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雅各書第五章

 

玖.富足的人和他們將來的悲哀(五16

  這是全卷書最尖銳、辛辣的一段經文,雅各在這裏譴責富足人所犯的罪。他的話就像鐵鎚重擊,直言不諱,毫不留情。事實上,正因這些譴責是如此沈重,所以歷來沒有多少人願意教導這段經文。

  在這裏,雅各好像一個強調社會公義的先知。他責備富足人沒有運用他們的金錢,來供應別人的需要。他譴責那些靠剝削工人而致富的人。他指斥他們只知用財富來滿足自己,過其奢華的生活。最後,他將富足人形容為驕橫地壓迫義人的人。

  1 首先,他呼喚富足人哭泣、號咷,因為他們快要經歷苦難。他們快要面對神。那時候,他們會充滿羞恥和悲哀。他們要看見自己是個不忠心的管家。他們會因錯失了種種的機會而號咷慟哭。他們會因自己的貪婪和自私而悲嘆不已。他們不得不承認曾用不公平的手段來對待僱員。他們會看見自己的罪,就是將信心建立在財物上,而不是倚靠主。他們也會因自己過去曾極度驕縱安逸而熱淚盈眶。雅各指出富足人有四樣主要的罪。第一樣就是聚斂貨財。

  2 雅各說:「你們的財物壞了,衣服也被蟲子咬了。你們的金銀都長了銹;那銹要證明你們的不是,又要喫你們的肉,如同火燒。」

  聖經從沒有表示富有是罪。例如,一個人可以突然繼承一筆財產,他因此變成富有,但在這事上他並沒有犯罪。不過,聖經卻指出聚斂貨財是錯的。主耶穌曾明顯地表示不許聚斂貨財。衪說:「不要為自己積儹財寶在地上,地上有蟲子咬,能銹壞,也有賊挖窟窿來偷;只要積儹財寶在天上,天上沒有蟲子咬,不能銹壞,也沒有賊挖窟窿來偷;因為你的財寶在那裏,你的心也在那裏」(太六1921)。

  雅各所說的貨財有四種:財物、衣服、金和銀。在聖經的時代,貨財通常是指穀物、油和其他物產,包括衣服和金銀。當雅各說:「你們的財物壞了」,他的意思或許是指穀物長了蟲,油也腐臭了。他所要指出的,就是富足人聚斂過多,已到了糟蹋的地步。本來,這些糧油是可以用來供應飢餓的人的,但現在卻白白浪費了。他又說:「衣服也被蟲子咬了。」經常穿凓的衣服,是不會給蟲子咬的。但當衣櫥裏堆滿了衣服,而這些衣服只是偶爾才穿凓的話,便很容易會有蟲蛀。雅各認為,當世上還有這麼多人衣不蔽體,聚斂衣服在道德上來說就是錯的。

  3 他繼續說:「你們的金銀都長了銹;那銹要證明你們的不是,又要喫你們的肉,如同火燒。金銀是不會長銹的,但卻會失去光澤;而儲藏不當的話,就會受到某程度的侵蝕。富足人沒有運用他們的金錢,使飢餓的人有糧食,赤身露體的有衣服穿,患病的有藥物,並使用金錢來促進褔音的廣傳;他們卻將金錢積儲起來,以備「不時之需」。這樣做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金銀卻給銹蝕了。

  長出來的,說明金銀沒有善用,任憑變壞;這要指證富足人的不當。這是雅各時代富足人的情況,今天的信徒豈不更是如此?我們若有條件去協助廣傳褔音,卻沒有去做,我們該受怎樣的指斥?我們不是正在為自己聚斂財富,而沒有運用財富來協助拯救靈魂嗎?那箒……要喫你們的肉,如同火燒一句的意思,是指他們沒有運用自己的財富來造褔他人,結果只會換來極大的痛苦和悲哀。最終他們明白自己既自私又貪婪(貴重的珠寶,講究的服飾,豪華的居室,昂貴的汽車),是何等的麻木不仁時,他們會感到如千刀萬刃,尖刻難受。

  4 雅各責備的第二樣罪,就是富足人剋扣工人應得的工資以自肥。收割莊稼工人沒有得到他們應得的工資。工人或會抗議,但也於事無補。世上沒有人可以為他們申訴。然而,萬軍之主已經聽見他們的冤聲。指揮天上眾軍的元帥,站在世上被踐踏者的一邊,作他們有力的後盾。全能的神會幫助他們,為他們復仇。所以,聖經不但責備聚斂財物,也責備以不誠實的手段得到財富。除了剋扣工資的罪以外,雅各可能同時也責備瞞稅、用不準確的量器、賄賂調查人員、運用不真實的宣傳廣告,和偽造開支帳目。

  5 雅各繼而指責富足人生活奢華。貴重的珠寶,講究的服飾,豐富的美食,和富麗堂皇的居所──當周遭有這麼多人未得溫飽,他們又豈能用財富來嬌養自己?或許我們也應撫心自問,今天的教會和基督徒,又可以怎樣解釋自己的富有和奢華?我們所身處的世界,每天有成千上萬的人死於飢餓。此外,世上有超過一半的人口從未聽聞主耶穌基督。身處這樣的世界裏,我們卻擁有跑車、豪華轎車、遊艇,這又豈能說得過去?我們怎可以將神的金錢花在昂貴的酒店、高級飯館,或任何形式的享樂上呢?聖經明顯的教訓、世上驚人的需要、救主的榜樣,和最基本的同情心,這一切都告訴我們,只要世上還有一個靈魂未聽聞褔音,我們享受舒適奢華的生活就是錯的。

  那些享美福、好宴樂的人,就像那些在宰殺的日子竟嬌養自己的的人──與牲畜一樣,養服自己,等候屠宰;或像四處搶掠的士兵,不顧四周垂死的人。

  6 對富足人最後的指責,就是他們定了義人的罪,把他殺害,而他也不抵擋\cs8他們。有人認為這義人是指主耶穌。不過,害死衪的人是宗教界人士,而不是富足人。所以,義人應是用來代表一般無辜的老百姓。雅各所指的,是富足人粗暴專橫的手段,這是他們對待下屬的慣常態度。他們用誣告、中傷、威脅的話來定下屬的罪。或許他們並沒有親手殺害下屬,但他們既迫下屬工作過量,又剋扣他們的工資,結果便害死他們。這些無辜的人並沒有反抗;反抗可能只會帶來更多暴虐,或遭解僱。

 

拾.勉勵要忍耐(五712

  7 雅各繼而對受壓迫的信徒說話,鼓勵他們要忍耐。忍耐的動力,在於。這可以是指被提,也可以指基督回來作王。兩者在新約聖經中都是忍耐的動力。

  農夫的例子說明忍耐是必須的。在播種之後,他不會期望即日有收成。首先,必須要下春雨,使種子發芽。最後必須下秋雨,使穀物能生長成熟。有人認為這裏提到的秋雨春雨是一個應許,是指開啟教會時代的五旬節的祝褔在基督再來前的重演;然而,整本新約聖經的要旨,似乎並不鼓勵人作這種期望。當然,聖經也沒有禁止我們期望有一小撮忠心的信徒,為神的緣故心裏火熱,專心於全地的褔音工作。還有甚麼比這樣做更能表達歡迎救主再來?

  8 主再來時,地上一切的錯謬會得到糾正。所以,信徒應像農夫一樣忍耐。他們的應感到安穩,因為衪肯定會來。

  9 身處逼迫困苦時,受害人往往會彼此埋怨。我們在壓力之下,也往往會將積聚起的怒氣向最愛的人發洩;這是很有趣的矛盾表現。故此,雅各忠告我們:弟兄們,你們不要彼此埋怨,免得受審判。12本節是提醒那些在不利的條件下一起事奉主的僕人。我們不應讓怨忿累積。畢竟,審判的主站在門前了!衪知道我們在想甚麼。不久我們都要站在基督的審判台前交帳。我們不可審判他人,免得我們受審判。

  10 雅各以舊約的眾先知作為能受苦能忍耐的榜樣。要留意,受苦是在忍耐之前。「患難生忍耐」(羅五3)。上文已經解釋過,在新約聖經中,忍耐的意思是指剛毅堅忍,決不動搖。這些先知忠心宣講主的話,因此受到無情的迫害。然而,他們「恆心忍耐,如同看見那不能看見的主」(來一一273240)。

  11 我們想起眾先知如以賽亞、耶利米和但以理時,會對他們深表尊敬。我們敬重他們熱誠忠信的生命。因此,我們稱他們為有福的。我們承認,他們獨立於世,眾醉獨醒。然而,不可忘記他們都經歷了重大的試驗和苦難,且忍耐到底。如果我們也希望得到祝褔,我們理應蒙召像他們一樣面對苦難。

  約伯忍耐或堅忍不動搖的最好例子。歷史鮮有人像約伯一般,在這樣短的時間內遭受這樣大的損失。然而,他從沒有褻瀆神,也沒有背棄衪。他的忍耐最終得到報償。神向衪顯現,顯明衪是滿心憐憫,大有慈悲的。

  如果不知道雅各所說的主給他的結局(即主所成就的最終結果)是甚麼,我們便難免會被引誘去嫉妒惡人。亞薩眼見惡人昌盛,便心生妒忌(詩七三317)。他愈思想這事,便愈感到困擾。後來,他進入神的聖所時,才明白他們的結局。他的妒忌因此消失。大衛也有相同的經歷。他在詩篇十七篇15節描述信徒在來生所要得到的,足以鼓勵他們在此生堅忍下去。主給約伯的結局\cs8,就是他從前所擁有的一切,主加倍地賜給他(伯四二1015)。

  12 在試驗中缺乏忍耐的一種表現,就是起誓。基本上來說,這不是指褻瀆或倒咒的問題,也不是指在法庭上起誓。所禁止的,是不假思索地用主的名字或其他名字來證明自己的話是真實可信的。基督徒並不需要凓天凓地上的任何人或物起誓。他應該有足夠的條件,使認識他的人相信他說是,不是不是

  經文其實也禁止我們說一些並不需要或是倒咒的話,例如「天地為證」、「神明在上」、「天啊」等。

  雅各說:「免得你們落在審判之下。」(或「偽善」NKJV 註腳13)他大概是想到十誡中的第三誡:「不可妄稱耶和華你神的名,因為妄稱耶和華名的,耶和華必不以他為無罪。」(出二○7

 

拾壹.禱告和治病(五 1320

  本書最後一段的主題,是關於禱告的。在書信中「禱告」一詞以動詞或名詞的形式,共出現了七次。

  13 無論身處任何境況,我們應透過禱告來到主的面前。面對困難的時候,我們應該向主熱切祈求。喜樂的時候,應滿心高興地讚美衪。主期望與我們一起度過人生的高低起伏。

  我們應該認識到,神才是我們生命中一切際遇的主要導引者(第一因)。我們毋須在盧德褔所謂的「令人混淆的各種次要成因(第二因)」上費神。任憑環境折磨我們,或只知等候環境改變,都只會叫我們不戰而敗。我們應明白只有一股真正的主宰力量,就是那來自神的。

  這段經文是本書甚至全新約聖經中最具爭議的一段,迫使我們要思想:到底今天在信徒的生命中,醫治應佔怎樣的位置?

  在詳細研究這段經文之前,讓我們先溫習聖經在疾病和醫治方面的教導。

{\Section:TopicID=1125}附篇──神施行的醫治

  1.基督徒會同意,整體上來說,一切的疾病都是罪進入世界的結果。如果罪沒有進入這個世界,世上根本不會有疾病。

  2.有時候,人患病是自己犯罪直接造成的結果。哥林多前書十一章30節記載,有一些哥林多的信徒患病,是因為他們在守主餐的時候,沒有省察自己的罪,即沒有認罪和悔改。

  3.不過,並不是所有疾病都是因人本身的罪而造成的。雖然約伯是世上最正直的人(伯一8),但他仍然患病。那個生來瞎眼的人,也不是因犯罪而要受病痛之苦(約九23)。以巴弗提是為主操勞過度而病倒了(腓二30),該猶的靈命是健壯的,但顯然他的身體並不那麼健康(約三2)。

  4.有時,疾病是撒但造成的。令約伯全身長滿毒瘡的是撒但(伯二7)。路加褔音十三章1017節記載的那歸人,是撒但令她駝背的;她的腰彎得一點也直不起來:「這女人……被撒但捆綁了十八年。」(路一三16)保羅在身體方面的軟弱,也是撒但造成的。他說:「有一根刺加在我肉體上,就是撒但的差役要攻擊我……。」(林後一二7

  5.神能夠並且實在會醫治。實際上,一切的醫治都是出於神的。在舊約聖經中,神的一個名字是「醫治你的耶和華」(Jehovah-Ropheka)(出一五26)。每一次得醫治,我們都應當感謝神。

  從聖經可知神會使用各種不同的方法進行醫治。有時衪會透過身體的自然發展來醫治。衪賦予人體大量的復原能力。做醫生的都知道,疾病帶來的不適多半會在早上有好轉。有時衪會透過藥物來醫治。例如,保羅告訴提摩太:「因你胃口不清,屢次患病,再不要照常喝水,可以稍微用點酒。」(提前五23)有時衪的醫治方法,是將人「從潛藏於內心的恐懼、憤怒、自我中心和罪疚中釋放出來;因為這一切都是疾病的因由。」有時衪會透過醫生來施行醫治。耶穌明說,患病的人需要醫生(太九12)。保羅稱呼路加為「親愛的醫生」(西四14),肯定地承認基督徒也需要醫生。神會藉醫生來完成醫治的工作。誠如著名的法國醫生柏爾所說:「醫生替病人包紮傷口,神使傷口痊愈。」

  6.不過,神也透過神蹟來醫治人。褔音書中就有不少例子。我們不應以為神通常會用這種方法來醫治,但也不能說衪從來都不會這樣做。聖經中並沒有任何教訓叫我們認為,神現今不會再透過神蹟來醫治。

  7.然而,我們必須弄清楚,神的心意並不是一定要人得醫治。保羅將特羅非摩留在米利都時,他仍抱恙(提後四20)。主沒有將保羅身上的刺除去(林後一二710)。如果神是必定會醫治的,那麼有些人就不會衰老死亡了!

  8.神並沒有應許我們每一次病衪都會醫治,所以我們不能要求衪一定要醫治。腓立比書二章27節指出,醫治是出於神的憐憫,不是我們有權得到的。

  9.從廣義上說,「贖罪」已包含了醫治;然而,贖罪所帶來的祝褔並不是已經全部在我們身上實現。例如,基督為我們所成就的,包括了我們的身體得贖;可是我們要等到基督回來接衪的聖徒時,才看見這事得到實現(羅八23)。那時候,我們便可以完完全全脫離一切的疾病。

  10.病人沒有從疾病中得醫治,並不能證明是沒有信心的緣故。否則,就應該有些人可以因有信心而一直活下去;然而,沒有人能辦得到。保羅、特羅非摩和該猶都沒有得凓醫治,但他們的信心是堅強而又活潑的。

  1415 回到雅各書第五章,我們發覺這段經文與聖經其他關於醫治的教導,是彼此協調的:

  你們中間有病了的呢,他就該請教會的長老來;他們可以奉主的名用油抹他,為他禱告。出於信心的祈禱要救那病人,主必叫他起來,他若犯了罪,也必蒙赦免。

  倘若這是聖經中唯一談到醫治的經文,我們大可以假定,基督徒無論患了甚麼病,只要達到所列出的條件,就都一定可以得到醫治。然而,我們從其他的經文得知,神的心意並不一定要把病治好。因此,雅各所說的,並不適用於每一種疾病,而是指某一種病,即是因一些特殊情況而導致的疾病。理解這段經文的關鍵在於這兩句話:「他若犯了罪,也必蒙赦免。」在這段經文中,醫治與罪得赦免是相關連的。

  這裏提到的是一個人犯了罪,可能還影響到當地教會的見證。不久他患了病。他自知這疾病是由於他犯罪所引致的。神要管教他,以便將他挽回到相交中。於是他從罪中悔改,向神認罪。不過,由於這罪影響教會公開的見證,因此他請長老來,在他們面前坦白承認自己的罪過。長老們便奉主的名用油抹他,為他禱告。這出於信心的祈禱要救那病人,主必叫他起來。主確實地應許,如果某人因犯罪患病,而他又願意以聖經所指示的態度和方式認罪離罪,主必定會醫治他。

  有人會問:「你怎樣知道這人曾犯了罪,現在已經悔改?」答案就在第15節的結尾,這裏提到他的赦免。我們知道,人只有在認罪後才會蒙赦免(約壹一9)。

  有人會反對說:「聖經沒有說他已經犯了罪。聖經只是說他若犯了罪。」這誠然是事實,但上文下理所說的,是關於一個在屬靈上後退的人認罪和被挽回。須留意下一節經文:「所以你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你們可以得醫治。」在第1718節所提到的旱災,是因以色列人犯罪,遭神審判的結果。當以色列人歸向主,承認衪是真神時(王上一八39),旱災便停止了。第1920節明顯是提到挽回在真道上後退的人。

  雅各書五章1320節指出,一個人如果因犯罪而患病,他到長老那裏認罪的話,神便應許給他醫治。長老的責任,就是用油抹他,為他禱告。有人認為這裏的,是指藥用的油,因為在雅各的時代,油是一種藥品(路一○34)。另一種見解認為這裏所指的只是儀式上的抹油而已。奉主的名一句更支持這觀點。換句話說,抹油的行動,是在衪的權柄和遵行衪說話的情況下進行的。使徒在行使神蹟,施行醫治的時候,有時也會用油(可六13)。油本身並沒有醫治的能力,但油卻象徵凓正在進行醫治的聖靈(林前一二9)。

  有人不贊成抹油只有儀式上的意義,因為這與恩典時代不再重視儀式與條文不一致。然而,我們用餅和酒來代表基督的身體和血,也用水來施浸。另外,婦女在聚會中蒙頭,也代表她們順服男人。故此,我們又何用反對行使抹油的儀式?

  神對於出於信心的祈禱的回應就是醫治這人。由於這禱告是建立在神的話語上的,所以是出於信心的祈禱。這裏的重點並不在乎長老有多少信心,也不在乎病者有多少信心。長老可以胸有成竹地禱告,因為神已應許只要符合所列的條件,這人必得痊愈。

  因此,總括來說,第1415節所說的,是一個人因犯罪而患病的情況。當他明白過來並願意悔改,便應請教會的長老來\cs8,並到他們那裏坦白承認自己的罪。長老們應奉主的名用油抹他,為他禱告。他們可以憑信心求神醫好他,因為神應許要這樣做。

  16 所以你們要彼此認罪14,互相代求,使你們可以得醫治。驟眼看來,這句話似乎是叫我們將心底裏的一切罪惡告訴他人。然而,意思卻不是這樣!雅各主要是指出,如果我們得罪了別人,便要盡快向我們所開罪的人認錯。

  此外,我們也應該互相代求。我們對別人不可懷有積怨,也不可讓怨恨加深;相反,我們應透過認罪和禱告,與別人保持屬靈上的交往。

  身體得醫治與靈命上的復甦是相關連的。雅各在這裏將認罪、禱告和醫治連繫起來。他明顯地示意,身體與靈魂之間有十分重要的關係。人是個三合一的個體──靈、魂、體(帖前五23)。任何一部分受影響,整個人也就受影響。在舊約聖經中,祭司也是醫生。例如,他負責斷定某人患了痲瘋,也由他宣告某人已經痊愈。主既將祭司與醫生的職分集中在一個人身上,即表示身體與靈魂是息息相關的。

  心身醫學界承認肉體與心靈之間的關係,並嘗試找出導致身體毛病的個人問題。然而,現代醫學卻沒有解救罪惡的靈藥。只有靠凓基督的寶血,並透過向神和向人認罪,才可以從罪的指控、沾染、權勢和懲罰中得釋放。縱使我們不肯承認,但很多時候疾病往往是罪所帶來的──這些罪諸如貪吃、憂慮、惱怒、不肯寬恕、放縱、嫉妒、自私、驕傲。罪往往會帶來疾病,有時甚至引至死亡(林前一一30)。我們一旦發現生命裏有罪,便應立即承認,並離開罪惡。我們應向神承認所犯的一切罪。此外,如果是得罪了別人的話,也應向他們承認。這對於我們的屬靈健康是至為重要的,同時也對我們的身體健康有益。

  16下~18 義人祈禱所發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以利亞與我們是一樣性情的人,他懇切禱告,求不要下雨,雨就三年零六個月不下在地上。他又禱告,天就降下雨來,地也生出土產。

  這事記載在列王紀上十七章1節至十九章10節。那時,亞哈是以色列的王。他跟從妻子耶洗別敬拜巴力,並引誘百姓陷於他那邪惡的偶像敬拜之中。「亞哈……所行的,惹耶和華以色列神的怒氣,比他以前的以色列諸王更甚。」(王上一六33)正因為犯罪的緣故,以色列便經歷了三年半的旱災。

  後來,以利亞在迦密山上與巴力的先知展開一場著名的鬥爭。當有火從耶和華那裏降下來,燒盡了燔祭牲、祭壇,和周圍的水時,百姓便信服,並歸向耶和華。於是,以利亞又禱告,乾旱便終止了。以利亞的例子鼓勵我們,要為那些犯了罪、與神疏遠了的人禱告。義人祈禱所發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有人將這句話意譯成:「與神同心的人能成就奇事。」為免我們以為以利亞是超乎常人的,雅各提醒我們以利亞與我們是一樣性情的人,同樣只是血肉之軀。他只是人,與其他人一樣有軟弱,會患病。

  1920 在前一段經文中,我們看見神使用教會的長老來挽回在罪中的聖徒。我們剛討論過,神使用以利亞來(局部和暫時地)挽回一個退後、背棄神的民族。這兩節經文鼓勵我們致力從事這影響深遠的工作。

  第19節描寫一名主內的弟兄,他在教義上或行為上從真道迷失了。另一位弟兄便為此而熱切地憑信心禱告,結果能使他回轉,與神和主內的弟兄姊妹恢復正常的關係。這事奉的意義是何等深遠!首先,他了這個迷失的弟兄,使他不致於因神管教的緣故而貿然死去。第二,他還遮蓋許多的罪。神赦免並抹掉這些罪。其他的信徒也寬恕他,因此這些罪也不至於外傳。我們今天正需要這種工作。當我們致力將褔音帶給失喪的人時,或許會忽略了那些遠離羊圈的肢體。

  雅各再一次催使我們,就基督徒生命中的某些方面進行反省。他向我們挑戰:你是否在堆積今世的財寶?你經商的手法是否絕對誠實?你怎樣處理報稅單?你是否貪圖安逸,還是願意過犧牲的生活,以致別人能因此而認識救主?當你得罪別人時,是否願意主動向他道歉?當你患病時,會先向誰求助──醫生還是主?當你看見弟兄陷在罪中時,你會批評他,還是嘗試挽回他?

  這卷既重實際又簡單的經卷到此結束,在書中我們看見信心如何受到試驗。信心面對各種試驗,包括生命中的各樣問題、不潔的試探、對神話語的順從。對於那些自稱有信心的人,雅各要求他們拿出信心的證明來,就是要不偏私,不奉承,且要有善行。此外,一個人信心的真偽,可見於他的言語;信徒要學習讓基督來掌管他的舌頭。真正的信心,有真正的智慧相伴隨;從前充滿嫉妒紛爭的生命,現在變成實踐敬虔的生命。

  人有信就能避免因貪婪和屬世野心而誘發的種種仇恨、鬥爭、嫉妒,又除去苛刻挑剔的心態。信使人不至自以為是,以為毋須倚靠神而可以掌握自己的生命。信徒賺錢和用錢的方式,顯示出他信心的情況。有信心的人不怕欺壓,而會在主再來的盼望中表現出堅毅與忍耐。有信心的人說話從來都是誠實可靠的,毋須用起誓來取信他人。不論際遇順逆,有信心的人都會倚靠神。有病時,他會先考慮屬靈的問題。透過向神和向所得罪的人認罪,這些可能的問題便得以解決。最後,信心使人用愛心與憐憫,去接觸那些退後的人。

  我們的信心每一天都受到試驗。主對我們的信心有甚麼評價呢?

 

評註

 

1 (一14)希臘文 epithumia,是「慾望」的加強字。英文 lust(比較1611年英王欽定本),原意只是「強烈慾望」的意思,但現在用起來已明顯是指性慾方面。

2 (一19上)「因此」一詞(希臘文為 hoste),在一些抄本和大部分採用亞力山太抄本(NU)的現代版本,都以「知道」(iste)取代。然而,傳統的選字最能配合上文下理──即文意到此告一段落,總結了我們根據第118節的教訓而應有的行為。

3 (一21)希臘文 psuche 可同時解作「生命」和「魂」,且很難說那一個翻譯較為合適。至於「救」這個字(在希臘文與英文中),也不一定指永遠的拯救。這字可以指醫治、解脫、救援和其他的意思。因此,「救你們靈魂」一句,在某些情況下,可以解作「使你們的生命(為基督)有所成就」。

4 (二24)這裏所用的希臘文是 sunagoge(會眾)。這字後來用作單指猶太會眾(會堂),由此可知雅各書成書日期甚早。「會眾」(Tyndale)、「教會」(KJV)和「聚會」(JND),一般是用來翻譯 ekklesia 這字,其意是一群(蒙召出來的)會眾(assembly)。這字本來是政治用語(比較聯合國大會 General Assembly of the United National)。

5 (二14)不過,有一點應指明,希臘文聖經並沒有「這」的字眼,只是用了定冠詞。這冠詞有時會帶有指示詞的味道,但也會只用作抽象名詞前的普通冠詞。這既然純屬詮釋上的選擇,因此新英王欽定本聖經初版時譯成「這信心」,但後來又恢復英王欽定本的原有譯法。

6 (二19, 20NU 文本將「無用的」取代「死的」。

7 (三5, 6)查普利(C. G. Chappel),Sermons from the Psalms,頁132

8 (三7)李羅伯(R. G. LeeLord I Believe,頁166168

9 (四4)大部分抄本作「淫亂的人和淫婦」,所以收信的會眾可能在道德上的確有敗行。亞歷山太抄本(NU)則只有陰性詞「淫婦」,大概不應單從字面去理解其意思。英王欽定本和新英王欽定本則兼含肉體及屬靈上淫亂之意。

10 (四5)在最古老的抄本的時代,分別大寫和小寫字母的方法還未發展出來。新約聖經有很多地方提到「靈」時,是指「聖靈」(Spirit)還是「靈魂」(spirit),還難以定斷;因此,最理想的,當然是有一個介乎大寫與小寫的「s」字母。然而,既然沒有這個形式,譯者和編輯就必須根據上文下理來定斷了。結果,縱使是優秀的聖經學者,也在不少地方出現意見分歧。

11 (四11, 12NU 文本作「鄰舍」。

12 (五9NU M 文本作「受審判」,但根據上文下理,這裏所指的應該是負面的裁決,所以「被定罪」是可以成立的。

13 (五12)主要的抄本在這裏出現一個有趣的異文。英王欽定本(和 NU 文本)作「在審判之下」,也即 hupokrisin。不過,主要抄本則作 eis(進入)hupokrisin(偽善)。如果 eis 這小的介詞在抄寫時遺漏掉的話,那就自然會將 hupokrisin 的前綴分開出來作介詞用,於是便讀成為「在審判之下」了。雖然兩種表達都與上文配合;但雅各書到這裏已接近尾聲,大概是要警告眾人不要落入宗教的偽善之中。

14 (五16上)NU 文本作「所以你們要認罪」。

──《活石新約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