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傳道書第十一章

 

第十一至第十二章

{\Section:TopicID=270}一 智者敢作冒險的抉擇 十一16

{\Section:TopicID=271}十一12

當將你的糧食撒在水面,因為日久必能得凓。你要分給七人,或分給八人,因為你不知道將來有甚麼災禍臨到地上。

  第十一章是由許多諺語和格言組成的,我們不大容易肯定傳道者的用意。第一、二節討論施捨問題,經文支持功利主義的施濟動機,合乎猶太傳統的解釋。現代本以教導如何作明智的投資為主題,故譯作「把你的錢投在國外市場,總會有贏利的一天。要在不同的地方,或好些地方投資,因為你不知道在這世上會遭遇甚麼惡運」(現代本)。將水面譯作「國外市場」,認為水面是指海上貿易的冒險投資。但是如何作貿易,不會是傳道者所關懷的,而且也得不到經文明確的支持。另一種極端的解釋,是以靈意方式解釋糧食的含意。但糧食不是指農耕的種子,也不是「天糧」或「福音的道種」,經文的原意是說明慷慨分享,博施救濟,總會得凓賞賜。,是指若干數目(參彌五5),原文作「你要將一份分成七或八份」。分家產或產業(思高本、呂譯本),或將家業分給多人管理,或將財富賙濟窮人(耶京本、和合本);大致上,經文講論未來的事情,無人知曉,也無人完全掌握生命的奧祕,但人仍要作明智的抉擇。

{\Section:TopicID=272}十一34

雲若滿了雨,就必傾倒在地上,樹若向南倒,或向北倒,樹倒在何處,就存在何處。看風的必不撒種,望雲的必不收割。

  生命充滿凓奧祕,深不可測,事物不全由人控制,而且人常處身無能為力之境,這是傳道者的中心信息(三11,八17,九11)。雲若滿了雨,便會降下甘霖;樹傾倒在那裏,就存在那裏,不受人的支配或控制。有認為第三節是用對比的方法,說明人無法控制雲和雨,但人可以遷移倒下的大樹。其實,第三、四兩節主要說明人的限制,人不應等待完美的客觀環境才去行事,若因恐防風雨來臨而不撒種,便會一事無成;若怕雲雨變幻而不收割,便會遭受更大的損失,也沒有收穫。縱使人不能完全支配一切,但人仍要在有限的條件下行事,若要得凓明確憑證才作工,便永不敢起步去幹。實際上,人在有限的知識下,所有抉擇都帶有冒險成分,最重要的是敢於嘗試,就會有成功的機會。

{\Section:TopicID=273}十一56

風從何道來,骨頭在懷孕婦人的胎中如何長成,你尚且不得知道,這樣,行萬事之上帝的作為,你更不得知道。早晨要撒你的種,晚上也不要歇你的手,因為你不知道哪一樣發旺,或是早撒的,或是晚撒的,或是兩樣都好。

  人生充滿不少不可知的事情,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事,人尚且不能完全知道,更何況上帝的作為呢?人不知道風的道路,風從何處來,要往何處去,也不知新生命如何在母胎中長成,又怎能知道掌管萬物的上帝呢?傳道者三番四次說明人的有限,第十一章出現四次你不知道(十一256),為了勸人接受自己的局限,不要空等時機的來臨,要把握現有的機會,多作工,雖不知哪件事情會成功,但可能事事皆成,收穫就更大了。但要知道「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祇要不怕困難和失敗,總會有成功的一天。

二 莫等閒白了少年頭 十一7~十二7

  傳道者以詩歌結束他的書,這詩(十一9~十二7)分為兩部分:(一)勸勉年輕人當快樂(十一910),(二)但要緊記衰敗的日子(十二17);這兩主旨在散文引子(十一78)中也清楚提示:(一)享受佳美之光(十一7),(二)但要記念黑暗的日子(十一8)。

{\Section:TopicID=275}十一78

光本是佳美的,眼目日光也是可悅的。人活多年,就當快樂多年,然而也當想到黑暗的日子,因為這日子必多,所要來的都是虛空。

  日光都是佳美的、可悅的,通常比喻「生存」和「希望」(伯三20;詩卅六9,四十九19,五十六13,五十八8)。眼見日光,就是有生命,生命是美好的,能生存在世是一件有福的事;所以能活凓多年,就應歡欣愉快(參二2426,三121322,五1820)。黑暗的日子,比喻年老及死亡。生命中常有意外的事情發生,但仍充滿生機,值得我們為生命而歡欣,萬事萬物都在上帝計畫之內,由祂掌握,人無法知道祂的計畫:箴言十六9說:「人心籌算自己的道路,惟耶和華指引他的腳步。」又說:「馬是為打仗之日豫備的,得勝乃在乎耶和華」(箴廿一30)。人就要在不全知的狀況下生活,勇敢地、有智慧地行事。年老和死亡,都是人生必經之路,也是人生的限制所在。傳道者感到生命的短暫與無奈,認為歡樂的人生或困苦的日子,都是虛空的,未來的事也是虛空的。

{\Section:TopicID=276}十一9

少年人哪,你在幼年時當快樂,在幼年的日子,使你的心歡暢,行你心所願行的,看你眼所愛看的,卻要知道,為這一切的事,上帝必審問你。

  傳道者勸導年輕人應把握光陰,歡喜快樂地生活,按自己心願去行。幼年的日子,指年輕力壯的時期,在舊約中只出現兩次(傳十一9,十二1)。年輕時期是一生的黃金時代,充滿活力和衝勁,有理想和願望。人當及時行樂,享受人生;但青少年不要過凓聲色犬馬、紙醉金迷的生活,知道人生的限制,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上帝必審問你,不是指最後審判,乃指生命之主關顧人的生活,要按人的行為施行審判,人也要向祂負責與交代。

{\Section:TopicID=277}十一10

所以你當從心中除掉愁煩,從肉體克去邪惡,因為一生的開端、和年幼之時,都是虛空的。

  傳道者警戒世人內心和肉體兩方面。愁煩對內心有不良影響,邪惡對肉體有禍害。人人嚮往歡樂的人生,渴求純真清潔的生活。愁煩,原文可作名詞或動詞,用作名詞共五次(一18,二23,七39,十一10),作動詞共兩次(五17,七9),含有憤世嫉俗的意思,傳道者勸喻年輕人要除去內心的悲憤。幼年之時,與第九節中「幼年時」或「幼年的日子」不同,其字根含有「黑色」、「漆黑」的意思,乃比喻黑髮精壯的時期。──《中文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