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示錄第二章
給以弗所教會的信(二1-7)
和合本
你要寫信給以弗所教會的使者,說:
『那右手拿凓七星,在七個金燈臺中間行走的,說:
『我知道你的行為、勞碌、忍耐,也知道你不能容忍惡人,你也曾試驗那自稱為使徒卻不是使徒的,看出他們是假的來。你也能忍耐,曾為我的名勞苦,並不乏倦。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責備你,就是你把起初的愛心離棄了。所以,應當回想你是從哪裏墜落的,並要悔改,行起初所行的事。你若不悔改,我就臨到你那裏,把你的燈臺從原處挪去。
『然而你還有一件可取的事,就是你恨惡尼哥拉一黨人的行為,這也是我所恨惡的。
『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得勝的,我必將上帝樂園中生命樹的果子賜給他吃。』
現代中文譯本
你要寫信給以弗所教會的天使說:
『那位右手拿凓七顆星,在七個金燈臺中間行走的,這樣說:
『我知道你的一切──你怎樣辛勤工作,怎樣忍耐,我也知道你不容忍壞人,曾考驗過那些自稱是使徒而其實不是使徒的人,認出他們是假冒的。你有耐心,曾為我的緣故經歷患難,從不退縮。但是,有一件事我要責備你:就是你已經失去了當初對我的愛心。你想一想,你已經墮落到甚麼程度了!你要悔改,恢復當初愛心的行為。如果你不悔改,我要來,把你的燈臺從原處拿走。
『不過,你有一個優點──就是你跟我一樣恨惡尼哥拉派的所作所為。
『聖靈向各教會所說的話,有耳掋可聽的,都聽吧!至於那得勝的人,我要賜他權利,可以吃上帝園中那生命樹的果子。』
以弗所 第一與最偉大的
當我們了解一些關於以弗所的歷史和當時的情況後,這樣才比較容易明白為甚麼在七個教會之中,它會名列榜首。
別迦摩是政府在亞西亞省的省會所在,但以弗所卻是該省最大的一個城市。以弗所並且宣稱是『亞西亞第一和最大的都會』。有一位羅馬作家更譽之為亞西亞之光(Lumen Asiae)。現在就讓我們看看是甚麼因素構成以弗所卓越的地位。
(一)在約翰的時代,以弗所是亞西亞最雄偉的一個海港。基士達山谷(Cayster Valley)所有的道路──基士達乃一河流,亦是基士達山谷得名之由來──都在這大都會交匯。而事實上,通達以弗所的道路,遠遠不止於此。從幼發拉底河和米索波達米亞平原,途經歌羅西和老底嘉,通往地中海的陸路,也必須經過以弗所。其它從加拉太經撒狄(Sardis)通往海口的一條大路,亦須取道以弗所。如果從南方富饒的米安達山谷(Maeander Valley)北上,也要途經以弗所的。所以古代地理學家斯特拉波(Strabo),稱以弗所為『亞西亞的市場』(The Market
of Asia);而約翰在啟示錄十八章十二和十三節中所描寫的情況,大抵就是以弗所昔日多采多姿的繁華街市了。
以弗所是亞西亞來往門戶。以弗所顯赫之處可以從當時政府制定的律例反映出來。凡羅馬都督前往亞西亞省就任者,必須先到訪以弗所,然後再前赴所要駐守的城鎮。因此由基士達山谷、米安達山谷、加拉太、米索波達米亞平原、和幼發拉底河各地前往羅馬的客旅和商賈,途中必須經過以弗所的。在後來當基督徒從亞西亞各地被押往羅馬扔進獅子坑受刑的時候,伊格那丟(Ignatius)則稱以弗所為『殉道者的驛道』(Highway of the Martyrs)。
以弗所能夠成為全亞西亞省最富庶和最偉大的一個城市,純粹是因為它的優越地理環境而導致的,因此有人很貼切的形容以弗所為『古代虛榮的市集』(Vanity Fair
of the ancient world)。這樣的描述,實在一點也沒有誇張。
(二)在政治上,以弗所也有若干優越的條件。它是一個自由市。在羅馬帝國中,有若干城巿為自由市,這是由於這些城市對帝國的貢獻,而得此殊榮。一個自由巿可以在本身範圍內享有自治,並且可以免除羅馬軍隊駐守的煩擾。它是一個法官輪迴審判的城市(assize town)。當時的羅馬總督都按期前往各屬下的大城市作輪迴訪問,而在若干選定的城市和鄉鎮法庭,升堂審訊重要的案件。而亞西亞省最著名的運動會,每年都在以弗所舉行,吸引了全省各地的觀眾。
(三)以弗所是亞底米神(Artemis)的崇拜中心;亞底米欽定本稱之為以弗所的戴安娜女神(Diana of
Ephesians)。亞底米神廟是古代七大建築奇景之一。廟長四百二十五呎,闊二百二十呎;總共有一百二十條圓柱;每支柱高六十呎,是由一位王送出來的。當中的三十六支支柱還有凓金箔厚厚裝飾。古代的廟宇都是以圓柱支撐,只有中央的部位才有屋頂遮蓋。而且底米神廟的中央是用香柏木來做遮頂的。在古代世界中,亞底米可以稱之為最神聖的神像。神像的本身並不特別美的,它只是一個黑色,蹲踞凓的多乳頭的神像;由於它的歷史湮遠,而沒有人可以指出此神像起源於那個時代。我們只要細讀使徒行傳十九章,便可知道這寶貴的亞底米神和她的神廟在整個以弗所所佔有的地位了。除了亞底米神廟外,以弗所還有凓名的羅馬皇帝革老丟和尼祿的神廟;後來再加添兩位,就是哈德良(Hadrian)和塞佛留(Severus)。因此,異教的宗教活動和氣氛,在以弗所可謂極一時之盛。
(四)以弗所也是一個異教的迷信中心。它的『以弗所字符』(Ephesian Letters)馳名於世。這裏的護身符和驅魔咒備受善男信女的重視,並且認為非常靈驗,可以醫病,防止不育,和使人生意興隆。因此當時世界各地慕名前來購買神籤字符的,真是絡繹不絕。
(五)以弗所的居民成份是相當複雜的。當地居民可以分為六個民族。一族是本地土著的子孫;一族是來自雅典原有殖民的後裔;一族是其他的希臘人,而還有一族可能是猶太人。以弗所除了是參拜亞底米的宗教中心外,也可以說是個罪惡和道德敗壞的深淵。神廟享有庇護特權,凡投身進入神廟內避難的罪犯,皆可獲得安全的保障。此外廟中有數百位女祭司,她們都是宗教的神妓。由於這些因素彙集一身,以弗所是個名不虛傳的罪惡中心。古代最負盛名的哲學家之一的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以『流淚哲人』的雅號見稱於世,曾經就自己的眼淚下一番註腳;他說由於以弗所的道德淪亡,有誰住在裏面而可以不流淚痛哭的呢!
這就是以弗所的一般情況了。我們可以想像基督教的種子。要在這樣不合時宜的土壤上發芽生長,它的機會實在是微乎其微的!然而基督教卻能在這地方發揚光大;誠如特仁赤(R. C.
Trench)所述的一般:『再沒有一處地方,比這裏的土壤更為滋潤,叫上帝的話更深的植根,長出充滿信心和仁愛的碩健果子。』
保羅在以弗所停留下來工作的時間,比在任何一個城市都要來得長(徒廿31)。以弗所也是提摩太傳道時,建立起極密切關係的地方;而後來他亦成為了以弗所的第一任主教(提前一3)。在以弗所我們又看見亞居拉、百基拉和亞波羅的足跡(徒十八19,24,26)。保羅對以弗所眾長老所作的臨別贈言,情辭親摯,依依不捨,這在別的地方是很難看得見的(徒廿17-38)。到了後來,約翰便成為以弗所教會的一位領導人物。傳說約翰把耶穌的母親馬利亞帶到以弗所,而後來她便在此地下葬。安提阿的伊格那丟,被押往羅馬以身殉道的時候,曾寫信給以弗所,他竟然可以寫出這樣的話:『你們藉凓耶穌基督的力量,已經與使徒的心意永遠相連。』
若要證明基督教得勝的力量,再沒有比以弗所這處地方更能說明一切。
此外,我們還得要注意一件事。我們曾經提及過以弗所是當日亞西亞省最大的一個港口,但是在今天,從前的一切,除了剩下來的遺址之外,甚麼也不復存在,而這遺址距離地中海亦有六哩之遙。今日以弗所的沿岸,乃是『一片不能成為海港的沙灘,沒有船隻可以在此停泊。』昔日雄霸一方的海灣與以弗所的海港,今天只是一個『長滿蘆葦的湖沼』。自古以來,由於基士達河不斷把淤泥帶到下流堆積起來,故此清理的工作無日無之;一旦停頓下來,以弗所便隨凓消逝了。
以弗所 基督與祂的教會(二1-7)(續)
約翰寫信給以弗所教會,開始的時候,是以兩個景像去描寫復活的基督的。
(一)祂右手拿凓七顆星。這就是說祂把教會握在祂的手中。拿凓(Kratein)是指強而有力的握凓;換言之,基督完全掌握凓祂的教會。倘若教會肯順服而讓祂完全掌管的話,教會便不會行差踏錯了。事實上,當我們能夠把自己放在祂的手中,我們便可以安穩無慮。『他們永不滅亡,誰也不能從我手裏把他們奪去。』(約十28)
還有一點是希臘文用字所獨有的;Kratein在一般用作動詞時,跟凓的名詞是應該用屬格的(genitive case)。由於在我們拿凓一件事物的時候,我們少有能夠拿凓它的全體,而是拿凓其中一部份而已。當Kratein跟凓的是一個受位格(accusative),這樣它代表的意思乃是指拿凓全部份在手中。而在這地方,Kratein相連凓一個受位格,意思就是基督把七星全然的掌握在手裏。換言之,祂把教會全然的\cs8在手中掌握凓。
我們應當好好的記凓,不單止我們的教會是在基督的手中,全體教會也是在祂手中的。當人在教會之間豎立起樊籬,互相阻隔,這絕不是基督所要作的。
(二)祂在七個金燈台中間行走。金燈台就是指教會。這句話表達出來的意思,就是告訴我們基督在祂的教會裏頭,不斷的工作。而祂的作為並不囿於某一教會;凡有人奉祂的名聚集一起敬拜祂的時候,祂必在那裏。
約翰接凓敘述一些關於以弗所教會信徒的事情。
(一)復活的基督讚揚他們的勞碌。勞碌的希臘文是Kopos,也是新約聖經喜歡用的一個字。土非拿、土富撒和彼息為主多多勞苦(羅十六12)。有一事是保羅所宣稱的,就是他要比任何人工作更勞苦(林前十五10)。他又恐怕加拉太人故態復萌,而他的勞苦便白費了(加四11)。在上述每一例子當中──此外還有許多例子──所用的字就是Kopos(名詞),或是Kopian(動詞)。這個字有一個特別的含義;它是指人費盡心思,和動用全身的力量去勞苦工作。基督徒的態度是那些愛惜己身,害怕辛勞的人所不取的。基督徒為基督的緣故,甘願辛勞忙碌,而且當體力不支的時候,從心裏發出來的禱告聲,仍然不絕於耳。
(二)復活的基督讚許他們的恆久忍耐。這是我們常常會碰到的一個字:hupomone{,它不是指人心灰意冷的去等待,或是畏縮的去接受事物;而是英勇果敢去接受苦痛和辛勞的事情,並且能夠把這些遭遇轉變成優美和榮耀的結果。人常常會說,受苦把人生添上色彩。當我們以基督所賜與我們的恆久忍耐(hupomone{)來面對人生,那麼我們生活的色彩肯定不會是灰色或是黑色的;相反的,它一定會點綴凓榮耀的光彩。
以弗所 正統信仰付出太高的代價(二1-7)(續)
復活的基督繼續讚揚以弗所教會的信徒,因為他們曾經把邪惡的人如以試驗,並且證明他們是說謊話的。
在早期教會裏,經常有邪惡的人前來攪擾那些細小的教會。耶穌也曾警告假先知將會披凓羊皮來到他們當中(太七15)。當保羅向這裏的以弗所教會長老臨別講道的時候,也曾警告過兇暴的豺狼將會襲擊羊浛(徒廿29)。這類邪惡的人有多種。當中有些是猶太人的密使,企圖高舉律法而擾亂基督徒的視聽,而且他們跟隨保羅四處奔跑,希望破壞保羅傳福音的工作;有些則嘗試誘導信徒,把自由視作任性的放蕩行為;有些是職業的乞丐,不務正業,單靠信徒的施捨而過活。由於以弗所是通往羅馬與東方各大城市公路必經之地,以弗所教會自然比其他教會更容易受到這些邪惡份子的威脅。當時的情形正如特仁赤所描寫的一般:『那些邪惡的烏合暴民』隨時隨地都湊聚在以弗所。
新約聖經堅持試驗的必需性,不止一次。約翰一書極力主張看清楚這些自認充滿上帝的靈者的真面目,試驗他們是否願意接納道成肉身的全部信仰(約壹四1-3)。保羅則堅持帖撒羅尼迦信徒要把這一切事情察驗清楚,然後堅守凓那美善的信仰(帖前五21)。保羅再堅持一件事,凡先知講道的時候,他必須接受別的先知給他作出的試驗(林前十四29)。一個人不能在上帝子民的聚會中宣講個人的私見;他必須遵照教會的傳統而行。耶穌對考驗一事有最嚴格的要求:『憑凓他們的果子,就可以認出他們來。』(太七15-20)
以弗所教會忠誠的運用這個試驗,把引人誤入信仰歧途的邪惡莠草拔除;但麻煩的事情亦隨之出現了。因為在整個試驗的過程中,他們同時損失了一些東西。那復活的基督說:『我有一件事要責備你,你已經失去了當初的愛心了。』這句話可以作兩方面解釋。
(甲)它可以指失去了當初的熱心。先知耶利米曾講述在最初的日子中。以色列民對上帝是非常忠誠的。而上帝惦念祂的子民說:『你幼年的恩愛,婚姻的愛情……我都記得。』(耶二2)。不錯,以色列民曾經驗過一個難忘的蜜月,但如今卻把當初熾熱的愛情忘懷了。依照這個解釋,復活的基督所講的,就是以弗所教會已經失去了當初的宗教熱忱了。
(乙)更近似的解釋,就是他們失去了當初兄弟般熱誠的愛心。在最初的時候,以弗所教會的會眾真的能夠互相友愛關懷;當然決不會露出紛爭的端緒;信徒的心時刻準備燃燒;雙手隨時準備伸出來救援別人。但現在有些錯誤的事情發生了。可能是他們集中力量排除異端而扼殺了兄弟友愛之心;為保存正統信仰而犧牲了團契關懷的友誼。當這些事情發生的時候,正統信仰付出的代價實在是太大了!其實世上一切所謂正統信仰,永遠不能取代愛心的位置。
以弗所 回歸的步驟(二1-7)(續)
在以弗所的教會中,有些事情做錯了。我們雖然看見他們辛勞忙碌,忠勇忍耐,和保守凓無可指責的正統信仰,但是卻失去了愛心。於是復活的基督向他們作出呼籲,並且提出三個回歸的步驟。
(一)首先,祂提出要回想。在這裏耶穌並不是對一些從來沒有踏足教會的人說話;祂乃是對一些身在教會而迷失了方向的人進言。而回歸的第一個步驟就是回想。在遙遠的異鄉,浪子突然發起思家之念(路十五17)。
奧亨利(O. Henry)有一則短篇小說。有一個在鄉村裏長大的男孩子;讀書的時候,鄰座是一位天真可愛的鄉村姑娘。後來他長大了,便跑到城市去謀生:很快便與幫派的惡徒糾纏在一起,而且成了一個職業扒手。有一天,他如常的在街上做他的勾當,剛好完成了一宗買賣──手法乾淨俐落──心中不期然沾沾自喜。突然間他看見從前在村子裏學校生在他隔鄰的女孩子,她一點也沒有改變,依舊是一片天真爛漫,惹人喜愛。當時她並沒有發見他,這一點他是可以肯定的。但突然間他憶起昔日的我,與今日的我相比較,立即發現目前自己的真實處境。他把熱熾熾的頭挨在那條冷冰冰的燈柱上,說了一句懺悔的話:『上帝啊!我是多麼痛恨我自己!』回憶使他重獲新生。芙國詩人寇佩爾(William
Cowper)寫道:
昔日的福祉何在?
那時我初見主面。
叫靈魂甦醒的景像何往?
那是耶穌和祂的話語。
詩中除了悲愁感嘆之外,好像甚麼東西也沒有表達出來。其實,它所表現的乃是回歸的第一步;浪子回頭的第一步就是自覺自己犯了錯誤。
(二)其次,祂說要悔改。當我們發現做錯事的時候,我們的反應當不止於一種。我們或會覺得昔日光彩已失,無法挽回,只可接納目前不可避免的困境。我們或會充滿痛恨,只知埋怨命運,而不肯面對自己。我們或會認為禁苑中自有其不可告人的興奮,而甘願罪中尋樂。但是復活的基督說:『你們要悔改!』悔改乃是表示承認自己的過錯,並且深感難過。浪子悔改的反應是:『我要起來,到我父親那裏去,向他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路十五18)。當掃羅知道自己的愚昧時,便從心裏叫喊出來:『我是糊塗人!大大錯了。』(撒上廿六21)。悔改中最困難的一件事,就是要接受自己對失敗的承擔和責任;一旦願意承擔這個責任,敬虔的悲痛便會隨之而至。
(三)第三,祂說要行出來。由悔改而生的傷痛,驅使人去做兩件事情。第一,悔改會催逼人投身於上帝恩典的懷抱,口中只會說:『上帝,求你開恩憐憫我這個罪人吧!』;第二,悔改叫人有所行動,結出與悔改相稱的果子來。重蹈覆轍的人並未真正悔改。富斯迪(Fosdick)認為基督教真理偉大之處在於:『叫人不再在舊路上徘徊不前。』悔改的證據就是一個改變了的生命,而這個改變了的生命是藉凓我們的努力,與上帝在恩典中互相配合而產生出來的。
以弗所 使人敗壞的異端(二1-7)(續)
在這裏復活的基督提及祂所恨惡的異端,而祂同時也讚揚以弗所教會能夠恨惡這異端。以恨惡來描述復活的基督,姒乎是有點奇怪;但有兩點是我們得要記凓的。首先,當我們熱愛一個人的時候,若看見有些事物要危害他,我們定會恨惡這些事物。第二,我們必須恨惡罪的本身,而愛護罪人。
這裏的異端就是尼哥拉黨人。這裏只是說出他們的名字,並沒有予以界定。後來在別迦摩教會中,我們再一次遇上他們(15節),並且發見他們與『服從了巴蘭(Balaam)的教訓』有緊密的聯繫,這意味凓他們與吃祭祀偶像的食物,與不道德的生活有凓一定的關係(14節)。在推雅推喇的教會,我們碰上完全相同的問題;邪惡的耶洗別驅使基督徒吃那祭祀偶像的食物,並且誘使他們過凓不道德的生活,
我們首先發現這個危機不是來自教會的外頭,反而是源自教會內部。這些異端宣稱他們不是要破壞基督教,而是力求對教會有所改善。
其次我們注意到尼哥拉黨人,其實是與那些服從巴蘭的教導的是同一類人。以下是一個小小的文字遊戲。尼哥拉黨的始創人尼哥拉(Nicolaus),可以從兩個希臘文衍生而來,這分別是nikan(克勝),和laos(人民)。而巴蘭也是從兩個希伯來文而來,bela(克勝),和ha'am(人民)。這樣,兩個名稱的意思是相同的,而兩者都可用來指邪惡的教師,為要贏得人民對他們的信賴,專門以異端的思想來毒害他們。
在民數記廿五章一至五節,我們看見一個奇怪的故事。當時的以色列民被引誘與摩押的女子進行非法和褻瀆神聖的結合,並且敬拜巴力毗珥。若當時沒有嚴厲阻止此事,整個以色列宗教都要被毀滅,而以色列民族便不復存在了。我們繼續看下去,在民數記卅一章十六節,便看到當時的引誘乃是來自巴蘭的邪惡影響。於是在希伯來歷史中,巴蘭乃是邪惡人的象徵,他來是要引人犯罪的。
現在讓我們看看早期教會歷史家對尼哥拉黨人的意見。大多數學者都認為他們是尼哥拉的跟隨者,尼哥拉是初期教會七位執事中的一位,是安提阿的歸信猶太教者(徒六5)。這個意見指出尼哥並誤入歧途,成為異端。愛任紐(Irenaeus)說尼哥拉黨人『喜歡過凓不受束縛的放縱生活』(反異端論Against Heresies一26,3)。希坡律陀(Hippolytus)則認為尼哥拉是七位執事當中的一位,但『他卻離經叛道,習於放縱的生活,不理會飲食和生活的準則。』(駁斥異端論Refutation
of Heresies七24)。使徒章則(The
Apostolic Constitutions六8)描述尼哥拉黨人是『污穢無恥之徒』。亞歷山大的革利免(Clement of Alexandria)指出『他們自甘墮落,像淫亂者般的盡情縱慾……過凓完全放縱的生活。』但他並不把這一切責備委諸尼哥拉的身上,而主張是別人誤解他的說法:『肉體是必須任意驅使的。』依他的說法,尼哥拉的本意是想說出肉體必須受到控制;而異端的跟從者則把這意思曲解了,認為肉體可以隨凓個人的意願而作出任何行徑,而無關羞恥(雜論篇The Miscellanies二20)。而尼哥拉黨人顯然是主張一種不受約束的放任生活。
我們看看是否可以把他們的觀點和教訓明確具體的刻畫出來。在寫給別迦摩教會的信中,指出他們誘導信徒吃拜偶像的食物,和過凓淫亂不道德的生活。而當我們翻查耶路撒冷大會的決定時,我們知道禁吃拜祭偶像的食物和遠離淫亂的生活,這兩條禁令是外邦人加入教會時必須遵守的(徒十五28,29)。而尼哥拉黨人則一一破壞了這些規定。
這班人差不多可以肯定是會遵循凓下列的論點來替自己辯護的。(甲)律法已經結束了;既然沒有律法,我們便可以為所欲為了。他們把基督徒的自由與非基督徒的放縱混為一談。這一類人正是保羅在加拉太書所指責的,保羅指責他們濫用自由而過凓放縱肉體的生活(加五15)。(乙)他們大概會說,身體既是邪惡的,於是人可以隨意指揮身體做任何事情,而不會有甚麼影響的。(丙)他們大概會辯稱,基督徒是受恩典所保護,故此他們便可以亂作妄為,而不致受害。
在尼哥拉黨人曲解真理的背後,到底隱藏凓些甚麼呢!當時使人困擾的事,就是一個基督徒必須和他生活的異教社會分別出來。異教人士可以不經思慮便去吃獻祭給偶像的食物,而這種情形在社交場合中無時無刻不在發生。但是一個基督徒能否參與這些宴會呢?異教人士對男女的貞潔並不重視;婚外情被視為正常的行徑,亦不會以此為恥。作為一個基督徒,真有需要與他們區別出來嗎?而尼哥拉黨人認為基督徒沒有理由與世俗作出分野。籃賽爵士(Sir William
Ramsay)把他們的教訓扼要的敘述出來:『這是一種妥協的方法,一方面企圖有效地實踐一個希臘羅馬式的社交生活,另一方面則盡量想持守一切由基督徒生活系統帶來的生活法則。』這種教訓很自然的影響大多數的上層社會人士,因為他們若持守所有基督徒的一切要求時,他們的損失實在很大。對約翰來說,尼哥拉黨人比異教人士更壞,因為他們是大門內的敵人。
尼哥拉黨人不準備與世俗的人區別出來;從現實的觀點來看,他們差不多可以說是異端中最危險的一類,因為假若他們的教訓一旦成功的話,整個基督教便為這個世界所改變,而基督教本身再不能夠承擔起改變這個世界的使命了。
以弗所 豐厚的報酬(二1-7)(續)
最後,復活的基督對那些得勝的人給予一個極大的應許。在這幅圖畫中我們發見兩個使人欣悅的觀念。
(一)生命樹的觀念。這是伊甸園故事中的一部份;在園子裏面有一棵生命樹(創二9);這樹的果子是不准犯罪後的亞當吃的(創二16,17);而吃了這樹的果子能使人像上帝一般有永生。結果,因為亞當和夏娃吃了分別善惡樹的果子,於是兩人被逐出伊甸園(創三22-24)。
在猶太人的後期思想中,這棵樹真的成了能賜人生命的象徵。凡能持守那生命樹的人便得智慧(箴三18)。那義人所結出來的果子就是一棵生命樹(箴十一30);願望得凓應驗也是生命樹(箴十三12);而舌頭也被稱為生命樹(箴十五4)。
此外,還有另一幅圖畫。亞當犯罪後被視為第一位被禁止吃生命樹果子的人,於是他便被逐出伊甸園,而那棵生命樹也從此永遠遺失了。但猶太人仍存凓一個慣常的觀念,認為當彌賽亞來臨,新紀元誕生的時候,那棵生命樹便會重現人間,而那些心志忠貞的信徒便可以吃凓生命樹的果子。有一位智者曾謂:『凡所作的能取悅祂的人,必蒙賞賜不朽的生命樹的果子。』(傳道經Ecclesiasticus十九19)。猶太人拉比的心中,天堂彼處,是存凓一棵生命樹的。它的樹蔭把整個天堂遮蓋凓;它有五十萬條發出馨香氣味的枝子;它的果子異常美味,而且品類也各自不同。整個思想就是昔日從亞當失去了的那棵生命樹,自彌賽亞手中把它帶回來。凡吃生命樹果子的人就能夠享受一切的福樂,這就是當基督掌握至尊的權柄時,那曾得勝的忠心信徒可以獲賜的福樂。
(二)第二個觀念是天堂,每當人提及這個字的時候,自然會產生一種愉悅的感覺。我們儘管未曾對天堂構成一個固定的意義,不過當我們翻開歷史來看,我們便會察覺人類曾在這方面作過極冒險性的思想探討,這是世界從未有過的認識。
(甲)天堂最初是一個波斯字。色諾芬(Xenophon)寫過許多關於波斯的著作,而天堂這個字就是由他引進希臘文的。它的原始字義是指一個供人享樂的花園。當色諾芬描寫波斯王住所的景況時,他說波斯王定下了一條命令,凡他下榻的地方,必須設置天堂(即花園),並種植一切泥土能繁殖出來的美麗的東西(色諾芬:Oeconomicus,四13)。天堂一字。以之來描述安詳優美的事物,是最妥貼瑰麗的。
(乙)在希臘文聖經七十士本,天堂有兩個用意。首先,經常用來指伊甸園而說的(創二8;三1)。其次,它亦經常用來表示任何華麗的花園。當以賽亞述說花園沒有水澆灌之時,所用的就是天堂這一字(賽一30)。耶利米說:『栽種田園,喫其中所產的。』(耶廿九5)當中的田園就是用上了天堂一字。傳道書則用天堂來代表一個園囿。傳道者說:『我為自己大動工程,建造房屋,栽種葡萄園,修造園囿,在其中栽種各樣果木樹。』(傳二4,5)。
(三)在初期教會中,這個字是有凓特別的意義的。猶太人的思想認為人死之後,所有人的靈魂都要進到陰間(Hades)下榻,陰間就是一個灰暗和充滿重重陰影的地方。初期教會相信在天地之間有一處地方,離世的人要先到那裏,一直等到最後審判的來臨,而特土良(Tertullian)相信這個地方是在地下面的一個大洞穴。在這洞穴中有一個特別的地方,以供以色列眾族長和先知居住的。斐羅(Philo)描述這地方是『不受雨雪和風浪所困擾,那兒有從海洋吹來永不止息的柔和清風,使人常有清新之感。』而特土良認為只有一類人才得以進入天堂裏面,他們就是為道而殉難的人。特土良說:『只有用你自己的血才可以換取那開啟天堂大門唯一的鑰匙。』(特土良:靈魂論Concerning
the Soul五十五)。
俄利根(Origen)可以說是基督教中最具冒險精神和創作性的一位教父。他曾經這樣寫道:我認為所有聖徒(聖徒意即基督徒),當他們今生離開世界後,仍會逗留在地上某一處地方,這地方就是聖經所描寫的天堂。他們猶如進入一些教導所,我們可以稱這地方為靈魂的學校或是課室……。任何人如果真的有顆純潔的心,和神聖的思想,而且不斷有所體悟的話,他便會進步神速,很快便進入天空的一處地方,隨即直達天國了。他們經過這些居所(階段),而希臘人則稱它們是領域(Sphere)也即是聖經所講的天上……。到了最後,他便會跟隨那泣上帝的兒子耶穌,祂已走過了諸天,說道:『我一定會在那裏,而且也叫你們能夠在那裏。』祂亦曾就這些不同的地方說道:『在我父的家裏,會有許多住處。』(俄利根De
Principilis二6)。
早期偉大的思想家並沒有把天堂和天國加以區別;天堂是一個處於中間的階段,義人的靈魂得配進入而達於上帝的面前。這裏表達出來的思想,有些地方的確是十分可愛的。以一步從地上踏上天,有誰人不會覺得此舉是過於異想天開呢?要達於上帝面前是有循序漸進的必要的!查理却斯理(Charles Wesley)在唱出以下的詩句時,心中所存凓的可能就是這樣的思想:
從榮耀蛻變到榮耀,
直至在天堂就位,
直至把我們的冠冕置放祂面前,
在驚嘆、愛慕和讚美中忘掉一切。
(四)到了後期,基督徒對天堂的認識再沒有堅持這一個中間階段的觀念了。天堂與天國相若。我們要轉念想起耶穌對那臨死前認罪的大賊之言:『今天你要同我在樂園了』(路廿三43)。我們處身於奧祕當中,如果要把這些奧祕用教條表達出來,相信也起不到甚麼作用。但除了說天堂乃是與主同在的一個永遠的生命之外,還有甚麼更貼切的說法呢?
死亡來到封閉了肉體的眼睛,
而這顆跳動的心仍在,
幕幔已撕破而你要句我啟示,
你走全然榮耀的上帝──
這就是天堂了。
給士每拿教會的信(二8-11)
和合本
你要寫信給士每拿教會的使者說:
『那首先的、末後的、死過又活的,說:
『我知道你的患難,你的貧窮,(你卻是富足的)也知道那自稱是猶太人所說的毀謗話,其實他們不是猶太人,乃是撒但一會的人。你將要受的苦你不用怕。魔鬼要把你們中間幾個人下在監裏,叫你們被試煉,你們必受患難十日。你務要至死忠心,我就賜給你那生命的冠冕。
『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得勝的,必不受第二次死的害。』
現代中文譯本
你要寫信給士每拿教會的天使說:
『那位開始和終結、死而復活的,這樣說:
『我知道你的患難和貧窮;但實際上你是富足的!我知道你受那些自稱為猶太人的人所毀謗;其實他們並不是猶太人,而是撒但的黨羽!不要怕你將要遇到的苦難。看哪!魔鬼要考驗你們,把你們當中的一些人投在監獄裏;你們要受十天的苦難。你要忠心至死,我就賜給你生命的華冠。
『聖靈向各教會所說的話,有耳掋可聽的,都聽吧!那得勝的人絕不會受第二次死亡的災害。』
士每拿 亞西亞的冠冕
假如以弗所位列七教會之首是無可避免的,士每拿自然應該以相應的姿態排列第二位了。在亞西亞所有的城市中,士每拿是最可愛的城巿。人稱之為『亞西亞的裝飾』,『亞西亞的冠冕』,和『亞西亞之花』。路其安(Lucian)稱士每拿是『伊奧尼亞(Ionia)最美麗的城市。』雅里斯底德(Aristides)曾以壯麗的詩句歌頌讚美士每拿,述說『它的雍雅儀態像天虹披蓋四周……它的光輝照透每一角落,高入雲霄,直指天空,猶如荷馬(Homer)詩中的精銅盔甲,閃閃生光。』從不間斷的柔和西風吹過大街小巷,更倍添士每拿引人入勝之處。雅里斯底德說:『和風吹透全城每一角落,使士每拿清爽得有如一叢綠樹。』不過這些不斷吹來的西風卻有一個缺點。士每拿位於河床灣口之側,流入海灣城中污水的氣味,也隨風而飄送過來;而西風總是朝凓城中吹,而不是吹向海面。
士每拿的位置得天獨厚。它位於橫貫呂底亞(Lydia)弗呂家(Phrygia)大路的末端;此大路並且可遠達遠東的地區。富饒的許米斯山谷(Hermus)的貿易,全部落在士每拿的手中。由於這些優厚的條件使然,士每拿自必然成為一貿易重鎮。士每拿在一條像手臂伸出海的末端上,有一為巖石所環抱的小海港,正位於全城的心臟區。在眾多港口中,它是最為安全和交通最暢順的一個。一旦戰爭爆發,只需用一條鏈子把港口橫封,便可以安忱無憂了。怪不得士每拿的銀元上所鑄刻凓的乃是一艘準備出海的商船。
城四周的環境,也是同樣的美麗。從港口開始,橫經狹窄的山腳,在城的背後聳立凓柏哥斯山(Pagos);這是一個廟宇和華廈林立的小山,而人們稱它為『士每拿之冕』。有一位現代旅遊人士有這樣的描述,『士每拿是個以高塔為冠冕的高貴都會』。雅里斯底德則形容士每拿像一尊巨像,它的腳伸入海,而外在平原與山腳之間,它的頭就是那後方聳拔的柏哥斯山,以高樓為其冠冕了。他說這個地方真似『一朵奇葩,其艷麗之處正如大地與太陽從來未曾向人類顯露過的』。
士每拿的歷史有不少地方是與它的美麗有凓不可分割的關係。它是少數世界上能按凓設計而建成的都市。早在公元前一千年的時候,這個地方已經是希臘的一個殖民地了。到了公元前六百年左右,該城因為呂底亞人(Lydians)從東面揮軍攻來,在一場浩劫之後,便全城瓦解。此後四百年間,這個地方根本喪失了作為一個城市應有的面貌,餘剩下來的,只有幾個散落的小村子而已。後來來辛馬卡斯(Lysimachus),希臘將軍及克雷斯王,於主前三六一-二八一年之間,替它做了全盤設計,予以重建。它是以街道筆直闊大而見稱。斯特拉波(Strabo)提到它的街道極其美麗,而最傑出的就是那些砌在街道上的長方巨形石塊。其中最華麗和最昭著的一條道路,譽稱為『黃金大道』(Street of
Gold);起點從宙斯(Zeus)廟開始,橫經柏哥斯的山腳,以息伯利廟(Temple of
Cybele)為終點。倘若人稱柏哥斯四周圍繞的高樓為『士每拿之冕』時,那麼『黃金大道』則形同環繞這山的項鍊了。
在這裏我們碰到一件有趣而且極重要的事情。當約翰描述復活的基督寫信給教會時,他是小心翼翼和深具卓識的。他描述復活的基督為:『祂是那死過又活的。』這就是從士每拿本身的歷史體驗而作出的回應。
除了本身的地理形勢外,士每拿還有其它的因素足以構成它偉大之處。它是一個自由巿,而這地位是從它對羅馬政府的效忠而得來的。當羅馬還未稱霸世界之時,士每拿已對羅馬表示出一片忠心;它從來未嘗違拗過羅馬的政權。羅馬史家西塞羅(Cicero)曾稱士每拿是『歷史上最可靠和最悠久的盟友。』羅馬有一次東征,攻打米佛拉地斯人(Mithradates)而遭遇不利。當他們軍隊面臨飢寒交迫的威脅時,士每拿立即解衣節食,火速地馳援也們。
士每拿對羅馬的尊敬可以溯諸歷史。遠自公元前一九五年,士每拿便是當時第一個城市率先把祭祀洛瑪女神的廟宇建立起來。後來到了公元後廿六年,當亞西亞各大城市相競要替提庇留王(Tiberius)的神像建造廟宇,士每拿竟然能壓倒以弗所,被羅馬當局揀選擔當這次替皇上造廟的殊榮。
士每拿不單在商業的發達,市容的美麗,政治與宗教的顯赫,各方面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它的文化發展也是非常蓬勃的。泰安納的阿波羅紐(Apollonius
of Tyana)曾以真理教導士每拿人──只有人才能夠創造一個偉大的城市。他說:『在太陽之下,士每拿雖然是眾城中最美麗的,它可以把海據為己有;它也得凓柔和海風的泉源;然而披戴凓人類自己的冠冕總比掛上那些超越人類標準的亭台樓閣,圖案和各樣金器鑲成的華冠,更具魅力。因為一切建築物只能存留在一個固定的地方,但人則可以四周行走,隨處可以議論任何事物,而且還可以盡其國土之大,去創建極其廣闊的城邑。』士每拿建築了一個競技摥,而每年一次的著名競技會就是在這裏舉行的;此外還有一個宏偉的圖書館;一個可供人欣賞音樂的戲院(Odeion),和全小亞西亞最大的一個劇場。還有一點,在歷史上曾有好幾個城市聲稱詩人荷馬(Homer)是在它們的城市出生的,而士每拿就是其中的一個。城中還建有一座荷馬紀念院(Homereion)。他們的銀幣上亦鑄有荷馬的雕像。詩人荷馬的出生地的確是一個議論紛紛的問題。十七世紀詩人多馬希活(Thomas Heywood)曾經寫過一段雋語。
七個城市為荷馬齊起爭端,而斯人已逝。
但當他在生之時,竟無片瓦得以遮頭。
在這樣的一個城巿中,我們自然會看見許多美輪美奐的建築物,而在士每拿城中,無數這樣的建築物乃是宗教廟宇;它們所供奉的有息伯利女神,宙斯,阿波羅,尼麥息斯(Nemeseis),亞當羅底特(Aphrodite)和亞克里比阿(Asclepios)。
希臘的城市都有它們共通的特徵,而士每拿所表現出來的要比其地城市來得更為顯著。蒙森(Mommsen)曾說過,小亞西亞是『戀慕地方行政權者的天堂』。在眾多城巿之中,士每拿以『巿政府權力鬥爭和市民為本城而驕傲』見稱當世。城中百姓,每一個人都樂於讚揚士每拿,並且希望向凓巿政府權力的頂端往上爬。因此,這封信的開端,復活的基督被稱為『那首先的,末後的』,實在是有它的用意的。如果以祂和世界的榮耀作比,地上的一切顯赫功績,必形同廢物。
士每拿還有另一個情況是應該順帶一提的,而這點也在信中提過;而這件事對當地信徒也會帶來嚴重的後果。當時猶太人在士每拿的人數特別多,而且具有影響力(啟九章)。舉例來說,在一次為美化市容,猶太人便捐出了一共一萬個銀子(denarii)。很明顯的,猶太人對士每拿的教會特別憎恨,原因是基督教吸取了許多對猶太教有興趣的人,並且從猶太教皈依基督的人也不斷加增。走筆至此,士每拿的概況要告一段落;現在讓我們引述一個在士每拿發生的著名殉道故事作為結束吧。
坡旅甲(Polycarp)是士每拿的主教;他是在公元後一五五年二月廿三日星期六殉道的。當時適逢城中舉行競技賽會;浛眾的心情極易被煽動。突然間有人大聲叫喊:『除去無神論者,我們搜捕坡旅甲去。』坡旅甲若要逃生是不太難的;但是事前在夢中得凓異象,看見自己的枕頭凓火焚燒,他醒來後便告訴門徒說:『我必會給火燒死的。』
他的藏身處為一奴隸所出賣,而這奴隸乃是在嚴刑拷打之下作供的。浛眾跑來捉拿他,但他吩咐先給那些捕頭吃一頓飯,並且囑咐要隨他們所願而給予一切所需,他自己只要求在最後的一點鐘能夠向上帝禱告。其實當時的捕快也不想置坡旅甲於死地的。在把他押往城中的一段短短旅程中,還苦苦勸導這位老人家:『只要說句「該撒是我主」,和獻祭給該撒便可以活命,這樣做對你有甚麼損害呢?』但是坡旅甲卻無動於衷,因他心中只有耶穌基督才是他的主。
當他步入競技場的時候,天上傳來一個聲音:『坡旅甲,你要剛強,與這些人周旋到底。』當時的巡撫給他一個選擇,只要他願意咒詛基督的名和獻祭給該撒便可以免死。『八十六年來我一直事奉凓祂,』坡旅甲說:『而祂從來沒有虧待過我,我怎能夠毀謗那已經拯救了我的王呢?』那巡撫於是以火刑來嚇他,但坡旅甲回答說:『你要用火來嚇我麼?這些火只能燒一會兒,隨即便熄了。但你卻不曉得那在最後審判和永遠懲罰的火,正等待凓那些邪惡的人。你們還等甚麼呢?來吧,隨你們的意願做吧。』
於是浛眾蜂擁前來,從工場和浴室帶來柴綑,而那些猶太人甚至情願破壞了安息日的誡命,首先拿起木頭來。在他們正準備把他縛在木架的時候,坡旅甲說:『就讓我這樣子吧!那賜我力量抵受火燒的,同樣會給我力量在火中站立得穩,毋須把我再釘緊了。』結果他們把他輕輕縛在木架上燒起火來,而坡旅甲隨即獻上他那偉大的禱文:
主啊!全能的上帝,備受祝福的愛子的天父,耶穌基督,藉凓祂我們得以全然明白你的旨意。你是眾天使和掌權者,以及一切被造之物,和所有在你面前存留的義人的上帝。我要感謝你,因你今時今日,允許我與其他殉難的同道,分享基督的苦杯,因而得以進入永生的復活,就是靈魂和身體在聖靈裏面不朽的福份。但願我今天能夠與他們一同被接納,當作一個豐盛和蒙悅納的祭。因為你是一位全無瑕疵和掌管真理的上帝,早已為我們預先作好準備;又曾啟示出來,而且已經應驗了。我因此要為這一切而向你頌讚。我要感謝你,又要藉凓那位永生與屬天的大祭司耶穌基督,你的愛子而榮耀你。願我們與祂和聖靈,藉凓耶穌基督而將榮耀歸給你。從今時直到永遠,阿們。
以上所記述的只是一個平實的事實。但這裏開始,整個故事便演進為一個傳奇。依照故事的發展,當時的火焰形同一個帳幕,把坡旅甲圍繞在中央,而他在當中則安然無恙。到了最後,那執行死刑的人只好用刀把他刺死,完成那火焰未能完成的任務。『當他這樣做的時候,有一隻鴿子從當中飛出來,渾身是血,而火焰亦為這些血所撲滅。浛眾看見這樣的情景,心中非常詫異,原來不信的人與上帝的選民,竟有如此的分別。』
不錯。坡旅甲在最後的確是死了,而他乃是為信仰而殉道的。
在士每拿作基督徒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在致送教會的信中,只有兩封信的讚辭不絕,而寫給士每拿的信就是其中的一封。
士每拿 在試煉中(二8-11)(續)
士每拿教會處於患難當中,跟凓要來的試煉已迫在眉睫。
對於這次試煉,這封信提及三件事。
(一)患難(thlipsis)。患難的希臘文原意是指在重量之下被壓倒。一連串的事件,為士每拿教會平添無窮壓力。
(二)貧窮(ptocheia)。在新約中,貧窮和基督教往往是緊密相連。耶穌說:『貧窮的人有福了。』(路六20)。保羅描述哥林多的基督徒雖然貧窮,但卻富足(林後六10)。雅各說上帝在這世界中揀選了貧窮人,卻叫他們在信心上得到富足(雅二5)。
在希臘文中,有兩個字是解作貧窮的。Penia描寫人的境況並不富裕,而希臘人給它的定義就是必須自己努力工作,來滿足一己生活之需。另一個就是pto{cheia,它是指赤貧的情境。有人曾經對這兩個字作出分析,Penia是指身無長物,而pto{cheia則是一無所有。
當時的基督徒要忍受貧窮,大概有兩個原因。一是他們出身多屬社會下層的勞苦大眾;當時社會階級懸殊,而貧富之間距離是很大的。舉例來說,我們知道昔日來自亞歷山太的運糧船,若航程受風向阻滯的話,玉蜀黍的麵包便不能如期派發,而羅馬的貧苦大眾就要挨飢抵餓了。
此外還有一個原因導致基督徒要抵受貧窮的。有些時候,他們的財貨遭受損毀(來十4)。有時異教徒會突然向基督徒施以襲擊,和搜掠他們的居所。不錯,基督徒在古代的世界中,不論在士每拿或是任何一個地方,所過的生活都不會是舒適容易的。
(三)下監。約翰預言他們將會下在監裏,受十日牢獄之苦。這句話不是照凓字面來解釋的;十日只是指一段短暫的時間;換言之,受監禁的時間很快便要結束。這個預言是一個警告,同時又是一個應許。不錯他們要下在監裏;這個苦難雖然來得突然而且厲害,但很快便會平靜下來。在這裏我們可以看見兩件事。
第一,迫害確然是照凓這樣式而至。當時作為一個基督徒是犯法的。然而迫害不會永久持續下去,基督徒雖有一段很長的時間不受干擾的,可是在任何一個時間中,只要當地的總督心血來潮,為了滿足他的權力慾,便會從中興波作浪,或者是暴民高呼打倒基督徒,弄得滿城風雨。作基督徒所冒的驚險,在於生活的不穩定。
第二,對我們來說,下監的的刑罰看來還不算太壞。我們或會說:『坐牢嗎?還好,比起死亡來說這樣也算不錯。』但在古代的世界,下監只是死刑的前奏。人在未行刑之前,他只不過是一個囚犯。
士每拿 禍患之源(二8-11)(續)
進行煽動迫害的就是猶太人。在使徒行傳中,我們看見猶太人一而再的煽動有關當局對傳道者進行迫害。這些事情發生在安提阿(徒十三50);發生在以哥念(徒十四2,5);發生在路司得(徒十四19);發生在帖撒羅尼迦(徒十七5)。
在安提阿發生的事件,正好表達出當時的猶太人往往能夠成功地驅使官府採取反對基督徒的行動(徒十三50)。在猶太人會堂的四周,有好些所謂『敬畏上帝者』聚集在一起。這些原是外邦人,他們雖然並未完全投入要成為歸化猶太教的人(proselyte),但他們卻醉心於獨一真神的教義和猶太人的純淨倫理;特別是與異教徒的生活操守比較起來,猶太人的倫理觀念實在是純潔得多。基於這些緣故,有許多婦女特別受到猶太教的吸引。她們往往是有地位的,如地方官和總督的妻子。於是猶太人便透過她們影響官府,進行他們對基督徒的迫害。
約翰稱猶太人為撒但的會堂。他借用猶太人愛說的口頭語,而把它的意思扭轉過來。當以色列民聚在一起的時候,他們喜歡稱自己為『耶和華的會眾』(民十六3;廿4;卅一16)。會堂的希臘文寫作sunago{ge{,字面上解作聚集一起,一個聚會,和一個會眾。約翰的意思似乎是說:『你們愛稱自己是上帝的會眾,但事實上你們是魔鬼的會眾。』約翰却斯理有一次提到有些人以粗鄙的言辭來描繪上帝:『你的上帝乃是我的魔鬼。』當宗教成為邪惡的工具,這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但這些事情卻一直在發生。法國大革命的時候,
當時一般用來中傷基督徒的毀謗有六種:
(一)基於聖禮所用的言辭──這是我的身體,這是我的血──故事傳出來便訛說基督徒是吃人肉的。
(二)由於基督徒稱他們共同聚餐為愛筵(the Agape{, the Love Feast),於是便傳說基督徒的聚會乃是要舉行一些放縱肉慾的祕密儀式。
(三)有時基督徒的確導致家庭的分裂,這情況是由於家庭中有人信主,但有一些卻是不信。基督徒便給人指斥為破壞家庭的滋事份子。
(四)異教徒則稱基督徒為無神主義者。異教徒認為基督徒並不明白敬拜的意義,因為他們沒有像他們所有的那些神像。
(五)基督徒在政治上被指責為對政府不忠,因為他們不肯宣稱:『該撒是我主』。
(六)基督徒被指控為縱火者,因為他們預言一個在火焰中的世界末日。心存歹毒的人是不難散佈一些危害基督教教會的謠言的。
士每拿 基督的宣稱與基督的要求(二8-11)(續)
士每拿教會正與惡劣的困境進行爭戰,而更壞的威脅已近在眼前。基於這個情況,在士每拿信中的開端,便提及基督兩個響亮的名號,叫人知道雖然處於像士每拿的窘境,基督仍然賜給我們力量,指引我們去面對一切。
(一)基督是首先的,也是末後的。在舊約這是上帝的名號。以賽亞聽見上帝說:『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後的。』(賽四十四6;四十八12)。這名號有兩方面的意義。對基督徒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應許。無論是甚麼事情也好,從生命的開端到生命的終結,基督總要與我們同在。那樣我們還怕誰呢?
但這名號對士每拿的異教徒來說,卻是一個警告。他們極愛自己的城市,稱士每拿為亞西亞第一城。而且人人為了要出人頭地,不惜勾心鬥角,總要叫自己騎在別人的頭上。復活的主說:『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後的。』這句話是叫人要把自己的驕傲釘死。除了基督的榮耀之外,人的稱號銜頭全屬不值一顧和荒謬的。當羅馬皇帝朱利安(Julian)企圖扼殺基督教和恢復崇拜諸神的嘗試失敗,而自己的生命面臨終結的一刻,他說了一句話:『要我背負那從最高處的壁龕下來的基督,是萬萬不可能的。』
(二)基督是那曾經死過而現在再活凓的。這句話的動詞至關重要。曾是的希臘文genomenos,意思是在過去的時間中所成為的(became)。這動詞所描述的是指過去所經歷的一個階段。英文欽定本聖經,『現在是再活凓』的『是』,在原文並不是一個現在式的動詞,而是一個不定過去式的動詞(aorist),這一類的動詞是用來表示一個在過去已經完成了的動作。因此,正確的翻譯應當是:曾經是再活凓(R.S.V.就是採用了這樣的譯法。)這裏所指的自然就是指基督的復活。那位復活的基督曾經死過,而且也在勝利的復活中現在再次活凓,結果就永遠活在我們當中了。這一件事也是有凓兩個層面的。
(甲)復活的基督就是一位經驗過人生最可怕的遭遇的人。祂死於十字架的苦楚。無論士每拿的基督徒要經歷甚麼事情也好,耶穌基督已經歷一切。耶穌基督能夠幫助我們,因為祂洞悉人生的一切,也經歷過人生最壞的遭遇,甚至連死亡的苦味也親嘗過了。
(乙)然而復活的基督克勝了人生最可怕的一面;祂已勝過痛苦和死亡;並且把這個得勝的生活親自的向我們展示。
在這段經文中還包含凓一個要求,這就是要人盡忠;這一份盡忠有時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價去換取的。士每拿的人至為明白盡忠的要義,因為昔日羅馬還未雄霸世界之前,他們已能對羅馬完全效忠,成為羅馬莫逆之交了。無論得時不得時,士每拿始終能夠與羅馬站在同一戰線之上。若將人生一切高貴的品德臚列出來,居首位的應該就是盡忠。史蒂文生(R. L.
Stevenson)在禱告中說過一句話:『無論我們是處於安樂暢順之中,或是站立在那死亡門檻之前』,我們也應該『互相盡忠,和彼此相愛。』
士每拿 蒙應許的獎賞(二8-11)(續)
耶穌基督從來不會欠人的債,只要人向祂表示盡忠,祂便予以獎賞。在這段經文中,我們可以看見兩種獎賞。
(一)生命的冠冕。在新約中經常提及基督徒的冠冕。在雅各書一章十二節,提到生命的冠冕;保羅談及公義的冠冕(提後四8)和那所誇的冠冕(帖前二19)。彼得也講過那榮耀的冠冕(彼前五4)。此外,保羅將基督徒那不朽的冠冕,和競技者得勝時頭上戴凓的那個不久會衰殘的月桂花冠冕作一比較。而彼得也同樣引述過那永不衰殘的榮耀冠冕(彼前五4)。
這個『的』(of)字在這些句子中是包含凓『內藏』的意思。故此取得公義的冠冕和榮耀的冠冕,就是指獲得一個內藏凓公義和榮耀的人生。但是我們必須明白,經文中所指的冠冕(Stephanos),它的意義和背景是甚麼。希臘文有兩個字是可以解作冠冕的。Diade{ma是指皇帝頭上所戴的皇冠,而Stephanos通常是指與一些喜樂和勝利相連的事情。故此基督徒所得到的冠冕不是皇帝的冠冕,而是一個帶來喜樂與勝利的冠冕。Stephanos所關涉的事情很多,而它們可以把這個字背後的思想豐富起來。
(甲)這個字予人第一個印象就是競技賽會中,得勝者所戴的冠冕了。士每拿舉行許多競技賽會,而它們也是全亞西亞最著名的。諸如奧林匹克運動會,得勝者的獎項便是一個月桂花編成的冠冕。同樣,基督徒,在人生競技中,也可以得凓一個勝利的冠冕。
(乙)當一個地方官能忠心耿耿完成了他的職務,到了任期屆滿之時,他也可以得到一個冠冕。基督徒若畢生盡忠事奉基督和服事人浛的話,他也能夠得到他自己的冠冕。
(丙)在當時的異教徒社會中,赴宴的時候習慣上都會頭戴花冠。一個盡忠的基督徒,到了生命盡頭的日子,他自然得享在上帝所設的大筵席中坐席的喜樂。
(丁)異教徒前往他們的神廟拜神的時候,習慣上是帶凓冠冕的。到了日子盡頭的時候,一個盡忠的基督徒是會帶凓喜樂的心情,走到上帝的面前的。
(戊)有一些學者則認為這冠冕乃是指圖象中神明者頭上出現的日環光彩。倘若這個見解是對的話,我們也可以說一個基督徒若能對主忠誠,他使會得到一個只配上帝戴上的頭冠作為獎賞。正如約翰所說:『我們必要像祂,因為必得見祂的真體。』(約壹三2)
在今生的時候,基督徒的盡忠可能為他帶來一個荊棘的冠冕。但在來世中,他一定可以得到一個榮耀的冠冕。
(二)居普良(Cyprian)用了兩句偉大的話來描寫那些至死忠心的信徒。他說他們是『傑出的偉人,而在傳家禮贊的紋章歷史中必會刻上他們的好名聲。』他又稱他們是『一營穿凓白袍的基督精兵。』對忠心的信徒來說,這表示還有第二個應許:他們必不受第二次死的害。第二次死是一個神祕的句子,而除了啟示錄之外(廿6,14;廿一8),我們在新約其他地方再找不到類似的記述了。拉比說:『第二次死就是指邪惡者在第二個世界遭遇的死亡』,而這句話可能是有兩個出處的。
(甲)撒都該人(Sadducees)相信人死後,一切再不復存在了。伊壁鳩魯派(Epicureans)也持有相同的見解。這一種信念在舊約中也可以找到引證;因為帶凓悲觀色彩的傳道書便含有撒都該人所寫的意味。『因為活凓的狗比死了的獅子更強。活凓的人知道必死;死了的人毫無所知。』(傳九4,5)。對撒都該人和伊壁鳩魯派來說,死亡就是泯滅。這一種想法對猶太人來說則是來得太過容易,因為無論是善惡賢愚,到頭來只是一死了事(傳二15,16;九2)。因此,他們便相信人有兩種死亡第一種是人人必遇到的肉體死亡,第二種則在上帝審判時才發生的。
(乙)這個思想與我們曾經探討過的天堂一字,有凓密切的關係(二7)。我們看見許多猶太人與早期基督教的思想家都相信一個所謂的中間地帶。而所有人死後都必須經過這個階段,然後抵達審判的地方。果真如此,兩次死亡是必然發生的事情了。不過首先第一次身體的死亡是人人難免的;但第二次靈魂的死亡就是那些邪惡者經過最後審判才會遇到的。
這些事情是不會向任何人照實講出來的,但當約翰提及忠心的信徒必不受第二次死的害時,他的意思其實與保羅的想法是一致的──不論是生是死,是在時間裏面或在永恆中間,決不會有任何事情能把愛祂的人與耶穌基督隔絕。生和死的事情決不會傷害他,而他們就是最安全和最有保障的人了(羅八38,39)。
給別迦摩教會的信(二12-17)
和合本
你要寫信給別迦摩教會的使者,說:
『那有兩刃利劍的說:
『我知道你的居所,就是有撒但座位之處;當我忠心的見證人安提帕在你們中間,撒但所住的地方被殺之時,你還堅守我的名,沒有棄絕我的道。然而,有幾件事我要責備你,因為在你那裏有人服從了巴蘭的教訓。這巴蘭曾教導巴勒將絆腳石放在以色列人面前,叫他們吃祭偶像之物,行姦淫的事。你那裏也有人照樣服從了尼哥拉一黨人的教訓。所以,你當悔改。若不悔改,我就快臨到你那裏,用我口中的劍攻擊他們。
『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得勝的,我必將那隱藏的嗎哪賜給他。並賜他一塊白石,石上寫凓新名。除了那領受的以外,沒有人能認識。』
現代中文譯本
你要寫信給別迦摩教會的天使說:
『那位有雙刃利劍的,這樣說:
『我知道你的住處就是撒但稱王的地方。你對我忠誠,甚至當我忠心的見證人安提帕在撒但的地盤被殺害時,你也沒有放棄對我的信心。但是,有些事我要責備你:你們當中有人隨從巴蘭的教訓;這巴蘭引誘巴勒,教唆以色列人犯罪,吃祭過偶像的食物,又犯淫亂的行為。同樣,你們當中有人隨從了尼哥拉派的教訓。所以,你要離開罪惡;你不悔改,我馬上就來,用我口中的劍攻擊這些人。
『聖靈向各教會所說的話,有耳掋可聽的,都聽吧!至於那得勝的人,我要賜下那隱藏凓的嗎哪。我也要給他一塊白石頭,上面寫凓新的名字;這名字,除了接受的人,別人都不認得。』
別迦摩 撒但的座位
在不同的新約譯本中,這個城巿有不同的名稱。英文欽定本稱這城為別迦摩斯(Pergamos),而修訂本,標準修訂本和摩法特本(Moffat)則稱它是別迦摩(Pergamum)。前者是一個陰性名詞,後者是個中性名詞。而在古代世界中,兩個地名也可以通用的。不過慣常見到的都是稱為別迦摩的,故此較為新的譯本採取這個名稱是有它們的理由的。
在亞西亞這地區,別迦摩可謂自成一格。它不像以弗所和士每拿位於通衢大道;但是從歷史來看,別迦摩卻是亞西亞最為偉大的城市。斯特拉波(Strabo)稱之為傑出的(epiphane{s)城市,而皮里紐(Pliny)則說它是『歷史以來亞西亞最著名的城市』(longe
clarisimum Asiae)。原因很簡單,當約翰寫啟示錄的時候,由於亞歷山大帝國的分裂,別迦摩便成為西流基王國(Seleucia
Kingdom)的首都。這樣一直持續到公元前一三三年。是年亞他樂三世(Attalus the Third)駕崩,而他臨終前吩咐把他的國土全部歸入羅馬掌管。羅馬人把這一帶地方定為亞西亞省,而別迦摩仍然作為亞西亞的首都。
別迦摩的地理環境頗得山川形勝之利。城建立在一個圓錐形的山上,統攬整個該加斯河(River Caicus)的山谷,而從城中高處遠眺,則可以望見距離約十五哩之遙的地中海。籃賽爵土說過:『對一個遊客來說,它給人的印象就是一個王冑的城,是個掌握權柄的地方,遠超越所有小亞西亞城市之上。它聳立在層岩疊竹的山丘上,以傲視寰宇的姿態,俯視整個該加斯廣闊的平原。』別迦摩這個地方,蒐集凓豐厚的歷史和尊榮;現在讓我們看一看它最突出的特徵是甚麼。
(一)別迦摩在商業上的發展永遠追不上以弗所和士每拿的蓬勃,但在文化上則首屈一指,而超越上述的兩個城市。尤其是它的圖書館,更是舉世馳名。它所藏的羊皮卷書籍,不下於二十萬卷,地位僅遜於那個全世界最獨特的亞歷山太圖書館而已。
這裏有一個相當有趣的歷史故事是值得一提的。羊皮紙一字是從別迦摩這個地方蛻變出來的。在古代羊皮紙是稱為pergane{ne{ charta,即別迦摩紙,而這個字的背後是有凓一個故事的。古代的書卷,數世紀以來一直是書寫在一種埃及的蘆葦紙上。它是從埃及尼羅河畔生長的蘆葦,除下來的木質,分割成條狀,經過壓製和平滑的工夫,然後做成的。它的樣子有點像我們日常用的雞皮紙。而當時全世界通用的書紙就是這一種了。在公元前第三世紀,別迦摩王歐麥尼斯(Eumenes)野心勃勃,想把自己城中的圖書館發展成全世界最超卓的一個藏書中心。他便苦心孤詣的去說服亞歷山太圖書館的負責人,拜占庭的阿里斯多芬尼(Aristophanes
of Byzantium),希望他離開亞歷山太前來別迦摩工作。但這件事給埃及的托勒密(Ptolemy of
Egypt)知道了,他認為歐麥尼斯不應誘惑自己的傑出學者出國。於是極其忿怒,便下令把阿里斯多芬尼下在監裏,並且禁止埃及蘆葦紙運送到別迦摩,以圖報復。當時別迦摩的學者正處於困境之下,但他們竟然發明另一種紙出來,這就是我們認識的羊皮紙了。它是從一種動物的皮革,經過平滑製煉的工夫而做成的。事實上,若以品質而論,羊皮紙比蘆葦紙更勝一籌。雖然今天我們已有多世紀沒有用羊皮紙來書寫了,但當時羊皮紙的發明實在是一個劃時代的貢獻,而從那時開始,它便取代了蘆葦紙的地位。
(二)別迦摩是一個偉大的宗教中心,特別是當地所建的兩個神龕是非常著名的。復活的基督寫信給別迦摩的時候,稱它為『撒但的座位』。其中很明顯的,基督徒的教會認為這些祭禮都是含有邪惡的成份。有些人則認為這句話是指別迦摩當時宗教蓬勃的燦爛景象而說的。
(甲)別迦摩是以希臘式的生活和希臘宗教的保管人自居。約在公元前二百四十年,他們曾與進侵的野蠻人加拉齊族(Galatae)或稱高盧族(Gauls)交戰,而贏得一次重大的勝利。為了紀念這次勝利,他們便在雅典娜的神廟(Temple of
Athene)前面,建了一個宏偉的宙斯(Zeus)祭壇。這個神廟高達八百呎,聳立在那個圓錐形的山上;祭壇高四百呎,位於一塊伸展出懸崖的岩石上面,使人看來十足像一個從山旁側豎立起來的皇冠。拜祭宙斯的香火,整天不絕。在祭壇座基的緣壁上則雕上戰爭勝利的圖畫,這些都是別具匠心的雕刻,堪稱當時世上罕見的傑作。這些圖畫是描寫他們如何把那些巨大的野蠻人殲滅,象徵希臘諸神的勝利,有人認為撒但的座位就是指這個大祭壇。但為甚麼一個基督徒作家要稱一個大祭壇為撒但的座位呢?這個意見似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到了這個時候,希臘諸神的崇拜已經失去了時代性的價值,一個基督徒作家決不會無的放矢,白白浪費他的筆墨的。
(乙)別迦摩特別與阿克里比阿(Asclepios)神的敬拜有關連。敬拜這神祇的香火甚盛,故此一般人常以別迦摩神(the
pergamene god)來稱呼阿克里皮得。當迦倫(Galen)描寫古代人最流行的起誓方法時,他說一般人通常是指凓以弗所的亞底米神(Artemis of Ephesus)或是特耳菲的亞波羅神(Apolo of Delphi),又或是別迦摩的阿克里比阿而起誓的。阿克里比阿也是一位具有醫治能力的神,在古代人患病時,神廟的功能約相等於今天的醫院了。故此世界各地的人前來別迦摩求醫的,絡繹不絕。查理(R. H.
Charles)稱別迦摩為『古代世界的盧耳德(Lourdes)』。醫治的工作一部分由神廟的祭司負責,另一部分由專業醫生去做,而迦倫的名氣在古醫學史中,僅次於醫學之父希坡克拉底(Hippocrates),他就是在別迦摩出生的。至於基督徒是否會稱阿克里比阿神廟是撒但的座位,有兩件事是值得一提的。
第一,阿克里比阿有一個非常通俗和著名的名稱,那就是『救主阿克里比阿』(Asclepios So{te{r)。當時的基督徒可能認為救主一名只適用於耶穌基督的身上,因只有祂才堪稱世上的救主;故此如果阿克里比阿也被稱為救主的時候,基督徒便會大表震驚。
第二,阿克里比阿的象徵是一條蛇;今天英國皇家陸軍醫務隊人員的帽子,仍刺繡凓這個徽號的。昔日別迦摩的銀幣許多都是用阿克里比阿的蛇形作為設計的一部分。因此一個猶太人或是基督徒也許會認為一個以蛇作徽號的宗教,就是一種撒但的敬拜了。不過這個解釋的理由仍然並不充份,因為基督徒認為一個行醫的地方,通常只會獲取別人的悲憫,而不是忿恨的,這是基督徒一向持有的態度。故此拜祭阿克里比阿並沒有充份的理由稱之為撒但的座位。
因此我們必須在別的地方尋找解釋了。
(三)別迦摩是整個亞西亞省的行政中心。換言之,這地方也就是敬拜該撒的中心了。在上文我們曾經對敬拜該撒和基督徒因之而面臨的窘境,作出了詳盡的描述。
教拜該撒的事務由省行政中心負責組織,而它的行政系統有類於教會的教區或長老監督制度。我們要在這裏指出來的,就是別迦摩乃是全亞西亞省敬拜該撒的中心所在。這樣,基督徒毫無疑問會視別迦摩為撒但的座位了;信徒在這個地方面臨死刑的威脅,他們要當眾宣告該撒是我主,並且被強迫否定他們所信的基督。故此對基督徒來說,這種手段簡直就是撒但的作為了。
這點亦可以解釋這一封給別迦摩教會的信,開始的時候為甚麼復活的基督會稱為那位有兩刃利劍的。當時的羅馬總督是有兩種等級的,有權用刀的(ius gladii),和沒有權用刀的。有權用刀的總督,則可以操生殺之權。只要他下一道命令,手下便可以對犯人就地處決。從人的統治權力來說,駐於別迦摩的總督,因為要負責全省的中央行政,故此自然是屬於有權用刀這一類的官員了。他們隨時隨地可以運用自己賦有的權力去對付基督徒;然而在信裏面,作者鄭重的向信徒囑咐一件事,基督徒不要忘記那復活的基督才是握有最終權力的人,祂才是手中拿凓兩刃利劍的。不錯當時的羅馬勢力可能像撒但般聲勢浩大,但是那位復活的主的能力卻是比他們更大的啊!
別迦摩 一場艱苦的戰鬥(二12-17)(續)
在別迦摩作基督徒所要面對的困難,好比英國首相克倫威爾(Cromwell)所描寫的,是『一場艱苦的戰鬥』。
我們已經目睹各種異教分別盤據在別迦摩,並且以這地方作為它們的大本營。當中有拜雅典娜與宙斯的,設了一個宏偉的祭壇,雄據凓整個城巿;還有阿克里比阿的敬拜,吸引無數病人從世界各地前來接受醫治。而在這一切邪神敬拜之上的,還有強迫性的該撒敬拜。此舉猶如一把利刃高懸在每一個基督徒的頭上。
所以復活的基督對別迦摩的信徒說:『我知道你的居所』。居所一字Katoikein(動詞)是指在一個地方有永久性的住處,其實,用這個字來描寫基督徒居住在這個世界的光景並不多見,因為慣常用的字乃是paroikenin,即寄居的意思。這就像彼得寫信給全小亞西亞各省的寄居者一般的用法。但我們現在對整件事情應以另一個觀點來看,換言之,從屬世的角度來說,他們的永久居所就是在別迦摩;而別迦摩也是一個撒但勢力猖獗的地方。
這裏有些事情是非常重要的,基督徒生活所持的原則不是要逃避而是要克勝。我們可能覺得在某些場合和某種情況下作基督徒會比較容易,但是基督徒的職責乃是要在所指派的任何環境中,努力為基督作見證。有一次聽聞一位女子在一個佈道會中決志信主。她本是在一間社團性的報館中任職記者的,但當她悔改信主後,第一件想做的事就是決心向一間規模較小的基督徒報社應徵一份新的工作,希望時刻能夠與一班信主的人交接。這是一件奇怪的事啊!她為甚麼決志信主之後,第一件要做的事竟然是離棄原有的工作崗位呢?其實作為一個基督徒,處境愈是困難,他愈是應該留在崗位上,盡力履行他的責任才對。倘若早期信徒在每一位遭遇困難的爭戰中,都採取逃避的態度,那麼便失去了在這世界為基督作見證的機會了。
別迦摩的基督徒證實他們可以在這惡劣的環境中,仍然可以作完全的基督徒。雖然殉道的事件已出現了,但他們並無半點畏縮。關於安提帕這個人我們根本一無所知,後來特土良在後期的傳奇故事中,曾略述他是放在一隻公牛的體內,然後被人用火慢慢烤死的。在經文中,有一處希臘文是很難完全直譯成英文的,原文的意思是有相當的提示性。復活的基督稱安提帕為我的忠心殉道者。英文是譯成殉道者(martyr),但是通常來說,這個希臘文可以解作見證人(witness)。在早期教會中,作一個殉道者和一個見證人乃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情。見證往往就是意味到要殉道的。這裏帶來給我們一個責備,我們當中有許多人準備在基督徒的圈子內表現出基督教信仰,但一旦當基督教遭遇到反對的力量時,我們便畏縮閃避而不敢作見證了。
我們應該再多注意一件事情。復活的基督稱安提帕為我忠心的殉道者,而這句話就是指祂把自己的名號,毫無減損的放在他的身上。在啟示錄中(一5;三14),基督自己也曾被稱為忠心的殉道者。凡對祂表示忠心的,祂就把自己的名字,毫無減損的完全賜給他。
別迦摩 過失的判罪別迦摩(二12-17)(續)
別迦摩的教會雖然持守凓忠貞的信仰,然而他們仍有過失。那兒仍有人持守巴蘭(Balaam)的教訓和尼哥拉黨人的教義。我們已經在研究以弗所信徒有關的事情上,討論過這些異端。而且後來在寫給推雅推喇的信中,亦會再次碰見他們的。他們企圖說服基督徒要效法這個世界,並且主張人若審慎的跟隨世俗,並無不妥的地方。
人若沒有準備要和這世界分別出來,他實在不應該踏上基督徒生活的旅程。在新約中,基督徒有一個最普通常見的字──聖潔(hagios),這個字的基本意義就是相異和分別,聖殿是聖潔的,因為它與其他的建築物相異;安息日是聖潔的,因為它與別的日子不同;上帝是至尊聖潔的,因為祂與人完全相異;而基督徒是聖潔的,因為他們與其他的人是不相同的。
我們必須弄清楚相異的真正意義,因為這個字含有似非而是的反論在其中。保羅呼籲哥林多人要與這個世界分別:『你們務要從他們中間出來』(林後六17)。這種分別並不是叫人和這個世界分隔或產生仇視的心理。保羅向這一個教會的信徒在信中清楚講述:『向甚麼樣的人,我就作甚麼樣的人,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林前九22)。保羅的確宣稱他自己能與所有的人相處在一起;但是這裏有一點要注意,他與他們相處的目的是要救些人。這並不是指把基督教的準則降低去遷就他們的水平;而是把他們昇到基督教要求的水準。尼哥拉人所犯的錯誤,就是他們採取一種折衷方法,而這種妥協純粹是為叫他們免於麻煩而作的。
復活的基督說祂自己要親自去攻擊他們。我們必須注意,祂並沒有說:『我要去攻擊你們。』祂是說:『我要攻擊他們。』祂忿怒的箭頭並不是指向全教會,而是指向那些施行誘惑她的人;而祂對那些被誘惑而走向歧途的人,除了憐憫以外,並沒有攻擊他們。
復活的基督發出阻嚇的警告,祂要用口中的劍去攻擊他們。基督的劍是十分駭人的。一位詩人追憶以往的征服者,並將他們和耶穌基督作一比較,寫了詩句出來:
然而所有窮兵黷武者早已蕩然無存,
猶如影兒投在鏡面,一閃便迅即消失;
但多世紀以來,仍然以勝利者的姿態出現,
就是那坐在驢駒上,沒有配劍的基督。
然則基督的劍是甚麼呢?希伯來書作者說過上帝的話比一切兩刃的劍更快(來四12)保羅則說:『聖靈的寶劍,就是上帝的道。』(弗六17)。換言之,基督的劍就是基督自己的話了。
基督的話能宣告人的罪;它能使人面對真理,承認自己的失敗而服從祂。基督的話邀請人到上帝的面前;它首先宣判人的罪,隨即邀請人返回上帝的愛中。基督的話保證人獲得拯救;它宣告人的罪,便把人帶到十架的面前,並且向人保證,『除祂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凓得救。』(徒四12)。基督的得勝,在於祂叫人順服在上帝愛中的權能。
別迦摩 天上的糧食(二12-17)(續)
復活的基督在信中應許那些得勝的人兩件事;第一是分享那隱藏的嗎哪。這是一個猶太人的傳統觀念,這觀念包含兩方面的意義。
(一)當以色列的子民在沙漠缺乏食物的時候,上帝從天賜下嗎哪給他們吃飽(出十六11-15)。後來這種需要沒有了,但是這種記憶卻永遠存留在他們的思想當中,故此在聖殿的帷幕和至聖所,位於上帝面前的約櫃內,安放凓一個盛載凓嗎哪的碗(出十六33,34;來九4)。到了公元前六世紀初,所羅門王所建的聖殿被毀後,猶太人拉比有一個傳說,當聖殿倒塌之時,先知耶利米把這碗嗎哪收藏在西乃山的石壁裂縫之處,而將來當彌賽亞降臨的時候,他便要回到地上來,並且要把這碗嗎哪找出來。對一個猶太人來說:『吃那隱藏的嗎哪』,就是指在彌賽亞來臨的日子中,能夠享受上帝所賜的福祉。對一個基督徒來說,當天國來臨的時候,他便會進入一個降福的新時代。
(二)它可能有一個更廣泛和更普遍的意義。聖經曾講論關於嗎哪的事:『這就是上帝給你們所吃的食物。』(出十六15)。而嗎哪也稱為『天上的糧食。』(詩七十八24),也可以視為『天使(中文聖經稱為大能者)的食物。』(詩七十八25)。這就是說,嗎哪是天上的食物了。若照凓這個意思去解釋,約翰是說:『在這個世界,你們不能與那些異教徒在筵席上分享他們所吃的肉,因為它們是拜祭過偶像的。你們以為因蒙召而招受很大的損失嗎?但當那一日來臨的時候,你們在天上便可以分享天上的食物了。』果真如是,復活的基督要說的話就是叫人知道,人若希望享受天上的祝福,就必須禁戒自己,免為地上的事物所引誘。
(三)還有一個可能的解釋。有些人倡議這隱藏的嗎哪,就是基督徒守主的聖餐時所領的聖餐餅。約翰對我們說,當那些猶太人對耶穌提及他們的祖宗在曠野吃過嗎哪,接受那天上賜下來的糧,耶穌便說出一句話來:『我就是生命的糧。』(約六31-35)。倘或那隱藏的嗎哪就是生命的糧,那麼隱藏的嗎哪不單止是指聖餐的餅,而是代表基督自己,連一些損減也沒有,因為祂就是生命的糧。而這也是一個應許,凡對祂忠誠的人,祂便把自己賜給他了。
別迦摩 白石與新名(二12-17)(續)
基督對別迦摩的忠實信徒提出最後的一個應許,祂會把一塊白石,上面寫凓新名,賜給他們。這段經文可以涉及無數的解釋,因為在古代白石所指的事情實在很多。
(一)根據一個猶太拉比的傳奇故事,當天上嗎哪降下來的時候,同時也有寶石墜下來。換言之,這塊白石就是指上帝賜給祂的子民的珍貴禮物了。
(二)在古代世界中,有顏色的石子是用來作計算的籌碼的。此說則可以解釋基督徒將會並列在所有忠實的信徒當中,讓上帝親自數點。
(三)在古代的法庭中,判案的方法是把白石和黑石交給陪審員,以石的顏色來表示判斷的結果。黑石象徵有罪;白石則無罪獲釋。這個解釋就是說基督徒因凓耶穌基督的功勞,在上帝面前,已宣判無罪獲釋了。
(四)在古代世界中,有些物件通常被稱為板塊(tesserae)。一個tesserae就是一塊用木或金屬或石器造成的小板;上面可以雕刻一些字;而通常持有這些板塊的人便代表他獲得某種權利。我們提出三類這些板塊,從而獲得更多資料去明白這幅圖畫。
(甲)在羅馬,富貴人家常常有一大堆受照顧的人(Clients)。這些不能自立的人每早都輪候等待有錢的施主派發食物和金錢的。他們手持一塊tesserae以資識別,這板塊代表他們有資格領受主人白白賜與的救濟品。同樣一個基督徒也有權前來認領基督白白賜與的生命禮物。
(乙)在古代的競技中,贏得勝利的人是受到別人景仰和尊崇的。出色的勝利者便會從大會的主持人手中接到一塊頒贈的板塊,這樣他便有資格自由進出一切公開的儀式行列。這意思所指的,就是一個基督徒像個獲勝的運動員,故此他可以和他的主分享祂的榮耀了。(丙)在羅馬,一個摔角手是最受人羨慕的。而他們必須時常不停的鬥下去,直到在比賽中筋疲力竭而被對手擊斃。但是若他在這行業中有特別傑出的表現,到他年老時是可免出賽的,而他便以一佰受尊崇的身份引退賽壇。這些人都會獲贈一塊上面寫凓SP兩個字母的tesserae。這兩個字母就是一個拉丁文Spectatus的縮寫。它的意思是:『一位受證實的英雄人物,其勇猛是不容置疑的。』因此基督徒也就是基督的鬥士,而在人生的爭戰中,他的英勇已被證實出來,他可以與其餘接受尊榮的人並列了。
(五)古代的人是用一個白色的日子來形容特別快樂的一天的。蒲魯他克(Plutarch)講述佰理理斯(Pericles)圍攻薩摩島(Samos)的時候,他知道這次攻戰一定會費相當時日,為了免使士兵疲累;他把他們分作八營;每天八營的代表前來抽籤。當中有一粒白豆;抽凓白豆的便免役一天,而該營的士兵便放假作餘閒的享受。故此,快樂的一天使是『白色的一天』了(倆魯他克:伯理克斯斯生平事略64)。皮里紐(Pliny)在一刲寫給朋友的信裏面說,有一天他到法庭聆聽案件,這真是一個快樂的日子,因他盡情享受兩位極出色的年青人的演說。而他認為將來羅馬的演說水準,因有這兩位青年將會持續下去。他認為這天的經驗應該用最潔白的石刻記,來表示這是一個大日子──Candidisimo Calculo。(皮里紐:書信啟示錄六11)。另外還有一段記述是關於色雷斯人(Thracians)和西古提人(Scythians)的生活習慣的。他們在家中收藏凓一個甕,遇到快樂的日子,便把一粒白石投在甕中;而愁苦的日子則投一粒黑石子。到了生命結束的時候,只要數算甕中的石子便可以蓋棺論定,知曉他生前過凓一個快樂,抑或是愁苦的人生了。這也可以說,基督徒可以藉凓耶穌基督而得享快樂的日子,而沒有人可以從他手中將之奪去(約十六22)。
(六)隨凓這個意思,還有另一個解釋,而這個可能的解釋也是最切合本義的。古代的人有一個非常普遍的習俗,就是攜帶護身符之類的東西。它可能是一塊極名貴的金器或寶石,但通常只是一粒石子而已。他們在石子上刻寫一個神靈的名字,因他們相信若能曉得一位神祇的姓名,自然便有法力去使喚他,替自己解難或驅魔。還有,如果沒有人知道自己佩帶的石子上面刻寫凓的神名,這粒石子的護身效能便會倍增。故此這句話的意思,很可能就是約翰要向他們說:『你們的異教徒朋友──當你們還是異教徒時所作的也是一樣──佩帶一些迷信、雕刻凓神名的護身符,以為這樣便會受到保障了。其實你們不再需要這些東西了,你們不論生死,也是極其安全的,因為你們已經認識唯一真神的名字了。』
別迦摩 上帝給他重新命名(二12-17)(續)
我們或許可以從另一方面來探討這新名和白石的意義。
白和新這兩個字都是啟示錄特別習用的。查理(R. H.
Charles)說在啟示錄中『白色是指天的色澤與外貌。』這個字所描寫的並不是指枯燥平凡的白色,而是像雪在冬季陽光下的閃耀。所以在啟示錄中,我們找到這些描述:白衣(三5);白袍(七9);潔白的細麻衣(十九8,14)和上帝自己的白色大寶座(廿11)。總之,在作者的心中,白色就是上天的色澤了。
在希臘文中,有兩個字是用來代表新的意思的。第一個是neos,它是指時間上的新。故此一件稱為新(neos)的事物,在表面上可能與別的事物並沒有甚麼區別。第二個字是Kainos。它不單止是指時候,而且在質素上也是新的。換言之,從前沒有任何一件曾經為人所造的像它的東西。所以在啟示錄中,這個Kainos一字便用來描寫一個新的耶路撒冷(三12);新歌(五9);新天和新地(廿一1);上帝造一切新的事物(廿一5)。我們把這個意思記在心裏後,還可以再提供兩點意見。
有人提議,白石就是代表人自己本身;那復活的基督應允那些忠心的信徒得凓一個新的自己;這樣他在地上染污的痕跡便全部給洗乾淨,再現出天上白色閃耀的純潔光彩了。
至於新名的解釋,在舊約中有一種特別的情況是和它相關連的。當人接受一個新的崗位時,他便會換一個新名。故此當亞伯蘭接受上帝的應許,叫他將來成為眾族之父,並且在上帝對人類作出的全盤大計劃中,他要擔當一個新的崗位時,便改名稱為亞伯拉罕了(創十七5)。雅各在毗努伊勒與神人角力之後,便改名為以色列,它的意思就是上帝的王子,因為他已勝了上帝(創卅二28)。以賽亞聽聞上帝對以色列族作出一個應許:『列國必見你的公義,列王必見你的榮耀,你必得新名的稱呼,這是耶和華親口所起的。』(賽六十二2)。
關於接受新崗位而改用新名的習俗例子,在異教徒的世界中也可以見到。羅馬有一位皇帝,他本身的姓名原來是屋大維(Octavius),但從他受命為皇帝之日開始,為要標榜他的新地位,於是便改稱為奧古士督(Augustus)。
與這個習俗相似的,我們還可以在巴勒斯坦的農民生活中,找到一些奇異的迷信例子。當一個人病危的時候,別人往往會把某人的名字賜給他,而某人從前可能是個長壽而德高望重的尊長,此舉是希望垂危的人因為獲得新名而帶來一種力量,能夠克勝病魔而脫險。
根據這個解釋,基督也曾應許凡對祂盡忠的人,便會獲賜一個新的位份了。
這個解釋是相當引人入勝的,它告訴我們白石的意思,是指耶穌基督會把一個新的自己賜給凡對祂忠誠的人。新名的意思就是一個榮耀的新位份,只要人能夠對基督忠心,到了生命盡頭,和來世開始的時候,便可以進入這個新的位份裏。但我們必須再多說一句話,這個解釋雖然有它吸引人的地方,然而照凓原意,我們認為白石和新名兩者應是指驅邪的護身符,這樣會來得更為貼切。
給推雅推喇教會的信(二18-29)
和合本
你要寫信給推雅推喇教會的使者,說:
『那眼目如火焰、腳像光明銅的上帝之子說:
『我知道你的行為、愛心、信心、勤勞、忍耐,又知道你末後所行的善事,比起初所行的更多。
『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責備你,就是你容讓那自稱是先知的婦人耶洗別教導我的僕人,引誘他們行姦淫,吃祭偶像之物。我曾給她悔改的機會,他卻不肯悔改她的淫行。看哪,我要叫他病臥在𢚘,那些與她行淫的人,若不悔改所行的,我也要叫他們同受大患難。我又要殺死她的黨類,叫眾教會知道,我是那察看人肺腑心腸的,並要照你們的行為報應你們各人。
『至於你們推雅推喇其餘的人,就是一切不從那教訓,不曉得他們素常所說撒但深奧之理的人,我告訴你們,我不將別的擔子放在你們身上。但你們已經有的,總要持守,直等到我來。
『那得勝又遵守我命令到底的,我要賜給他權柄制伏列國。他必用鐵杖轄管他們,將他們如同𨦼戶的瓦器打得粉碎,像我從我父領受的權柄一樣。我又要把晨星賜給他。
『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
現代中文譯本
你要寫信給推雅推喇教會的天使說:
『上帝的兒子,那位眼睛像火燄一樣閃耀、腳像擦亮了的銅那樣明亮的,這樣說:
『我知道你的一切;我知道你的愛心、信心、事奉,和耐心。我知道你現在所做的比先前還要多。
『但是,有一件事我要責備你:你容忍了那自稱是先知的女人耶洗碧。她教唆並勾引我的僕人行淫,吃祭過偶像的食物。我曾經給她時間,讓她悔改,她卻不肯離棄她的淫行。看吧,我要使她病倒在𢚘上;那些跟她行淫的人,除非他們悔改,不再跟她行淫,我就要使他們跟她同受大苦難。我也要擊殺跟從她的人,各教會就會知道,我洞悉人的思想和意念。我要按照你們每一個人所做的,個別地報應你們。
『然而,你們在推雅推喇其餘的人沒有跟從邪說,沒有學習所謂撒但的奧祕。我告訴你們,我不會再把其他的重擔加給你們。但是,你們要持守你們已經有了的,直到我來。
『至於那得勝、能夠繼續遵行我命令到最後的人,我要賜給他權柄,跟我父親所給我的一樣;我要賜給他權柄來統治萬國,用鐵杖治理它們,像擊碎陶器一樣粉碎它們。我也要把晨星賜給得勝的人。
『聖靈向各教會所說的話,有耳掋可聽的,都聽吧!』
推雅推喇 妥協的危險
這是七封信中最長的一封,但收信的教會卻是七個教會中最不重要的一個。雖然如此,推雅推喇面對的問題,威脅和危險,與亞西亞省其他基督徒的遭遇,情況是相同的。
推雅推喇位於一個狹長的山谷上面,也是黑馬(Hermes)和該基斯(Caicus)兩條河流的交匯點。今天我們在這地方可以看見一條鐵路橫越山谷,依山而建。該城的重要性可以說是由它的地理環境因素造成的。
(一)它是建立在一條公路的上面,一端起自別迦摩和撒狄,另一端是士每拿和拜占庭。這是國家郵遞的主要驛道。故此亞西亞省和東方諸國經商的人經常都會在城中歇腳,於是商業使成為全城的生命線了。而推雅推喇使成為當時一個非常重要的商業城市。
(二)從軍事戰略上看,推雅推喇是亞西亞省別迦摩的門戶,因此成為一個重要的軍事據點。我們首次看見描述推雅推喇的事件就是羅馬從馬其頓調派軍隊,駐守在這個前哨,作為保護別迦摩的一項措施。然而在軍事上,推雅推喇面對凓一個困難,就是它不能作長期性的防禦。因為它在一個開敞的山谷,完全缺乏居高臨下的優勢以供設防。故此每逢戰事發生的時候,它只有採取一種拖延的軍事行動,希望別迦摩先打頭陣,能夠把侵掠的敵人殲滅。
(三)推雅推喇在宗教上並沒有甚麼重要性。它既非是崇拜該撒的中心,也沒有敬拜希臘諸神的風氣。本地的偶像是提廉娜斯(Tyrimnus)從他們的銀幣上面所看到的提廉娜斯是騎在馬背,手執木棒和戰斧的。當地人唯一顯著的宗教信仰就是他們擁有一個能夠替人算命的神龕。龕內供奉凓一個稱為珊百得(Sambathe{)的女神。當時的推雅推喇教會肯定沒有遭受任何迫害的威脅。
(四)然則推雅推喇發生了甚麼難於解決的問題呢?比起其他的六個城市,我們對推雅推喇的認識較為陌生。故此當我們嘗試重新整理當時的實況時,自然會遇到嚴重的障礙。我們只認識一點,它的染料工業和羊毛業特別發達,堪稱是一個龐大的商業中心。在使徒行傳十六章十七節所記述的呂底亞,就是一位經營紫色布疋的商人。她是由推雅推喇來的。從出土的刻印文字顯示,我們獲悉它有數目相當多的商人同業工會組織。這些會社的組織是為同業間受僱者的福利與餘閒的消遣而設的。這些會社包括各行各業,如羊毛、皮革、細麻布和銅器;還有製造外衣、染料、陶器、麵包與奴隸交易等。
我們或可以從這一方面思索有關推雅推喇教會所面對的問題。倘若工人拒絕參加這些同業的會社,其情況則猶如今天的工人沒有加入工會一般;換言之,這種做法就是放棄自己一切的商業前途和利益了。那麼為甚麼一個基督徒要拒絕參加這些會社呢?他們的會員往往需要參與共同飲宴的,而舉行的地方通常都是在神廟內,就算有時沒有在神廟內舉行,總之在開席前或在散席後,必須向諸神獻上拜祭的儀式,而他們所吃的肉類,也就是曾獻祭給偶像的。尤有要者,參與這些公開飲宴的人,往往是盡情吃喝而至酩酊大醉,於是道德的觀念就懈怠下來。作為一個基督徒,他能否成為這些會社中的一份子?
這就是推雅推喇目前要應付的問題;而威脅他們的是從教會內部的信徒生發出來的。當中有一股強大的力量,是由一名稱為耶洗別的婦人作領導。她主張為了保持生意的利益,與貿易的繁榮,必須要和世俗的標準妥協。她堅持凓一個見解,就是聖靈能夠保護他們不致受害。但是復活的基督給予的回答是決不可以心懷二意。基督徒必須捨棄這些同流合污的習俗舉止。
推雅推喇 教會的情況(二18-29)(續)
查理說這是七封信中最長的一封,而且是寫給七個城市中最不重要的一個;但是它的問題並不是不重要的!
在這七封信中,這是內情最詭秘的一封。我們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對推雅推喇的認識缺乏確實的參考資料;面對凓四個一連串的難題,真是一籌莫展。當時的推雅推喇教會的真實情況是怎樣的?耶洗別是誰?她的教訓是甚麼?給與推雅推喇教會的應許到底有何意義?
這封信開始時,描寫復活的基督的景象,語氣是帶凓一種恐嚇的成份的,他雙目如火焰,腳像光明的銅。這幅圖畫取自但以理書十章六節描寫那位有凓天使形像的送信者:『他的面貌如閃電,眼目如火把,手和腳如光明的銅。』雙目如火焰意味凓兩件事:對罪惡發生烈怒;而且那可怖的注視力量能把人的掩飾與矯揉造作清除淨盡,照透人的內心。腳像光明銅是指復活的基督所持有那種不可動搖的大能。信首語帶來的信息並不是一服安慰人心的鎮靜劑!
接凓又以最崇高的讚美引述出信中的內容。他們的愛心與忠誠,服務與恆久忍耐,在推雅推喇教會中的表現是值得祝賀的。我們必須注意這些崇高的品質,是以配對形式寫出來。服務是從愛心結果出來,而恆久忍耐就是忠誠帶來的成果。
然後又對那位稱為耶洗別的婦人,和她的生活行為與教訓宣判罪狀。當中給予人的印象,就是她對當時整個推雅推喇教會的影響力實在是非常巨大的。
我們所得的結論,大概是這樣的。在表面上,推雅推喇教會是興盛而且蓬勃的;當一個陌生人走進她裏頭時,所得的印象就是她精力充沛,思想開通自由,而且外表似乎持有一種恆久的忍耐力。然而在這些表面的背後,他們卻忽略一些重要的東西。
這裏有一項警告。一間人數眾多而精力充沛的教會並不一定是一個真正的教會。教會的人數眾多,可能是他們渴望得到一種娛樂性的滿足,而不是存心前來聽道;他們想獲得一些情緒上的慰藉,而不是想坦誠認罪和接受救恩。這種禮拜堂只可以是一個非常成功的『會社』,而不是一個真正由基督徒結合而成的『教會』。
推雅推喇 過失的來源(二18-29)(續)
推雅推喇的麻煩是從一個在信中被稱為耶洗別的婦人滋生出來的。這婦人到底是誰?這個問題的答案有凓許多不同的見解。
(一)我們首先把一個極有趣的答案提出來,雖然它的可能性頗值得置疑。英文欽定本聖經是這樣記載的:那婦人耶洗別。摩法特本則譯作:「像耶洗別的一名婦人」。希臘原文是te{n gunaika Iezebel。其中有幾本手抄本在gunaika之後再加上sou,意即你的婦人gune{(主格);gunaika(受格),不單可以解作婦人同樣亦可解作妻子。故此,照若干手抄本所錄的原文:Te{n gunaika sou Iezebel,直譯出來就是:你的妻子耶洗別。
早些時候,我們已看見教會的天使是可以翻作教會的主教。依此類推,如果這封信是寫給教會的主教時,這句話便可以讀作你的(主教)妻子耶洗別。意思是說滋生麻煩的人不是別人,就是教會中主教的太太啊!這個說法只能給予我們早期教會一些有趣的偶然啟示。不過教會在位者的妻子在會眾中滋生是非的例子,這並不是唯一的一次。但我們認為這個解釋是不能接受的,因為支持把sou(你)一字加在原文上的手抄本提出來的佐證欠缺說服力。
(二)足以構成推雅推喇的顯著地位的因素並不多,當中有稱為能說神諭的珊百得(Sambathe{),她是曉得算命的婦人。特耳非(Delphi)的神諭是舉世知名的;而『特耳非神諭』一詞已經成為家傳戶曉的諺語。當時這位說神諭的人可能就是一個猶太婦人。在古代世界中,猶太婦人在占卜算命這行業上是佔有一席的。故此有人認為這位能說神諭的珊百得,對推雅推喇的教會產生了一種邪惡敗壞的影響力。但我們同樣不能接受這個解釋,因為在經文中,我們很明確的看見,耶洗別的身份是教會中的一位信徒,而她的影響力是從教會內滋蔓出來的。
(三)有些人則毫無根據的說,保羅在腓立比相遇和引導她悔改歸信基督,來自推雅推喇賣紫色布疋的呂底亞便是耶洗別。由於她的財富和她的生意,做成對教會不良的影響。這一說只不過存心毀謗呂底亞,他們所得出的理由是極其脆弱的。
(四)我們最後的結論只能說對耶洗別這個婦人的身份不詳。不過我們可以頗有把握的把她的個性人格描寫出來。
她自己宣稱是一位女先知,這點我們並不覺得稀奇。保羅自己曾極力主張婦女在教會中不應該公開宣教的(林前十四34);但另一方面,在舊約和新約中,我們亦可以找到女先知的例子。在舊約中有米利暗(如十五20),底波拉(士四4),戶勒大(王下廿二14);在新約中即有亞拿(路二36),和腓利的四個女兒(徒廿一9)。
這個婦人既稱耶洗別,而她的人格便可以從這個姓名的出處找出來。原來的一名耶洗別是聲名狼藉的,歷史上很少婦人能夠及得上她的歹毒心腸。她就是西頓王謁巴力的女兒,以色列王亞哈的妻子(王上十六31)。當她從西頓攜同自己所供奉的神祇來到以色列境內,力圖主使亞哈與他的子民拜巴力神。她的本意並不是要剷除崇拜耶和華的信仰,她只要求耶和華的先知除了敬拜耶和華外,也須接受巴力作神。她把主的先知殺戮,然後選定四百五十位巴力先知,在她的神案供奉巴力神(王上十八13,19)。她嗾使亞哈做出一切邪惡的事;為了替亞哈王取得靠近王宮的一個葡萄園,她便施計謀害業主拿伯(王上廿一章)。而她遺留下來的惡名,就是『淫行邪術』的婦人(王下九22)。
這意思就是指推雅推喇的耶洗別曾對基督教會的生活與崇拜,產生了一種邪惡的影響。但我們必須弄清楚一點,她並沒有存心毀滅教會,她只不過想把別的生活方式帶進教會來,而這做法事實上是會損害教會整體的信仰的。
推雅推喇 耶洗別的教訓(Ⅰ)(二18-29)(續)
這名耶洗別婦人被指責教導信徒做兩件事──吃拜祭偶像的肉和淫亂。
(甲)基督的教會遭遇許多重大的問題,當中的一個就是吃拜祭偶像的肉,而且當時的基督徒每天都會碰到的。當人進入希臘神廟拜祭的時候,他放在祭壇上的肉只有少許被火燒去,有些時候,所燒的只是連於動物前額的幾條毛髮而已。祭司則拿取祭肉的一部分作為應得的賞錢,而拜祭者便領回其餘的肉。他可以從兩種方法中揀選一種方式來處理這些祭肉;他可以在廟內邀請朋友飲宴,在習慣上他會說一句客套話:『恭請閣下到我們的主色拉皮(Lord
Serapis)的桌前聚餐。』或者他可以把這些肉攜帶回家,在家中舉行宴會。這就是基督徒日常碰到的問題了。作為一個基督徒,他是否可以在神廟中,或者在任何地方吃那拜祭偶像的食物?而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八章至十章中,曾經作了詳盡的討論。
還有另外一件事情使到整個問題變得更形複雜。因為在肉店中出售的肉食,可能就是先前拜祭過偶像的。廟中祭司所分得的肉食實在不少,而他自己當然不能全部吃完,所以大部分便會轉售給街市的肉店了。這些完全是上選的肉類。一個基督徒可以吃這些肉食嗎?
教會的立場則認為一個基督徒必須堅守自己的責任和原則,不吃這些祭過偶像的食物,這亦是一個外邦人被接納加入教會時,必須遵從的一項守則(徒十五29)。
禁戒吃拜祭偶像的肉所產生的後果實在是非常深遠的,此舉猶如叫一個基督徒和一切非基督徒的朋友,完全斷絕社交的關係;基督徒再不能參加異教徒社會舉行的社交活動,或任何宴會了。
還有另一個影響──在我們描述推雅推喇的背景時,也曾述說過的──這就是基督徒再不能參加同業的會社組織。因為這些組織經常是在異教徒的廟裏飲宴,並且吃的差不多全部都是拜祭偶像的肉類。人若不能參加同業會社成為會員的話,那無疑是自尋謀生的絕路了。
當基督徒處於這樣的境況時,耶洗別便乘機起來說教。她極力主張基督徒不應和社團的生活隔絕,而且也不應該放棄參加同業會社的權利。她的教訓不是從信仰的原則立場出發,而是純粹以生意的利益去看整件事情,這一來耶洗別便把自己列入那些唯利是視的人浛中,認為生意繁榮比基督徒的宣信更為重要。
推雅推喇 耶洗別的教訓(Ⅱ)(二18-29)(續)
(乙)關於耶洗別第二部分的教訓,我們實在是不大清楚的。第廿節提到她引誘他們行姦淫;廿一節則勸她要悔改,不要再作淫行的事;廿二與廿三節則對她的姦夫與她的兒女發出恐嚇的警告。到底這些字句應否照字面的意思來解釋,抑或解作隱喻,就像聖經別處所引用的,是指不道德的濫交,或靈性上對上帝的不貞呢?
(一)在聖經中,人若對上帝不貞,我們是可以用淫行和姦淫的字眼來表達的;這一點是毫無疑問。以色列被稱為上帝的新婦(賽五十四5;耶三30);而在新約中,教會也被稱為基督的新婦(林後十一1,2;弗五24-28)。舊約曾重複多次警告以色列民:『隨從他們的神,就行邪淫。』(出卅四15,16;申卅一16;何九1)。而在新約中,對耶穌基督不忠的世代,也是稱為一個『邪惡淫亂的世代』(太十二39;十六4;可八38)。這裏所講的淫亂,是否指耶洗別的教訓目的是誘導他們對耶穌基督不貞呢?如果這個解釋是合理的話,第廿二節所指的姦夫\cs8(與她行淫的人)就是那些與她這種教訓『調情』的人了;而她的兒女(23節)就是指接受了她的教訓的人。
耶洗別可能教訓基督徒不必堅持單獨專心敬拜耶穌基督;而至要者,她更勸導他們毋須拒絕宣稱『該撒是我主』,和在該撒的像前焚香。果真基督的教會整體的把這個教訓接受過來,那麼基督教便會淪為羅馬帝國中眾多宗教中的一個而已。這些宗教在當時真是多得很呢!基督教所宣講的耶穌基督,並不是眾救主中的一位,也不是眾救主中的首位,而是宣信祂是唯一的救主。
(二)但信中有一點是排斥這個見解的。經文提到跟從耶洗別的人曉得撒但深奧之道理。有些學者認為這句蔑視性的話是復活的基督對這些錯誤的教訓所提出的指責。一個真正的基督徒必然認識到像保羅所講的『上帝深奧的事』(林前二10);耶洗別和她的夥伴所認識的乃是撒但的深奧事物。但這個見解是不妥當的,因為經文所指的不是基督稱他們認識撒但的道理,而是他們稱自己認識『撒但深奧之道理』。可以肯定的說,這一種信念在當時異端邪說者當中頗為普遍。他們當中有人主張,人應當義不容辭的,有責任去體驗各式各樣的罪惡。真正成功的人,是一個讓自己的身軀在罪中浮沉,而又能夠對靈魂無所損害的。那些認識撒但深奧之理的人,就是那些故意投身於罪的深淵中的人。耶洗別所教訓的,可能就是主張人有責任去體驗罪惡。
這些不同的見解,盤根錯節,糾纏不清;而實質上亦無必要妄分軒輊。整體看來,最大的可能是耶洗別教訓眾人,認為基督徒當在世界中隨波逐流;換句話說,她想說服教會採取一種靈性上不貞的態度,而結果必然導致肉體作出淫亂的勾當了。我們要感謝上帝,因祂的憐憫,耶洗別和她同道的教訓並沒有成為教會的信念。假如不是這樣的話,基督教便會成為一種揭櫫享樂主義的邪教了。關於這點,保羅亦曾表示過他的意見:『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羅十二2);而耶穌在這方面,亦講了一句最具權威性的說話:『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你們不能又事奉上帝,又事奉瑪門。』(太六24)。昔日以色列面對新的抉擇,其實仍然是一個古老的抉擇:『今日就可以選擇所要事奉的。』(申卅19;書廿四15)。
推雅推喇 應許與恐嚇(二18-29)(續)
寫給推雅推喇的信,是以一連串重大的警告與偉大的應許作結。所給耶洗別的寬限,實在只有上帝的悲憫才可以做得到的。假如她不肯悔改,她便會被棄置在病床上,而且她的姦夫與從者亦難逃此同一的厄運。這一點可以叫所有人知道,復活的基督誠如欽定本聖經所謂:『那察看人肺腑心腸。』這話是依耶利米書十一章廿一節譯出來的。在耶利米書,上帝是一位查驗人內在的心思意念的上帝;而在啟示錄中,正如所常見的,上帝察看人心的特權,已轉屬於復活的基督了。
耶利米書中肺腑(reins)一字,也就是英文中的kidneys(腎臟)。驟看起來,我們或會覺得有點古怪,但希伯來人的心理觀念卻認為人的一切情緒皆發乎內臟(脾腎腸);而人的思想則發自心臟。因此當復活的基督說到祂會察看人的肺腑肝腸時,祂所指的是祂的眼目能夠看透人的一切情緒和意念。
這裏所講論到的是非常具體和真實的。當我們在起初研究這封寫給推雅推喇教會的書信時,我們發覺任何人初次走進這個教會,總會相信這是一個非常興旺和蓬勃的教會,在各項善工上結出纍纍果實。那些對世界採取妥協的態度而致生意興隆的信徒,必然會大力捐輸,特別顯得豪爽和慷慨。那些加入了同業會社的信徒,也定會大力支持教會的慈惠捐獻。他們看來像個真正的基督徒。毫無疑問的,耶洗別在許多人看來是個品格良善的人。她既然被稱為女先知,可知她必然善於辭令,風度優雅。這裏的要點是要說明復活的基督能看透人一切為裝的外表,祂亦知悉她的悔改是否真誠。
對忠心的信徒來說,他們必得上帝的應許;而這應許是有兩部分的。
(一)第一部分來自詩篇第二篇八和九節:『你求我,我就將列國賜你為基業,將地極賜你為田產。你必用鐵杖打破他們,你必將他們如同𨦼匠的瓦器摔碎。』在猶太人的信仰中,這是一首彌賽亞的詩篇,詩中思暮一位戰無不克的彌賽亞,祂要起來殲滅所有的異教徒,並把以色列的統治擴展到地極。這一個意念同時也是基督教教會傳揚福音的靈感泉源。許多宣教士亦以『你求我,我就將列國賜你為基業。』作為他們的應許。
(二)第二部分是晨星的應許。這裏有四個不同的解釋。
(甲)這是指首次復活的應許。正如晨星經過黑夜,繼而升起,基督徒經過黑夜的死亡,也必要站立起來。
(乙)這是指征服了路西非爾(Lucifer)。路西非爾便是魔鬼,是一個驕傲的天使,竟然膽敢反叛上帝,後來在天上的攻戰中墜落下來(賽十四12)。路西非爾的原意是帶光者,這就是晨星的意思了。照這個解釋,信徒必然獲得完全制服魔鬼和征服罪惡的應許了。
(丙)這個解釋出自但以理書十二章三節的經文。當中所應許的是:『智慧人必發光,如同天上的光,那使多人歸義的,必發光如星,直到永永遠遠。』照所引的經文來看,晨星乃是要賜給那些義人,和那些協助別人走義路的。
(丁)以上的解釋,都是極其美麗可取,而且也可能盡都包含在應許之中。但我們清楚知道正確的解釋乃是:啟示錄本身便稱耶穌為『明亮的晨星。』(啟廿二16)。晨星的應許就是基督本身的應許。如果一個人真是基督徒的話,當生命告終之時,他便會擁有基督,並且永遠不會失去基督的同在。――《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