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希伯來書第十三章

 

基督徒生活的記號(十三1-6

希伯來書作者現在要準備結束這封信。他轉向讀者提示有關生活的實際事情,於是臚列出基督徒生活的五項重要質素。

(一)互相友愛。初期教會的環境有時會導致人際關係的破裂。其中一個很實在的問題,就是他們過份認真實踐宗教信仰,於是引起反效果來,這是一件十分危險的事。他們處於內緊外迫終日驚惶的生活當中,時刻存兩種顧忌:一是排除異端邪說,他們要高舉純潔的信仰,自然要掃除異己的信仰和指責叛道離經的人。二是對軟弱的弟兄們,在信仰上跌倒的信徒,責備過嚴,而失去愛心和同情。他們生活在一個仇恨敵視的世界,為保持堅貞的信仰,對臨危而不能把持自己信仰的人,作出嚴厲的責備,是可以想像得到的,但是保持純潔的信仰是一回事;但矯枉過正而致吹毛求疵,嚴詞苛責,而致失去友愛又是另一回事。其實最聰明的做法就是將兩者合併為一。在信仰上要發出熱心,對背道的人應以愛心去關心和誘導。

(二)慷慨接待。在古代的社會裏,人們非常好客,對陌生人殷勤款待。猶太人有一句話:『這個世界有六種事物的果子,人吃了之後,在將來的世界,頭上會長出角來。』其中一種就是:『款待陌生客旅,探候患病的人。』希臘人最崇敬的太陽神,有一個雅號,稱為「陌生人的神」(zeusxenios)。這就是說,諸神的王願意保護在路上的客旅。靡法特曾說,在古代的宗教中,殷勤款待客人是它們主要信條之一。

當時的旅店是很骯髒的,租金亦很昂貴,而且聲譽又不好。希臘人從來不喜歡以金錢換取款待;他們認為旅店房租的交易是不公平和違反自然的。在青蛙(作者是阿里斯多芬尼Aristophanes)一書中,描寫兩個人討論想找一間旅店時,其中一個說:『你知道那一間旅店的跳蚤比較少呢?』柏拉圖在法律一書中又說過旅店主人抓住客人,盡其敲詐之能事。猶太人歷史家約瑟夫鄭重的指出:『喇合當時款待約書亞的探子,她是一個妓女,在耶利哥城開了一間旅店。』當提阿法斯多(Theophrastus)描寫粗心大意的人時,常將他們的性格此擬一位旅店或妓院的主人;他把兩種職業並排在一起。

在古代還有一種相當奇異的制度,稱之為『客人的友誼』,它就是在長年歲月中,經常把自己的家庭安排一個地方留給親友住。他們可能是多年未曾見過面,但在需要時,隨時留室地方讓親友住宿。在昔日基督徒的圈子裏,這種制度顯得極為需要。奴隸們根本沒有歸宿的地方,周遊的傳道人和先知時常要在旅途奔波,基督徒本身在業務上也時常四出奔跑。由於房租貴,道德聲譽差,他們都不想住在公眾的客店的。還有不少基督徒擔當個人傳道的工作或是孤軍作戰的。所以希伯來書作者解釋款待客人,好比接待了天使一般。作者可能意會到這是指天使臨到亞伯拉罕和撒拉宣告他們生子(創十八1),和天使臨到瑪挪亞宣告他將獲得一個兒子(士十三3)兩件事而說的。

(三)同情受困的人。這是初期教會實行愛心生活的最佳表現。許多時候,基督徒被拘禁在獄中或受慘烈的酷刑。他們可能因信仰或錢債而受困。當時的信徒大多數是貧苦大眾;可能有時被強盜捉拿俘擄。在此危機當中,教會的信徒就亦須同舟共濟了。

特土良在護道學(Apology)中指出:『倘有人純粹因為上帝的教會而被放逐到穴,荒島,或禁銅在獄中,這個人就是宣教誕生的嬰孩了。』有一位異教徒雄辯家阿里斯底德曾描述過昔日的基督徒:『當他們偶爾聽聞當中的一位信徒,為基督的緣故繫獄或在受任何困苦,他們全體總動員加以救助。若果需要贖金的話,他們就盡力集資,務求使他恢復自由。』當俄利根幼小的時候,『他經常陪伴獄中的殉道聖徒,直至行刑為止,並且在行刑時還一直勇敢地陪伴他們到刑台去。』

有時基督徒被判在穴中服刑,這種情形像被放逐到西伯利亞一般。在『使徒組織約章』(Apostolic Constitutions)裏有一段文字記載:『若有基督徒被那不聖潔的人定罪,或為基督的緣故而送到穴去,不要疏忽他的需要,你們要用血汗勞力賺得來的去救濟他們,作為一個基督精兵的酬報。』許多時候,基督徒要走到荒蕪之地供給同道們的一切需要。在芬勞(Phaeno)的穴,就有一間基督徒建立的小禮拜堂。

有些時候,基督徒需要盡力捐輸,把信徒從強盜的手中贖回來。『你們要把從誠實勞力得來的錢籌集起來,把那些聖徒贖回來,他們有些是奴隸,被擄的,繫在獄中的,被君定罪的。』(使徒約章)富努米底亞(Numidian在北非洲,編者註)的強盜捉拿了他們的基督徒朋友時,在迦太基(Carthage)的教會立即籌款約一千英鎊當作贖金,還保證贖金若不足夠時,將來再可補給。還有實例指出當時有些信徒甘願被賣作奴隸,而把賣得的金錢送給教會,作為救同道們脫險的贖金。

他們甚至賄賂獄卒而身在獄中救濟幫助他們的同道。到後來第四世紀初時他們不擇手段的行為,迫使羅馬皇帝理吉紐(Licinius)從新立例:『不准任何人攜帶食物進入獄中,向坐監的犯人表示恩恤。』並且再加重一句,『凡不聽從而違犯者,必須受與繫在獄中的犯人,同樣的處分。』

這些例子全部都是從哈那克(Harnack)所著的基督教的擴展一書中引述出來。所錄的只是其中資料的一部份而已,由此可見,在初期教會中,人若因信仰而受困苦時,必不會被同道們遺忘,或疏忽照顧的。

(四)要有貞潔的生活。『婚姻人人都當尊重。』這句話可能是糾正當時兩種極端的觀念:(甲)禁慾主義者則鄙視婚姻,有些甚至廢去自己的生育機能而達到這個目的,醫如俄利根就是一個好例子了。有一位拜邪神的醫生,名叫加蘭(Galen),他發覺『有些基督徒男女,一生都不願過凓浛居的生活的。』希伯來書作者則反對這些禁慾的思想,認為婚姻應受尊重而不應鄙視。(乙)有些人很容易回復以前的舊習慣,過不道德的生活。希伯來書作者在這裏用了兩個字──『淫亂的生活』和『不道德的行為』──藉以警告他們。基督徒帶來新的道德觀念建立一個貞潔的新理想。甚至拜邪教的人,如加蘭也得承認:『他們每一個人都能自制謹守,追求高超的道德水準,他們的德行不下於當世的真正哲學家。』當俾斯尼亞(Bithynia在小亞細亞西北)的總督畢利(Pliny)調查基督徒的生活後,做了一份報告書給當時的羅馬皇帝圖拉真(Trajan),他承認初時的企圖是要找出他們所犯的任何過錯,藉以控告他們,但後來發現他們在主日的聚會申,『各自起誓,不做任何為非作歹的事,不偷,不搶,不犯姦淫,不說謊話,和履行落訂金的諾言。』早期信徒能真確的過非常貞潔的生活,甚至存心批評他們和敵視他們的人都不能在他們的身上找出任何過失。

(五)有知足的生活。基督徒必須不貪愛錢財。人應該對目前自己所有的,常存滿足的心,既然基督徒已得上帝與他永恆同在的經驗,又何需貪戀物質金錢呢!希伯來書作者再引述兩節舊約經文:約書亞記一章五節和詩篇百十八篇六節啟示屬上帝的人,再不需要添置任何外在的事物,因為他常與上帝同在,並且常得上帝的恩寵。人就算再積聚任何事物,也是多餘的了。

 

眾多的領袖和唯一的領袖(十三7-8

這段經文內蘊的含義是描寫一個眾人的真正領袖。

(一)一個真正的教會領袖要傳講基督,並把人帶到基督面前。魏德海牧師(Leslie Weatherhead)在某地方講過關於一位青年學生,準備要獻身作傳道的故事。人問這位青年在甚麼時候決志,這位青年回答,是在學校的禮拜堂聽了一個牧師講道之後,才做出這個決定的。再問他是那一位牧師呢,他說已經記不清楚那位講道牧師的姓名了,但他確知這位傳道人已把基督展示給他看。真的,講道的責任是要把基督展示給人,而不是彰顯自己啊。

(二)一個真正的教會領袖是生活在信仰中,而且能夠把基督帶到人的面前。有人曾給「聖人」作出一個定義──『基督在他裏面再活』。講道人的真正責任,是要在日常生活中「活出基督」來,它比「講出基督」的信息還重要得多。人通常看別人的行為,此聽人的說話,所得的印象更加深刻的。

(三)一個真正的領袖在必要時,肯忠誠犧牲自己。他若果能夠活出基督的樣式,就當準備展示給人看,他亦能像基督一般為人受苦而至死。耶穌愛人愛到底,決不為自己保留任何事物;因此一個真正的領袖,既能如此的愛耶穌,也當愛到底。他的忠誠絕不半途而廢的。

(四)所以一個真正的領袖遺留下來兩件東西給後人──『見證的例子』和『鼓舞人的靈感』。羅馬有一位著名的雄辯家奎恩提連(Quintilion)說過;『能夠知道舊時做過的例證,並且能夠在心裏反覆揣摩思索,是一件很好的事。』以彼古羅(Epicurus)時刻勸導他的信徒必須謹記古時聖賢的美德。

我們這個世界和整個教會在每一世代都需要這樣真正的領袖。

希伯來書作者隨即轉移到另一重要的思想當中。地上的領袖始終要離開這個世界,他們扮演完自己的角色之後,人生舞台的布幕就會垂下。但是耶穌基督卻是昨日,今日和永遠都是保持一樣的。她的卓越成就是永恆不變的,祂的領袖地位也是永遠長存的。能夠做一個地上的真正領袖的秘密,就是必須讓耶穌基督帶領而行。那曾在加利利湖旁邊行走過的耶穌,充滿消滅一切罪惡的大能,並且能愛一切的罪人;祂揀選了十二個人和祂在一起,並差他們出外工作,現在同樣呼召尋找人們擔當這個重大的任務,把人帶到祂的面前,又能把祂帶進人去。祂就是眾人唯一的領袖了。

 

錯誤的和正確的獻祭(十三9-16

這段經文的背後真正惹義,可以說是沒有人會知道的。很顯明的就是當時有一個錯誤的思想流傳在讀者的教會裏。希伯來書作者不須把它描寫出來;讀者們心裏是知道的,因為他們當中有人跟從了這個錯誤的思想,而至全體教友都陷在危險的境地裏,但到底所指的錯誤思想是甚麼呢?我們只能夠猜度而不可以確定出來。

我們可以先從一個基本事實查看一下。希伯來書作者深信,能進入人心中的真正力量,只有從上帝而來的恩典。因此人不能藉飲食而增長自己的靈性。但當作者寫這信時,教會中仍然有人強硬堅持關於律法對飲食的重要性。從這點來看,我們可以推測下列的幾種可能性:

(一)猶太人有關飲食的律法是有很嚴格的硬性規定,它的詳細內容可以從利未記第十一章中找出來。他們相信吃甚麼或不吃甚麼始能取悅上帝。所以在讀者的教會裏,可能仍存這種思想,寧捨棄基督徒的自由,而甘願負上猶太教飲食律法的軛。他們以為這樣做,可以增長自己的靈性生命。

(二)有些希臘人對食物持有肯定性的意見。許久之前,畢他哥拉(Pythagoras)相信人生輪迴說,所以人的靈魂可以從一個身體轉移到另一個身體,直至功德滿盈而達致釋放的境界。這個釋放可以藉禱告,默想,紀律和苦行而達成它的目的;所以畢他哥拉的信徒接受吃齋的習慣。還有希臘的靈智派(Gnostics)相信物質全是敗壞的。因此人必須集中注意力在靈性的發展,因為靈性是全善的。身體既然是敗壞的負累物,人必須用戲厲的紀律去征服它。他們主張只吃少量食物,不吃任何肉食。同時有些希臘人都持一種偏見,以為吃和不吃某種食物,都會影響他們靈性生命的增長,和解放他們的靈魂的。

(三)以上所列舉的情形似乎不是作者想提出的問題。作者提及關於吃喝的事必定和耶穌的身體相關的。希伯來書作者的思想當然會追溯那贖罪日的規則。根據這些定例,公牛的身體為贖大祭司的罪而獻上的,公羊的身體是為贖眾子民的罪而獻上的。這些祭物必須在營外完全燒盡的(利十六27)。這些都是贖罪的獻祭,人決不可以吃祭物的肉。希伯來書作者所見到的耶穌,就是一個完全的獻祭。因為耶穌同樣是在耶路撒冷的城外犧牲的,猶如牛羊在營外犧牲作祭,兩者的意義都是相同的──為罪而獻祭,耶穌既然為人作了贖罪祭,因此祂的身體就被視為「贖罪日」所獻上的祭物一樣,沒有人能吃祂的肉了。

我們從這裏找到一個線索。當時教會裏有一小撮人認為在聖餐或在公眾的餐筵當中,吃了祝聖的食物後,就說自己吃了基督的身體。他們的主張是根據這些食物在基督祝聖後,祉的身體自然進入這些食物作解釋的。其實這種說法與希臘人的宗教神學觀點是一致的。當一個拜希臘神的人獻祭時,他取回一些獻上的肉。通常他在廟內和朋友們一同分享這些祭物;同時又相信他們的神已混在這些食物裏面,隨食物一同吃進自己的體內。這個思想可能從希臘的祭神習俗而傳流到基督教的生活裏;所以他們相信真的吃了基督的身體了。

希伯來書作者非常認真的要澄清這件事。他深信基督不是藉食物而進入人的身體,而唯一的方法是藉恩典。因此作者所強調的是反駁他們對聖餐禮的錯誤偏激思想。但我們亦知道,作者從未在這信中提過聖餐禮;聖餐禮這個問題並不列入他寫這書信的範圍之內,但在早期教會裏,他們對聖餐禮已孕育出這種機械化的解釋,而不曉得這聖禮本身不能發生任何作用。聖餐禮的原本功能就是一個工具,讓上帝的恩典和人的信心,互相溝通而已。所以聖餐禮的食物本身並不重要;人的信心和上帝的恩典才是重要的。

經過這個怪異的辯論之後,希伯來書作者立即體驗到基督的犧牲帶來給我們的意義。基督是在城門外被釘十字架。祂是被人放逐在外邊與強盜並列。這就是作者所見的景像。同樣我們必須要與這個世界的生活隔離,願意與基督一同忍受人的譴責。那種隔離和恥辱的痛苦可能臨到基督徒的身上,如同昔日臨到救贖主身上一般。

希伯來書再進一言,倘若基督徒不能再多一次獻上基督的身體作祭物,那麼他可以獻上甚麼呢?作者於是提出三個意見。

(一)他可以獻上不斷的讚美和感謝給上帝。在古代的信仰中,人們相信獻感謝祭比獻贖罪祭更有意義,更能得到上帝的悅納。因為獻上贖罪祭,人希望從上帝手裏得一些東西,但獻上感謝祭則全無條件可言,這是完全出自感恩的心。而感恩的祭是所有人都可以和應該做得到的。

(二)他可以藉基督的名,在人面前歡樂而公開的宣講自己的信仰。這就是獻上我們的忠誠了。基督徒可以時刻把自己的生活獻上,而不以屬基督和事奉基督為恥。

(三)基督徒可以獻上友愛待人的善行。這是每一個猶太人所共知的事。在主後七十年,耶路撒冷的聖殿倒塌而獻祭亦宣告結束。猶太人的拉比於是訓示眾子民以研究神學,祈禱,認罪,學習律法和行善來代替聖殿的祭祖。拉比撒該在這段苦難的日子當中安慰自己,並且相信『人若能行善就有獻贖罪祭的憑據了。』有一位聖教父曾說過:『但願你的心能結出果子來,並且能奉獻崇拜上帝,祂是創造之主,你要不斷用憐憫獻上你的禱告;因為憐憫人就是不流血的獻祭,而在上帝面前是被視為聖潔的。』可不是嗎?耶穌自己也這樣說:『你們這些事既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太廿五40)。獻給上帝的一切獻祭中,最好的還是體恤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

 

順服和禱告(十三17-19

希伯來書作者在這裏定下了讀者們對現在的教會領袖和那位『缺席』的領袖應有的職責。

對現在的教會領袖,他們要順服。不錯,教會是一個民主的組織,但並非雜亂無章的民主;所以必須對那選舉出來指導他們的領袖效忠順服。這順服不是滿足人的領袖慾,讓他肆意妄為和建立自己的領袖地位。這種順服是協助作教會領袖的人謹慎從事服務,牧養教友的靈魂,不要失落任何一個。教會領袖們最堪告慰的事,就是能夠用基督徒的方法,把教友們建立起來,如同約翰說:『我聽見我的兒女們按真理而行,我的喜樂沒有此這個更大的。』(約翰𨦪4節)。任何基督教團體的領袖若見到自己帶領的教友,日漸與上帝遠離時,真會使他痛心欲絕的。

對那「缺席」的領袖,他們的職責就是要恆切的禱告。所以基督徒有責任把我們所親愛的人藉禱告,帶到上帝的施恩寶座面前。每天也同樣在禱告中記念各教會領袖和掌權者的繁重職責。從前英國首相包爾溫(Stanley Baldwin)就任時,朋友們蜂湧趨前,圍繞他道賀,他說:『我不需要你們的祝賀,但我需要你們為我代禱。』

對教會掌權的領袖,我們要尊敬他們。當他們不在位時,亦同樣時刻為他們禱告,記念他們。

 

一段禱文,問安和祝福(十三20-24

在這段偉大的祈福文中,首兩節刻畫出了上帝與耶穌的真像。

(一)上帝是一位賜平安的上帝。祂能在人的任何惡劣困境當中,把平安賜給人的靈魂。教會團體所產生的分離,多放是因為人把上帝遺忘了而做成的。只要人能恆久謹記祂常與人同在,那失落的平安自然回復過來的。人的心志時常受到干擾;或者讓自己的善惡本性拉扯而不知何去何從;那時,人若把自己的生命放在上帝手中,便會得到平安。並且唯有那賜平安的上帝才可以使我們自己獲得真正的平安,彼此和平相處和內心充滿平安。

(二)上帝是賜生命的上帝。上帝使耶穌從死裏復活過來。只有祂的愛和力量,才能賜人生活有平安,和戰勝死亡。耶穌服從上帝的旨意犧牲,同樣上帝的旨意叫祂復活。凡是服從上帝旨意的人,最終的災難決不會臨到他的身上;因他甚至能夠戰勝死亡。

(三)上帝是一位能把祂的旨意展示給人看,而且賜人力量去遵行的上帝。上帝決不會讓我們去做自己力量不能做到的事。當上帝差遣我們出去時,祂已替我們裝備好一切所需要的東西。

這幅圖畫同時亦把耶穌從三方面刻畫出來。

(一)耶穌是羊的大牧者。『耶穌是好牧人』是一幅很寶貴的圖畫,但很奇怪,保羅從來沒有提過這點,而希伯來書只有在這裏才提出來。猶太人有一個傳說,述及摩西從埃及逃到沙漠的地方替葉忒羅(Jethro)看羊時。有一隻羊離而走,摩西很耐心的在後跟隨,直至一條小溪旁才停下來,這隻羊動口不停的喝溪水。摩西走近它,並輕輕把它放在肩膊上,很溫柔的說:『原來你因口渴而離嗎?』他沒有為自己奔跑的辛苦而埋怨。摩西慢慢的走,把牠帶回家去。當上帝看見這樣的情景,便說:『摩西對一隻逃跑的羊尚且憐憫備至,他就是我為我的子民要找的領袖了。』一個牧羊人時刻準備為羊捨命;忍受牠們隨時帶來的麻煩,永不止息的愛牠們。這些就是耶穌為我們所作的事了。

(二)耶穌設立了新約,並且使上帝與人建立新的關係。祂把我們的驚慌挪開,然後把上帝的大愛啟示給我們。

(三)耶穌為我們而死。耶穌為達成啟示上帝給人類,和替人類開了一條通路,往上帝那裏去,以寶貴的生命作代價。我們現在所享受和上帝的新關係,是用祂的血換取的。

這封信最後以信徒的問安作終結。希伯來書作者帶抱歉的口吻,說他寫得太長了。其實他若詳細處理這些重要的大題目,根本很難會寫得完的。作者所討論的事情都是關乎永恆真理的信仰。從這點來看,希伯來書委實是一封最短的信了。摩法特說,人可以大聲朗誦在半小時內把這本書讀畢。

我們沒法知道提摩太的名字為甚麼會在這段經文中出現,但也有可能,當時提摩太是為耶穌基督的緣故,被監禁在獄中的。

希伯來書最後的一句話便是祝福了。這個祝福的中心意思就是作者在書中經常提到的──基督的恩典把通往上帝的路打開了,所以作者以禱告的願望,祈求上帝的恩典,時刻降在讀者的身上。――《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