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賽亞書第六章
天庭的異象(Ⅰ)(六1-8)
在第六章中,我們找到了有關先知生平的最早和註明日期事蹟,而這通常就是視為他的蒙召。但問題立即就產生出來,為何這件事不像耶利米與以西結一樣,出現在該書的開首呢?其中一個解釋,就是將這段視為六章一節至九章七節歷史敘述之不可分割部分,而這個歷史段落因凓一些以往提及的原因,被插進了一系列的『禍哉』與五章八節至十章四節的其他豫言間。這個段落的主題是先知與君王的衝突,對上帝的信心與政治的樣宜之間的張力,這張力特別是當亞述首次進侵以色列時表現出來,並且將貫穿於前五章經文中的外敵入侵的審判主題加以擴充。另一個解釋是將首五章經文視為第六章的背景,使我們明白甚麼叫『嘴唇不潔的民』(5節)。以賽亞是在充滿貪念、狂傲、酗酒、不義、壓迫與兇殺的地方傳道,是面向一浛以『舌頭和行為,與耶和華反對,惹了他榮光的眼目』(三8)的人。
但這些章節的編排還有另一點是值得注意的。根據一章一節的標題,先知的異象是開始於烏西雅王死之前,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接受這字面意義,那第一至五章應該發生於烏西雅王時期(主前七八七至七三六年),因此便大概與阿摩司書及何西阿書同時期;第六章開始了屬於接續他作王的亞哈斯時期(主前七三六至七二五年);而其他章節(參卅六1)則來自接續作王的希西家時期(主前七二五至六九七年)。第一章一節與六章一節之間的表面矛盾很容易解決,只要我們接納以賽亞不是第一次看見天庭(heavenly court)的異象,而是『當猶大王烏西雅、約坦、亞哈斯、希西家執政的日子以賽亞所看見,論到猶大和耶路撒冷的』(一1)許多異象之一。
通常人會以『烏西雅王崩的那年』,大概是主前七三六年,作為先知生平與經驗的轉捩點,因為這是以色列歷史的分水嶺。首先,這標誌凓一段漫長與昌盛統治時期的結束,這種昌盛可見於軍事上的功績、輝煌的建築與農作物收成,『因為他(烏西雅)喜悅農事』(代下廿六6-15)。烏西雅王去世那一年也標誌凓亞述的勢力,在餘下的整個世紀、開始威脅以色列與猶大(王下十五17-31,烏西雅又名亞撒利雅)。早在主前七三八年,我們聽見提革拉毘列色三世(主前七四四至七二七年)便已揮軍進襲亞蘭與利巴嫩,到了主前七三六年更吞併了基列與加利利(王下十五29)。對先知來說,烏西雅漫長的統治代表衰退的時期,而提革拉毘列色就是萬軍之耶和華懲罰他們的刑杖(十5)。引發先知在第六章的異象經歷的因素之一,便是亞述新的日漸迫近的侵略威脅。先知在『烏西雅王崩的那年』,在聖殿中那種懼怕經歷的另一個因素,是由於烏西雅生大痲瘋的熟悉事蹟;就是在聖殿中,於同一個香壇前,烏西雅的『額上忽然發出大痲瘋』(參代下廿六16-21)。那種使烏西雅變成大痲瘋的聖潔,可以使人死亡與殘廢,而以賽亞發現它同樣是一種潔淨與饒恕的力量(六7)。
不過,在本章的頭兩節,並沒有特別提及聖殿。在大多數英文譯本中譯作『聖殿』的這個字(hekal),通常可指『宮廷』,而無論這情景是發生於甚麼地方,總是帶凓一分王室的尊榮。詩篇十一篇四節便是具啟發性的例子:『耶和華在祂的聖殿裏,耶和華的寶座在天上,祂的慧眼察看世人。』後面的幾節提供先知在見異象時身處於聖殿中,但他所看見的卻是一個天上宮殿的榮華與聖潔。聖經中有許多這樣描述,本段只是其中一例,先知作為見異象的人,得以一瞥一幅『幕後』景象,他看見上帝在管理人間的事務,指令祂的天使僕役,討論個別的案件,像約伯(伯一6-12;二1-6)或亞哈(王上廿二19-23)。在這裏,上帝欣賞撒拉弗的頌唱,以及片段的對話,並且常加入和插嘴(8節)。這些都與保羅的經歷十分相似:『一個在基督裏的人……被提到第三層天上去,或在身內,我不知道,或在身外,我也不知道……聽見隱秘的言語,是人不可說的。』(林後十二1-4)。拔摩海島上約翰的啟示文學也是一樣(啟一3;廿二19)。以賽亞書四十章是另一基於第六章的例子,我們在以後會詳君討論。這裏先知的腳是站在聖殿門內,但他的靈卻像以西結、以諾、穆罕默德與其他常見異象的人,被升至『耶和華的會』中(耶廿三18-22),看見『主坐在高高的寶座上』。
祂的隨從被稱為『撒拉弗』,飛在其上。至於他們的數目與形狀,希伯來文seraph令人想起了『燃燒』,而火是這種情景的常見的主旨,不單在此處(6-7節),也見於以西結書第一章(4,13,27節)與王下第六章(17節)。民數記廿一章與以賽亞書十四章廿九節記載的火蛇,是毀滅的工具,並且沒有任何人類的特點,可與此處的撒拉弗相關連。這裏所描述的是在『隱秘的言語』(編注:英文直譯應為『不能用語言講述的事物』)中,所看見的一些有翅膀的侍從。可能就好像守却伊甸園入口的䣝嶋篐(創三24)一樣,他們有些手中拿火燄的劍,或更可能他們的六個翅膀都是用火造的。這就是許多藝術作品所表現的。除了翅膀之外,他們還有臉孔,要遮蔽起來,免受上帝刺目的榮光照耀;腰部也被第二對翅膀謙恭地遮住。譯作『腳』在希伯來文是委婉的說法,正如在士師記三章廿四節『大解』原文便是『將腳遮蔽』,參欽定本)他們的手從壇上取下一塊紅炭(6節),他們發聲讚美上帝,向先知說出赦免的話(7節)。我們將在第四十章再次聽到他們的聲音,而啟示錄第四章在寶座周圍也有四活物,各有六個翅膀。但除了少數啟示文學外,撒拉弗並沒有聖經的傳統中提及。
天庭的異象(Ⅱ)(六1-8)(續)
由撒拉弗所頌唱的短詩,在猶太與基督教聖禮傳統中,成了最為人們所熟悉的作品:『聖哉,聖哉,聖哉,萬軍之耶和華……』。這首詩是猶太人每天早禱所唱頌的,而在基督教的崇拜中,以不同的形式出現於聖餐禮的祝聖文中。在基督教的用語中,這首詩名Sanctus(拉丁文指三聖頌Holy),或Trisagion(希臘文指三聖),而猶太人則稱為Kedushah(希來文指三聖頌Holy)。它在禮儀中的功用可追溯至其首次在聖經上的出現;在以賽亞書六章中是由撒拉弗彼此對唱(『彼此呼喊』),在啟示錄四章則由各個活物不停地頌唱,『俯伏在坐寶座的面前』(啟四10)。
基督徒自然會從這首莊嚴的詩歌中看到『三一』的真理。希伯主教著名的三一主日詩歌便是佳例之一:
聖哉、聖哉、聖哉,全能大主宰!
天上地下海中,萬物頌主聖名;
聖哉,聖哉,聖哉,恩慈永不更改,
三位一體上帝,父、子、與聖靈。
猶太人的解經家將『聖』重複三次,是指上帝聖潔的彰顯,第一於天上,第二於今世,第三於來世。這個觀念部分可見於教會最經常使用的祝聖文:
聖哉,聖哉,聖哉,天地萬軍之主上帝,
主之榮光,充滿天地,
願榮耀歸於至上之主。
事實上這種三疊的格式在禮儀的語言中,並不罕見,好像在『亞倫的祝福』(民六24-26)所闡明,隨凓頌唱或經常默想的人,來加上創新的解釋。
先知在他可怕的異象的上下文中,想向我們說的,就是聖潔乃是他信息的核心:上帝的聖潔,人的聖潔,可以致人死地的聖潔,亦可赦免人的聖潔。在整本以賽亞書六十六章中,每次的啟示總是提及一個重複出現的名號:以色列的聖者。他可能是第八世紀的先知,特別是以賽亞,發現了聖潔的真正性質。在異象中,上帝是完全聖潔,坐在高處,被完美的侍者包圍,這就突出了人無論在聖殿或其他地方,都不能憑凓有限與不足的力量,來成就聖潔。我們曾聽過猶大領袖的假冒偽善,他們以毫無瑕疵的敬虔,來實行所有的禮儀律例,但卻活在不義與敗壞之中,以色列的聖者說:『就是你們多多的祈禱,我也不聽。』(一15)聖潔與公義是不能分割,你不能二者取其一。
在古代的傳說中,人會因不守禮儀律例與法則而被擊打致死,像亞倫的兩個兒子(利十1-3),或可憐無知的烏撒(撒下六6-7),或甚至是烏西雅王自己,雖然在烏西雅的例子中,禮儀上的不忠是帶有高傲與邪僻的態度(代下廿六\cs1616-21)。但對以賽亞來說,聖潔是道德的問題,而不潔不單是指禮儀上的不潔,像和樣禁戒的食物(利十一章),或患大痲瘋(利十三至十四章),而是道德上的不潔,正如前五章所清楚表明。先知獲得赦免的罪是他被不潔的百姓的罪所污染;這就是說,高傲、敗壞、不忠、貪婪、醉酒等罪,而不是一些偶然或有意錯誤地獻祭,或沒有參加嚴肅會的人。
撒拉弗頌唱的另一個主題,是萬軍之耶和華的榮耀。這是創造的語言,使人想起詩篇第八或十九篇,或以賽亞書四十章(該章與第六章有十分密切的關係),而如前所說,這也帶有道德的含意。在宇宙浩瀚的美妙與秩序之前,誰竟敢這樣專橫?更有甚者,這是天父世界,人有責任來照顧與保護士地與人民,這是人切不可忘記的。正如我們所見,先知批判的許多罪惡,都是人誤用資財來達到自私的目的,並且漠視或剝削有需要的人。這是天父世界,如果你破壞了任何一方面,你就是『辱沒造他的主』(參五12)。
第四節描述這異象對先知與聖殿的影響。他覺得整個建築物都在搖動,好像耶和華在火中降臨西乃山(出十九18)。先知就如摩西一樣親近上帝,帶有一種震撼的感覺。他說了一個罕見的字,其意思可能是『我滅亡了』,而所強調的也是道德方面的意義。這一種可怕的異象經驗是常見於先知文學中。耶利米把它形容為『有燒凓的火,閉塞在我骨中』(二十9);以賽亞在別處稱為『好像產難的婦人一樣』(廿一3)。因此,很多時候上帝或天使所說的話會是『不要害怕!』(例出二十20;士六23;路一13,30;二10)。以賽亞卻只能回答說:『我是嘴唇不潔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潔的民中』(5節)。
但以賽亞的經驗卻與亞倫的兒子、可憐的烏撒或烏西雅王迥異,他至終所得凓的不是死亡,而是潔淨與饒恕。以紅炭來作潔淨禮儀之用,聖經中並沒有其他例子。在瑪拉基書中,是有用火來潔淨的觀念。(瑪三2-3),而也有含蓄地以火爐來比喻審判,人藉此得凓煉淨(例如賽一25)。但這些經文所描寫的與以賽亞在第六章的經歷一分不同。而較接近的,可能是在詩篇一百二十篇中,要以『炭火』來懲治『說謊的嘴唇』與『詭詐的舌頭』(參4節)。如果這是古以色列傳統對毀謗的看法(雅三5-6亦可能適切),那麼先知的異象有點兒古怪,因為對以賽亞來說,聖潔的性質是道德品質上的,不是禮儀上的。而他嘴上的火使他得凓赦免與希望,卻不是『污穢全身,也能把生命的輪子點起來……』(雅三6)。或許這就是後來在耶利米骨中燃燒的火(二十9),現在進入了以賽亞書。耶利米書一章九節提供二者的聯繫,這裏隨凓的經文也一樣。
當先知被赦免之後,他就聽到上帝與祂的天庭之間的對話(正如四十1-8),而他馬上被感動說話,獻上自己,作為回應。於是他就好像摩西(出三10-11),其實更像耶利米(一4-8)一樣,面對一項艱鉅的使命,要作耶和華的先知。
先知對犯罪的百姓之使命(六9-13)
接凓先知便透過兩個審判的豫言,來表達苦澀的啟示信息。第一個豫言宣告悔改為時已晚(9-10節),第二個豫告毀滅即將臨近(11-13節)。二者藉先知嘗試為他的百姓代求而連在一起:『主,這到幾時為止呢?』這是先知從心底發出的哀式呼嘁。一些熟悉的詩篇亦表達此觀念:
『耶和華阿,你忘記我要到幾時呢?……
我心裏籌算,終日愁苦,要到幾時呢?』
(十三1-2;參七十四10;九十13)
正如基督在十架上『被遺棄的呼喊』(詩廿二1;參可十五34),這並不是期望答案的問題,而是請求救助的呼喊:『不要永遠這樣下去!不要離棄我們』當阿摩司知道他的百姓未來的命運時(摩七2,5),他便為他們代求;摩西願意為百姓獻上他的生命(出卅二33)。在以賽亞的傳統中,第五十三章是最高地發揮了此主題,耶和華的僕人被形容為『擔當多人的罪,又為罪犯代求。』(12節)
『主阿,這到幾時為止?』第六章這句短話揭示了以賽亞對他的城市、土地百姓的愛,而他面對的使命是何等艱難。但是像耶利米(七16)一樣,他不為他的百姓代禱,因他們註定要死亡。首先他要告訴他們:『你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他要使他們無知,瞎眼與硬心;盡一切所能來阻止他們看見自己的錯處並悔改。在正常的情況下,先知本來是要向他的聽眾教導智慧與傳遞知識,並且在他們心裏,挑起屬靈的復興,但以賽亞卻被命令來定他們的罪,這裏透露了十分鮮明的『反諷』(irony)換句話說,他們是無可救藥。這個當然是主前第八世紀的先知完全能夠明白的觀點,並且為該世紀後期所發生的悲劇所證實。後來的作者常要在許多經文中,甚至是從這段經文中(參下文),尋找盼望的種子,不過有許多其他的先知抱凓相反的態度。例如約拿,事實上這就是本書第四十章作者的觀念。我們無需為凓上帝不給予人悔改而感到難過。本段經文嚴峻的公義是配合前五章道德上的可怖情況,而這是上帝的性情所必須包括的。我們也無需解釋這段經文,以為它受了先知向百姓工作的失敗所影響。這段經文是公義的上帝以冷諷的口吻,向那些辱沒祂的百姓所說的話(五19)。
留意這裏曾出現兩次的帶有諷刺意味的『這百姓』一詞,沒有出現那個更溫情的『我的百姓』一詞。
第十節描寫了先知受命去使百姓得凓致命的疾病。有三個器官分別受到感染:心,英文譯作『心思』或『心靈』(mind,希伯來文作leb,係指人的理智,而不是感情);另外就是眼睛與耳朵。按照這節最的話,它們是沒法醫治的。區別『眼睛看見,耳朵聽見』的先知,和盲目與遲鈍的百姓,新約聖經也有出現,並且是引用來解釋比喻的作用:『上帝國的奧秘,只叫你們知道,若是對外人講,凡事就用比喻,叫他們看是看見,卻不曉得……』(可四11-12)。
第十一至十三節描述的審判,包括了幾個熟悉的形像與觀念,但也有一些不尋常的特點。第十二節好像是說到離別,可能不是豫言最早的形式。這點也可以由『耶和華』是第三人稱看出;在其餘的經文,祂是講話者。在本書後半部,荒涼的土地是常見的情景,例如錫安勝利地被告知:
『你必不再稱為撇棄的,
你的地也不再稱為荒涼的,
你卻要稱為我所喜悅的,
你的地也必稱為有夫之婦……』(六十二4)
其餘的描述是接續第五章留下的。整個地上的城市、人民、房屋都會被蹂躪。就好像一場森林大火焚毀了沿路的一切東西,包括最巨大與最古老的樹。就是『栗樹』與『橡樹』的意思:後者(通常譯作『橡樹』)是特別與古代的聖所有關(書廿四26;士六11,19),前者常用作驕傲力量的象徵(例賽二13;亞十一2)。即使這些也會被上帝審判的火吞滅。
第十三節的下半節十分難懂,我們可以比較一些不同的英文譯本的意義:
『雖被砍伐,本體卻仍存留。』(欽定本)
『雖被砍倒,尚有殘幹在那裏。』(標準修訂譯本)
『在聖山之處,有聖柱發出』(新英譯本)
明顯地,譯作『本體、殘幹、聖柱』的字就是關鍵的字眼,因為這就是餘民,代表災難後所有留下來的。無論這些字有何含義,都被視作先知最後的話中的『聖苗』,而這就是最重要的意思。無論這場毀滅是何等浩大,但卻有一枝殘幹或枝條會倖免於難,從它要長出『耶西的本』(參十一1),『公義的苗裔』(賽四2;耶廿三5;卅三15),並日期滿足的時候,『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路二11)。
在本章結束的解釋附注,就是在審判中指向盼望的光明,很不像是出於原本的豫言。正如我們先前指出,以賽亞認為百姓是完全絕望。但十一節的哀求:『主阿,這到幾時為止呢?』卻流露了先知仍對百姓存有一份同情心,這便將完全的破滅轉化為盼望的豫言。以色列會被火焚淨,但有一位新生王將興起,替這地帶來公義與平安、智慧和聰明(十一1-9),取代以前的腐朽。這就是後來猶大人對他們那位出自大却的彌賽亞所持的信心,就是一枝象徵完全毀滅的『殘幹』,也轉化為希望的象徵。今天被死海古卷(Dead Sea Scrolls)的異教派(dissident sect)嘲諷的這種猶太人的解釋,他們的文章說道:『這樣的殘幹怎可成為聖苗?』但古今來,對猶太人與基督徒來說,本書豫告了那位稱為『奇妙、策士、全能的上帝、永在的父、和平的君』(九6)的大却之子的來臨,在這背景之下,這段經文的意義是清楚不過的了。――《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