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不同背景中之智慧
A、家庭中
父母的管教
廿二章六節
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
廿九章十五節
杖打和責備能加增智慧;放縱的兒子使母親羞愧。
二十章三十節
鞭傷除淨人的罪惡;責打能入人的心腹。
廿二章十五節
愚蒙迷住孩童的心,用管教的杖可以遠遠趕除。
十九章十八節
趁有指望,管教你的兒子;你的心不可任他死亡。
廿九章十七節
管教你的兒子,他就使你得安息,也必使你心裏喜樂。
十三章廿四節
不忍用杖打兒子的,是恨惡他;疼愛兒子的,隨時管教。
廿三章十三節
不可不管教孩童;你用杖打他,他必不至於死。
廿三章十四節
你要用杖打他,就可以救他的靈魂免下陰間。
(一)
『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廿二6),是加於父母嚴肅的責任。希伯來原文這一行的下一半是含糊不明的。它只作:『按照他的〔孩童的〕道』。這可能意味訓練必須設法配合個別孩童的需要與才能。智慧的家長要時常把這一點牢記在心。但標準修訂本瞭解『他的道』指孩童應當行的道,即正道,就是智慧和正直的路(四11)。
訓練之鑰是『管教』。我們讀這些箴言時,必須小心,不要把這個詞作太過狹窄的了解。管教首先是一件教導孩童的事情(見一2的注釋──智慧有許多切面(Ⅰ)),只有他後來因做錯事才責罰他。不附屬於教導更高目的之責罰,充其量是隨私意的,最惡劣的情形便是虐待孩童了。與許多人所想的似乎相反,箴言對父母管教所給的忠告多與傾聽的耳掋有關(見四1-9的注釋──治家智慧),不在體罰!雖然如此,以色列哲人分享他們埃及相似人物的見解──正如他們輕描淡寫說的──『男童的耳掋在臀部』;而且這一組箴言主要是在管教糾正方面。
推薦兩種管教的糾正方法:『杖打』和『責備』(廿九15);或者,正如我們會說的,即痛快的鞭打和有力的責萡。也許值得特別提及的是希伯來文的『責備』這個字,它也是表示說服人的論據的字眼,正如律師在法庭中會陳述的(請比較伯十三6;廿三4)。我們做父母的應平心靜氣,設法勸服我們的兒女時,常都傾向於提高我們的聲音。他們願意接受責備,便是智慧人的記號(九8;十二1)。把他們糾正過來,那就夠了。但是哲人相信,對尚要學習智慧的孩童,那是不夠的:責備的言語還須要用杖打的刺痛來加強、加深。
這裏所作的忠告:『不忍用杖打兒子的,是恨惡他』,是歷世歷代以來給做父母和做教師的指導原則。以色列的哲人無疑對它極其重視。二十章三十節已把這一點說明了。近來許多人已對它加以猛烈抨擊,對其智慧及其人道表示懷疑。他們有其論點。無疑有些孩童簡直受到愚蠢的父母和教師野蠻的對待,並使他們的生活成為不幸。這些箴言字句被利用作為護符,而非出於精意。當然,體罰容易被人妄用而產生反效果,那並非意味體罰沒有其理性和適當用處的地位;但它應給人停頓一下的時間讓人可以思想。我們可以採取這種見解,即在一個穩定而又善良的家庭關係中體罰,對於一個孩童是無害的,而且可能對他有相當益處。我們也可能極想知道體罰是否真正的需要,為了同樣目的,是否沒有更好更有效的方法。無論如何,這些箴言教訓表明體罰對父母管教兒女是多麼重要,不在於這件事應怎樣去做。他們怎樣凓手體罰,是對個別家長智慧的一種考驗。
(二)
管教孩童這種性質的工作,需要仁慈而堅定的手。在這裏涉及三方面:
(甲)它是一種困難的工作。它的困難由『愚蒙迷住孩童的心』(廿二15)這個事實而起。在這裏愚蒙是那「小魔鬼」,甚至在最甜密的小天使身上都使人覺察它的存在。它也是一個倔強的小魔鬼!它最愛照它自己的意思而行,而不願欣然接受被吩咐去做的事。因此只設法灌輸智慧(廿九15),就是像人設法把一種拼圖拼在一起卻發現那些拼塊的邊緣並不相配一樣。孩童心裏的愚蒙,也要從他裏面趕逐出來(廿二15)。
(乙)它是一種重要的工作。那束縛孩童的愚蒙,並不是為愚妄人所欣然接受和喜好的那種(請比較廿六11;十五21)──至少,還不是。它接近『愚蒙人』的愚昧,這種人不大加以思索便受一時興致所支配,愛好隨心所欲。但對於那些小魔鬼的麻煩是:他們若不能學得好一些,便習慣長成為大魔鬼了。學習的時候是『趁有指望』之時(十九18)──那就是在童年形成時期,愚蒙的花蕾尚未盛開為愚妄人的愚妄以前,便把它掐掉。若是長成了,甚至最嚴厲和最痛苦的管教都不能使他擺脫了(請比較十七10)。
(丙)它是一種嚴謹的工作。哲人堅信,在這裏有比著名的傳說中只屬『寵壞的孩童』更瀕臨危險的情形。不管束孩童,讓他隨便行動,或是純粹出於疏忽,或是出於他們認為對『自由表現』普遍崇拜的叛逆要給做父母的帶來羞恥和許多晚上的失眠(廿九15;廿九17);而更加重要地,這樣做便幾乎等於毀滅孩童了(十九18)。『他必不至於死』(廿三13),杖打不會使他招致不能救治的傷害。這個說法,可能是誇張的說法。由於下一節繼續說『你……就可以救他的靈魂免下陰間』,這思想最可能指堅定的管教,會拯救孩童,不致走上引致死亡的道路,相反地會指引他沿凓生命的道路行走(請比較十三14;十五24)。
認真負起教養他們兒女責任的父母,由廿二章六節可以得到鼓勵,可安心寄望於『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他們不能再做甚麼了。――《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