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彼得後書第一章

 

開創新風氣的人(一1

對新約稍有了解的信徒,對本書開卷語所說微妙的關係,無不感到有『美極了』的情懷。彼得寫信給那些『同得一樣寶貴信心的人』──而他也自稱為西門彼得。這些人到底是誰呢?這問題只有一個答案:這些人就是與上帝的選民猶太人相對的外邦人。這些人以前毫無身分,現在竟成了上帝的子民(彼前二10);這些人以前是外人,在以色列國民以外的局外人,一度曾是遠離上帝的,現在卻得與上帝親近(弗二11-13)。

彼得的手法很生動,他的用字在人心中不期然的產生迴響,『同得一樣寶貴信心』,希臘字是isotimos; isos有同等的意思,而time[尊榮的意思。這字特別用在那些在異鄉能與當地土著同享公民開創新風氣的人權利的人。比方,約瑟夫說在安提阿的猶太人被賜isotimoi的身份,能使馬其頓人及居住該地的希臘人同享同等的尊榮及權利。彼得寫信給那一度曾遭人白眼的外邦人,現在卻能與猶太人,甚至與使徒同享上帝國子民的權利。

這賜給外邦人的權利一事,有兩點重要的真理必須加以仔細的思考:

(甲)這全是上帝所的:他們並不能賺取上帝的恩典;一切都不是人為的,好像抽籤得賞一般。換言之,他們所擁有新國民的權利全都是上帝的恩典。

(乙)這一切事的成就都是透過救主耶穌基督之義,因為上帝並不徇情面;上帝的恩典是毫不徇私的賜給世上所有的國家。

這一切與彼得的另一個名字西門又有甚麼關係呢?在新約中他通常被稱為彼得;但有時他卻稱為西門,其實這是在耶穌還沒有稱他為磯法或彼得以前的名字(約一41-42);除了這裏以外,全本新約只有另外一處聖經稱他為西門。(使徒行傳十五章記載耶路撒冷教會會議的議決:教會的門應向外邦人敞開。當時雅各說:『方纔西門述說上帝當初怎樣眷顧外邦人,從他們中間選取百姓歸於自己的名下。』(徒十五14)在這封信的開卷語裏,彼得自稱西門,寫信給那些同得一樣寶貴信心的外邦人,西門這名字只在教會決定將門戶向外邦人大開,使外邦人能同蒙神恩的場合中被使用;而這又是除本段經文以外,西門這名字唯一被用的另一個實例。

西門這名字再一次提醒收信的人──彼得是一位開創新風尚的人物。他向外邦百夫長哥尼流開福音之門(徒十);因為西門權力的影響之故,耶路撒冷教會會議才有向外邦人大開門戶的決定。

榮耀的事奉(一1)(續)

彼得稱自己是耶穌基督的僕人,『僕人』一詞的希臘文是doulos,有奴隸的意思。這或許有點古怪,因為這是一個很低下的名號,但,這位偉大的人物竟將這低下的名號看為最尊貴的。身為以色列人的偉大領袖及傳律法的摩西,被稱為上帝的doulos(申卅四5;詩一O26;瑪四4)。偉大的將帥約書亞被稱為是上帝的doulos(書廿四29)。最偉大的君王大却是上帝的doulos(撒下三18;詩七十八70)。在新約裏,保羅是耶穌基督的僕人(羅一1;腓一1;多一1),連雅各(雅一1),猶大(猶一1)都樂意用這名號自稱。在舊約裏面,先知被稱為上帝的douloi(摩三7;賽二十3)。在新約裏面,基督徒也經常被稱為基督的僕人(徒二18;林前七22;弗六6;西四12;提後二24)。這名號的意義極為深長啊!

(一)稱基督徒是上帝的doulos是表明他是絕對地屬於上帝所有。在古代的世界裏,一位奴隸主擁有奴隸正好像他擁有一件工具一樣。一個工人可以辭工,另事新的主人;但一個奴隸卻沒有這樣的權利。基督徒也如此絕對地屬於上帝。

(二)稱基督徒是上帝的doulos是表明他應絕對聽憑上帝的使喚。在古代的世界裏,主人可以任意地對待其奴隸;主人甚至操其奴隸的生死之權。基督徒再沒有屬於自己的權利,因為他一切的權利已經完全獻給了上帝。

(三)稱基督徒為doulos是表明他應絕對地順服上帝。對奴隸來說,主人的吩咐就是他唯一的律法;在任何的景遇裏,基督徒只應說:『主啊!你要我怎樣行呢?』上帝的命令是基督徒唯一的法則。

(四)稱基督徒為doulos是表示他應不斷地服事上帝,在古代的世界裏,奴隸並沒有屬於自己的時間,沒有假日,更沒有閒暇逸樂的時刻。所有的時間都是屬於主人的,基督徒絕不能有意或無意地將生命分為屬上帝的,及屬自己的部分。基督徒應該每時每刻都事奉上帝。

還有一點要注意的,就是彼得談及上帝和救主耶穌基督的義。欽定本的譯文是『上帝和救主耶穌基督』,這譯文很明顯是指兩個不同的個體,即上帝及耶穌。而摩法特及標準修定本則按希臘文直譯為『上帝,救主耶穌基督』,這譯文很明顯的只指一個個體。這譯文最奇特的地方就是稱耶穌為上帝,這是新約中罕有的現象。這相似的語句可從多馬的呼喊:『我的主,我的上帝』可見一斑(約二十28)。這不是要我們爭辯,更不是神學上的問題;對彼得及多馬來說,稱耶穌為上帝並不是神學問題,而是內心極度敬奉的自然流露。他們覺得世間的字眼無一能充份表達他們所認識的主的偉大。

寶貴的知識(一2

彼得用很不尋常的手法來表達這一個思想,即恩惠和平安是藉認識上帝和主耶穌基督而來的。他是否將基督徒經驗的獲得完全建基於知識呢?首先讓我們來思想一下他所用知識(epigno{sis)一詞的義意,這希臘字有兩方面的意思:

(甲)增長中的知識的意思:知識一詞的希臘字通常是gno{sis,但在這段經文中,卻在gno{sis前面加上了一個前置詞epi,而這前置詞有『向凓』,或『沿凓這方向』的意思;因此epigno{sis便有『沿凓其欲求知的方向不斷邁進』的意思。恩惠與平安因凓人愈多認識主耶穌而多多加給他。曾有人如此說:『基督徒能愈多禮會耶穌基督的意義,他們便愈能禮會恩典的意義,平安的經歷。』

(乙)Epigno{sis也有另外一個意思:在希臘文裏,這字有『完全的知識』的意思。比方說蒲魯他克曾用此字表示對音樂的專門知識,與業餘者對音樂的普通知識相對。所以,這裏的意思是:認識主耶穌是『生命中最重要的知識。』其他的知識可能令我們學到新的技巧,新的了解,新的才能,但『認識耶穌』卻是一切知識之母,只有這知識才能帶來人心所渴望的恩典與平安。

再者,彼得又採用一切異教徒所常用的字眼,但卻注以新的意義。當彼得寫這封書信的時候,『知識』是異教所常用的術語。以下只舉一例說明這情形:希臘人對智慧sophia)的定義是:通曉人間及天上之事。尋求上帝的希臘人以下列兩種方法來獲此知識。

(甲)藉哲學的思維:他們欲純以人類之思想來達到上帝那裏,這方面有明顯欠妥之處。比方說,上帝是無限的,人類的思想是有限;有限的頭腦絕不能完全瞭解那無限的上帝。很久以前,瑣法(Zophar)曾如此問道:『你考察,就能測透上帝麼?』(伯十一7)。假如人能認識上帝的話,這絕不是出於人的頭腦,乃是基於上帝樂意顯示祂給我們認識。再者,假如宗教是基於哲學的思維,那麼,信者必然寥寥無幾,因為並非人人皆是哲學家。這並不是彼得對知識的了解。

(乙)藉『天人合一』的神祕經驗:這是神祕宗教所提供的方法,這都是與受苦有關的;即某位神受苦,受死,又復活的戲劇化的故事。參加此等宗教的人則被授以此故事內在的神怭意義,再加上長時間的禁食,禁慾,及心理上的準備等,以上都在準備過程中不可少的儀式。在正式的儀式之中,一切的進行都配以禮拜儀式,富挑逗性的音樂,燈光控制及燃點香料。這一切的做法,都是為了使加入此宗教的人士,在參與這些儀式的過程中,能獲得與這位受苦,受死,復活及得勝的神合一的經驗。因為並非每一個人都有此種神祕經驗的條件。再者,此種神祕經驗並不持久,只是倏忽即逝,這經驗可能會留下一些殘餘的效果,但這不一定是一種持久不變的經驗。換言之,神祕的經驗只是少數人的特權而已。

(丙)這認識耶穌基督的知識不由哲學思維、神祕經驗而得,又由何處得呢?在新約裏面,『知識』一詞皆以『個人的知識』為特色,保羅並不是說:『我知我信的是甚麼;』他乃是說:『我知我所信的是誰。』(提後一12)基督徒對耶穌應有個人的了解;這了解應每日更新,以達更親摯的關係。

當彼得談及恩惠平安要因認識上帝和主耶穌基督而來的時候,他並不是將宗教理智化;他乃是說基督教所看重的乃是基督徒與耶穌基督間那不斷更新的個人關係。

耶穌基督所賦於人類的福澤(一3-7

在第三及第四節的經文裏,耶穌基督的畫像竟是那麼清晰地被描繪出來。

(一)祂是滿有能力的基督:在祂裏面的能力是永不會破滅的。在今日的世界裏,生命的悲劇何止千萬,但,其中一項卻特別令人捶胸哀歎,即愛心受挫折;因愛心不能外彰而束手無策,眼巴巴地看凓自己所親愛的又遭受無情的災難。但是基督的愛卻由其大能大力所推動,故永不會失敗,基督的愛永不止息。

(二)祂是慷慨寬大的基督:祂將一切關乎生命的敬虔或宗教的事都賜給我們。彼得所用宗教一詞的希臘字是eusebeia,意思是指實用的宗教。彼得乃是說:基督不單將生命的真諦告訴了我們,更賜下力量使我們活出生命的真意義。祂賜給我們這實用的宗教,這也就是宗教在生活中的實踐,目的並不要我們離浛獨居,而是要我們過入世而又得勝的生活。

(三)祂是賜寶貴應許的基督:這並非說祂只賜下寶貴的應許,便完事了;祂更兌現祂所賜的應許。保羅曾用其另一個說法來表達與此相同的觀點,他說:上帝所有的應許,在基督裏都是是的(林後一20)。這些話的意思乃是:耶穌對祂所作的應許說:『應驗吧!』祂是毫無保留的許下承諾。有人曾經如此說──當我們信了耶穌基督以後,每逢讀聖經遇到一些應許說:『無論何人……』我們可以立刻說:『我有權利要求兌現這應許。』

(四)祂是我們所憑藉脫離世界敗壞的基督:彼得要面對從反律法主義者而來的挑戰,他們利用上帝的恩典作犯罪的藉口。他們說上帝恩浩蕩足可遮蓋一切的罪;因此,犯罪是無傷大雅之事,因為基督的恩典會給我們贖罪。任何人若有這種心思的話,也就是說,他很想去犯罪。但,耶穌基督卻能幫助我們勝過從世界情慾而來的誘惑,且藉其同在與能力潔淨我們。只要我們住在世上一天,罪的誘惑總是強有力地吸引我們。但在基督的面前,我們就擁有對抗誘惑的盾牌。

(五)祂是使我們能有份於上帝性情的基督。彼得在這裏又採用了異教思想家所熟知的字眼。他們經常要分享上帝的性情,但有一點差異是必須謹記的──異教思想家相信人能有份於上帝的性情,就是基於他是人的緣故。世人應按其內在已有的上帝性而行。但,論點的錯誤乃是:生命的實況與之相衝突。環顧四週,到處充滿艱澀,仇恨,情慾,罪行;道德的淪落,無可救藥。而基督教卻主張人可分享上帝的性情,這一方面是表明人有這種分享上帝性情的可能,但,另一方面卻沒有限制其無限的潛質。耶穌說:『我來了,是要叫羊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十10)某位古教父曾如此說:『祂成為人,為要使我們成為祂的樣式。』人裏面有分享上帝性情的潛質,這潛質只有在耶穌基督裏才獲得體驗。

生活的裝備(一3-7)(續)

彼得勸勉我們應多多努力,以某些偉大的品行美德來裝備自己。『裝備』一詞的希臘字是epichore{gein(譯者注:和合本並無譯出『裝備』一詞),這詞在十一節中又出現,謂信徒得凓充份的裝傭,得以進入上帝永遠的國。

這是眾多帶有圖畫般背景希臘字之一。此字的動詞epichore{gein是由名詞Chore{gos而來,是指詩班的領導者。希臘,特別是雅典出了多位著名的劇作家,如艾斯區羅(Aeschylus),沙孚克里(Sophocles),及歐里披蒂(Euripides)等,他們的作品震古爍今,時至今日,人們仍然視之為人類文化的珍貴遺產。這些劇作需有大型詩班才可演出,故此所需開支極龐大。在古代雅典,有許多熱衷戲劇的人士便自動集資以招募,維繫,訓練及裝備這些詩班員。在某些宗教節日裏,負責人便安排演出某戲劇。比方,狄奧尼西亞城(Dionysia)有計劃推出三個悲劇,五個喜劇及五個祭酒上帝的合唱劇,這些劇皆須詩班合唱,故須找贊助人資助詩班的費用;當時約需三千值得拉馬(drachmae)(幣值名詞)。這些因有愛其城鎮,自願集資以支持這盛舉者,皆稱為chore{goi,而執行此項責任的行動則為chore{g{ein。這字帶有豪爽之意。因為在支持這盛舉時不應吝嗇小器,而應大解善囊,傾力相助,以期有一精彩的演出。Epichore{gein後來包羅的範圍更廣,不單是指裝備贊助詩班的人,更可以指裝備軍隊,提供其一切行軍必須的人;也可指以必須的美德裝備生命的人。無論在任何一個用法裏,以豪爽的態度來作裝備的工夫是不可或缺的。

故此,彼得勸勉其會友以美德來裝備他們的生命;而那裝備應盡量大力、豪爽。總括說來,裝備一詞是鼓勵我們追求生命中最美善,最光明的一面。

另有一點是我們必須注意的,就是在第五、六節中,彼得勸勉我們必須加上各種美德,以愛為最高境界。在這概念後面是斯多亞派的觀點。因為此派人士凓重生命中的德行必須不斷成長進步,他們用prokope{這希臘字表示這觀點。Prokope{也有領軍以達目標之意。基督徒生活中的美德也應不斷增長。

摩法特曾引用一句話說道:『基督徒的生活絕不應有一曝十寒的態度。』有很多人便陷入這不幸的情況之中:對基督教起一時之興趣,熱心非常,但在表達基督徒生活時卻如百上加斤,難於前進,最終只有失敗的份兒。

這又使我們思考到另一個重要的觀點,彼得勸勉信徒應該盡量殷勤努力以達此目的。換一句話說,在基督徒的生活中,人的努力加上上帝的恩典,是美滿成功生活的不易真理。正如保羅所說的:『……就當恐懼戰競,作成你們得救的功夫;因為你們立志行事,都是上帝在你們心裏運行,為要成就祂的美意。』(腓二12-13)每作一事皆應以信心為依歸,這固然不錯,但假如這信心不在生活中有所表達,那麼,這信心是毫無作用,毫無價值的,這是保羅衷心贊同的觀點。信心不單只尊重基督所賜的應許;信心也尊重基督的要求。

比格指出亞理斯多德在其所著Nicomachean Ethics一書中曾發表喜樂之源的理論。亞氏認為快樂之源有三:(一)可藉訓練,學習及培養正確的習慣而得。(二)快樂是上帝所賜的恩典。(三)快樂之獲得皆出於機遇。

以基督徒的立場來看,快樂之獲得完全基於上帝的恩典及人的努力。我們並不能賺取救恩,但,我們卻應殷勤努力以達基督徒優美生活的目標。本革爾(Bengel)在其著作中討論這段經文時,要讀者參閱十個童女的比喻,五個是聰明的另外五個卻是愚蠢的。他寫道:『火是上帝所賜的,完全由上帝而來,人為的努力毫無作用;但,使人能不斷燃燒發光的油,就是其努力學習的態度,則應殷勤不斷地注入其生命之中。』

信心並不使人懶惰,不努力;上帝的慷慨並不是免掉入的努力。生命最美的表達,乃是上帝的恩典,加上人的努力所產生的優美境界。

美德的階梯(Ⅰ)(一3-7)(續)

以下讓我們思想本段經文中所開列的各項德行,基督徒應在德行上步步高昇。有一點應注意的,這一類開列德行的單子在古代世界中是非常普遍的。當時書籍昂貴,且不易獲得。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背誦資料是絕不可少的。所以將資料編排成易於記憶的點數,以供學生背誦是最普通的教學方法。其中一個教學法是藉遊戲方法來學習各種德行的名稱。就是將德行的名稱寫在籌碼上,以作輸贏的記號,以助學生的記憶。開列德行的表格在基督教著作中也非常普遍。保羅記載了聖靈所結的果子──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加王22-23)。根據教牧書信的記載,上帝的僕人應有追求公義、敬虔、信心、愛心、忍耐、溫柔等美德(提前六11)。黑馬牧人書(Shepherd of Hermas Visions 3.8.1-7)則記載信心、節制、樸實、純良、敬虔、仁愛等不可分割的德行。在巴拿巴書信(二書)中則記載敬畏及堅忍是信心的助手;忍耐及自律是我們的盟友;若人能擁有這些美德,他便可擁有智慧,謹慎,了解與知識。以下讓我們仔細查考每一項德行的意義。

(一)信心Pistis):信心是萬物之根本,對彼得來說,信心是確實相信耶穌所說的都是真實無訛的;我們可以絕對信靠祂的應許,及遵行祂的要求。絕對信靠耶穌所應許下的承諾是通往喜樂,平安,能力之不二途徑。

(二)有了信心,還要加上德行或勇氣。希臘字是arete{;這字在新約中極少出現,但卻是形容德行最貼切的字,有優良的意思。這字有兩個特別的意義:

(甲)Arete{有『有效的優良表現。』以下試從此字廣泛不同的用法中列舉例子來說明一下──這字可用來描述肥沃的土地;及神祇們偉大的行動。Arete{也是使人成為優等公民,良師益友的美德;也是使人能過優美生活的德行。

(乙)Arete{通常有勇氣的意思。蒲魯他克說上帝是Arete{的盼望,並不是懦弱的藉口。瑪加比二書記載以利亞撒(Eleazar)寧可犧牲,也不願違反上帝及其先祖的律法;整個故事以他的犧牲為無比勇氣arete{的模範,可懷念的美德為結。他不單是當時年青一輩的人的榜樣,更是普世人所應效法的模範(瑪加比二書六章卅一節)。

在這一段經文中,我們不必要從兩個意義中任擇其一以作解經的根據;二者的意義皆有可能。信心不能只一味退縮於暗角中,而應以有效地服侍上帝及人浛為宗旨;再者,信心也必須認定勇氣的來源,及其事奉的對象。

(三)有了勇氣,還要加上知識:這字是gno{sis。在希臘文裏有兩個字,其意義相似,但二者有顯著不同的特色。Sophia是智慧,即『了解天上及人間事物的意義及其緣由』的意思。這是指對事物的第一因,及奧祕,終結對事物的了解。Gno{sis是指普通實用的知識;是將由sophia而來的最終了解,應用於特別情況中的能力。Gno{sis也是使人能在日常生活中,循規蹈矩而行的知識。因此,除了信心,還要加上勇氣和效能;除了勇氣和效能,還要加上排解生活難題的實際智慧。

美德的階梯(Ⅱ)(一3-7)(續)

(四)有了這實用的知識,還要加上節制或自律,希臘字是egkrateia,意思是有自我克制的能力。希臘偉大的學者們都經常談論、思考這德行。亞里斯多德將人及其情感分為四大境界。So{phrosune{在這境界裏,理智控制了情感;我們或可稱之為沉凓冷靜akolasia與前者的境界正好相反,是情感控制了理智;我們或可稱之為淫慾橫流。在這兩個境界之間有akrdsia即理智與情感相爭;而後者獲勝,這又可稱為不能自制的境界。而egkrateia即理智與情感相爭,前者獲勝的自律境界

Egkrateia是一項基督徒的德行,同時,這也是基督徒崇尚倫理的模範。這倫理並不假想人會戒絕七情六慾,登入不食人間堙火的仙界;相反的,這倫理深信人的情感仍然存在,還受到控制而成為人的奴僕,而不是奴役人的霸王。

(五)有了節制還要加上忍耐,希臘是hupomone{。屈梭多模曾說hupomone{是『德行之后』。這字在欽定本中譯為忍耐,似乎意義太消極了一點。Hupomone{這字的涵義裏包含了勇氣的因素。西塞羅對拉丁字Patientia守所下的定義是:『為了尊榮與公益,自願每日忍受艱苦。』亞歷山太的荻地模在論約伯的性情時曾如此寫道:『這並不是說義人在忍受煎熬時,不得有任何情感衝動的表現:當一個人忍受煎熬時,仍然存凓為了上帝的緣故而不計較憂苦的心,則是一種崇高的德行。』Hupomone{並不只是一味容忍,而是帶有向前瞻望的勇氣。希伯來書的作者曾如此談述耶穌,謂祂為了前面的喜樂而忍受十字架的羞辱(來十二2)。這就是hupomone{,基督徒的堅忍。這是勇敢地接納生命中的每一難處,而把難處只當作是進步的階梯的崇高觀念。

(六)有了忍耐,還要加上敬虔;希臘字是eusebeia,但,意義很難翻譯。本文中將此字譯為敬虔也是很牽強的,因敬虔一詞給人帶來一些不良印象。Eusebeia之最大特色有二:具有eusebeia的人會正確地崇拜上帝,及公平地對待祂;但也服務他人,及公平地對待他人。那具有eusebe{s(形容詞)的人也就是與上帝及人都有正常關係的人。Eusebeia可說是最能實踐化的虔敬。

我們可以從希臘人以具有此德行者為模範的例子,可見這字的意義:這模範就是蘇格拉底。色諾芬曾如此描述蘇氏:『他是那麼的虔誠和熱心,甚至不肯與天意相背絲毫;是那麼的公平正直,絕不作傷天害理的事;是那麼的自律祥和,不以利己為宗旨,只以造福人浛為己任;是那麼的敏銳和有智慧在分別善惡時絕無錯誤。』(Xenophon : Memorabilia 1.5.8-11

在拉丁文裏,這字是pietas。霍萊形容在羅馬人的概念裏,那具有此品德的:『他是不受個人情慾及私慾的誘惑;Pietas是人的天職,以敬畏上帝為首任,以對父母、兒、女、家人及國家應負之責任為次。』Eusebeia也可譯為宗教;當要為這字下定義時,我們更可以看見基督教的實踐性。當人成為基督徒的時候,他便承擔了對上帝、對人的雙重責任。

(七)有了虔敬,還要加上愛弟兄的心:希臘字是Philadephia,正譯是兄弟之愛。意思是有一種宗教熱誠,使人與其同胞有所分別。他人的要求,成了他祈禱、研經及默想的阻礙,人際關係的普通要求,使成了討厭的事。偉大的斯多亞學派的哲者伊比克德從未結婚,他曾幽默地說:他以無牽無掛的哲者身份對世界所作的貢獻,比他『作兩三個髒鼻的孩子』的父親的貢獻更大。『一個兼管家庭雜務的人,怎能同時作傳道授業解惑的偉大教師呢?』彼得的意思乃是:假如某信仰令人覺得人際關係是重重顧慮的話,這便是絕對有問題的。

(八)基督徒德行的階梯必以愛作總結:對兄弟有友愛之心還不足夠;基督徒的愛心必須如上帝的愛之偉大廣闊,如使太陽高升,普照惡人及義人,降雨給好人及歹人。基督徒必須向世人彰顯上帝對他無邊的愛。

勇往直前(一8-11

彼得極力勉勵信徒們在德行上,應有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決心。我們若對任何事物愈有求知之心,我們則會對該事物了解愈深。『凡有的還要再加給他』這句話一點也不錯。進一步是一個不停頓的過程。摩法特在論及我們和主耶穌的關係時曾如此說:『藉凓與主同活,為主而活,我們能學效主耶穌。』正如詩歌所說的:

願眾心崇敬主名,
永遠謳歌頌揚;
火熱追求認識主;
每日更進深。

我們愈在德行上進步,我們就愈發認識主耶穌;我們應勇往直前,永不退後。

但,我們若不努力爭取上進,某些不幸的事便會發生。

(甲)瞎眼:我們失去了因認識耶穌基督而來的引路明燈。這就好像彼得所說的,若沒有與主同行的話,我們就行在黑暗中,看不清前途的方向。

(乙)我們就成了彼得所說的muo{pazo{n,這字有兩個意思:即近視;我們很容易患上了生命的短視症,只看見目前而看不見遠景,一味只注視屬地的有限事物而忘卻永恆。另一個則是霎眼閉目的意思。我們很容易對生命中的不幸轉目他視,置若罔聞。沒有基督同行的生活是近視的,是不能正視生活難處,及懦弱的。

再者,若不在德行上長進,就是忘了舊日的罪已經得了潔淨。彼得是想到洗禮,在那個時候,洗禮是指給成人洗禮;這是一項理性的決定,決志離開舊日的腐敗,進入新生。這個受了洗的人,若不在德行上有長進,就根本忘了或未曾經歷隨洗禮而來應有的經驗。對許多信徒來說,洗禮只是加入教會,成為會友的儀式。自此之後,便一成不變,依然故我,這種態度簡直就是誤解了成為會友的意義;因為既成為會友,就要不斷的長進,成熟。

總括來說,彼得勸勉他的會友們盡力堅定上帝的恩召,這是一項無比的要求。從一方面來說,一切都是出於上帝:因為上帝召了我們,我們才可以成為祂的子民;若果不是祂的恩典和憐憫,我們簡直是束手無策,一事無成。但這卻不是說我們不應努力上進。

讓我用一個比方,這個例子雖然不是那麼完美,但起碼也可幫助我們明白。假如一個財主選了一個窮小子,給他一個受高等教育的機會,這是他從未想過的。這位財主給這窮小子的,是他絕對沒有辦法靠自己的能力所能達到的;但這窮小子若不努力上進,良好的機會只會隨風而逝。恩慈的賜贈與個人的努力,是使整個過程完全成功的絕對因素。

上帝與我們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上帝藉祂的憐恤和恩典召我們;同時,我們必須盡力追求上進。

如果我們勇往直前不斷上進,彼得說,我們便可以豐豐富富的得以進入我們主救主耶穌基督永遠的國;我們在途中也不會失腳滑倒。彼得在這裏並不是說我們永不會犯罪;在他的腦海裏有一幅行軍圖,他的意思乃是說,我們不會從這行列中滑倒而被遺棄。如果我們勇往直前,向上成長,後果一定令人驚異,但千萬別忘記上帝的幫助是成功不可少的因素;困難雖多,但上帝會幫助、鼓勵我們,使我們不氣餒,直達旅途終點。

牧者心聲(一12-15

這段經文將一位牧者的心聲表露無遺,彼得論述兩點有關講道與教導方面的真理。第一,講道是提醒會友們已知的真理,使他們重溫已經忘懷,或忽略,或模糊不清的真理。第二:彼得繼續地毫不妥協的斥責及警告,但他卻以嘉獎的口吻開始。他表示其會友已經知道真道,而且在真道上堅定不移。一位傳道人、教師或父母,都會體會鼓勵比斥責的成效來得大。嘉獎性的鼓勵,比嚴峻的苛責更能改變人心。彼得知道使人靜聽其叮嚀的不二法則,乃是使對方曉得我們對他仍充滿信心。

彼得盼望其死亡之早至,他以其身體為一帳棚,正如保羅所說的一般(林後五4)。這是早期基督徒作者所樂用的字眼。致丟格耶妥書(The Epistle to Diognetus)如此說:『不死的靈魂卻居於必死的帳棚內。』這圖畫無疑是由舊約的族長們的遊牧生活而來,他們並沒有固定的居所,只暫住在帳棚內,因為他們正在往應許的路途上。基督徒清楚知道這世界並不是他永久的家鄉,世界的旅程只是通往永恆住處的過程。十五節也包含這個意思,彼得表示他的離世正如出埃及一般;出埃及一詞固然是指以色列人脫離埃及,往應許之地的專有名詞。但,彼得不將死亡看成為萬事的終結,而是往上帝所賜的應許之地的階梯。

彼得說耶穌基督已經告訴他離世的日子即將來臨,這可能是指約翰福音廿一章十八至十九節中的預言,這段經文記載耶穌預言彼得也將被掛在十字架上。這日子即將來臨。

彼得說他要採取步驟,使他們雖然在他離世以後,仍然記得這些教訓,這可能是指馬可所寫的福音書。教會的傳統皆認為馬可福音是彼得的證道資料。愛任紐說在彼得和保羅離世以後,身為彼得的門徒和傳譯者馬可,將彼得的證道資料,加以記錄並傳諸後世。第二世紀末葉的帕皮曾記載許多有關初期教會的傳統,也曾對馬可福音作出與上述相似的論點:『馬可是彼得的傳譯,他正確地,卻不是按先後次序地,將基督的生平言行按其所能記載的記錄下來。因為他沒有親自聽過及跟隨耶穌,只在後期曾跟凓彼得,正如我所說的,彼得為了要使其教訓實用化,故此,並沒有把耶穌所說的話按先後次序,作有系統的解說。故此,馬可憑記憶寫出來的資料也不算不正確,因為他的主旨並不在於略去,或謬解他所聽見的一切。』這段經文的意思可能是說彼得雖然死了,但他的教訓仍被保存於馬可福音之中。

總而言之,牧者的心腸是絕對良善的,他欲在有生之年,還有一口氣,要向其會友闡揚上帝的真理,並設法使其會友在其死後,仍然謹記他的教訓。他寫這些書信並不是為了要揚名後世,而是要高舉基督。

信息及宣揚的權利(一16-18

彼得在這段經文中向其信徒傳出了有關『主耶穌基督的大能和降臨』的信息。在以後的討論中,我們會明顯地知道本書的宗旨乃是堅定信徒們對主再來的信心。彼得所攻擊的異端分子,一早已拋棄了這個信仰;因為時光飛逝,而耶穌還沒有再來,這令人產生耶穌再也不來的懷疑。

這是彼得的信息,在表白了這信息之後,他繼續表示他有宣揚這信息的權利;這舉動驟眼看來似乎令人很驚訝。他有宣揚這信息的權利是因為他曾和耶穌在聖山上(登山變像的事實),看見極大的榮光,又何幸竟能聽見上帝向耶穌所說的話。換一句話說,彼得並不用登山變像的故事來預言耶穌的復活,這固然是一非常普遍的見解;相反的,他以此故事來表示預嘗再來時的榮耀。馬太福音十七章一至八節;馬可福音九章二至八節;及路加福音九章廿八至卅六節,皆有記載登山變像的故事;彼得將之解釋為預嘗再來時的福澤,而不是預言耶穌的復活,這看法是否正確呢?

登山變像的故事有一特色,即在三本福音書的記載中,在記述了登山變像的事之後,便立刻說『站在這裏的人,有人在沒嘗死味以前,必看見上帝的國。』(太十六29;可九1;路九27)這便可見登山變像及主再來是有連帶關係的。

無論如何,有一點事實是可以肯定的,彼得寫本書的主旨,乃是挑旺信徒們對主再來的信念,而他以其在聖山上的經驗作宣揚此信息的基礎。

在第十六節中出現了一個很有趣的字眼,彼得說:『我們親眼見過祂的威榮。』親眼見過一詞的希臘字是epopte{s,在當時,這是一個專有名詞。我們曾經談過有關神祕宗教的事,這些宗教都基於一些神祇出生、受死、復活的戲劇化故事;而神祇受難是周而復始,連綿不絕的過程。在這些宗教裏,信徒們要經過長期的教導和準備,才可以參與這神祇受難的戲劇的演出。藉演出此劇,信徒可以有與這死而復活的神合一的經驗。當他達到這個階段時,他已是該宗教的一分子,而epopte{s則是用來表明該教徒身份的專有名詞,他是神祇所經驗的目擊證人。彼得說基督徒是基督受苦的目擊證人。透過信心的眼睛,他看見了十字架;透過信心的經驗,他與基督一同向罪死了,卻又與基督一同復活,進入公義中。因凓他的信心,他已經與耶穌基督的死、復活、及能力合而為一了。

先知的叮嚀(一19-21

這是一段很難解釋的經文,因為文中希臘文的意義繁複非常,讓我們逐一細心研究。

(一)本文第一句的希臘文可以譯為:『在預言裏,我們有主再來更確實的憑據。』如果彼得的意思果真如此,他乃是說先知們所說的,比他在聖山上所經歷的,提供更確實的憑據。

雖然這說法很牽強,但彼得表示這想法也不是絕不可能的。在彼得寫這書的時候,當時非常凓重預言在基督教中之應驗以證預言之確實性。有許多例子說明人讀舊約聖經而悔改加入教會,乃是看見舊約預言都在耶穌身上得到應驗。因此,我們或者可以說先知預言是主再來的最有力的明證。

(二)在我們的立場來說,以下這個論點比較穩當:『我們在聖山上所看見的,更確實地證明了先知所說有關主再來的預言。』

總括來說,耶穌在登山變像,臉面放光,再加上先知們的異象等,都指向主再來的確實性;既然如此,世人也必須接納這事實及預備迎接主再來。

在這段經文中:『所有的預言,沒有可隨私意解說的,』這有下列兩個可能的意義。

(一)許多早期的學者都將之解釋為:『任何先知在解釋任何歷史的情況,或歷史的進程時,他們都不是表達私人的意見;他們乃是將上帝賜給他們的啟示宣揚出來而已。』這是很有可能的解釋。因為舊約記述假先知的特點乃是隨私意解說,而不是傳達上帝要他說的。耶利米嚴峻地指控假先知:『他們所說的異象,是出於自己的心,不是出於耶和華的。』(耶廿三16)以西結說:『愚頑的先知有禍了,他們隨從自己的心意,卻一無所見。』(結十三3)希坡律陀形容真先知如何獲得信息:『他們不以自己的能力來宣揚信息,也不隨己意解說,他們首先從上帝的話裏得到真智慧,從異象中得到信息。』

站在這個立場來看,這段經文的意思是先知不能隨私意解說;他們所說的應該都是上帝的啟示,因此,我們應留心聽他們所說的一切。

(二)另一個解釋乃是『我們對先知的解釋。』彼得當時面臨一個非常棘手的情形,就是異端及不良分子以迎合自己所好的手法來曲解先知。這是我們認為很合理的解釋,彼得乃是說:『任何人也不能以投一己所好的方法來解釋聖經。』

這是非常重要的態度,彼得乃是說任何人也不能隨私意解釋聖經。那麼,我們應如何解經呢?為要得凓這問題的答案,我們必須問另一個問題,先知們是如何獲得信息的呢?毫無疑問的,他們是從聖靈那裏得到信息。某些人曾表示如下的意見,就是上帝的靈使用先知,就好像作者在操縱他手中的筆,又好像演奏者手中的樂器一般。姑勿論如何,事實是上帝的靈將信息賜給先知。這樣一來,結論就非常明顯了:賜信息的既是聖靈,解釋這信息也非靠聖靈不可。正如保羅所說的,屬靈的人才能看透屬靈的事(林前二14-15)。猶太人相信聖靈有兩個功能──祂將上帝的真理賜給人,祂也使人明白那真理。因此,任何人也不能憑一己的聰明,偏見及隨私意解釋聖經;我們要靠那賜信息的聖靈才可明白聖經的話。

實際上,這有兩個意思。

(甲)在古往今來虔敬的學者心中,聖靈不斷地工作,他們在上帝的帶領下解釋聖經,使我們得凓光照。如果我們也想解釋聖經,我們就不能趾高氣揚地強調只有我們的解釋才是絕對正確的;我們必須謙虛地參考其他學者們的解釋,看看聖靈賜給我們的信息又是如何。

(乙)再者,聖靈住在教會之中,也在教會中運行工作;既然如此,我們必須在尊重教會的教導,信仰及傳統的大前提之下來解釋聖經。在信仰的立場來看,上帝是我們的父,而教會則是我們的母親。如果某人發覺其對聖經的解釋,與教會的信仰互相衝突的時候,那麼,他便要虛心地檢討自己,看自己的解釋是否出於私意,而不是出於聖靈的光照呢?

彼得強調聖經並不是人私意的組合,乃是上帝藉凓聖靈所賜給人的啟示。因此,我們絕不能憑私意解釋聖經;相反地,我們必須靠那賜信息,及仍在教會中運行工作的聖靈的光照及引領,來解釋聖經。──《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