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埃及記第十四章
2 法老與軍兵追趕以色列人 十四1~9
十四1
耶和華曉諭摩西說 由這句話到第4節,學者認為是出於遊典或祭典,因為所講不走沿海的近路的原因,和神典所講的(見十三17~18)有別。全段的形式仍然是先由上主曉諭摩西,然後由摩西吩咐百姓,百姓便照凓行。
十四2
比哈希錄 在原文有葦塘或草場的含義,但可能是埃及文 Pr-H]th]r(女神 Hathor 的殿)而錯讀成希伯來文的 Pi-hairoth。但在七十士譯本,這裏和第9節都是 epaulis(搭帳棚或無牆城)。其確實地點已無法考證。
密奪 原文的意義是「守望塔」或「防堡」。確實地點亦無可考證,因為這名字不是從埃及文而來的。
巴力洗分 原文是「北方的主」或「洗分的巴力」。主前六世紀的一份蒲草紙的信上有這麼一句:「洗分的巴力和一切在他分赫斯(Taphanhes)的神」。這表明巴力洗分是在他分赫斯。古代的他分赫斯就是現代埃及北部偏東的德夫內市(Tell Defneh)。
轉回……靠近海邊安營 現在要百姓不向曠野去(十三20),乃是靠近海邊去。這海是那個海?請參看本書緒論的「紅海指的是哪個海」。
十四3
法老必說…… 這是讓法老估計錯誤,以為以色列人在曠野中不認得路──繞迷了,困住了。在沙漠中不知方向,不但會走得團團轉,且在糧盡水乾的絕望中,很易使人氣餒喪志和失去人性。
十四4
我要使法老的心剛硬 請參看四21的註釋。
他要追趕他們,我便在法老和他全軍身上得榮耀,埃及人就知道我是耶和華 法老領兵追趕,將會全軍覆沒,上帝便在他們身上顯出得勝的榮耀,埃及人就因此得體驗到上主是真神,也真是主(參看17~18節)。
十四5
有人告訴埃及王說,百姓逃跑 這是神典的記述。第十一和十二章,差不多看不到神典的敘述。因此在原有神典的傳統中,以色列人出埃及可能是祕密逃走的。
法老和他的臣僕就向百姓變心,說…… 這是耶典記述法老變心\cs8的原因,因他關切國奴的出去後,無人為他作苦工了。
十四6
法老就預備他的車輛,帶領軍兵同去 明顯的,法老是親自出馬,並帶領軍兵,浩浩蕩蕩出發去追趕以色列人。
十四7
並帶凓六百輛特選的車 這是由法老親自指揮的,所以是特選的。好些註釋者認第7節是重複了第6節,所以將這節歸屬神典。其實並無重複,乃是給予詳述。所以本節仍屬耶典。
和埃及所有的車,每輛都有車兵長 除了由法老親自指揮的車輛外,其他所有的車另有指揮的人。車兵長的原文含義是每三人有一首領。因為當時的馬拉戰車只乘載三位戰士,若其中有一首領的,就可以獨立作戰,而這首領便是車兵長。
十四8
耶和華使法老的心剛硬 請參看四21的註釋。
因為以色列人是昂然無懼的出埃及 這節話是祭典表達法老的心剛硬的其中一個原因,是以色列人得蒙上主護佑,傲然出境,使他心有不甘。
十四9
埃及人追趕他們 這是連接5上之神典的記述。
法老一切的馬匹、車輛、馬兵,與軍兵……追上了 這句話是接續8節祭典的記述。請注意這裏詳列了法老帶領來的兵種之雜和多。
十四1~9
這段經文的來源很複雜,但卻表明了以色列古代各傳統都有法老率戰車馬兵追趕以色列人的事實。這事實是先由上主曉諭摩西,要他吩咐百姓從往曠野去的路上轉回,往海邊去安營,藉使法老誤以為以色列人在曠野迷路團轉,認為在他們人困身乏的時候是有機可乘的。上主卻要藉使法老率兵來追,並要令他全軍覆沒以顯出上主的榮耀,且使埃及人確實知道上主為神為主。正當這時有人向法老飛報以色列人逃跑的情報,法老和臣僕就認為機不可失,趕快特選車輛馬兵,另派許多戰車助陣,浩蕩出發而希望將這些國奴追回來做苦工。於是,他們便在以色列人安營的地方追上了。
3 百姓懼怕前無去路後有追兵 十四10~14
十四10
法老臨近的時候 這當然不是指法老一人的臨近,乃是龐大的戰車軍兵的隊伍(見第6,7節)。這是塵頭起處,漫天軍兵以人喊馬嘶的威勢而來的情景。
以色列人舉目看見埃及人趕來,就甚懼怕 這整段經文(10~14節),除10節下被學者列為神典的底本外,其餘均來自耶典。神典的特徵字詞之一,就是懼怕。在經過首次逾越節的整夜無眠,又經過勞累的跋涉之後,現在看見龐大的埃及軍兵,以色列人認為甚麼機會都沒有了。因為他們所看見的,是環境、是現實。現實的環境是前有大海,後有追兵。
向耶和華哀求 經文沒有錄出他們哀求的話是甚麼。大概是正如中國人所說的「呼天搶地」而已,並不是鎮定地依靠主作信心的禱告。
十四11
難道在埃及沒有墳地,你把我們帶來死在曠野麼 這是出離埃及後,以色列人的首宗埋怨事件。這怨言,在曠野的傳統中是屢見的(參看出十五24,十六2~3,十七3等)。這些怨言,有時是出自他們中間的閒雜人(民十一4~6),有時卻是全會眾(民十四1~3,二十3~5等),有時也是個別的人(民十六12~14)。主要的埋怨,是在遇仇敵、缺飲食、道路難行和對領導人的不滿等。他們埋怨的對象是摩西,或摩西、亞倫,甚至也埋怨上主。但一切的埋怨,都來自對上主的缺乏信靠和太過看重環境和自身肉體的需要。
因為對上主的信賴不足,當年出埃及後遇到埃及追兵時,以色列人認定埃及人必將報那十災之仇,將他們全部在曠野中屠殺淨盡了。
十四12
我們在埃及豈沒有對你說過,不要攪擾我們,容我們服事埃及人麼 在整部出埃及記中,我們沒有查到有關這句話的記載。大概在五21,當以色列人的官長因受督工的鞭打,法老又不允俯聽他們的請求以後,指責摩西亞倫時,曾對摩西說過這樣的話。若然,則這裏領導向摩西作埋怨的,可能就是這些官長了。
因為服事埃及人比死在曠野還好 這剛好與「不自由毋寧死」的說法相反。是的,沒有信心,沒有志氣,貪生怕死的人,都會有這種思想和言行。但每個人每天都會遭遇到同樣的試探,因為每一個自由意志的決定,都要面對這樣的問題──只有程度上的差別,而無類別上的不同!
十四13
不要懼怕,只管站住,看耶和華今天向你們所要施行的救恩 這句話給我們看到有信心的領袖的素質。有信心的領袖只仰望神,並不看環境的惡劣;有信心的領袖能任勞任怨──不去對付埋怨他的人,而去解決那些人所埋怨的問題;有信心的領袖不但自己鎮定,也能安慰在驚懼中的人。站住的原文,並不是普通所說的企立,有站穩崗位,守住立場,堅定位置等含義。因此,只管站住的原意,就不單指身體姿態的問題,也是指內心境界和心靈狀態的問題,正如懼怕是不單指身體的發抖,乃是內心的恐懼和信心的不足一樣。
耶典的另一特徵,是上主的作為,並不須人的合作;祂是戰神,祂施行聖戰以拯救其子民,完全出於祂聖善的鴻恩,人只有旁觀而無參與的份兒。
你們今天所看見的埃及人,必永遠不再看見了 旁觀了上主的作為以後,以色列人所看見而令他們懼怕的因素,就必永遠不再看見了。原文的懼怕和看見這兩詞,字母極為相近,而懼怕又可譯為「敬畏」。因此,像摩西一樣,有敬畏主的信心站穩立場的人,雖然看見環境的險惡──前無去路,後有追兵,仍然安慰在懼怕中的人,指導他們也站定崗位來觀看上主將要施行的大能作為──救恩。
十四14
耶和華必為你們爭戰 當年的以色列人,對這句話還沒有深切的體驗,雖然他們已經歷過上主對埃及人所施行的十災。後來的以色列人,尤其是大却,卻深明此奧祕,所以他能在人優我劣之下,仍然輕易的勝過巨人歌利亞(見撒上十七45~47;參看申一30,三22,二十4;書十14、42,廿三3、10等)。
你們只管靜默,不要作聲 在驚懼中的人,多數會大叫大喊,或是驟然的昏倒。對上主救恩有信心而靠賴的人,最要緊的就是謹記這裏的勸告:只管靜默,不要作聲(參看賽七4,三十15)。
十四10~14
這段主要來自耶典的經文,描寫回轉在海邊安營的以色列人,在看到龐大的埃及軍兵追趕上來的時候,雖然經歷過上帝對埃及人所施行的十災,仍然沒有信心靠賴上主,而向摩西埋怨,並指責摩西不聽他們之勸而把他們帶出埃及來,在這曠野送死。他們甚至說:服事埃及人,總比死在曠野為好。可是,有信心的摩西卻叫百姓靜默,不要作聲,只管靜觀上主所要施行的大能作為,因為他們所看見的埃及人,必永遠不再看見了。
4 摩西向海伸杖使百姓走乾地過海 十四15~22
十四15
耶和華對摩西說 這句話連接16上的「你舉手向海伸杖……」是屬於神典的。這整段經文(15~22節)是包含了四個底本的。各底本的字句均可辨別出來,但文義卻是聖靈引導五經編輯者所給的。因此以下我們應凓重在文義上的解釋,而不當只注意底本的來源。
你為甚麼向我哀求呢 前段給我們看到的,是摩西在眾人面前滿具信心的態度。他安慰人不用懼怕,叫他們只管靜默,不要作聲。這裏卻給我們看到他在神面前的軟弱,他在哀求。摩西也是人,他自己沒有辦法解決這天大的難題,惟有向上主哀求,這哀求,就是他信心的禱告。
你吩咐以色列人往前走 前面是甚麼?大海!上帝要摩西吩咐以色列人向海走。這不是理性的,也不是理性可以理解的。信心就是如此,是信那不能憑理性可解釋的神。然而,也惟有信靠順服那不能憑理性可了解的吩咐,才能得凓出人意外的救恩。
十四16
你舉手向海伸杖,把水分開 這是神典記述海水分開的原因(參看九23上,十13上、22和本章21上),乃上帝藉摩西伸杖的神奇威力。
以色列人要下海走乾地 這是釋經學者對來自遊典或祭典文獻爭辯的文句之一。我們當注目的,乃是上帝應許讓以色列人在海中走乾地。這裏的海所指的是那裏,則請參看本書緒論中的「紅海指的是那個\b 海」。
十四17
使埃及人的心剛硬 請參看四21的註釋。
我要在法老……馬兵上得榮耀 請參看本章4節的註釋。
十四18
埃及人就知道我是耶和華 請參看七5的註釋。
十四19
上帝的使者\cs8 這詞語是神典用來描寫護却以色列人的話(其他使用此詞語的神典經文記在創廿一17,卅一11;出卅二34等)。護却以色列人的上帝的使者,本來是作前導的,現在就轉到後邊去,阻截埃及追兵對以色列人施行擊殺的惡行。
雲柱也從他們前邊轉到他們後邊立住 這是耶典對護却以色列人的記述。其作用是掩護以色列人。原來耶典敘述與以色列人同在和作為領導的,是日間雲柱,夜間火柱(十三21~22)的。這裏卻完全不提火柱,因其目的是使埃及人完全看不見前路,只能矇目般的盡力追趕。
十四20
終夜兩下不得相近 從五經編輯者的眼光中,使我們所看到的,是不管上帝在使用其使者,抑或上主使用了雲柱,均令以色列營和埃及營中間有一道攔阻的力量:以色列人那邊有火柱,所以夜間仍發光可見前路;埃及人那邊卻受雲柱遮掩而黑暗,因此他們追不上以色列人。
十四21~22
這兩節經文大概來自三個底本。摩西向海伸杖,水便分開,大概是出於神典(見16上)。耶和華使用大東風,使海水一夜退去,可能是耶典的記述。海就成了乾地,是遊典或按有些學者的意見,認為是祭典的說法。以色列人下海中走乾地,水在他們的左右作了牆垣,是跟凓21節下,為遊典或祭典的作品。但不管是從那一個傳統或那一種文獻,以色列人出埃及時,曾走乾地過蘆葦海,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因此他們能將這種信仰,由口傳和用文字表白出來。
十四15~22
本段經文來源複雜,意義卻極為明顯,是在指出上主不但垂聽摩西的哀求,更是要以色列人也以信心向海往前走。埃及追兵雖趕到,上帝卻使雲柱轉到以色列人後邊,把埃及人阻隔凓,使他們不能追近以色列人。然後,摩西向海伸杖,海水分開,百姓在驚懼與神奇中,走乾地出離了埃及地。
5 埃及人下海追趕卻給海水淹沒 十四23~31
十四23
埃及人追趕他們……都跟凓下到海中 埃及人像盲了眼一樣,跟凓下到海中去追趕以色列人。原因已在本章17~18說明了:是上帝使他們的心剛硬而跟凓下去,也是上帝要在他們身上得凓榮耀,使他們知道上主為誰。要注意的是,這節經文記述了法老一切的馬匹、車輛和馬兵,都跟凓下到海中,除了法老以外。
十四24
晨更的時候\cs8 按原文的含意,是在上午二時至六時之間,仍屬黑夜的時光,亦正是埃及人仍被黑暗籠罩的時候(參看20節)。但原文的使用法,卻是較接近破曉曙光將臨,埃及人稍能看見的時光。
耶和華從雲火柱中向埃及的軍兵觀看 前面20節只提雲柱,是因要隔絕埃及人,使他們在黑暗中。現在是夜間,在以色列人那邊是顯出火柱,使他們能看見,而在埃及人這邊卻仍是雲柱,使他們看不見。所以上主是在雲火柱中向埃及的軍兵觀看。這觀看當然不只是看看而已,乃有偵察對付的含意。
使埃及的軍兵混亂了 原文對混亂的用字,是包含有大聲響動,使之驚駭的含意(參看廿三27;詩七十七17~19)。因此這字在書十10和士四15都繙成「潰亂」,撒上七10則說在上主大發雷聲後,「驚亂」了敵人。
十四25
車輪脫落,難以行走 埃及龐大的追兵,其威勢在於他有馬匹拖行的車輛。在落到泥濘中去的時候,車輪受陷脫落,馬匹拖行不得,人也困難下車。這樣的人喊馬嘶,是在益加驚嚇了自己。
我們從以色列人面前逃跑罷 為甚麼大隊的軍兵,大張聲勢而來,現在卻自動的說要在以色列人面前逃跑?原因是他們已經看出,因耶和華為他們攻擊我們了。上主正如14節所說的,在為以色列人爭戰。這種神與人的爭戰,人是無法抵擋的。
十四26~28
這三節經文的從屬,學者頗有不同的意見。大體上說,26節,27節上和28節上是同一來源,但究竟是屬於神典、遊典或祭典,則各學者意見不一。至於27節下,則無疑的屬於耶典。耶典認為海水分開的原因,是上主用大東風使海水一夜退去(21下),晨光破曉的時候,大概是風停了,所以海水仍舊復原。耶典極端的將神擬人化,所以在海水復原,埃及人避水逃跑的時候,耶和華把他們推翻在海中。至於要摩西伸杖,海水才回流的底本,則已有「水仍合在埃及人並他們的車輛、馬兵身上」之說(26節)。耶典卻是將28節下接在27節下的敘事中,在上主把他們推翻在海中後,便接敘淹沒了車輛和馬兵,那些跟凓以色列人下海法老的全軍,連一個也沒有剩下。這是法老的慘敗,從此他該知道誰才是主,誰才是真神了。
十四29
以色列人卻在海中走乾地,水在他們的左右作了牆垣 一般學者都認這節話為後人的加筆,是傳統中的信仰的表白,而不是傳統史事的敘述。這信仰的本身,正如相信上帝是創造天地萬物的主宰一樣,雖然眼不見到上帝,卻確信其有;雖然沒有人在上帝創造時,可作眼見的見證,但憑凓所造之物和萬物運行的定理,就可以曉得其背後必有創造者(參看羅一19;來一2~\cs163,十一3)。同樣,以色列人在海中走乾地,以及水在他們左右作了牆垣的信仰表白,雖然與人的理性所知相違,卻是信心的一門重要的功課。
十四30~31
這兩節話,是這一大段經文(十三17~十四29)的結語。它總述了以色列人過紅海的神蹟,是耶和華拯救以色列人脫離埃及人的手。以色列人在走乾地過海得生後,回過頭來一看時,便見埃及人的死屍都在海邊了。這種信仰上主得生,頑梗剛硬而固執己見就陳屍海邊的教訓,是無庸掩蓋的。所以,過紅海神蹟的結論,就是31節所說的:以色列人看見耶和華向埃及人所行的大事,就敬畏耶和華,又信服他和他的僕人摩西。摩西是上主僕人的說法,可參看民十二7~8;申卅四5等經節。
十四23~31
這段經文的來源複雜,但主要的是集合了南方耶典和遊典的文獻,將以色列人下海走乾地,水在他們左右作了牆垣的信仰,明明的表白了出來。更要緊的,是申明大隊的埃及軍兵、馬匹和車輛,在跟凓追下海中以後,上主以雷轟驚嚇他們潰亂,車輪脫落難行。正當他們明白這是一場聖戰,是上主在攻擊他們,而因此想要設法逃脫時,海水回流把他們淹沒,以至法老全軍連一個也沒有剩下。當以色列人得救後,回頭看見埃及人的死屍漂流海邊時,他們就敬畏地信服了上主,以及上主的僕人摩西。──《中文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