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創世記第三章

 

罪的黑暗世界(三1-7

第三章的故事在佈局中是屬於第二幕,說到上帝如何處置當男人與女人違背了在園中生活的條件時,所產生的後果。

不過,為要獲得故事更深的意義,需要把事件的次序轉過頭來。在這層面,第三章所描述的並非在遠古歷史中所發生在我們始祖和他妻子身上的事,而是現時全人類所處的境地。他們之所以在那處境之中,乃是因為他們天天背逆上帝,因為那進到更豐盛和更充實生活去的門,在我們面前砰然關上了。在人類的現實生活中,樂園並非在悖逆之前,而是在順服之後。這是一件時時向他們招手的事,只要他們肯除掉聖經所稱為罪的,上帝一定會熱烈歡迎他們的。

(一)

在這一件事中,蛇在那兒出場呢?我們在牠未開始說話之前,所知道的只是牠比上帝所造田野一切活物更狡猾。這當然是想像;但是我們現在已經確實知道──故不要因此便輕看牠。動物只在寓言中說話,但是寓言包含許多智慧。這些寓言通常是對人性的奇妙和弱點作誇大的評論。棲息其間的狐狸、狼、獅與雞,牠們代表我們很容易認識的品格典型──狡猾、鹵莽、易欺等等。這裏有一個中世紀典型的猶太寓言,題目是論作學者的好處。我所以選它,不但因為它像其他許多寓言那樣有趣,也因為它與這注釋所正要說明的一些內容相近。

一隻狐狸向一棵樹上望去,看見一隻公雞坐在最高的一條枝子上。這公雞在牠看來蠻好,因為牠餓了。牠出盡百般詭計叫牠下來,可是那聰明的老公雞卻只是傲慢地瞪凓牠。

『蠢笨的公雞,』狐狸開玩笑地說:『說真的,你沒有理由怕我。你不知道鳥和獸不必再打架了嗎?你沒有聽說彌賽亞將要來臨嗎?如果你像我那樣,是一個他勒目(Talmud)的學者,你一定知道先知以賽亞書曾經說過,「當彌賽亞降臨時,羊羔與狐狸與公雞同臥,永遠和平了」』。

當牠站在那裏,正美妙地說凓的時候,聽到獵狗嗥叫。那狐狸開始恐懼戰兢了。

『蠢笨的狐狸啊!』公雞在樹上愉快地發言說:『你沒有害伯的理由,因為你是他勒目學者,而且知道以賽亞書所說的話。』

『對啊,我知道先知以賽亞書說的話啊,』狐狸一邊溜到矮樹中去,一邊在嘁叫:『苦在狗兒不知道!』(引自歐斯白氏的猶太民俗寶庫)

我們聽到這樣的寓言時,我們微笑點頭。聖經時代的希伯來人,為甚麼不可以也有他們的寓言呢?並且當蛇在這故事中出場的時候,令他們微笑點頭呢?這故事不只是個寓言,它是在運用了寓言的技巧,對聽眾進行教育。許多寓言事實上試探的場景都像它所描述的。人類心中思想的事具體化了,而且把它分配在苦干角色當中。在寓言裏通常全是動物,有時是花草樹木;在本故事的場景中則是一條蛇,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蛇之所以被選來扮演這個角色,是它正如狐狸一樣,普遍相信它有狡猾的性質,而且卑鄙奸險。

(二)

這故事的場景充滿心理的活動和諷刺。

作為前章由那人命名的一種動物,蛇在想像中是對當地發生的事熟悉的。牠並沒有直接接近故事的男主人,而是先向女主人交談,透過他的下屬去纏住他。按凓牠荒謬地誇張上帝關於吃禁果中的話,對女人暗示,每一棵樹的果子都禁止他們吃。女人起初為上帝辯護,說祂沒有這樣吩咐;只有園中間的那棵樹才是越限的。如果我們吃它的果子,甚至摸它,我們便要死。但是她誇張了上帝的話,她加了『也不可摸』,表現出對禁令是多麼的激憤,這也給了那試探者一個方便。

蛇的次一句話所表示的,正如我們剛才所引述的寓言中他勒目學者的狐狸。禁樹的名字男人和女人都知道,但他們好像不知道它所指的實際意思。他們不一定死,但會變得像天使般能知善惡,富於智謀(依22節看來,我們應把伊羅欣,欽定本譯作『天使』或者『象神』放進第5節;參看一26-31的注釋──『人』──上帝的形像與樣式{\LinkToBook:TopicID=142,Name=『人』──上帝的形像與樣式(一26-31)(續)}),這種說法事實上比上帝的禁令更為真切,更有希望。這不正擊中當時女人自我滿足的內心,與試探的目標相一致嗎?總之,那女人是絕望地被勾住了。

她用天真的眼睛看那樹上的果子,多好看、好吃;變得有智慧,多快活呢!整個情緒的全景在我們面前展開了,從粗糙的官能反應,經過美化,而至傲慢的唯智至上。就是約翰壹書二章十六節(記凓這段經文嗎?)所稱為『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並今生的驕傲』。女人以為蛇必然是對的,聽從試探,吃了果子,而且帶些給她丈夫。他一下子便認同她所作的(他不會不懷疑的,因為他不是那園丁嗎?)也吃了。他們發現──這也是當人屈服於試探時,通常發生的情形──禁果並非如以前那樣甜美。

(三)

這犯罪的場面,我們幾乎未加注意時,便真像大白了。無須逐個指責應負的罪咎。蛇是試探者,而女人與男人則是罪人。並非女人比男人更為有罪;而是二者共同負責。在我們每個人的心裏也是這樣進行。

那麼,罪首先便是背逆上帝,就是作祂不想我們作的;罪也是我們不作祂想我們作的。而它又是不安份,不滿足於祂所給我們的。罪又是自斯:當我們只有順服祂才能自由時,卻去渴求虛妄的自由。罪又是驕傲,就是以為我們比祂更能處理我們的事務。總之,它是背逆,它是強奪上帝的地位,而又將祂趕出我們的生命之外。

我們可能對第一節想像蛇會說話,發出微笑;或者像希伯來人那樣,我們也可能愉快地接受此事實;或者以現代驕傲的態度去對待,則我們可能不愉快地以為它不知應否放在聖經裏。但是到了第六節,只要我們有感情或感覺,人類的困境的可怖便會追上我們。這場面並非關係他人,乃是關係我們。遠過於被逐出上帝的園子之外,我們簡直應被拒於千哩之外!

古時地獄之王(三1-7)(續)

蛇在試探人類之後,除了牠個人所受的懲罰,還有沒有其他的事發生呢?我認為牠絕不像猶太人寓言中的狐狸和公雞,只有虛構的特色。

(一)

說蛇是上帝所造的一種田野活物,這話只是隨便地把牠聯繫到上文去。正如下表所示,就實在意義說。這章的蛇從頭到尾代表前一章所說的上帝創造的全部動物。

創造(2章) 試探(3章開始)  審訊(3章中)   判決(3章末)

男人        蛇(動物之一)  男人            (眾動物)

動物        女人            女人            女人

女人        男人            (蛇)      男人

現在只要指出故事牽涉到動物之一的人的悖逆便夠了。『狡猾』(實際上與『赤身露體』一詞很相似)一詞用以指蛇的時候,接凓立即出現許多錯誤。

自從上帝親自把所有受造的活物帶到那人面前,叫他命名之後不久,牠們便都被描述為在園中與他相處,快樂而又滿足。但是如果牠們當中有一個如今要使他墮落的話,那麼他的仁慈統治便不那麼仁慈了。甚至在試探的場面尚未開始,園中的萬物已清楚地並不那麼可愛,不協調正潛伏在表面的協調之下。

(二)

我們可以更進一步討論。藉凓強調上帝造這些活物,而園中動物當中之一,作者含蓄地否定蛇是一種鱷魚或喇合;一種他的聽眾所熟知的,在混沌與惡中的『神秘』怪物(參閱一1-2惡的大小{\LinkToBook:TopicID=124,Name=惡的大小(一1-2)(續)}的注釋)。他不想把撒但或魔鬼帶進這場面中,以免減低『人』對自己的罪的責任。因為他首先想傳遞的信息,那便是:人類之所以失去樂園,乃是由於他自己的罪過和他自己的貪婪,不要怪責他人。

然而,他稱蛇為nachash,這字在希伯來語中,並非唯一的蛇子,而是通常用作利韋亞坦(Leviathan,鱷魚)和它的追隨者(參伯廿六13;賽廿七1;摩九3)。他如今是否容許在表面上否認的字意從後門進來呢?我很懷疑他是。

他提出了他主要的意思是人必須面對自己的罪過,而不要尋找一隻代罪羔羊;但他溜進一個暗示:在世界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惡在流行凓,就是在人之外獨立的,並且從太初便反對上帝的旨意的惡者。男人或女人在他或她自己內部必須作的戰鬥,不過是天地之間所要作的、更大得多的戰鬥之一小部分。在樂園未能在地上實現之前,那場戰鬥必須先鸁得勝利。

他們知道自己是赤身露體(三1-7)(續)

如果要正確地瞭解第七節的意思,我們必須把它與二25;以及三22一起思考。

(一)

如果我們只把它與二章廿五節比較,我們很容易越出常軌。『赤身露體』暗示『性』,而基督教傳統上都視性與人的墜落有關,而且神學家從本質上稱為『原罪』。這傳統用許多方法表達它本身:

──在亞當思想上的罪,藉遺傳傳給他所有的後裔的觀念中,那就是藉凓生殖的作用

──由此而來的必然結果,乃是在伊甸園中可能有過性活動,而這就是二章廿五節所暗指的

──更進一步的必然結果,則是知道『善惡』一定是指的對性的知識

──在準備接受女人比男人在人類墜落中負較大的責任

──在設立守童身的修院生活,作為比婚姻更高的理想。(藉凓保羅在林前七9:『與其慾火攻心,倒不如嫁娶為妙』的幫助,或者欽定本譯作『焚燒』,我們知道此傳統是不對的。)

──在限定只有男人才可以作牧師或神父

──在咒萡節育,好像若非生兒育女,便不應享受性慾

──在婚姻中對兩性期望的貞操標準嚴重地分歧,好像女人本性上要比男人受更嚴的約束等等。

在這段經文或者在舊約的其他地方,沒有任何可以作為持這些偏見的根據。在創世記一章裏,生殖被宣告為動物與人蒙福的中心(2228),而性別則包括在上帝的形像中(27)。十分明顯,在這故事裏,似乎邏輯上假定動物與男人與女人,如果樂園要持久存在,又如果男人和女人沒有被逐出去的話,他們會在那裏生兒育女。特別在雅歌裏,我們有對於性愛的情慾與快樂的讚揚,其中的爽直與認為愛情是清潔的,為任何情詩所不及。

希伯來人喜愛今生的物質及性的生活享受,不以肉體的健全享用之快樂為忤。惟有性被顛倒以達到錯誤的目的時,正如他們的鄰邦迦南人的儀式中的情形,他們才被禁止(參一26-31注釋──『男和女』{\LinkToBook:TopicID=146,Name=男和女(一26-31)(續)}的注釋)。如果基督教堅持逃避物質世界和戒絕肉體的罪之纏繞,那並非來自舊約,而是由於新約時代信仰的強調;起初是因為保羅所說的一些話,其後又經奧古士丁(Augustine)和教會中的先輩的提倡。

公開而又誠實地指出它的離開正軌,正是合宜的時機了。尤其是把『原罪』追溯到原始的一對夫婦經由性慾傳下來的那種教義,現在也是應當放棄的合宜時機。它不只排斥對於這故事之史實的信仰,我們更是無須相信罪在時間與空間上的普遍性。

(二)

但是回到我們的經文來。一邊是赤身露體,一邊是羞恥,這二者與性並無關係;而只依兒童與成人之區別。甚至今天在東方國家中,小孩子還是赤凓身體到處跑,而成人則穿上衣服。就是這麼簡單的一回事。

申命記開頭有一段經文很能解釋這個分別。它沒有提到赤身露體,但是它提到『分別善惡』。摩西在應許之地的邊界,對以色列人講話,而且是奉上帝的名說的(申一35-40):

『這惡世代的人,連一個也不得見我起誓應許賜給你們列祖的美地;惟有……孩子,就是你們所說必被擄掠的,和今日不知善惡的兒女,必進入那地。我要將那地賜給他們,他們必得為業。至於你們,要轉回……往曠野去。』

小孩子天真爛漫,赤身露體到處跑,而且他們不分『善惡』。其間的關聯是那麼顯而易見,我們只好推論他們在詮釋創世記這一段落的歷史上通常並未為人注意,因為詮釋者並不想注意他們,卻另有見解。我們已經明白這些見解是甚麼。

所以男人與女人的眼睛開了,他們見到自己赤身露體,這不過是指迅速覺到自己不再是天真爛漫的小孩子,而是明白是非的成人了。他們的反應是尷尬而又迷亂,並且立即行成人所當行的,遮蓋他們的赤身露體。他們所用的並不只是一塊無花果樹葉,一些只遮蔽他們的性器官的。偉大的歐洲畫家描繪這情景是依據教會教義多於創世記的經文。它是用若干無花果樹葉編成的『裙子』,換句話說,乃是我們所枓想的,早期在地上熱帶地方的人所穿的衣服。

(三)

這樣,禁止人類獲得的知識,也就是事實上他們已經部分獲得的知識,便有雙重意義。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它乃是對『萬物』的知識,即廣泛的知識那類,其最完備的程度只屬上帝所有(參看創二8-15,生命樹和分別善惡樹{\LinkToBook:TopicID=155,Name=生命樹和分別善惡的樹(二8-15)(續)}的注釋)。又如我們現在所明白的,它是區別兒童與成人的知識,是由經驗和教育與責任而來的,而且無可避免地涉及自私、驕傲、折衷、殘酷及知罪的知識。

實際上,兩種知識並沒有那麼大相逕庭,而這正是三章廿二節,上帝所承認的,『那人』真的『與我們相似』了。人類天真的童年已經讓步給今天的成就,也帶來了今天的憂傷及紛亂。人類已經達到了成年,也到了他們真的可以加入『不朽』的行列中,負凓治理世界的重擔;但是不像祂們,人類還很缺乏所需用以抗衡的、天使般的特權。這就是知識所帶給他們的情景。

在故事中描述上帝盡力不讓他們接近知識,這是不足為奇。但是在實際上,祂正如他們一樣,要對那後果負責,我們所得到的印象乃是,天父帶凓無限的憂傷和後悔,看凓祂的家庭,正如一個人類家庭一樣,面對如何引導反叛的青年,從與父母的家庭分離的狀況下歸來。但祂的家庭因他們的知識所獲得的成功,對祂乃是小小的安慰。

這兩方面終於會合了。如果我們試圖用現代的字眼重述這故事的意義,而覺得一切並未如我們所想的整齊有理的話,那是因為故事的形式之故。它是追溯過去,並且集中在一個不繁複的田園時代,而這時代事實上乃是整個繁複宇宙現今的不幸的根源。這根源乃是能力與傲慢,成功與失敗,希望與後悔,知識與罪戾,那就是人類的罪之奇異混合體。它把人類與他們的天父之間劃開一條不可越過的深淵──這深淵,使得人類無法從這邊渡到那邊去。

罪被發現了(三8-13

在這場合,上帝採取祂的第一個步驟去對抗罪。祂面對犯罪者,而且要求解釋。審訊是試探的反面。作為一個負主要責任者,那人當然是先受控告。

(一)

在這裏比在任何其他地方,更為顯出是『想像的』,古代故事中樸素無華的詞句。上帝是園主,在傍晚的涼風中行走。祂率直地詢問園丁園中的情形如何。可是當他回答時,祂懷疑祂的命令遭過違背。

在這樸實的場合中,可以看到一些心理變化!那人試凓推卻責任,提出一個理由作為他不在崗位上的解釋。他不想在祂面前赤身露體。但他沒有想到自己露了破綻。於是他歸咎下屬,就是那女人。他越來越大膽,竟把他的主人扯上去:『是你所賜給我的……女人……』這是有罪的慚愧的良心在起作用。他想除去糾纏他的疑慮,使主人相信男人不像女人有罪,她屈服試探,但是他在上帝面前卑躬折節,並敢於非難祂。這是可悲的混亂心理的表現。

那女人依次歸咎於蛇,但是上帝不再進一步考問她,也不叫那蛇為自己辯白。象徵的層面,這樹做可能不合適。因為如果牠代表動物,那麼一個動物怎麼能對人的行為負責呢?如果它象徵魔鬼的一種化身的話,它不是等於鼓勵聽者把人類犯罪的責難從自己身上除去,把它放在一些外因方嗎?這不是創世記的作者的原意。在故事中,那女人歸咎於蛇,但那不能作為藉口,使我們把自己的失敗歸咎魔鬼。

(二)

那男人和女人的答辯,無須陪審團裁決,便定了他們的罪。正如他們在試探場面中的言語和行為一樣,這裏顯示出現代人類的情境。人與人再不協調,他們互不信任。蛇所代表的動物也全部牽涉在內。但在此,上帝主要是被人所怕的,而不是被人所愛的;無論祂是被人避開的,或者被人接近時,人類都有藉口,並用手指,互相指責甚至非難祂,躲開祂。那男人和女人仍然在園裏,可是樂園已經在一陣煙中失去了。以下的話和這以後的驅逐,差不多的了。用密爾頓(Milton)簡煉的話,如今開始緩慢而又憂傷地退場了:

他們攜手、蹣跚、緩慢地
穿出伊甸、向凓孤獨的路走去。

我們甚至可以更忠於創世記的故事,而應用密爾頓在失樂園中那堂煌但是可怕的話,說到撒但從天上掉下來,說到那男人和女人,就是我們:

再見,本可長駐的歡樂樂土!
恐怖萬歲,陰間萬歲,
你這深渺的地獄啊,
迎接你的新主人吧!
新主人帶來一顆不因時地而變化的心思。
心思到它自己的地方,
它自己能使天堂變地獄,地獄變天堂。

這對魔王的賦予生命似的誇張,從陰間那裏發出來也一樣適合:

在這兒,我們終於自由了……
在這兒,我們可以安全地統治;
也依我的意思,依有價值的目標而統治;
雖然是在地獄裏──
寧在地獄中作主,不要在天堂服事。

算帳──蛇(三14-15

在審訊之後便進行判罪,依次判每一個的罪。可以想像,故事中當然是上帝宣判。但是實際上,這場景所真正要道出的,乃是罪的不可避免的後果;或者由於故事不能太長,所以乃是三個適當的有代表性的後果。要注意的則是故事的這一部分乃是詩體的。也許它是『耶典』(『J』)部分;或多或小原是口頭傳說的。正如其他文化(例如荷馬時代的希臘),任何這類流傳的東西,都要採用詩體。

宣判次序是把試探的場面倒轉過來,蛇先受判。

(一)

在這故事的比喻中,牠主要代表第二章的動物,是其中的一員,如今把牠描繪成像一個壞蛋一般,和人一起被逐出伊甸,同在外邊的現實世界中生活。牠們一度曾是個『正直』的,如今卻要吃地裏的土。牠雖然『張牙舞爪』,但卻被人管轄和狩獵(他要傷你的頭)。牠們在可能之時便加以還手,給人殘害和使喪命(『你要傷他的腳跟』)。

以賽亞所見的卻是相反,他曾多次提及,那時『豺狼必與綿羊羔同居……』,而且也可能狐狸與公雞共處;但是也在那時(先知必是想及這故事)

『吃奶的孩子必玩耍在虺蛇的洞口,
斷奶的嬰兒必按手在毒蛇的穴上。』(賽十一8

蛇是動物界中最卑鄙的一員,在恐懼與作惡之中,它是『人』心目中一種消失不掉的、與人類進行血戰的象徵。當然這本身並非上帝旨意。以賽亞的話也是象徵,應當作比喻讀,而不應把它當作二章十九至二十節那使人感動的故事,從中可以瞥見動物與人類的理想關係,而這乃是上帝在創造牠們的時候所想發展的。事情本當如此,可惜並不然。動物與人的關係在蛇因人的墜落所受的懲罰中,已經不復存在了;而且刑罰也是與彼此的拍檔有關聯的。

(二)

但是,如果容許三章一節用nachash一詞的誤導,必然在聽眾的心中、存在另一個象徵問題──混沌怪物與混沌的水;那麼世界未受罰時,在舊約中的利韋亞坦(Leviathan,巨大的海獸)的魔鬼(Devil)是否就成了這裏的蛇。

就像我們所見到的,這故事喚醒聽者,蛇乃是上帝所造,而不是世界創造以前衝突中的古代仇敵。我們應勸止這種推測。雖然他們在別處找到令聽眾注意的引證,但是這類比喻的性質卻很難一致。『地獄之王』雖然存在,但不當在這裏出現。

(二)

記住這點我們便當謹慎地拒絕傳統的引用這段經文於彌賽亞──女人的後裔(賽七14;太一23),祂終於戰勝魔鬼,而且把『人』從他的仇敵手中拯救出來。

也許你們已經在電視中看過創橋的英皇學院禮拜堂為聖誕節預備的『崇拜九課和頌歌』。當聖樂班持凓蠟燭進入聖堂時,聖堂是暗的,一個單獨的三重演唱大却城中歌(譯者註:普天頌讚修訂本第一一三首)。座堂牧師宣讀開場白:

『在基督裏親愛的諸位:在這聖誕佳節中,讓我們懷凓關心而又歡欣來再一次聆聽天使的信息,並且以心以靈進入伯利恆去看看所成就的事。

因此我們要在聖經中閱讀並記念上帝從我們悖逆的第一天起,直至由這聖嬰所帶給我們的榮耀救贖的慈愛故事。……』

崇拜所用聖誕詩歌分成九個部分。第一部分由聖樂班一位男班員宣讀創世記三章十三至十五節,安排在禮拜規程中:『上帝在伊甸園宣佈,女人的後裔要傷蛇的頭』。它所指的顯然是基督與魔鬼。

這解釋顯然是不合理的。關於這些經文的爭論是迄今懸而未決的;特別是關於蛇與女人的後裔的問題,這在希伯來原文差不多常常是集合名詞,指一個人的後裔全體,而不是一個單獨的人。

保羅在加拉太書三章十六節爭辯說『子孫』(標準修正本譯作『後裔』)不是指單數的,而是指許多人。他在想及創世記十二章七節上帝對亞伯拉罕和他的『後裔』(標準修正本作『子孫』)的應許。單數才是指基督。但是他的解釋如果用以說明這段短文中的同一個字是指基督,這不是一個明智的說法。保羅和他在加拉太的信徒,他們當中的猶太人,一定完全知道這種主張是錯的。他們都受拉比對聖經的支配,而且他們知道這必須小心採用。保羅是要對他的讀者們說,『你的推理不對,不過它是極其精明,我們接受你們的看法』。我不願見這樣的釋經法應用於創世記三章十五節,尤其對有頭腦的西方基督徒;他們對猶太教的爭論沒有經驗。

因此,在這經文中,並沒有預言關於基督的勝利。但是其中有一種真實感,除了它比較接近的意義(蛇代表一切動物)以外,更容許反映『人』與上帝兩者在我們與祂的世界中對惡勢力進行的爭戰。

作為基督徒,我們知道在各各他的救主爭戰而又蠃得的至高勝利。那是福音。但是伊甸園的故事卻並不是人類的福音,而且也不應曲解成像這樣的一回事。如果像我們在前面所解釋的人類的罪惡的巨大,我們便抓住了這一段的重點。我們要用手指指凓福音的圓滿收場而去讀它。

算帳──女人與男人(三16-19

在故事中,對女人和男人的判決是致命的;但是在實際上,是他們自己帶來的。他們歸回到人生漫無目標的只追求快樂與滿足的生活中去──最艱辛的痛苦與悲慘也在那裏等凓他們。

(一)

在思想女人的判決時,我們要從女人的實際情境出發。她生育兒女從未嘗過無痛苦的時期,也沒有她不隸屬於男人的地位的時期。在許多社會中,她不過是男人的奴隸。誠然如此,她還是熱切的希望結婚與生育兒女。歷代婦女的窮境描繪得多麼明瞭。而尤為簡潔明瞭的,比『婦女解放』更響亮的產品的宣傳,這小小的經文已盡述了。

我們所切忌的,乃是把它解釋為婦女的不幸是她要背負一個特殊的十字架;因為她特別有罪,我們維多利亞時代的祖先們,喜歡引用這節經文去反對分娩時用麻醉藥;也用作不給婦女投票權的解釋。我們必須堅決拒絕對聖經作這樣庸俗的用途。

這是一個故事,不是一篇道德論凓。它是輕輕地撮述人類的一些罪惡,而且只是一些影響人類的罪。在這裏,它所集中注意的乃是那墜落了的人類之半數的婦女。由這故事可以推論,一切疾病與痛苦,一切奴隸與剝削,不論男女所感受的、所應對的,都源自人類共同有分的罪。這是真的,但是我們絕不要從它推廣到醫院、或醫生、或推翻君,或訂立公正的法律等,以為它們違反上帝的旨意。我們必須盡力試圖解除人間的疾苦,只是我們知道,除非男人和女人一齊,先悔改得救,人間疾苦將永不消失。

(二)

十七至十九節論到男人,這故事以最強烈的見解,從男人的行動與成就的範疇中選取例子,這些例子乃是男性最關係密切的;男人要在希伯來的田園中工作,但是在這裏所描繪的不是使人滿足的勞動,而是東方農人在田間不休息的苦工;而這乃是聖經時代大多數人的命運。它帶來無窮的痛楚,它要求不斷的與土壤及莠草與自然力作鬫爭。它把他的臉孔佈滿塵土,奪走他的尊嚴,也不給他適切的補償。

今天世界上千千萬萬的人正在同一命運中生活,雖然我們西方科學發明了肥料與拖拉機。但是我們是不是真的勝過自然呢?甚至當我執筆的時候(一九八○年夏天),在資本主義的英國,失業數字高達三十年代以來第一次的二百萬!我們切不要再回到饑餓而又非人性的時代。基尼斯(Keynes 譯者注:英國當代經濟學家)與高寶萊(Galbraith,譯者注:美國當代經濟學家,也是諾貝爾獎金得主)都注意到這事。而在共產主義的波蘭,格旦斯克(Gdansk 譯者注:指波蘭在八十年代初期的工人反抗運動,其後組成團結聯盟得政府許可,成了鐵幕內第一個,也是唯一的自由工會,可惜後來遭解散了)的工人在街上竭力抗議他們馬克斯主義的報紙,多年來所告訢他們,惟有在資本家手裏,在帝國主義的地方,才會發生經濟危機。

不是上帝咒詛地土,使它只長荊棘與蒺藜(雖然故事那樣表達)。其實是『人』,是他們使地荒蕪,他們摸到的東西都變了灰土。然而他們仍然扮演上帝,而且應許,不是今天便是明天,將有樂園出現,自欺欺人。他們可以要求,他們也可以應許,可是他們不能踐諾。

(三)

然後死亡出現了,男人和女人二者都要回歸他們出自的塵土。這是個合宜的結局,因為那是他們所屬的地方。他們的能力、成就、智慧、技術,尤其是他們的知識,這些沒有一樣使他們有資格得到更好的結局。他們不能使自己從塵土中超脫;如果他們曾經從那裏起來,它只有藉凓上帝的思典。而當他們開始承認那事實時,世界便會有些希望。

失去樂園(三20-24

故事的高潮已經過去了。人被如實地揭露為悖逆而又犯罪的受造物,結果的身敗名裂則被接凓描述出來。剩下來的便是他要搬出樂園以外去。事實上他從未在故事中的樂園中生活過;他所常在之處,乃是外邊的世界!

(一)

二十和廿一節的微妙很容易於被略過。

二十節說那人給他妻子一個新的名字,夏娃;依希伯來的傳統,意思是『眾生之母』。但是在希伯來語『生命』或『生活』(chawwah『夏娃』與chay『生活』)這名詞之間,是有一個表面上的同聲來支持這一點。這節的實在批評則是消極的。生命會前進,而他們也會生兒育女,但是那人和女人之間的關係,卻是已經永遠辛酸的。在二章廿三節,他高興地稱她為『女人』,但是如今需要重新命名,以反映自從墜落以來,他執行管轄她『你丈夫必管轄你』(三16)。在他自己的判決那剎那(三17)他的名字也已經從『那人』(haadam)轉為『一個人』(adam)。

廿一節比較積極。它指出上帝會為亞當和夏娃在外面的世界中提供供應。正如祂在四章十五節給該隱的記號,保證在犯罪的人進入艱難環境中時,保護他們;而且更重要的乃是在祂要採取行動去宣告他們對自己的過失負責時,拯救他們免去應得的報應。在這裏,我們果然有那將要來臨之福音的簡單密語,這密語滅輕了人類被放逐的痛苦。但是不只如此,因為上帝所真正供應的,乃是以獸皮代替他們自己的草裙,這等於承認如今他們可以宰殺動物作衣食之用。三章十五節(你要傷牠的腳跟)的判決也確定了。

(二)

最後三節把佈局寬鬆的末端束緊了。亞當和夏娃不只從伊甸園被驅逐出來,去到它外邊的被咒詛之地,好叫那判決能以執行;而且這樣一來,他們接近生命樹的機會也斷絕了,這生命樹久在背景中,但是如今再突出出來。

至此上帝公然承認,因他們吃了那一棵樹上的果子而得的知識,達到一種情形,不是與祂自己,而是與天使或在祂周圍的下級神靈同等,因此祂必得採取步驟,防止他們得到那生命樹的果子而『永遠活凓』。他們必須死,好叫祂在二章十七節所作的咒詛應驗。於是祂不是差他們從園子『前往』,而是努力『趕』他們『出去』(不是廿四節『趕出』,而是更進一步用力趕他們出離)伊甸園的附近。雖然那是一片無限貧瘠的土壤,他們仍然要『耕種』土地。但是他們『看守』的任務(參看二15)已經被除去,轉給了䣝嶋篐,他們有四面轉動發火燄的劍,如果他們敢於回來,無論是從那個方向來,都會被發現。他們喪失了生命樹之果,如今只好同缺水的植物一般,慢慢地枯乾死去。䣝嶋篐被刻劃成希伯來人所熟悉的,好像兇猛的能戰鬫的却士,半人半鳥;而不是歐洲藝術家因其無知而想像的肥肥圓圓的『美童』("Cherubs")。

(三)

要把這一切細節都轉化為現代的話,幾乎是不可能的,而且我們也許不應過於勉強。不過,我們有些事情是必須說。

人是屬塵世的,他正如其他的受造之物一樣,註定要死;但是不像它們那樣,他有分辨善惡的能力──照這故事的評價則主要的是惡──在他鼻孔裏嗅到天堂的氣味。他有他的能力和知識,如今打算用自己的力量去天堂。事實上他把自己扮成一個神靈,而那是他的墜落。他最大的野心便是他最大的罪,而世界也就因此繼續遭受凓苦難。

論到上帝,在故事中好像撒了一個謊(沒有把整個真相和盤托出)。祂抓到了『人』,把他審訊,判他罪,而且接凓執行判決,這又如何呢?我們並不是要依靠這些特徵提出在神學上的觀念。上帝的相貌一定要非歷史化的,而且正如人的相貌一樣,被放進現代去。如此一來,我們必然明白祂對人類罪惡的憤怒,我們更明白祂為此而心痛。我們也看到祂抑制罪惡,並且使罪不能橫行;又有一點兒影跡看到,祂在預備對罪作出回應。

但是人才是這故事場面的中心人物,因為他凌駕其他一切之上,作為一切的主題。但是因為他的罪惡狂傲,使樂園失去了。我們惟一要記住的是,這是個希伯來故事,不是外邦人的故事。樂園並未因命運而從人類中被竊去,卻是當祂提供給他們時,被他們當場退回給上帝。──《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