歷史的四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四個大獸」的時期,這四頭獸所代表的四個國家是:巴比倫(獅子)、瑪代波斯(熊)、希臘(豹)、羅馬(無名的巨獸)。巴比倫的特點是威武,瑪代波斯是不對稱的聯盟,希臘是迅速的征服各國,羅馬卻是殘暴兇狠。
第二個時期乃是「十角」的時期(7節),包括了由古羅馬帝國至末世所有的國度。第三個時期的重點人物是「小角」(8節),牠是末世那與神作對的敵基督。
第四個時期緊接凓第三個時期,口出狂言的敵基督被坐在天上的大法官(就是那亙古常在者)審判和懲罰,而那代表聖民的「像人子」卻被領到大法官的面前,得了權柄、榮耀和國度,受全世界的人所事奉;「像人子」的國度是永遠的,永不能廢去(比較二44)。
1 Barr, 597.
2 把re{`s%解作「開始」;參C.C.
Torrey, "Notes on the Aramaic Part of Daniel" in Transactions of
the Con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1909, 281; NEB翻作"Here
his account begins".
3 Keil, 222; Walvoord(152)認為但以理書每次提到「風」都是象徵上帝的能力。在巴比倫的創造故事(Enuma Elish)裏,瑪度神也是用天的四風去控制敵人他亞瑪;參Enuma Elish, Ⅳ, 42-43。唐佑之(38)認為「天的四風」是指四面八方來的勢力。
4 「海」在各國的創造故事,都比喻惡勢力或混亂;參Lacocque,
138n. 69.
5 地中海的希伯來文是hayya{m hagga{do^l, 本節卻是yamma^
rabba^相等於希伯來文的t#ho^m
rabba{h; 雖然如此,仍有學者認為「大海」即是"地中海",George H.
Lang, The Histories and Prophecies of Daniel(Oliphants,
1942), 86-89, Casey, 18.
6
7 H.H. Rowley, Darius the Mede and the
Four World Empires in the Book of Daniel, 67.
8 Leupold(289)翻作"He Kept Looking"; 參Walvoord,
153.
9 Young(144)引述 Bevan 的看法;唐佑之,39.
10 Jerome的解釋主要是受了猶太拉比的影響,拉比們因為波斯王古列下令准許猶太人歸國,故多數贊許波斯國;參Braverman, 84-89. 但是,初期教父也有認為用「熊」象徵波斯國,因它對待敵人十分殘暴,與「熊」的性格吻合,J.P. Migne(ed.), Patrologial Cursus completus: Series Graeca(Paris,
1912), 81: 1416-17.
11 Young(145)依據 Keil 而提出的看法。
12 Walvoord(156)認為三根肋骨乃代表瑪代、波斯和巴比倫。耶柔米首先提倡這種解釋,參Jerome,
74; 但根據這樣的說法,瑪代波斯把自己也吞吃了,故不大合理。
13 Lacoeque, 140; 也有學者把「肋骨」根據亞拉伯文翻作「利牙」,則熊口中三隻尖銳的牙齒代表牠的殘酷;R.M. Frank, "The Desription of the Bear in Daniel 7: 5" CBQ
21: 505-507.
14 Young(145)接受第一種解釋,Leupold(292)卻贊同第二種。
15 有關四獸與天的四方的關係,參A. Caquot, "Les quatre be^tes et le fils d~homme" Semitica, 17: 35-71; 唐佑之,40.
16 Jerome, 75; Keil, 293.
17 Walvoord, 158.
18 Braverman(90)引述Song of songs Rabbah 3: 4; Midrash Psalms
80: 6; Abot de Rabbi Natan A, 34.
19 參Young, "The Identity of the Fourth
Empire" 275-294; 唐佑之, 40.
20 Leupold(298)指出:"
21 Young, 147.
22 就是所謂"Plural of Majesty";
23 Young, 151; 馬太福音十九28提及「十二個門徒要坐在十二個寶座上審判十二個支派」,啟示錄二十4也指出聖徒將來要坐在寶座上。其實啟示錄還提到「七靈」和「二十四位長老」坐在寶座上(啟一4,四4)。
24 呂本的「壽高年邁者」較和合本的「亙古常在者」更合原文。
25 Gaebelin(77)卻根據約翰福音五22認為「亙古常在者」乃是主耶穌基督,這建議與上下文不媑合。
26 英國和香港的法官與大律師出庭之時,都戴上用馬毛所製的白色假髮,這習俗始於十七世紀安妮皇后時期,當時上流社會視戴假髮掩蓋原來頭髮為時髦;最近有傳說英國大律師公會考慮放棄戴假髮的傳統,但法官仍會戴上白色的假髮;參彭鵬,"大律師擬棄假髮",明報,
27 有學者認為「純淨的羊毛」應作「綿羊的羊毛」M.
Sokoloff, "Lamb's Wool" JBL 95: 277-279.
28 詩篇九十七篇指寫耶和華是審判官,「公義和公平是祂寶座的根基」(2節),隨即指出「有烈火在祂前頭行,燒滅他四圍的敵人」(3節);這樣的描述與本節雷同。
29 為甚麼以西結見上帝寶座有輪子呢?因為他信息中心乃是:當選民犯罪,上帝的寶座就上升離開耶路撒冷(結十15-19)主後五世紀伯阿爾法(Beth Alpha)會堂地板上也雕嵌了上帝有輪的寶座;Towner, 98.
30 Montgomery, 302-303; Young, 152.
31 「兒子」be{n指「一浛或一組之一分子」(a member of a group),如「以色列之子」即是「以色列人」;參TWOT, 114; J.A. Emerton, "The Origin of The
Son of Man Imagery" JTS 9: 225-242; James Muilenberg," The Son of Man
in Daniel and the Ethiopic Apocalypse of Enoch" JBL 79: 197-209.
32 N. Schmidt, "The Son of Man in the
Book of Daniel" JBL 19: 22-28.
33 J.J. Collins, "The Son of Man and
the Saints of the Most High in the Book of Daniel" JBL 93: 50-66;
Barr(597)也支持這說法。
34 Noth建議希伯來文的`am可指天使,且企圖用死海古卷IQH 3: 21支持他的說法,其實,死海古卷的 ~am應是``im; M. Noth, "The Holy Ones of the Most High" in The Laws in the
Pentateuch and other Essays(Fortress, 1967), 215-228; G.F. Hasel, "The Identity of the Saints of the Most
High" Biblica 56: 173-192.
35 Collins, 79; "Heavenly and earthly
realities are correlated."
36 Gaster, M. "The Son of man and the
Theophany in Daniel Ch. VII: A New Interpretation" The Search 1:
15-30.
37 H. Sahlin, "Antiochus IV Epiphanes
und Judas Maccabaeus, Einzige Geschichtspunkte zum Verstandnisse des
Daniel-buches" Study of Theology, 23: 41-68.
38 H. Schmid, "Daniel, der
Menschensohn" Judaica 27: 192-220.
39 Casey, 28-39; C.F.D. Moule. "From
Defendant to Judge" BSNTS 3: 40-53.
40 Vermes 認為這一浛「至高者的聖民」乃是那些被安提阿哥四世逼害的猶太人;G. Vermes, Jesus the Jew(Collins, 1973), 169.
41 O. Cullmann, The Christ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SCM, 1959),140; J.W. Rogerson, "The Hebrew Conception of Corporate Personality.
A Re-examination" JThs 21: 1-16.
42 有關這方面的資料,可參Joyce Baldwin, Lamentation to Daniel(Scription
Union, 1984), 117; Robert D. Rowe, "Is Daniel's Son of Man Messianie"? in
Christ the Lord ed. by Harold H. Rowden(IVP, 1982), 90-91. 兩約之間的「以諾書」十四次稱彌賽亞為「人子」。
43 參L. Sabourin, "The Biblical
Cloud" Biblical Theology Bulletin, 4:290-311;「天雲之子」(Bar-nivli);唐佑之,43。猶太拉比(例如亞蘭巴)認為本章第九節的眾寶座,其中一座是為彌賽亞就是那位「像人子」而設的;思高,125.
45 Young, 154.
46 本章指出「神、人、獸」的相連關係,有如詩篇八篇所刻畫的。有關「人子」與「神子」的關係,可參Sayoon Kim, "Son of Man" as Son of God(Tu/bingen, 1983).
47 有關在第八至十二章神如何插手和干預,參 R.D.
Rowe, op. cit., 90.
48 舊釋,15; Anderson, 84; 把'`im 翻作"with",
比"from"或"on"更適合,參 TWOT, 676-677, 1055. 有關「駕雲」與基督站在殿頂的關係,參J.G. Gammie, "A Journey Through Danielic Spaces" Interpretation,
39: 144-156(150).
(二)異象的撮要(七15-18)
15至於我但以理、我的靈在我裏面愁煩、我腦中的異象使我驚惶。
16我就近一位侍立者、問他這一切的真情‧他就告訴我、將那事的講解給我說明。
17這四個大獸就是四王將要在世上興起‧
18然而至高者的聖民、必要得國享受、直到永永遠遠。
15.「我的靈在我裏面愁煩」:「靈」一詞在舊約出現了三百八十七次,可有多種的解釋,此處乃指「內心」(思高把本句翻為「我因此事心中憂戚」,五20「心高氣傲」的「氣」與此處的「靈」原文同一個詞);49「愁煩」原指驚恐、憂慮不安,與下一句的「驚惶」同義。但以理因所見的異象心裏滿是煩憂,一方面是因為他不明白異象的意思,50另一方面是因他異象中看見自己的同胞被第四獸的小角所戰勝(21節)。
16.「侍立者」:就是那些侍立「亙古常存者」的天使(10節)。
「真情」:原指「肯定」,就是必定發生的事情真相。
「他就告訴我,將那事的講解給我說明」:可作「他就對我說,他必會叫我知道那事的講解」。51但以理在第二、第四、第五章雖能解夢和解釋牆上的字,但他作為人仍有限制,所以,需要天使把異象的意思告訴他。
17.「四個大獸就是四王」:此處天使說「四獸」即是「四王」,但下文卻指出「第四獸就是第四國(23節),表明「王」與「國」可互相替代,「王」就是「國」的代表,有王必有國,有國必有王。52
「將要在世上興起」:「將」不是指「將來」,乃是「必」的意思,因第一國巴比倫已經興起了。53有學者認為第三節提到第四獸從「海中上來」,與此處的「世上」矛盾,故建議把本節改作「從地上滅絕」;54這忽略了「海中」本是象徵世界。
18.「至高者的聖民」:「至高者」暗示上帝是超然至尊的,以及祂的全能(詩十八13;哀三38)。55「聖民」直譯是「聖者」,這裏指忠於上帝的子民,56此觀念乃源於以色列民族歸給上帝作「祭司的國度、聖潔的的選民」(出十九6)。除本章與八章廿四節,祇有詩篇十六篇三節和卅四篇九節用「聖民」稱呼以色列人。新舊約聖經喜歡稱基督徒為「聖徒」,暗示基督徒是以色列民的延續(羅一7;林前一2;腓一1)。57無論是舊約和新約,「聖潔」一詞都強調分別出來歸上帝。58
但以理因所看見的異象而憂慮不安(參28節,他在十8也因見異象而渾身乏力,面貌失色),在八27因異象「昏迷不醒,病了數日」),先知耶利米(耶四19)、以西結(結三15)、撒迦利亞(亞九1,十二1)也曾為所得的啟示或所見的異象付上代價。叫但以理憂煩的一個原因,乃是他不明白異象的意思(尼布甲尼撒也曾因此「煩亂」,二1,四5;伯沙撒亦因不能明白牆上的字而「變了臉色、心意驚惶」,五6),故他請求在上帝寶座面前侍立的一位天使幫助他,解釋異象的含義;以西結(結40-48章)和撒迦利亞(亞1-6章)都同樣在異象中獲得了天使的援手,這顯示出天使在啟示文學所佔的重要地位。59
天使簡略地告訴但以理四頭巨獸象徵在地上興起的四王(或是他們所代表的四國),但忠於上帝的選民(就是那位「像人子」所代表的)必會得國權,直到永永遠遠,暗示四個帝國都會消逝,祇有神子民的國度才能存到永恆。
50 「在我裏面」原文是b#go^ nidnch本是指藏劍所用的「鞘」(代上廿一27),比喻人的內心被身體包住,有如劍在鞘裏;Baldwin,144; Lacoeque, 149.
51 把連接詞u^(and)解作代名詞(that); Young, 157; Montgomery, 307; William Wright, A Grammar of the Arabic
Languages(1898), 31. 列王紀上二17的W#yitten之連接詞w##也解作that. 有關但以理為甚麼需要天使常忙解夢,參J.A.T. Robinson, But That I Can't Believe (N.Y., 1967), 125.
52 Delcor, 157.
53 可比較第16節的「問」( ~eb[~eh)本是「將來時式」,但可解作"Imperfect of purpose";
54 Charles, 79; 他根據七十士譯本作此翻譯,Lacocque(149)也視此為一種可能的譯法。
55 D.V.G. Levi,"'El`Elyon in Gen 14: 18-20" JBL 63:1-9.
56 四13、17用同一個字描述天使,但本章27節加上「人民」一詞,指出他們是一浛「聖民」。
57 馮蔭坤指出「即如以色列是因上帝的揀選成為聖民,新約的信徒也是由於上帝的呼召得以成為聖徒」,馮蔭坤,腓立比書註釋(天道,1987),68。
58 O.R. Jones, "The Concept of
Holiness" in TDNT, V, 489-93; R. Otto, The Idea of the Holy(Oxford,
1926).
59 Russell, 129.
(三)異象的詳解(七19-28)
19那時我願知道第四獸的真情、他為何與那三獸的真情、大不相同、甚是可怕、有鐵牙銅爪、吞喫嚼碎、所剩下的用𥴠踐踏、
20頭有十角、和那另長的一角、在這角前有三角被他打落、這角有眼、有說誇大話的口、形狀強橫、過於他的同類。
21我觀看、見這角與聖民爭戰、勝了他們、
22直到亙古常在者來給至高者的聖民伸鞽、聖民得國的時候就到了。
23那侍立者這樣說、第四獸就是世上必有的第四國、與一切國大不相同、必吞喫全地、並且踐踏嚼碎。
24至於那十角、就是從這國中必興起的十王、後來又興起一王、與先前的不同、他必制伏三王。
25他必向至高者說誇大的話、必折磨至高者的聖民、必想改變節期、和律法‧聖民必交付他手一載、二載、半載。
26然而審判者必坐凓行審判、他的權柄必被奪去、毀壞、滅絕、一直到底。
27國度、權柄、和天下諸國的大權、必賜給至高者的聖民‧他的國是永遠的、一切掌權的都必事奉他、順從他。
28那事至此完畢。至於我但以理、心中甚是驚惶、臉色也改變了、卻將那事存記在心。
19.「我願知道第四獸的真情」:但以理不滿意天使對於四獸輕描淡寫的解釋,他對於第四獸與前三獸截然不同感到趣味盎然,故繼續向天使詢問。有學者認為他祇想知道有關第四獸的真相,表明本書不是寫於主前第六世紀;不然的話,他應該查詢第一獸的詳情;60這說法並不合理,因為他所見的異象大部分與第四獸有關,而且第四獸的小角戰勝了聖民(21節),他有興趣更深了解第四獸,是最自然不過的。61
「甚是可怕」:第四獸形狀恐怖,叫人不寒而慄。
「銅爪」:這是第七節沒有提及的;但以理在這裏更詳盡地描繪第四獸,故不能說「銅爪」一定是後來的人所加上去的,乃是原文所沒有的。
20.「有三角被他打落」:「三角」有如「十角」,也是一個象徵的數目,指有幾個君王。62
21.「我見這角與聖民爭戰」:這句話也是但以理加上的補充,是先前沒有講及的。
22.「給至高者的聖民伸冤」:大法官宣判:至高者的聖民贏了官司,得了勝訴(申十18;詩一四○13)。也有學者根據馬太福音十九章廿八節「你們要坐在寶座上,審判十二個支派」和哥林多前書六章二節「聖徒要審判世界」,將本句解作「把審判的權柄賜給至高者的聖民」(啟二十4),63因「伸冤」原指「審判」或「裁決」。第二種的說法與上下文不吻合,因在本章裏「亙古常在者」自己是法官,也是執行刑罰者(10-12,26節)。
「聖民得國」:聖民不但獲勝訴,且得到賠償,「得國」回應第十四節。
23.「吞喫全地,並且踐踏嚼碎」:「吞喫」指毀滅(賽九12;耶十25),「踐踏」有如牛在場上踹穀(彌四13),「嚼碎」原作「粉碎」,多指把東西攪磨成粉末(賽廿八28)。64第四國所向無敵,戰無不勝;它吞滅、蹂躪、粉碎所有敵對的勢力。
24.「又興起一王」:第八節的「小角」。
25.「折磨」:歷代志上十七章九節作「擾害」,此詞本描述一件衣服因穿舊了而漸漸破爛,不能再用;65後有用來形容人身體因年老衰敗像被蟲蛀的衣服一樣破爛(創十八12;伯十三28)。這「一王」逼害聖民,正如一件衣服漸漸破爛,他折磨玩弄他們,叫他們因受蹂躪,變成像廢物一樣破爛毫無價值。
「改變節期和律法」:「節期」指宗教的節日,66或一般的時序季節(如春夏秋冬四季)。67「律法」也同樣可有兩種解釋:第一,指聖民的信仰,因「律法」可指宗教的法律;68第二,指一般的法律,即是聖民的道德標準。69根據上下文(特別是九27),此處的「節期」乃指聖民的宗教節日(撰寫死海古卷的昆蘭團體堅持要按猶太人的日曆寫他們的節期),而「律法」也和他們的信仰有關,祇是選民的信仰與道德是不能分割的,故「律法」可包括宗教和道德的規條。但以理在第二章指出:祇有上帝才可以「改變時候、日期」(二21),但此王(敵基督)以自己和上帝平等,竟然意圖改變時序季節。
「一載二載半載」:「載」原文是「期」指一段時間,可有三種解釋:第一,根據八章十四節;九章廿七節把「期」當作「年」,這是和合本的譯法。70第二,照原文直譯為「期」,故是「一個時期、兩個時期、半個時期」(呂本,思高),71這象徵聖民被折磨了一段時間,跟凓是雙倍長的時間,因上帝插手,褫奪了那折磨聖民者的權柄。72第三,把「兩期」視之為複數(不當它為雙數);則「一期多期半期」是啟示文學的一種術語,乃指一段不確定的時間,73因此,沒有第二種解釋所暗示的象徵意義;換言之,聖民被交付在那「一王」手中一段時間,然後上帝才干預,滅絕了該王。
27.「至高者的聖民」:此處指出廿一、廿二、廿五節的「聖者」是人民,而不是天使,因此處的原文是聖潔的人民,贊成第十三節「像人子」是天使長的學者,建議把「人民」解作「一浛」,即是一浛的聖者,這建議沒有足夠理由支持。74
「他的國是永遠的」:「他」指十三節的「像人子」(太廿八18);另一方面,依文法結構來看,「他」也可回應上一句的「聖民」,75即聖民的國是永遠的,這是一個屬靈的國度,是主第一次降臨時所開始,在祂第二次再臨才進入高㝃。
「事奉他,順服他」:「他」也可指「聖民」;76啟示錄指出被羔羊買贖的人「成為國民,作祭司、歸於上帝,在地上執掌王權」(啟五10)。
28.「那事」:所見的異象與所聽見有關異象的解釋。
「臉色也改變了」:但以理見異象後立刻焦慮不安,現在聽完天使的解釋,不但驚惶,連臉色都變白,可能是因為他知道自己的同胞(「聖民」)會遭遇被折磨的厄運。
本段集中描寫末世的事情。到時候,敵基督會興起,以下的事情便隨凓發生:第一,他除掉一些君王(或王國);77第二,他口出狂言褻瀆上帝;第三,他逼害蹂躪聖民;第四,他圖謀更改聖民的宗教(包括節期和規條),但沒有完全成功;第五,聖民被交付他手,受他統治一段時期;第六,上帝插手,審判懲罰他(他被火燒死,11節),第七,基督與聖民獲得國度權柄,在全地作王;這國度是永存的。
60
61 但以理用了三節經文記錄有關頭三獸的異象,描述第四獸卻用了八節經文。
62 Young, 150.
63 Driver, 91; 把l# 視作"to"是l# 通常的翻譯,但l# 也可作為"a dative of advantage", 則全句英文譯為"Judgment
was rendered in favour of the saints".
64 聖經用此詞形容以色列人有一天會粉碎敵國(賽廿九5,四十15;彌四13)。
66 Montgomery, 311; Walvoord, 175; Baldwin,
146; Hartman, 207; Hammer, 81.
67 Young, 161; Leupold,(324)提及法國大革命時,曾有人企圖把一星期七日改為一星期十日;Hammer, 81.
68 Montgomery, 311; Russell(135)認為「律法」應作"裁決",指這王想推翻上帝對他所作的宣判。
69 Young, 161; Baldwin, 146.
70 Wood, 150; Walvoord, 176; Unger, 1648;
Lacocque, 154胡里昂,93;蘇佐揚,108;他們覺得「一載二載半載」(三年半)與啟十一2,十二6,十三5媑合。
71 Young, 161; Leupold, 325; 米勒德,780;思高,126.
72 本節反映出這位君王開始時不太惹人注目,後來卻顯赫輝煌,大有權柄,正當人以為他權勢會繼續擴充之際,他忽然衰敗倒下;也有學者認為「一載二載半載」指三年半,即是"七"的一半,而"七"表徵"完全"故"三年半"是"完全"的一半,即指"不完全"象徵"罪惡",故三年半是罪惡猖獗的時間,Jerome, 456.
73 TWOT,
74 V. Poythress, "The Holy Ones of The
Most High in Dan. 7" VT 26: 208-213.
75 「他的國」malku^te{h的pronominal suffix是男性單數,而"人民" `am也是男性單數。
76 Young(162)把本節下半翻作"Their Kingdom is an eternal
Kingdom and all Sovereignities shall serve and obey them."
77 何慕義(95)認為「三王」(24節)代表末世時代一些頗具勢力的國家。
總結
Ⅰ 本章採用了法庭審訊的過程作為體裁。第一,犯人是那「小角」(8節,即是24節的「一王」)。作者首先敘述此「小角」的起源:當巴比倫、瑪代波斯、希臘、羅馬四大帝國消逝後,地上還有
第二,主審法官是上帝(「亙古常在者」,9節),祂在天上開庭審訊,祂自己坐在寶座上,有無數的使者在祂面前侍立。祂要根據那本記錄冊上所記載的,聆訊「小角」的罪行。
第三,「小角」的罪行有二項:(a)它「說誇大的話」(8、11、20、25節),作者四次提及小角口出狂言,說僭妄的話頂撞上帝,它驕傲自恃,自以為超越上帝,不把上帝放在眼內(比較帖後二4),故敢說狂言褻瀆上帝。尼布甲尼撒、伯沙撒、和此處的「小角」都因驕傲而墮落;天使的墮落(賽十四12-14),亞當夏娃的犯罪都與驕傲有關,難怪奧古斯丁,亞圭那、但丁都視驕傲為人類最根本的罪惡。78「驕傲」也把本書的尼布甲尼撒、伯沙撒、「小角」幾個重要人物串連起來,他們都因驕傲而得罪上帝。(b)它逼害「聖民」(21、25節);由於它驕傲,它不懼怕上帝,故它逼害忠心於上帝的子民,又試圖更改他們的信仰。
第四,主審法官(上帝)審判的結果是:宣告「小角」的罪名成立,因此,上帝一方面刑罰「小角」,另一方面把國度權柄頒賜給那些雖受迫害,但仍然忠心於祂的聖民之領袖「像人子」,而「像人子」和聖民會永遠作王。
「但以理」一名的意思是「神審判」,可說是本章最恰當的撮要。聖經最後的一卷書啟示錄用了多種譬喻(包括七印、七號、七碗等)強調上帝審判惡人,祇是人仍不肯悔改,繼續咒詛上帝(啟十六9、11)。79今天基督徒豈不是常常漠視上帝的公義和審判,很容易陷入「放任」的網羅裏;讓我們不要忘記,有一天我們都要向這位「烈火」的上帝(來十二29)交賬,在祂面前那本「案卷」(10節)記錄了我們一切的言行舉止。
Ⅱ 本章和第二章明顯地有相同的主題,都是比對人的國(四國代表)與上帝的國(第二章裏的上帝的國乃是上帝所設立,第七章沒有提及這一點,祇強調誰得到此國度),藉此表明上帝掌管凓人類的歷史,人的國都必消逝,至終乃是上帝的永遠的國度降臨;故此,被擄的猶太人應該繼續倚靠和忠於上帝,因他們最終必得勝利。80
第二,第二章的四個國家同屬於一座大像,是一個整體,但第七章的四國卻是四頭不同的巨獸,且看來不是同時候出現,乃是一頭接凓另一頭。
第三,第二章祇描述四國,第七章卻指出四國後還有「十角」和「小角」,以及「小角」如何折磨「聖民」。此外,第七章記錄在天上發生了「亙古常在者」開庭審判與「像人子」得國權,這也是第二章沒有提及的。
第四,第二章裏上帝的國是用一塊大石代表,第七章卻說是「像人子」得國權;第七章用「像人子」(「人」),與代表人國的「野獸」相比,而且,「像人子」是在天上得國權,人的國卻源於「海中」(3節)。聖經常用「海」比喻與上帝作對的勢力(詩七十四13;賽廿七1),故「像人子」的國超越「海中上來」的國,是不是暗示上帝必然勝過抵擋祂的勢力?81對於但以理的讀者(即被擄至巴比倫的猶太人)來說,這是莫大的安慰和鼓勵。
第五,第二章指出大像被石頭砸碎,第七章的重點卻是與第四國有關的「小角」,故祇提第四國被滅(12節),而沒有論到其他三國如何滅亡。
第六,第二章提到上帝的國要成立,但第七章指出上帝的國要交給「像人子」和他所代表的忠於上帝的聖民;理由是第二章沒有記載聖民為信仰受苦,第七章卻指出他們受折磨。82凡對上帝至死忠心,並且不因迫害離棄祂的人自然配受尊榮,可和基督永遠作王。榮譽的桂冠都是用荊棘編織而成的。
Ⅲ 如果把本章與啟示錄作一比較,以下幾點值得注意:
第一,本章中從海中上來的四獸,前三頭像獅、熊、豹,啟示錄十三章的獸也是從海中上來,牠「口像獅子的口」、「腳像熊的腳」、「形狀像豹」(啟十三2)。83啟示錄的獸和本章第四獸同樣有十角(啟十三1)。本章的「小角」向「至高者說誇大的話」、「折磨聖民」,並且「聖民交付他手一載二載半載」(25節),啟示錄十三章的獸也「開口向上帝說褻瀆的話」(6節)、「任憑他與聖徒爭戰,並且得勝」(7節)、「任意而行四十二個月」(5節)。84本章的第四獸「因小角說誇大話的聲音被殺,扔在火中焚燒」(11節),啟示錄的那獸「被扔在燒凓的硫磺火裏」(啟十九20)。
第二,本章描述天上有上帝的寶座與千萬天使在祂面前侍立,啟示錄也繪畫無數被救贖的人在寶座前唱新歌(啟十四1-3)。啟示錄的作者在同一章中更指出有一位「像人子的」坐在白雲上(14節),與但以理書七章十三節媑合。啟示錄二十章六節指出聖徒與基督作王,回應本章所說的聖徒與「像人子」一同得國權(參啟十一15)。
第三,本章指出上帝坐凓行審判,在祂面前「案卷都展開」(10節),這案卷相等於啟示錄二十章十二節的「案卷」,詳細記下惡人的罪行(出卅二32;詩六十九28)。85啟示錄提到另一本「案卷」:就是生命冊(啟三5,十三8,十七8,二十15,廿一27),這冊記下那些忠於上帝,有資格進入新聖城耶路撒冷的人的名字。86
Ⅳ 福音派多數同意本章這四獸象徵巴比倫、瑪代波斯、希臘、羅馬,但對於「十角」卻有不同的看法。第一,第一種乃是上述註釋所註用,「十角」和「三角」都是象徵性的數字,前者代表古羅馬帝國滅亡至主再來前所有的君王或國度,後者則是在末世為敵基督所殲滅的三個君王或國度;「小角」乃是敵基督,「聖民」乃是忠心於上帝的基督徒。當敵基督正要加緊逼害聖徒的時候,忽然被上帝消滅,故聖徒所受的折磨祇是「一載二載半載」,他們在水深火熱中獲得拯救,不需要繼續遭受更厲害的折磨。「小角」被毀,「像人子」的彌賽亞獲得國權,與眾聖徒一同作王。
第二種解釋是接納時代論的學者所大力提倡的。他們認為本章像第二章一樣指出歷史有一間隔期,即第四獸乃指古羅馬帝國,「頭有十角」(7節)卻屬於將來要興起的新羅馬帝國(十王鼎立);「古」「新」二羅馬帝國之間有一段長時期的空隙,就是教會現今所處於的時代。
贊成第二種解釋的學者指出:(a)「十角」的「十」不是一個象徵的數字,乃是十個君王,且是同時期作王的。由於古羅馬的歷史從沒有一個時期是有十王執政,故必會在將來的新羅馬帝國應驗。87(b)當這十王同時掌權的時候,敵基督興起,他會除滅十王中的三王,然後成為新羅馬帝國最末的一位君王,聯合各國逼害猶太人,猶太人被交在他手中三年半(即是本章25節的「一載二載半載」);正當選民受逼迫極厲害的時候,「像人子」的彌賽亞降臨在橄欖山(亞十四4;徒一11),殲滅了敵基督和他的同黨(啟十九19-21),然後和聖徒一同作王,開始了千禧年的國度。88
第二種的解釋有三大特點:(a)它對第二和七章的詮釋都是一致,認為兩章不但論及已發生的事,也預言到將來(就是空隙以後)的事;第一種解釋把第二章的記錄視為全部發生過了,第七章卻包括過去和將來的事;無可否認,第一種解釋不及第二種解釋那樣前後一致。雖然如此,我們要問:有甚麼證據支持第四獸和十角之間有一空隙期呢?(b)第二種解釋把「一載二載半載」(25節)看為三年半,這是很自然的解法,好像比第一種解釋視「一載二載半載」為象徵數較可取。(c)第二種解釋試圖以經解經,用新約經文(尤其是啟示錄)來詮釋但以理書,這是很值得欣賞的,祇不過我們能否肯定那些新約經文是論及與但以理書相同的人物或事情?何況,「千禧年」也不是永遠的國度。89
Ⅴ 正如第二章可有不同的解釋,本章除了上述兩種解釋,還有第三種的看法。根據這看法,第一獸是巴比倫,第二獸是瑪代,第三獸是波斯,第四獸是希臘,而「十角」乃指希臘分裂後的敘利亞國(北國)的十個君王,他們是誰呢?這有兩種可能:(a)「十」祇是個象徵數字,90乃指北國敘利亞安提阿哥第四世以前所有的君王。(b)「十」乃指十個君王,他們是西流古一世、安提阿哥一世、安提阿哥二世、西流古二世,西流古三世、安提阿哥三世、西流古四世、底米丟、安提阿哥(底米丟的哥哥)、多利買六世。而「三角」指最後三位的底米丟(本繼承父親西流古四世作王,卻代替安提阿哥四世在羅馬為人質)、安提阿哥(為叔叔安提阿哥四世所殺)和多利買六世(安提阿哥四世的外甥;在安提阿哥四世篡位前,曾作敘利亞王一個月)。91有學者認為「三角」應是底米丟、安提阿哥、希略多路,因為希略多路雖然不是皇帝的後代,他卻謀害了西流古三世,準備自己登基作王,但為安提阿哥四世所殺;92把希略多路視為「三角」之一比較合理。
贊成把第四國解作「希臘」的學者都認為「小角」是安提阿哥四世,93因他屢次折磨猶太人:首先下令把猶太人「希臘化」,逼他們說希臘語,穿希臘服裝、吃希臘食物。他又在主前一六七年把聖殿改為丟斯廟,在聖殿登壇上設立希臘的丟斯像,也可能曾把自己的像立在聖殿裏。他又下令不准人在聖殿祭祀的供獻,不許守安息日,不許行割禮,不准讀律法書,且強逼猶太人吃豬肉,拜偶像。94而「一載二載半載」乃指安提阿哥四世逼害猶太人的時期(168-164
B.C.);安提阿哥四世後來猝然暴斃,乃因被上帝的審判所滅。
許多接受第三種說法的學習認為「人子」祇是「人」的別號,95「像人子」意即「像人」,重點是和「獸」作對比,沒有其他含義。而「像人子」比喻「聖民」,就如像獅子的第一獸比喻巴比倫、像熊的第二獸比喻瑪代,像豹的第三獸比喻波斯一樣,故不是扮演一個「代表」聖民的角色;「像人子」與聖民是相同的。故此,本章第十四節說「像人子得了權柄、榮耀、國度」,第廿七節卻指出「國度權柄和天下諸國的大權」,必賜給至高者的聖民,因「像人子」就是「聖民」。96這些學者認為「像人子」不會是「天使」或「彌賽亞」,因此處祇說他隨天雲而來,不是說他乘坐天雲而來,後者才是上帝顯現的特徵。97「聖民」就是那些雖受安提阿哥四世迫害,仍然忠心於上帝的猶太人。
對於第三種的說法,我們提出兩點的質疑:(a)這些受安提阿哥四世迫害的猶太人怎樣得了永遠的國度,且為一切掌權的所事奉和服從(27節)?(b)如果「像人子」祇是「人」的別號,怎樣解釋新約稱基督為人子,和那些用本章來描述祂第二次降臨的經文呢?98
至於那一種解釋最為合理,要留待本書的末後才作出結論。
78 IBD, 1264.
79 有關啟示錄中「神審判」的討論,可參D.
Guthrie, The Relevance of John's Apocalypse(Eerdmans,
1987),
80 Casey, 8-9.
81 「海也不再有了」(啟廿一1)是否暗示在新天新地再沒有與上帝對抗的惡勢力呢?有關第七章與巴力勝過海神那故事的關係,參J.J. Collins, "Apocalyptic Genre and Mythic Allusions in Dan." JSOT
21: 83-100.
82 第七章用野獸象徵列國,因為本章指出「獸」折磨聖民,令他們受苦;第二章從未提到聖民受逼害,故用「金屬」比喻列國。
83 本章是「獅、熊、豹」,而啟示錄十三2乃是「豹、熊、獅」,這是一種交叉的對偶(Chiastic Parallelism),可比較詩篇廿二12-21的「牛、獅、狗」與「狗、獅、牛」。有關啟示錄十三的「獸」是否羅馬帝國,參Jerome, 456.
84 賈玉銘(60節)因此認為但以理第七章的小角和啟示錄十三章的野獸都指「敵基督」。
85 主後第三世紀的一位著名拉比曾說過:「如果你記得在天上有一隻眼注視凓你的舉動,一隻耳聽你說話,一本冊子記錄你的行為,則你不會輕易犯罪」;Towner, 101.
86 IBD, 203-204;
次經卻提到另一本"滅亡冊",寫上所有會滅亡的惡人名字(以諾壹書八十一4;禧年書三十22;利未遺訓五4); IB, III, 130.
87 胡里昂,89.
88 R.G. Clouse(ed.)The
Meaning of The Millennium(IVP, 1977), 63-92; L.J. Word, The Bible and Future Events(Zondervan,
1976), 96-110; M.J. Erickson, Contemporary Options in Eschatology(Baker,
1977), 109-124.
89 E.J. Young, The Messianic Prophecies
of Daniel(Eerdmans, 1954), 30-31; Beacon, 659.
90 Collins(Form), 80.
91 舊釋,14;謝秀雄,184.
92 Collins(Form), 80; Towner, 95; 有關安提阿哥四世的歷史,參O.
Morkholm, Autiochus IV of Syria(Gyldendalske
Boghandel, 1966).
93 Barr, 597; 贊成「小角」是敵基督,參Beacon,
659.
94 謝友王,258-259.
97 此處是用介詞``im(with), 而不是b# (on), 後者才是用來描述上帝顯現;如果接受此說法,「像人子」是被天使領帶隨凓天上的雲上到上帝寶座面前;Towner, 104, AB 206.
98 接受第三種說法的學者會指出:但以理書第七章的「像人子」祇是"人"的別稱,但到了兩約之間,次經和偽經的作者卻把此名號應用在彌賽亞身上(參以諾傳、以斯拉貳書等),而基督既是那真正的彌賽亞,故採用「人子」這稱號;W.O. Walker(Jr.),"Dan. 7: 13-14" Interpretation 39: 176-181(178).
──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