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走過曠野的秘密(三6-11)
在第三章開始,這個基督徒心裏有了一點蘇醒。但是卻沒有完全蘇醒,所以她起來尋找主,只是卻躺臥在床上去尋找。還是主的呼喚和主的吸引,在她裏面所產生不能失去主的感覺叫她起來。她起來了之後,她就出去尋找。但是,她尋找的方法不對。所以沒有遇見主。她要依靠一些屬靈的活動,她要依靠年長的弟兄,她要依靠覺得可以作為依靠的人、事、物。但是卻沒有結果,因為人在
神面前能更深的得著主,那完全是要人自己付代價去尋找主。是人自己把主以外的人、事、物都拿開的時候,她就遇見主。她不再依靠主以外的人、事、物的時候,她就遇見了主,她很開心。
但是在她開心的時候,人的愚昧又再顯露。不是她不愛主,而是她愛主愛到這樣的地步,她以自己享用主為目的,不是以主得著她為目的,不是以主的意思在地上顯出來為目的,她只是覺得她能完全享用主,她的目的就達到了。結果就把主限制了,她就拉著主不給祂走了,一直到自己的「母家」,到「懷我者的內室。」就是恩典和神的愛,她就停留在神的恩典和神的愛的享用裏。當然這個沒有甚麼不對,但是停留在那裏不出來就不對了。主是一再在她身上呼召,叫她起來與主同去,但是她不起來與主同去,只是留在享用神的恩典和神的愛的那種感覺滿足裏,她就不會繼續向前。所以我們看到,她要再次找到主的時候,主要說話了。「不要驚動她,不要激動她,讓她自己情願」,不要讓她因著人的推動而作一些不是從心裏要作的事。
走出感覺進入實際的經歷
我們繼續看下去,就看見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事。如果從我們的經歷來跟上聖經所記載的,你會發覺在第五節和第六節當中,不知道經過了多久的時間。在第四節,你看到這個基督徒進到母親的懷裏,到「我母家,到懷我者的內室。」她就停留在那裏。主說第五節的話的時候,她仍然停留在那裏。但是到了第六節,這個基督徒已經不在內室了,不單是不在內室,而且還走過一段曠野的路,地點起了很大的變化。這一段曠野的路有沒有走完呢?我們不敢說她一定走完,但是最少也走得差不多了,從內室到曠野走了差不多了。我們注意地點的轉變;那就是說,這個基督徒裏面已經有了醒悟,她不再停留在自己享用主的感覺裏。她起來,她奔走,她走在曠野了。走在曠野裏,目的在那裏呢?是要跟上主要去的地方,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進步。
從第四節到第六節這一段的時間,我們不知道主有多久的等待。但是無論如何總不會馬上就是這樣。有一件事情是我們知道的,主一直在那裏等,一直等到她甘心情願。她不情願的時候,主也不勉強,主一直在等,直到她甘心情願,這個人就起來,這個人裏面就蘇醒,這個蘇醒帶來非常大的長進。所以第六節是非常有意思的。
我們讀雅歌書,只是看見所羅門和書拉密女。但是你仔細去讀的時候,你會發覺一些地方,有第三個人在那裏說話,或者說,有第三批人在那裏說話。第六節就是這樣的光景。這裏不是所羅門在說話,也不是書拉密女在說話,是另外一個人在說話。一些英文聖經的翻譯,將第六節譯成一批人,好象這是一首詩歌,就像歌劇一樣,男主角在那裏唱,唱完以後,女主角也在唱,唱到一個時候,一個合唱團在那裏唱。這個合唱團不是男主角或女主角在唱,是另外一批人因著男女主角發生的事情在唱。第六節就是這一批人在那裏唱,一直到第三章的末了,都是這一批人在說話。
這些第三者說甚麼呢?我先給弟兄姊妹一個觀念。整個來說,是為這個基督徒的蘇醒來作一個見證。這個見證不單是指明這個基督徒的蘇醒,也說明了這個基督徒在屬靈的經歷上往前誇了一大步。我們要注意第六節的開始,顯然這些話不是所羅門說的,也不是書拉密女說的,卻是另一些人說的,是因著他們所見的就說話。這些人說﹕「那從曠野上來,形狀如煙柱,以沒藥和乳香,並商人各樣香粉熏的,是誰呢?」(三6)從上文來看,用沒藥,乳香和香粉的,這個一定是女的。事實上確實是個女的。雖然這裏沒有說是女的,但卻不是因著這三件事來說這個人是女的。因為在原文上,「那從曠野上來」裏的「那」字,是女性,也是單數的,就是單數的女性,「那」字就是這樣顯明那是個女性。這個女性是誰呢?她就是上面遇見主,把主帶進她母親的家的那一位女子。現在這位女子起來,她到處在耶路撒冷找主,卻找不著。她就到曠野去找尋主,這實在有意思。當她肯走曠野路的時候,願意進到曠野裏去的時候,她整個光景就不一樣了。弟兄姊妹要注意她的光景是怎麼樣的。
經過曠野進入豐富
她成了一根柱,柱子就說出一件事物。我們要注意這根柱在甚麼地方出現?是在曠野。這是不相稱的,從外面看來是不相稱的,但是我們必須注意,這根柱子好堅穩。這個人在找尋主的時候,是非常堅穩的走過曠野路。我們必須要注意,那個環境是曠野的環境和獨身的女子。瞭解這樣的情形,才懂得這根柱子是甚麼意思。一個人在神面前追求要得著主,不能因別人的陪伴而得著主的。雖然主常常把人放在我們周圍作為我們的陪伴,但是真正的要在神面前有長大,必須要與主有個人的面對面。這是根據上文,一離開巡邏的人就立刻遇見主同一個原則。這個基督徒走在曠野的路上,是非常堅定的去行走,沒有因著曠野而退縮。
我們又要注意,這根柱子在我們看來是好不合理的,因為這根柱子不是石頭,也不是木頭,也不是水泥,這根柱子是煙。煙怎能成為一根柱子呢?雖然煙能一陣子成為一根柱子,但是風吹來就散了。我們要注意,在這裏的煙柱子是不會散的,為甚麼呢?因為我剛才提到這煙柱在曠野裏移動。曠野不是小小的地方,曠野是個很大的地方,這批人好遠就看見這條煙柱,這條煙柱越來越近,直到在眼前,還是一條煙柱,並沒有散去。
我們又要注意這個曠野。甚麼是曠野呢?從屬靈意思來解釋,就是有主作陪伴,但是卻沒有主的豐富的地方。如果我們從所羅門當時寫這卷書的地理環境來看,在以色列只有南邊才有曠野,在猶大地有曠野,在西緬地有曠野,再往南面去都是曠野,在北方沒有曠野。因此我們要注意這個地方,如果從地理環境來看,這個曠野是在埃及和耶路撒冷當中。如果我們將這個事實帶到以色列人出埃及的經歷上去,我們就看見曠野正好就在迦南地和埃及當中。埃及是世界,迦南是神應許豐富之地。現在以色列人離開埃及之後,他們還沒有進到迦南,他們在曠野行走,但是他們有一個目的,就是要進迦南。用現在的話來說,他們有一個目的,就是要進到基督完全的豐富裏。
這個基督徒,一個人走在曠野,環境好孤單,沒有同伴,也沒有同情和鼓勵的人。眼睛所見是一片荒涼,沒有神的豐富。但是在路上走的時候,實在有主的陪伴,這是以色列人在曠野行走的經歷。這個基督徒在屬靈上的曠野走著,她嘗到主的陪伴,但是卻還沒有得著主的豐富。她裏面要得著主完整的豐富,所以她就往前走,一直在曠野的路上往前走,在孤單的環境裏繼續往前走,就是這樣的往前走,她實在付出了一點的代價。沒有一個基督徒只是坐著就能得長大,也沒有一個基督徒長大是因為他生活在一些已長大的基督徒當中,他就自然會長大。從來沒有這樣的事情。屬靈生命的成長,一定是神的兒女個人實在付出代價去跟上主。即使走在曠野的路,她仍然堅持的往前走。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不講大的操練,也不說十字架在我們身上徹底的破碎,我們只提及基本的與主交通。例如讀聖經和禱告,這都是最基本的。我們要堅持讀經和禱告,如果我們少付一點代價,就作不來了。如果我們坐在那裏等待片時,我們就讀不來了,禱告不來了。時間過去了,但沒有讀經和禱告。若果天天都是這樣,這個人能長進就實在是很希奇,這是最基本的。如果說,真實要走在曠野了,比較讀經和禱告的要求就更多了。如果讀經和禱告都作不到,怎能在曠野的路上行走呢?怎能夠接受十字架更深更徹底的對付呢?
不讓孤單減少跟隨主的心
到了第六節,在第三者的眼中,(這個是聖靈也好,是神自己也好,是誰我們不必管,反正是主和追求主的這個基督徒以外的人),這個基督徒長大了,她往前走了,這個基督徒在主的路上往前了,這實在是非常寶貴的。在我們屬靈的經歷裏,我們經過一段的遲延,也經過一段時候停留在自己的感覺裏,主的吸引總叫我們脫離那些限制。我們願意向前了。我們會向前了,走在曠野,忍受孤單和難處,但是我們仍要堅持的去尋找要得著主。活在這種光景裏,她就長大了。
許多時候,你與許多的基督徒一同長進是容易的,就算本來不想長進,但是弟兄們的長進,不能不帶動你到一個地步一同的長進。所以同弟兄們在一起,長進是不大困難的,不管那長進是真的或是假的,反正你覺得自己是在長進。但你孤單一人的時候,你就覺得為難了。你會說讀經和禱告那麼悶,接受十字架的對付那麼苦,順服主的感覺又那麼沉重,不長進就算了吧!如果在一個人孤單的時候,他還是要向前,這個纔是大的長進。我們要注意亞伯拉罕與神面對面,不是在大庭廣眾中。亞伯拉罕裏面領受神自己的啟示和恩典也不是在大庭廣眾中,而是他單獨與主面對面在一起的時候。所以在以賽亞書上記著,亞伯拉罕與神單獨面對面的時候,神就叫他遇見。基督徒往前走的一個秘訣就是脫離人、事、物,單單的向著主,肯付代價的堅持向前走。這就是成為一根煙柱子的秘訣。
這根柱子好象是不實在的,卻又是真真正正的一根柱子放在那裏。那麼問題就來了,為甚麼這條煙柱有這麼大的表明?這裏面有非常大的經歷。我們從下文就知道這條煙柱是不簡單的,看上來就好象是煙,但實際顯出來就是柱子。如果不往下去看,我們就不能領會是怎樣的一回事。往下去看,就好容易看到一個問題。
第六節是一個問話,這個人在那裏問﹕「從曠野上來的是誰呢?」我們曉得是個女的。但是第七節的回答是甚麼?如果不是從屬靈的經歷來領會的話,你會說這個回答的人是瘋子,因為問非所答。他的確是問那個女的是誰?但是回答的是指著所羅門來回答。所羅門就是所羅門,女的就是女的。為甚麼我問那個女的是誰,你卻將所羅門來回答我呢?你不是瘋了嗎?因為男女不分,問非所答。我們若是發覺這個問題,我們就會找到答案。這個答案就是那個女的成為煙柱的秘訣,就是那個女的成了所羅門,所羅門就是那個女的。在甚麼情況下有這樣的事情呢?在地上永遠不會有這樣的事,但是在基督裏就有了。這就是聯合,是基督徒與主生命的聯合。
我們讀到路得記末了的時候,就是路得與波阿斯的聯合。路得是淒淒涼涼的到了迦南,孤苦伶仃的到了迦南。但到了有一日,她與波阿斯聯合了,這個聯合就叫路得的孤苦伶仃都停止了,叫路得的淒淒涼涼都過去了,波阿斯的豐富都成為路得的。並不是路得這個人變了,乃是因為波阿斯和路得的聯合,波阿斯所有的成了路得的所有,這個就是聯合。
基督徒同主的關係,並不僅是祂是救主,而我是蒙拯救的。祂是施恩的神,而我是接受恩典的人。不單只是這樣,還有更寶貴的關係,就是生命上的聯合,我進到主裏面,主進到我裏面,我與主成為一體,這就是一個基督徒在曠野行走的秘訣。他是孤單,但並不真的孤單,因為在他裏面有主。他與主聯合,他走在曠野的時候,主也走在那裏。從外表來看,他是貧乏的,但裏面卻是富足的,因為他是與主聯合。所以在曠野的時候,也許他是失去了世界上許許多多的東西,埃及已給拋到後頭了,迦南仍沒有進入。如今他走在曠野裏,因著與主聯合,曠野就不再成為曠野。在別人來看是曠野,對他來說並不是曠野,因為在這一段路程當中,他一直活在與主聯合的經歷裏,所以對他的本體來看,他是煙,風一吹就給吹散了。但因著與主有聯合,他就成了一條柱,秘訣就是在這裏。
我們追求主的人,在地上的年日已經經過了多少在曠野行走的路,這些曠野的經歷並不是叫我們退後,反叫我們在主裏更堅定的往前走。因著與主的聯合,主與我成為一體,我就活在主的扶持和堅固裏。多少年代以來,基督徒的經歷都說明了這個,教會的歷史也說明這個。
我們看教會歷史,我們實在看見,再沒有人接受摧殘比基督徒更深、更多和更難。我們在教會歷史裏,看見基督徒所受的難處是從四面八方來的,從拜偶像的人來;從地上的政權來;從天主教來的;甚至從稱為弟兄的那些人來的。只要你清心的跟隨主,一些過去是與你作同伴的人,他會反過來踐踏你。從教會的歷史中,我們真是看到這種光景。從人來看,人覺得這些基督徒沒有路了,倒不如成為一個宗教徒就好了,還作甚麼基督徒呢?還跟隨主做甚麼呢?反正留在宗教裏面,心裏有一點安慰就算了吧!但羊群的腳蹤給我們看見一個事實,這些弟兄都是煙,他們走在曠野的時候就成了柱。這個是聯合的恩典作成功的,叫一個軟弱的人堅強地在主的路上奔走。
取用主在十字架上的死
我們現在看這個人能走在曠野的路上,要注意下面提及的三件事﹕第一是「沒藥」,第二是「乳香」,第三是「商人各樣香粉熏的」。這裏的話好希奇,特別是末了的第三樣。商人不是在商店裏的商品,在英文聖經裏,商人只是一個,不是許多商人,只是一個商人,而且這個商人是指定的那個商人,不是一個普通的商人,因為商人前面有一個冠詞,就是那一個商人。指定的那個商人,你就懂得不是普通的商人,是特別的商人。
這個商人是誰呢?我們不得不回到新約裏去,看看究竟是那個人作特別的商人。你就看見馬太福音十三章裏有一個作買賣的,他要選擇一粒好珠子,他要找珍珠,他找到了,他就歡歡喜喜去變賣一切去買了這顆珠子。這個作買賣的是誰呢?我們讀經的人都知道,這是指著主說的。在啟示錄第三章裏,主對老底嘉教會說﹕「你要向我買火煉的金子,又買眼藥擦你的眼睛。」我們看見這個指定的商人是指著主來說的,
是向主那兒買所需的,這更有意思。
我們從未見過,你跑到商人那裏去,那個做買賣的說﹕「某某人你第一次來到這裏,這些名貴的香品都放在你眼前,你喜歡甚麼就拿甚麼,不必算帳,放在口袋裏就可以走了。」沒有這樣的事情。因為商人是做買賣的,你付代價,他就給你商品。這實在是很特殊的商人。
這個基督徒能在曠野行走,他不提各樣的香料,只提各樣的香粉,香粉的作用和上面的沒藥和乳香一樣,是用來熏的,不是用來擦的。
甚麼是沒藥?沒藥在聖經裏表明甚麼呢﹖沒藥在聖經裏表明主的死,表明十字架的死。我們要注意從那裏可以知道這個事實,當主釘死在十字架上以後,祂要給埋葬了,那時尼哥底母和約瑟來到,並帶了許多沒藥和沉香來膏耶穌的身體。我們看見沒藥和死亡有關連的,沒有死亡就沒有沒藥,看見沒藥就看見死亡了。在當時,人用沒藥來膏屍體,是為了等待復活。所以看到沒藥就看到死亡。
這裏所提及的死並不是一般的死,是十字架的死,是主的死,她吸收了主的死來熏她自己。那就是說,她接受主在十字架上所作成所來對付她自己,那就是熏,把香味吸進來,那就是熏。熏火腿和熏豬肉是吸入煙的氣味,這個人就是這樣吸入了十字架的死。
享用主的舍己和生命的芳香
還有,並不只是沒藥,還有「乳香」。乳香就是在陳設餅或素祭那裏所不可少的。陳設餅要換下來,或素祭要獻上的時候,這素祭不完全在神面前燒掉,而是放在素祭上的乳香就要完全燒掉。乳香有個特性,就是越燒越香,若只是放在一處,只有一點點的香味,但若燒它,就越燒越香,燒到沒有的時候就是最香。提到乳香的時候,就帶出奉獻的生活來,獻上自己,不保留自己,完全失去自己來叫這個香氣發出來。但是這裏所提到的乳香,不是說人,而是說主,就是祂作人的時候,在神面前完全的擺上,沒有保留的擺上,主在地上的時候實在是這樣的模樣。主這樣的獻上,這個基督徒也吸收過來,也吸入她的裏面去,這個是聯合。
然後有商人各樣的香粉,是一樣好細的東西,是嫩滑和帶著香味的物品,這些香粉是很滑和很細的。我們必須注意制香粉的過程,我們讀到五祭的經文的時候,就注意到無酵餅,獻素祭時用的細面。細面是怎樣做成的呢?它的經過不簡單,從子粒拿上來的時候開始,經過打和脫去皮,經過磨叫它成為粉碎,經過篩把粗的拿掉,或者再磨,再篩,直到成為細面。做香粉也是一樣,香粉是很細的,它成為細的過程,正是基督生命的經歷,完全經過壓碎的經歷,生命裏各種各樣的經歷,噴吐著生命的芬芳。
這個人在主面前付代價去得著主這些生命的芬芳,祂是這樣走過來。我們要注意,熏過的東西,一面是吸收,另一面是發散。熏雞和熏豬都是熏的氣味,氣味是吸入了再發散出去。這人是吸取了主的經歷,又發表主生命的馨香。
與主聯合的彰顯
這位基督徒在曠野裏行走的經歷真是不簡單。她躺臥在床上尋找主就沒有這樣的結果,她起來脫離人、事、物而又單單去跟隨主,進到曠野去,又走過曠野的路。這個人就成了煙柱,這條煙柱真寶貴,叫這些作見證的人非常的受吸引。所以他們就禁止不住的問﹕「這是誰呢?」每一個肯付代價接受主經歷的基督徒都能到這個地步,若是躺臥在床上尋找主,留在內室不出來,那就不會有這樣的結果。這實在是寶貝的事,雖然第五節到第七節的文字是很短,但經歷卻是不短。我們不知道這個基督徒經過多少年日才活到這個模樣,活出與主真正聯合的模樣,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這樣活,主也是願意我們這樣活。
這些人發問了,得到的回答就說﹕「看哪,是所羅門的轎。」(三7)剛才我說過答非所問,我們需要懂得,因為是聯合,所以說所羅門就是說她,看見她的時候就是看見所羅門。現在說她所以能在曠野走過來,完全是因著這個所羅門。這個所羅門是怎樣的呢?在這裏我們是看所羅門的所有。「看哪!是所羅門的轎。」這是答非所問,因為問這個人是誰,他就說是所羅門的轎,這是有意思的。
嚴格說起來,這不是轎,應當是個靠床,靠著睡的床,是靠床不是轎。往下看的時候,這個靠床的出現是在黑夜的時間,因為下面說「他的轎四圍有六十個勇士,都是以色列中的勇士;手都持刀,善於爭戰;腰間佩刀,防備夜間有驚慌。」(三7—8)所以這裏是個臥床或靠床,這個床是在黑夜裏,到了黑夜的時候,這個床用來作甚麼?是給人安息用的。這裏說出所羅門是在安息的光景之下,雖然是在黑夜,他還能安歇,非常平靜的安息下來。這裏是說出了基督的得勝,在祂的得勝裏,黑夜不能叫祂有任何的驚擾;在基督的得勝裏,黑夜沒有帶來任何的危險,人仍舊可以平平穩穩躺臥在榻上。
更寶貝的是,這床有六十個勇士全副武裝準備著,任何的攪擾都不能成功,這是完全的得勝和安息。這就是說到主,這裏提及六十個勇士,因為這是詩歌,所以我們必須進入屬靈的含意裏看。六十就是說到在主的周圍有許許多多的完全人,他們因著主的得勝和安息,都享用了得勝。雖然在黑夜裏,都不能給他們任何的攪擾。因著他們的站立,更顯出基督的得勝是何等的實際和堅穩。
這裏是第一次說出基督的得勝,說出基督完全的安息。不單是主在安息,圍繞主的人也同樣享用安息和得勝。這就是那基督徒走過曠野的秘訣,就是她與這一位完全得勝和完全安息的主聯合的結果。
道成肉身的主
往下去看,就看見所羅門的另外一件事。這次真是「轎了」(歌三9)。但是我們要注意,他是「用利巴嫩木,為自己製造一乘華轎。」利巴嫩木就是指著香柏木。木在聖經裏一般指著人的性情。所羅門所做的一乘轎,是指著基督道成肉身,祂成為人。但是,並不是指在亞當裏的人。亞當這個人是皂莢木,主成為的人是香柏木。
主道成了肉身,這座轎是這樣的﹕「轎柱是用銀作的,轎底是用金作的,坐墊是紫色的,其中所鋪的乃耶路撒冷眾女子的愛情。」(三10)這個道成肉身的主,祂顯明了一個事實,銀造的柱,銀就是救贖的記號,道成肉身的主把救贖帶到人中間。我們要注意,上面的靠床是在夜間的,這乘華轎是在白天的。轎在白天的功用是甚麼呢?在那時候,坐轎就好象我們今日坐車來來往往。所以,做一乘華轎是為了交通,華轎的功用是產生交通的作用。交通是根據甚麼來的呢?是根據主道成肉身來開始,然後神與人的交通纔能接上。具體來說,就是人和主的聯合。這個交通在主道成肉身的事上說明救贖完成了;沒有救贖,道成肉身的主也不能與人聯結,主道成肉身是為了救贖。所以這乘轎抬出來的時候,你就看見轎柱是用銀作的,四方都看見銀子,不管在那裏,你看見主所作成功的就是救贖。
還有轎底是用金作的。這個轎底好重要,若果底不堅固,人坐上去就糟糕了,人就會跌下來。這轎底是非常堅固,是用金作的。金是代表甚麼呢?在聖經上給我們看見,金是代表神的性情,是神自己,是神的救贖,是神自己作為救贖的基礎。這救贖是根據神的性情而來的。神愛世人,這個「愛」就是神的性情。神是公義的,這個「公義」就是神的性情。因著愛和公義,十字架就出來了,救贖就出來了,神與人的交通就在神的性情裏顯明出來。
還有轎的坐墊是紫色的。紫色是代表王的顏色,這是權柄的問題。這乘轎子是充滿了權柄,是榮耀的權柄,王就坐在那裏。然後,鋪在其上的是「耶路撒冷眾女子的愛情」。這實在有意思,當主道成了肉身,當基督的權柄和救贖的功用顯明出來的時候,神榮耀的光輝從主身上顯明出來的時候,吸引許許多多屬神的人在那裏認識主是配的。你曉得鋪在轎子裏面的,就是人的腳踏上的地方。我們看見甘心情願讓主踏在身上的人,乃是承認主是高過他們的,承認主是超越他們的,他們承認主的尊貴和榮耀。
感謝主,道成肉身的結果,不單只是說明主的所是和主的所作,主並要得著所有認識祂的人對祂的高舉和承認。這裏是講出了主的高貴、權柄、能力、榮耀、恩典,智能和豐富;是從靠床和轎完完全全的說明出來。黑夜裏有供應,白天有交通,全因為是主在那裏。能走過曠野是根據這個主和人的聯合。所以這些人得了這個答案,他們大聲說﹕「錫安的眾女子啊,」(三11)在雅歌書上好象只有在這裏說「錫安的眾女子」。那麼「錫安的眾女子」和「耶路撒冷的眾女子」是否一樣呢?好象一樣,但是實際上有點不一樣。「耶路撒冷的眾女子」是指著屬天的基督徒,而「錫安的眾女子」是指著所有追求的基督徒。我們曉得錫安是在耶路撒冷的裏面,錫安裏有聖殿。當然耶路撒冷也有聖殿,但是你看見錫安和聖殿的關係,跟耶路撒冷和聖殿的關係,那就有差別了,錫安是更靠近聖殿的。我們瞭解地理環境,就知道聖靈用這個詞不是偶然的,因為接下去的話,我們更清楚看見顯露與人聯合的那位主的榮耀、尊貴、權柄和能力,因此這些作見證的人呼喊說,「你們這些更深得著主的基督徒呀!你們來看所羅門」。他「頭戴冠冕,就是在他婚筵的日子,心中喜樂的時候,他母親給他戴上的。」(三11)
以主的心意為心意
去觀看所羅門,不是去見所羅門這個人,是看他所戴的冠冕。或許這樣說吧,那是華冠,是榮耀的冠,就好象起初在奧林匹克運動會,人在競賽的時候得了冠軍,就得了一個冠冕。這個冠冕是用橄欖枝做成的,代表很高的榮耀。這是一種華冠,不是作王的冠冕。所羅門本來是作王的,作王當然是有冠冕,但是他作王的冠冕不是他母親給他的,他母親不能給他這樣的冠冕。所以這個不是王冠,而是一個華冠。在下面可以看見,是他作新郎時所戴的帽子。這裏說,這個冠冕是他戴上的。中文翻譯成婚筵卻是不大準確,也許是結婚,或是訂婚,還沒有擺婚筵。如果是結婚,也是還沒有到婚筵的時候。
這裏說出甚麼呢?我們要注意兩件事。這一個華冠是說明了兩個問題﹕第一,他得著一個人作他的妻子,這個人要與他聯合。第二,他要得著一個人作他妻子的時候,他心裏好喜樂。兩件事合起來,我們看見甚麼事是主心裏最喜悅的呢?甚麼時候叫主帶上華冠呢?這個華冠是榮上加榮的華冠。祂原本就有王冠,現在在王冠上再加一個華冠。這個華冠在主心裏有好大的喜悅。這個喜悅是根據甚麼來呢?是根據得著一個人而來的,得著一個人與祂聯合而來的。
上下文連接起來,上面是一個基督徒在曠野走過的一段經歷。現在聖靈再說話,向錫安的眾女子,向願意更深追求與主聯合的基督徒說話,說出﹕主最喜悅的就是得著人與祂聯合。如果要得著主喜悅,你們就要追求活在與主聯合的裏面。願意主得著最大的滿足,你就要追求實際活在與主聯合的生活裏。
在雅歌書,我們讀到這裏的時候,不再是兩個人對話,而是第三者在作見證,或者是第三個人在歌頌,歌頌主和所愛的人,她有了更進一步的經歷,在屬靈的成長上,有了更高的成就。這不單是她的經歷,也是我們能夠有的經歷。所以總括一句話,到了這裏的時候,我們可以說,基督徒的成長進到了主的豐富裏,不能留在床上得著的,必須離開舒服的環境,肯付代價走進曠野裏去支取主的所有、所作和所是。── 王國顯《願你吸引我──雅歌讀經劄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