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命記第八章
曠野的經驗(八1-10)
這裏開始了另一篇的講章,說到遵守上帝律法的重要性(見緒論──申命記的重要性)。七章回顧了以色列人在埃及的經驗,作為該章論點和勸告的基礎;八章則是回想更近的曠野的經驗,以色列人曾在那裏生活,並且飄泊了四十年之久(2節)。巴勒斯坦地帶非常接近不毛和乾燥之地,以色列人對曠野的感受很深,絕對不會忘記他們祖先曾在那裏生活。他們記得在那裏發生的許多事情;其中一位詩篇的作者,回顧以色列人在曠野背逆上帝所發生的一連串境遇(見詩一○六篇),而某一些先知卻記得以色列人,一般來說一直非常仰賴上帝在那裏供應他們日常所需,其結果是他們曾經比以往任何的時候都更與祂親近。申命記八章有它獨特詮釋曠野那些年日的方法。
(甲)本段要人注意上帝忠實的眷顧。感謝他們的上帝奇蹟般的供應(3節以下),使他們能應付曠野的情況,並且生存了下來。祂賜給了生存的基本所需,但還不是很豐富;現在的具有發展農業和工業潛力的應許之地,和當時的曠野形成一個強烈的對照,這是來自上帝施恩的手。
(乙)本段將曠野形容為一個苦煉與試驗的經驗。上帝用有關曠野的苦難來使以色列人意識到他們是完全仰賴祂的眷顧和供應的;在曠野裏,他們不能對自己的成就有任何的驕傲。藉凓這樣的經歷試驗他們是否心存感激,甘心接受上帝的恩賜,並且以愛的順服作為回應(2節)。
(丙)本段將曠野描寫為一種訓練。第五節中形容上帝像一位懲教、糾正和引導他孩子的父母。這節無疑想到詩篇一○六篇中列舉的一些背逆的事件:上帝必定懲罰背逆祂的。因此,當以色列人抵達應許之地時,他們就必須懂得順服他們的上帝。
苦難是每個人不時會有的經歷,可能在我們的生活中佔很長的時期。有兩種對苦難回應的方式:一種極端反抗它,並且也反抗上帝;另一端則是那些從經驗中謙卑學習,而且能夠至終徹底地認識到上帝慈愛的人。
這一段包含了一個鑰節:第三節被耶穌引用作為抵抗試探的一項武器(太四4)。那些相信人是『單靠食物』而活的人,缺乏面對苦難的內在防禦力。不但如此,活凓純粹為了物質的目的的人生,沒有方向和價值。理想的生活是靠上帝口裏『所出的一切話(我們不能挑選)』,就是祂用口述和藉文字所啟示的指引。
繁榮的危險(八11-20)
如果一至十節是暴露生活在艱難環境下可能產生的影響,其餘本章各節則是在問繁榮在一個國民的道德上所可能產生的影響。這是定居在巴勒斯坦環境下,每一代以色列人都要提出的一個問題。以現代西方的標準來看,古時候巴勒斯坦的繁榮真是有限而且是不穩定的:乾旱,蝗蟲和入侵的強盜只是其中三項危險罷了。即使如此,在巴勒斯坦的生活比兇惡而危險的曠野(見15節)好處多得多。讀者再一次被提醒他們祖先在曠野裏的經歷(出十七6;民廿一6)。另外,在曠野裏也不可能造出食物或從無到有變出水來,但是肥沃的土地卻隨時都提供希望給那些準備捲起袖子,努力作些工的人們。
繁榮可能只是相對的,它也有其危險性。第一是自滿,這是產生於對事物本身的一種滿足,而不去回顧並思想以往的教訓。它等於一個人罔顧過去,拒絕考慮未來,只為眼前而活;對任何人這都是很愚昧的。第二且更為嚴重的危險是自大。勤勞無疑是一種美德;但是,勤勞工作而且達到成功的人的態度,卻很容易從一種自然的滿足,變成一種驕傲感,然後再變成十七節中所說的那種自大。在上層社會中有時也會發現非常類似的這種自大,就是認為富人理當繁榮並且有勢,窮人活該貧窮的態度。十八節答覆了所有這類的態度;根本上,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都是依賴上帝而有的。我們不能將我們的才幹,或者努力工作的能力歸功於自己。
這一段提到的第三個危險是拒絕上帝。十九節說到忘記上帝,但事實上,拜偶像是一種故意多於無心的忽略對以色列的上帝所應有的敬拜。現代的世界歷史告訴我們,富裕較貧困導致更多的無神主義(不包括奇風異俗、神祕習俗等類的事)。然而,上帝並不願意祂的子民遭受貧窮(18節)!這是神性的兩難。──《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