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希伯來書第三章

 

聖子——比摩西更大

 

「摩西為僕人,在神的全家誠然盡忠,為要證明將來必傳說的事;但基督為兒子,治理神的家」(來3:5-6上)。

 

神曾經藉著摩西向祂古時的百姓說話。透過摩西所傳的信息具權威性,一向無人置疑。以色列這個國家的建立,以及能維持幾個世紀之久,全基於他們堅信,神曾經藉著摩西向他們說話。因此他們尊崇摩西是理所當然的。這種尊崇的實例可見於早期的拉比們所宣稱,智慧之門有五十個,而摩西持有一把鑰匙,能開啟其中的四十九個。當然這只是拉比的說法,但卻顯出了摩西所受到的尊崇。

本書信的作者小心地避免以任何方式損毀或稍減摩西的權威。他的論點是,那些聽到聖子之言的,乃是聽到了權柄比摩西更高者的言語,因它是神終極的信息。

本段論及這點,是以一個宣召作開始:

「因此,同蒙天召的聖潔弟兄阿,你們應當思想我們所認為使者,為大祭司的耶穌。」

這宣召中的「因此」,是指前面所寫的那些話。聖子本是遠超過天使,卻成為比天使小一點,以使祂可以升到更高的權位,也開啟了一條路,使其他的人可以跟隨祂,因此作者要我們去「思想我們所認為使者,為大祭司的耶穌。」

「思想」是一個引人注目的字,含義深遠。在本書信末了,我們將發現它又出現在另一個地方。這個字提醒人要謹慎而嚴肅地思想,就是專心考究主耶穌為「我們所認為使者為大祭司」的那一位;「使者」這個字顧名思義就是指神所分別、所差遣的一位;「大祭司」則是指神所指定作為神和人的中保之士。

在宣召之後,作者旋即進一步談論到聖子如何遠超過摩西。為了瞭解他這一方面的教導,我們必須對這立論的背景,以及摩西偉大的權威,有清楚的觀念。在此要重新強調的,就是這立論的重點並不是要把未曾失敗過的主耶穌,和曾經失敗過的摩西相比較,他主要乃是說,祂比曾經有過偉大服事的那一位更偉大。的確,正如聖經所記載,摩西曾經在某些方面失敗過。但是,這裏並沒有提到他的失敗,只提到他的忠心。然而作者指出,即使摩西是盡忠的,聖子的話語仍然比他在盡忠之時所說的話更具權威性。

我說到背景,乃是指在這段簡短的經文裏,作者把注意力集中在摩西和耶穌身上,他的著眼點乃是在摩西和耶穌互有關連的地方。這概括性的著眼點,可以從經文中一共七次重複出現「家」字看出來。假如我們再往下讀,將會發現「家」字共有三次是寫在「神的」後面,一次是寫在「衪的」後面。而這些所有詞指的不是摩西,而是神。(比較原文和中文譯法)。因此,他整個立論的背景是神的家,在其中摩西是僕人,而耶穌是兒子。作者指出這個家正在建造過程中,此字正確的意思是設立或裝備,而這些當然是假定建造正在進行中。因此,此處的意思就是指一個正在建造,設立,裝備中的家舍。

那麼到底神的家是指甚麼呢?回想在學校念書的時候,讀到英國歷史,我們都很熟悉所謂的金雀花皇室家族,都德皇室家族,斯圖亞特皇室家族等等。雖然這都是指諸皇說的,但也包括了他們所統治的時期和範圍。因此,「神的家」這個詞是指神的王權,以及由這個王權所產生的制度或次序。作者重複提到神的家,他心中想到的就是神的管理和其結果。作者非常清楚神的治理,以及這個王權對那些信服的人所產生的結果。

這就是整個概括性的背景。在這家中摩西是服事的,耶穌則是以兒子的身分掌權。因此,作者整個異象是,神不斷的治理,包括猶太教和基督教,它們彼此不是敵對的,而是神管理的兩個階段。我們的聖徒有分舊約和新約,我們以為摩西時代和基督徒時代是分開的。從某一個觀點來看,這固然是事實,但若從神的國度、或神的家這更廣大的真理來看,它就橫跨並包括了這兩個時代。

就整體來說,摩西是神偉大的僕人。在此我們又要再一次暫停,來討論字彙的問題。新約聖經裏面,有兩個不同的字都被譯成「僕人」。一個是「doulos」,另一個是「diakonos」;「doulos」純粹就是奴隸的意思,而另一個字「diakonos」則是指為差事而服役的僕人。但本書信的作者並沒有採用這兩個字來形容摩西。這裏所用的宇是「therapon」,是特別指那些因愛而自願服事的人。用「doulos」應該也是可以的,因摩西從某一方面來說,的確是神的奴隸。用「diakonos」當然也可以,因他一直是在那裏為神的使命而奔走。可是,作者卻很慎重地選擇了一個能把服事提升到更高層面的字,是前面那兩個字都不能表達的。因此,所用的「therapon」(僕人)這個字也強調了摩西的偉大。

再者,此處清楚指明他是神所任命的,並且在神的全家誠然盡忠。作者宣稱這種忠心是為要「證明將來必傳說的事。」這最後的宣告承認了一件事,即摩西的服事本身不是一個結束,而是一個開始,為要引出有待將來才談的事。

回顧摩西的歷史,我們可以看見他是如何在神的家中服事。他照著神所指示的樣式建造帳幕。在那帳幕裏面,每一個細節都是象徵性的,並且也都是刻意為象徵而設的。每一樣都是以後所要提到諸事的見證。神藉著祂家中的僕人摩西,在各種儀式中說話,充滿了威嚴華美。

此外,摩西在接受律法的事上,也是盡忠的僕人。他忠心地向百姓解釋律法。摩西說:「這是耶和華你的神所說的話。」這句話是指十誡裏的誡命,同時也指他對律法一切詮釋之語。因此,摩西在一切事上都是傑出偉大的,本書信作者也承認他的偉大。

作者認識到這一點,所以他提到「基督為兒子治理神的家」時,將祂與摩西作了一個強烈的對比。摩西和耶穌都是神所指派的,兩者都是忠心的;摩西是因愛的激勵自願為僕人,耶穌是忠心的僕人,但卻是有權柄的兒子。

身為兒子,祂也是神家的建造者;這個角色不僅指聖子降臨人類歷史中所要作的事,也包括摩西一切的服事在內。過去的每一個過程,就是彰顯摩西服事的偉大之事工,聖子本身才是真正的建造者。

耶穌不僅是建造者,也是治理者。在祂的建造和治理中,神的制度不斷實行,直等新的制度將其真意表明出來,而從歷史上看來,這新制度是聖子所設立的。這一點在作者的話裏可以顯然看出來:「我們若將可誇的盼望和膽量,堅持到底,便是衪的家了。」

神在歷史中的整個作為由此可以看見。從摩西所服事的時期,直到今天我們的基督徒時期,神的家都是由「同蒙天召的聖潔弟兄」所組成的,這家也就是神的教會。

聖子,本是遠超過天使,卻成為比天使小一點,為要經歷死之痛苦,但最後我們所看到的,卻是祂與神的關係中那最終極,最完全的權威。因著這個事實,摩西本身雖然偉大,仍全然被超越了。但這並不表示摩西口中所說出的話,包括物質所具有的象徵意義或律法的詮釋,都要被廢掉。因我們的主自己曾以絕對而肯定的語氣宣告說:「我來不是要廢掉律法和先知,乃是要成全。」意思是說,藉著聖子,舊約禮儀所象徵的一切,以及律法中的每一個要求,都得著了成全。

總而言之,從這段經文我們觀察到一個對比,就是:摩西──身為僕人──帶著權柄所說的話,與聖子──身為神家的建造者和治理者──最終極和最權威的話之間的對比。所比較的重點,在於神接觸人的方法:透過摩西與透過耶穌是不同的。

約翰福音的序言用很莊嚴的話,把這一切作如下簡單的描述:「律法本是藉著摩西傳的,恩典和真理,都是由耶穌基督來的。」作者的意思並不是說,在摩西時期的制度裏都沒有恩典,乃是說,恩典並沒有明顯地表現出來。同樣的,他也不是說,在聖子的制度裏都沒有律法,因為「真理」這個字已經把所有的律法都包括在內了。

這個對比裏面所包含的,是摩西和耶穌的道德要求。神藉著摩西所傳的律法,是行為的律法。而在登山寶訓的八福中,聖子親口所說的,當然也包含行為,只是祂所提的那些要求更是指品格而言。摩西的律法是約束外在的行為,耶穌的律法是對內在本性的要求,或者說是約束內心的:「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耶穌在人品格上這樣的要求,若不是倚賴祂救贖的恩典,我們的內心將充滿難以言諭的挫折感。

現在我們來思想最後一點,神透過摩西接觸人的方法,和透過耶穌有何不同。這兩者之間的差異可從閱讀出埃及記20章和馬太福音27章看出來。這個對比,簡單而言,就是西乃山和加略山的對比。

透過摩西,神是在雷轟、密雲、閃電、地震和烈怒中向人說話。透過耶穌,神是藉一個破碎、受傷、臨死的人,一個無限超越凡人的人說話。在西乃山神賜下的是律法,在加略山神賜下的是湧流的恩典江河。

因此我們明白,摩西身為盡忠的僕人,是極其偉大的。但摩西的偉大正證實了神兒子的話才是最終極的話。我們也轉眼看到那一位神的兒子,祂既是神家的建造者,又是神家的治理者。今天神仍然通過祂向世人說話。──《摩根解經叢書》

 

「因此」,聖子——比摩西更大

 

「弟兄們,你們要謹慎,免得你們中間,或有人存著不信的惡心,把永生神離棄了」(來3:12)。

 

這句話出現在希伯來書3:5-19的警告和勸勉經文中。這封書信的特點之一是,作者常常在討論一個中心主題時,停下來,講一兩句類似這樣的話。這裏警告的焦點在於要注意經文本身的話。其實這句話應和第7節的第一個字「因此」(中文聖經未譯)直接連在一起。在「因此」和這句警告的話之間,是一句引自詩篇95篇的句子。這個引句提到希伯來民族在摩西的領導下,逗留於曠野四十年的經驗。因此,這句警告的話跟前面作者所作的宣告緊緊的連在一起,那宣告就是耶穌比摩西更偉大(來3:5-6)。

這書信的對象,曾經以神所賜的領袖摩西為領導,如今卻在神所賜的最後領袖──聖子──的領導之下。作者指出了聖子的超越性,甚至超越摩西的忠心,然後,便提出這些警告的話。他所舉出的例子不是指摩西的失敗,而是說明那些不肯順從摩西之人的失敗。摩西本身是忠心的,但百姓是不順從的。因此,這些話是嚴嚴的警告那些在聖子偉大的領導下的人,免得他們也落入同樣的失敗裏。

查考過這些經文的背景之後,我們可以回頭來看這警告的本身。神已經藉著聖子說話。引用一句古時的預言,神已使祂成為「百姓的首領和元帥」。因此讓我們「謹慎小心」。這警戒之中有兩件事引起我們的注意:

第一是對危險的描述:「把永生神離棄了」

第二,導致這種離棄的原因,乃是「不信的惡心」

然而我們必須記得,這書信是寫給所有被稱為「同蒙天召的聖潔弟兄們」,因此警告中的每一樣事情,也是針對個人說的:「免得你們中間,或有人存著不信的惡心,把永生神離棄了。」

對於那些寫給一般聖徒或全體教會的教導,我們一向容易疏忽其重要性。因此最好把這些話當作是針對我們個人說的。集體的力量永遠是由個體的忠誠所形成的。一條鍊子的強度,就等於它最弱的那一環的強度。一個城堡的安全度,就等於它防衛最弱的那一個城門的安全度。教會的能力是由其肢體的忠心所造成。因此作者用這幾個字,個別吸引我們的注意力:「免得你們中間,或有人……」

作者描述一種危險:是「把永生神離棄了」。此處值得注意的片語是「永生神」。這片語本身顯示希伯來民族特殊的觀念。這個民族從其先祖亞伯拉罕繼承了一個中心信念,就是一神論的信念,相信天地間只有一位真神。不僅如此,他們還一直認為祂是「永生的神」。他們的先知和詩人提到別的宗教,拿來和以耶和華為中心的信仰相對照,便稱那些假神是死的:「他們有口卻不能言,有眼卻不能看,有耳卻不能聽,有鼻卻不能聞,有手卻不能摸,有腳卻不能走,有喉嚨也不能出聲。」

對這些假神的最妙諷刺見於一個短句:「他們口中也沒有氣息」(詩135:7)。以一段詩意的話來描述人如何製造假神的文字,說他們取來一塊木頭,把它雕刻,修飾,然後放在一個指定的地方。先知宣布說,它被擺在那裏,就永遠停在那裏。它自己不能動。假如他們要離開,就必須將假神扛在肩上帶走。先知把以色列的神和上述的情形作一比較,就顯明祂是一位永生的神。人製造偶像並且帶著偶像走。神創造人並且帶著人走。整個基督教的結構就是建立在這件事實的基礎上。當年基督在該撒利亞腓立比問那批早期的門徒:「你們說我是誰?」,彼得就道出那偉大的認信:「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

這個片語在本書信裏面一共出現了四次。除了此處另外還有:9:14,作者宣稱聖子藉著永遠的靈,將自己獻給神,以便洗淨我們的良心,除去我們的死行,好使我們去「事奉那永生神」10:31,作者提出另一個嚴肅的警告:「落在永生神的手裏,真是可怕的。」12:18-22,作者再一次把聖子的制度和摩西的制度作比較,他說:「你們原不是來到那能摸的山,此山有火焰……你們乃是來到鍚安山,永生神的城邑。」這個片語前後出現四次,本身就令人矚目。首先是那句警告,「免得你們把永生神離棄了」;然後是一個啟示,聖子洗淨我們的良心,使我們能事奉那永生神,接著又是一個警告,警告背道的危機,和落在永生神手裏的可怕;最後提到永生神的城邑,預告那最終的榮耀和得勝。

因此,作者提出的危險就是把永生神離棄了。這裏所用的字「離棄」是一個很強的字。它不只是指跌倒,而是指明顯的背道,故意離棄神。

我們或許會立刻說,這種事是不可能的,但是整個警告的重點,就是要告訴我們,背道的事是可能發生的。沒有人是存心要背道。連西門彼得也曾一度對耶穌說:「眾人雖然跌倒,我總不能。」他當時講這話的誠意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他後來仍然否認了他的主,甚至起誓發咒說不認識祂。這樣的背道,絕對不是一下子造成的。今天有許許多多的人,從這方面來說,也是背道的。他們雖然恨惡被人稱作非信徒,但從任何實際的意義上講,永生神對他們而言並不真實存在。他們已經離棄神,把祂置於他們的思想範圍之外,即使理智上仍然承認祂的存在,但生活卻處處表現好像沒有神一樣。

接下去,作者指出導致此一不幸的原因,乃是由於他們「不信的惡心」。此片語中最令人注目甚至驚訝的,就是「不信」一詞。為了說明這一點,作者追述過去以色列人在曠野的歷史。我們最好記住他們有多少人在曠野裏倒斃。出埃及進入曠野的成人當中,只有兩個人後來得以進入迦南地,他們就是約書亞和迦勒。摩西自己都被排拒在外。

然後作者指出,原因就是不信。摘要其論點,他說這些百姓領受了信息,是神藉著摩西傳給他們的。他們因不信而背逆,結果心就變為剛硬。查考這一段將會發現,這裏用了三個不同的詞來描述百姓的失敗,就是罪,不信,不信從;這些都是同義詞。他們聽見了所傳給他們的話,但他們的不信從證明了他們的不信;結果就是他們對神的命令不再有敏銳的反應。今天世上有許多人,為他們自己的某些態度和行為辯護說:「我的良心沒有定我的罪。」這樣說很可怕,表明他的良心已經僵硬了,失去了真正的功能。許多時候,當我們的良心不再將我們定罪,我們就應當定罪我們的良心。不信並不是理智上的不明白,乃是面對神清楚的命令而不信從。

整個事情的過程和結果,可由以下一句話表明出來,在此作者警告我們說「免得你們中間,有人被罪迷惑,心裏就剛硬了。」因此聽過神話語的人,也有可能悖逆永生的神。

這種情形被稱為「惡」,一個「不信的惡心」。此處所用的「惡」字,在希臘原文的意思是「有害的,毀壞性的」。不信從神藉著摩西或聖子啟示的旨意,不僅是一種過錯,而且會完全損害生命。這些百姓曾透過摩西領受了神的話,我們是透過聖子而領受。他們透過摩西領受了神的話,但卻不信從,結果就不得進入安息。假如他們因為不信從摩西所傳的話而被排除在應許之地以外,我們若不信從聖子之言,豈不是會被奪去更多的福分嗎?

在這一段經文裏面有一個字,翻譯聖經的人為助於瞭解而特別用大寫標明出來,那就是「今日」。這是引自一篇詩篇,它說到盼望,以及復原的可能性,雖然前面曾經有過失敗。假如我們曾經為某種原因,而不信從聖子之言,甚或心靈已經開始剛硬,我們仍然擁有「今日」「今日」是神顯慈愛的日子,是神賜恩典的日子,是神赦免罪過讓人得著更新的日子。──《摩根解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