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帖撒羅尼迦前書導論

 

第一次較認真的研讀帖撒羅尼迦前書,是在一九六六年;當時筆者從英國倫敦聖經學院畢業後剛好一年,應邀在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屬下的中學生基督徒團契所舉辦的領袖訓練營(七月廿六至三十日於南丫島舉行)負責研經講道,所講的就是帖撒羅尼迦前書。四年後,在美國福樂神學院進修期間,選讀了由新約教授夏理遜博士1講授的「帖撒羅尼迦前後書」一科。在「中神」專職任教期間,曾於七九年冬季學期(一至三月)教授「帖撒羅尼迦前後書原文釋經」一科,同時在延伸課程講解這兩卷書。過去兩年,在撰寫此註釋的過程中,對帖撒羅尼迦前書作了比以前任何時期都較詳細的研究,亦對這卷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帖撒羅尼迦後書跟前書的關係非常密切,這兩卷書的註釋通常都以一本「帖撒羅尼迦前後書註釋」的形式面世。2筆者原來的計劃也是這樣,不過單是前書註釋的資料使已足夠成書,若加上後書的註釋會使整本書變得太長,並且要多等至少一年才可以付梓,因此天道書樓欣然同意先出版「帖撒羅尼迦前書註釋」,日後再出版後書的註釋。這較不尋常的安排對筆者是很大的鼓勵,為此要特別向天道書樓出版部經理高明發先生致謝,也順便謝謝高先生以編者身份在文字潤色上所給予筆者的幫助。

筆者在「中神」校本部教授「帖撒羅尼迦前後書原文釋經」一科時,修讀的同學只有三名!這三位校友已分別成為本院延伸部的講師、教會牧師和大學講師,3然而筆者未能以「重質不重量」一語自慰,除非筆者有理由相信,他們今天的成就跟他們曾修讀該科的事實──活現於帖撒羅尼迦前後書的保羅,確是一位極優秀的牧者和教師──多少有點關係。這可以部份解釋,為甚麼筆者最近接受天道書樓一位編輯同工的訪問時,曾就自己近年間撰寫註釋書的工作表達以下的心願:「希望透過文字在某程度上繼續﹝我﹞的『教學』,並且把對象從一所神學院的學生擴闊至較大的範圍。」與此同時,筆者也「希望透過文字使那些繁忙的教牧同工、神學生或有心追求真理的信徒能得凓幫助。」4

祈盼此書蒙神恩待,以致能達到上述的雙重目的。

馮蔭坤謹誌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十二日

香港 中國神學研究院

 

1 Dr. E.F. Harrison

2 在德文的註釋書中,只是闡釋前書或後書的為數頗不少(參Bruce xxix所列書目),這跟一些學者認為後書並非出自保羅手筆此看法有關。

3 筆者於七六年冬季及春季(一至六月)所教的「中級希臘文」一科,也是只有三位同學修讀(其中兩位已按立為牧師,現今分別從事牧會及神學院講師之工作,另一位已於年前息了地上的勞苦)。「原文釋經」一科人數最多的一次,要算八四年秋季開設的「加拉太書」,有二十二人修讀。

4 天道書樓「書訊」第二十四期(一九八八年九至十月)。

 

簡寫表

串釋              「聖經──串珠.註釋本」(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編撰,證道出版社出版;新約全書1984,舊約全書1986,新舊約全書1987

和合              「新舊約全書」(香港聖經公會;現代標點符號新約全書1978

思高              「聖經」(香港思高聖經學會1968

現中              「聖經──現代中文譯本」(香港聖經公會1980

當聖              「當代聖經」(香港天道1979

新譯              「新約全書新譯本」(香港中文聖經新譯委員會1976

                周志禹著:「帖撒羅尼迦前後書講義」(香港宣道1967

AB                               Anchor Bible

AGJU                          Arbeiten zur Geschichte des Antiken Judentums und des Urchristentums

art. cit.                        article cited

AV                               Authorized (King James) Version

BAGD                         W. Bauer - W.F. Arndt - F.W. Gingrich - F.W. Danker, A Greek-English Lexicon of the New Testament and Other Early Christian Literature (Chicago 1979)

Barclay                         William Barclay, The Letters to the Philippians, Colossians, and Thessalonians (rev. ed.; Philadelphia 1975)

BDF                             F. Blass - A. Debrunner - R.W. Funk, A Greek Grammar of the New Testament and Other Early Christian Literature (Chicago 1961/1967)

Best                             Ernest Best, The First and Second Epistles to the Thessalonians (BNTC; London 1972/1977)

BETL                           Bibliotheca Ephemeridum Theologicarum Lovaniensium

BFBS                           'HKAINH DIAQKH, ed. G.D. Kilpatrick (2nd ed.; London: British & Foreign Bible Society 1958)

BibToday                     The Bible Today

BibTrans                      The Bible Translator

BJRL                            Bulletin of the John Rylands University Library of Manchester

BNTC                          Black's New Testament Commentaries

BTB                             Biblical Theology Bulletin

Bruce                           F.F, Bruce, 1 & 2 Thessalonians, (WBC 45; Waco1982)

Bruce I                         F.F. Bruce, Paul and His Converts (London/New York 1962)

Brace II                        F.F. Bruce, '1 and 2 Thessalonians', in NBCR 1154-1165

c.                                 circa, about

Calvin                           John Calvin, The Epistles of Paul the Apostle to the Romans and to the Thessalonians (E.T,; Edinburgh/London 1961)

CBC                            Cambridge Bible Commentary

CBQ                            Catholic Biblical Quarterly

cf.                                confer, compare

CGSTJ                        CGST Journal (Journal of China Graduate School of Theology)

Collins                          R.F. Collins, Studies on the First Letter to the Thessalonians (BETL 66; Leuven 1984)

Concordance               Concordance to the Novum Testamentum Graece (3rd ed.; Berlin and New York 1987)

Dana-Mantey               H.E. Dana and J.R. Mantey, A Manual Grammar of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New York 1957)

Denney                         James Denney, The Epistles to the Thessalonians, in The Expositor's Bible, ed. W.R. Nicoll (6 vols; New York n.d.), VI 311-383

ed.                               edition/editor(s)

e.g.                               exempli gratia, for example

EGT                            The Expositor's Greek Testament, ed. W.R. Nicoll (5 vols; Grand Rapids, 1961 reprint)

Ellicott                          C. J. Ellicott, St Paul's Epistles to the Thessalonians (London 1880)

Ellingworth-Nida          Paul Ellingworth and E.A. Nida, A Translator's Handbook on Paul's Letters to the Thessalonians (HFT; Stuttgart 1976)

EQ                               Evangelical Quarterly

Erdman                        C. R. Erdman, The Epistles of Paul to the Thessalonians (Philadelphia 1965)

ERT                             Evangelical Review of Theology

esp.                              especially

E.T.                              English translation

et al.                             and others

Findlay                         G.G. Findlay, The Epistles of Paul the Apostle, to the Thessalonians (Grand Rapids, 1982 reprint)

Frame                          J.E. Frame, The Epistles of St. Paul to the Thessalonians (ICC; Edinburgh 1912/1966)

FS                                Festschrift

GNB                            Good News Bible (Today's English Version)

GNC                            Good News Commentary

Grayston                      Kenneth Grayston, The Letters of Paul to the Philippians and to the Thessalonians (CBC; Cambridge 1967)

Hendriksen                   Wiiiiam Hendriksen, I & II Thessalonians (London, 1972 repr.)

Henneken                     Bartholoma/us Henneken, Verku/ndigung und Prophetie im 1. Thessalonicherbrief (Stuttgarter Bibelstudien 29; Stuttgart 1969)

HFT                             Helps for Translator

HNTC                         Harper's New Testament Commentaries

IBD                              Illustrated Bible Dictionary rev. ed. Norman Hillyer (3 parts; Leicester 1980)

IBS                               lrish Biblical Studies,

ICC                             International Critical Commentary

IDB/IDBS                     The Interpreter'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ed. G.A. Buttrick et al. (4 vols; New York 1962; supplementary volume 1976)

idem                             the same

Idiom                           C.F.D. Moule, An Idiom Book of New Testament Greek (2nd ed.; Cambridge 1959/1968)

i.e.                                id est, that is

ISBER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e Encyclopedia, ed. G.W. Bromiley et aL (fully revised, 4 vols; Grand Rapids 1979-1988)

JAAR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Religion

JBL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JETS                            Journal of the Evangelical Theological Society

Lightfoot                       J.B. Lightfoot, 'First Epistle to the Thessalonians' and 'Second Epistle to the Thessalonians', Notes on Epistles of St Paul from Unpublished Commentaries (London 1895), 1-92 and 93-126, respectively

Marshall                       I.H. Marshall, 1 and 2 Thessalonians (NCBC; (Grand Rapids/London 1983)

Metzger                        B.M. Metzger, A Textual Commentary on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London and New York 1971)

MHT                            J.H. Moulton - W.F. Howard - N. Turner, A Grammar of New Testament Greek (4 vols; Edinburgh 1906-1976)

Milligan                        George Milligan, St Paul's Epistles to the Thessalonians (Minneapolis 1980 reprint)

MM                             J.H. Moulton - G. Milligan, The Vocabulary of the Greek Testament (London 1930/1972)

MNTC                         Moffatt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Moffatt                         James Moffatt, 'The First and Second Epistles to the 'Thessalonians', in EGT IV 1-54

Moods and Tenses       E.D. Burton, Syntax of the Moods and Tenses in New Testament Greek (1900: Grand Rapids 1976)

Moore                          A.L. Moore, 1 and 2 Thessalonians (NCB; London 1969)

Morris I                        Leon Morris, The Epistles of Paul to the Thessalonians (TNTC; London 1956/1963)

Morris II                      Leon Morris, The First and Second Epistles to the Thessalonians (NICNT; Grand Rapids 1959/1964)

Morris III                     Leon Morris, '1 Thessalonians' and '2 Thessalonians', in The NIV Study Bible, ed. Kenneth Barker et al. Grand Rapids 1985), 1819-1826 and 1827-1831, respectively

NASB                          New American Standard Bible

NBCR                          The New Bible Commentary Revised, ed. Donald Guthrie et al. (London 1970)

NCB/NCBC                New Century Bible/New Century Bible Commentary

n.d.                              no date

NEB                            New English Bible

Neil                              William Neil, The Epistle(s) of Paul to the Thessalonians (MNTC; London 1950)

Nestle-Aland                Nestle-Aland, Greek-English New Testament (26th rev. ed.; Stuttgart n.d.)

NICNT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NIDCC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ed. J.D. Douglas (Exeter 1974)

NIDNTT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New Testament Theology, ed. Colin Brown (E.T., 3 vols; Grand Rapids 1975-78)

NIGTC                        New International Greek Testament Commentary

NIV                             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

NLCNT                       The New London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 British edition of NICNT)

NovT                           Novum Testamentum

NovTSupp                   Supplements to Novum Testamentum

n.s.                               new series

NTA                             New Testament Abstracts

NTS                             New Testament Studies

pace                             with or by the leave (permisson) of

Palmer                          E. F. Palmer, 1 and 2 Thessalonians, (GNC; San Francisco 1983)

PC                               Proclamation Commentaries

repr.                             reprint/reprinted

rev.                              revised/revision

RSV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

RTR                             Reformed Theological Review

RV                               Revised Version

SBT                             Studies in Biblical Theology

SNTSMS                     Society for New Testament Studies Monograph Series

StudEv                        Studia Evangelica

s.v.                               sub voce, under the heading; sub verba, under the word

TDNT                          The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 ed. G.W. Bromiley (E.T., 9 vols; Grand Rapid, 1964-74), with index (10th) volume by R.E. Pitkin (1976)

TDNTA                        The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 abridged in one volume by G.W. Bromiley (Grand Rapids, 1985)

TEV                             Today's English Version (Good News Bible)

Thayer                          J.H. Thayer, A Greek-English Lexicon of the New Testament, translated, revised and enlarged from Grimm's Wilke's Clavis Novi Testamenti (New York n.d.)

TNTC                          Tyndale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TOTC                          Tyndale Old Testament Commentary

Trench                          R.C. Trench, Synonyms of the New Testament (9th ed., 1880; Grand Rapids 1966 repr.)

UBS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ed. K. Aland et al. (United Bible Societies 1966)

Veldkamp                    Herman Veldkamp, Waiting for Christ's Return (E.T.; St. Catharines, Ont. 1978)

VE                               Vox Evangelica

WBC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Whiteley                       D.E.H. Whiteley, Thessalonians (New Clarendon Bible; London 1969)

Wolff                            Richard Wolff, The First and Second Epistles of Paul to the Thessalonians (Wheaton 1970)

Zerwick                        Maximilian Zerwick, Biblical Greek (E.T.; Rome 1963)

註:

(1)在引述上表之BDF, Dana-Mantey, Moods and Tenses, Zerwick各書時,簡寫後的數字是該書的段數而非頁數。

(2)除非另外註明,本書所引用的新舊約經文皆出自和合本。

(3)希臘字詞在保羅書信及/或新約出現的次數,係根據Concordance的資料計算,有*符號者(表示異文)不算在內。

 

導論

    壹 帖撒羅尼迦前書的作者{\LinkToBook:TopicID=103,Name=壹 帖撒羅尼迦前書的作者}

    貳 帖撒羅尼迦城{\LinkToBook:TopicID=104,Name=貳 帖撒羅尼迦城}

    𨦪 帖撒羅尼迦的教會{\LinkToBook:TopicID=105,Name=𨦪 帖撒羅尼迦的教會}

    肆 寫作的原因和目的{\LinkToBook:TopicID=106,Name=肆 寫作的原因和目的}

    伍 寫作的地點和時間{\LinkToBook:TopicID=107,Name=伍 寫作的地點和時間}

    陸 帖撒羅尼迦前書的完整性{\LinkToBook:TopicID=108,Name=陸 帖撒羅尼迦前書的完整性}

壹 帖撒羅尼迦前書的作者

作者在信上兩次自稱為保羅(一1,二18)。只有少數的學者曾對帖撒羅尼迦前書是出自保羅手筆此結論提出質疑;最顯著(但不是最早)的例子要算十九世紀的包珥和他的杜平根學派。1他們提出的反對理由主要有三點:帖前在詞藻和體裁上有別於四封主要的保羅書信(羅馬書、哥林多前後書、加拉太書);帖前沒有舊約的引句;保羅最顯著的思想沒有在信上出現。2包珥認為帖前是根據使徒行傳(包珥視之為二世紀的作品)的記敘寫成的,信內含有真正的保羅書信(尤其是哥林多前後書)的回憶;他又認為既然帖前二章十六節有神的忿怒「終於」(現中)臨到了猶太人這句話,按理必先有主後七十年耶路撒冷淪陷的事實;因此他結論說,帖前是保羅的一個門徒在主後七十年之後寫的,他的目的是要恢復教會對主之再來的興趣。但這種極端的看法只是「批判學歷史中的一件怪物」,在今天的學者中完全不獲支持。3

較近期的一些學者採用電腦統計分析法研究保羅書信的字彙和體裁,其中一位達到下面的結論:帖撒羅尼迦後書、提多書及腓利門書的篇幅太短,不能產生任何結果;羅馬書、哥林多前後書及加拉太書是保羅寫的;以弗所書、腓立比書及歌羅西書跟提摩太前後書分別出自另外兩個不同的人的手筆;帖前則介乎此二組(即弗、腓、西,及提前、提後)之間,它可能屬於其中一組,或兩組也不屬,但不能同時屬於兩組。4換言之,帖前並不是保羅所寫的(該作者認為帖後也不是)。但帖前雖然比後書較長,卻仍然不是一封很長的信,5將電腦分析法應用於這麼短的一封信,其有效性是頗值得懷疑的。6此外,倘若西拉是保羅的代筆人(參五27註釋),而他在構成此信的事上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那便足以解釋討論中的這位學者所提出關於帖前在體裁方面跟四封主要的保羅書信的分別了。7

總而言之,今天的學者中鮮有人懷疑帖前並非保羅所寫的,以致有釋經者乾脆的假定此信是出自保羅手筆,「因為〔我們〕沒需要對無人質疑的〔論點〕加以辯護」。8

不過,西拉和提摩太於卷首與保羅聯名出現,並且除了三處地方突然用單數的第一人稱「我」字外(二18,三5,五27;參帖後二5,三17),全書都是用複數的第一人稱「我們」,這現象有討論的必要(詳見一1a註釋)。筆者認為,此信(及後書)的真正作者只是保羅一人,「我們」一詞則按不同的文理有略為不同的內涵,但並不表示西拉和提摩太有份寫這封信(及後書)。

 

1 F.C. Baur(1762-1860) and the 'Tu/bingen School'(cf. C. Brown, NIDCC 987-988)

2 Cf. Guthrie, Introduction 567 n.2; Best 22-23.

3 依次見Bruce xxxiii; IBD 1555b('a curiosity in the history of criticism'); Ku/mmel, Introduction 260.

4 Morton, 'Authorship', esp. 231-232(cf.233). Cf. A.Q. Morton, The Integrity of the Pauline Epistles(Manchester 1965); 筆者沒有看過此書。

5 Grant(Introduction 176 n.1) 指出,前書共1472字,字彙數目為366;後書共824字,字彙數目為250

6 Cf. J.C. Hurd, IDBS 649a. 亦參馮:「腓立比書」 19-20

7 Cf. Bruce xxxiv.關於古時書信代筆人的功能,參Longenecker, 'Form Function, and Authority' 106-109.作者指出,代筆人的責任因人而異,至輕者如一成不變地筆錄作者的口述,至重者如把作者一些概略的思想輪廓以文字充實起來;保羅的做法可能因所處的環境及可用的人手而異。

8 Marshall 6

 

貳 帖撒羅尼迦城

1帖撒羅尼迦城位於馬其頓東北、愛琴海西北之帖麻海灣2的首端,它從開始便是馬其頓的主要海港。此城乃馬其頓王迦散得3(他曾在亞歷山大大帝麾下任將領)約於主前315年所建,並以其后帖撒羅尼迦的名字命名(她是腓力二世之女兒、亞歷山大大帝的姊妹)。迦散得曾將帖城附近原有的約二十六個市鎮或村落毀滅,並強逼其中的居民遷到那個新城市居住;其中的一個城鎮是在帖城東南約七哩(約十一公里)的帖麻,4這就解釋了為甚麼希臘的地理及歷史學家斯特拉波5可以較模糊地說帖撒羅尼迦的前名是帖麻。

帖城瞬即成為馬其頓的主要城市之一。主前168年,馬其頓為羅馬所敗,次年被分為四個共和國,最後又於主前148年被羅馬吞併,成為羅馬的一省,那四個共和國變成省內四個地區;帖撒羅尼迦成為此新省份的首都及羅馬政權在省內的行政中樞。羅馬人所建的行軍,大道,即有名的依格那吉亞路(參馮:「腓立比書」 27-28),從東南至西北貫穿帖城。

在凱撒大帝被刺身亡後的羅馬內戰期間,帖城效忠於安東尼與奧他維安,他們於主前42年戰勝了行刺凱撒的布魯特斯與如斯烏士(參馮:「腓立比書」 28);帖城獲授「自由城」的地位和權利,就是它的居民可以由他們自己的「地方官」(現中同;徒十七68)或「本地官長」(思高)6管治他們。考古學家發現,在帖城西面人口的羅馬拱門7上,銘刻了六個這些地方官的名字,此銘刻屬主前30年至主後143年之間。還有其他幾份在帖城發現的銘刻文字,亦提到地方官。這些發現證實了使徒行傳對當時帖城的行政組織的描繪。

由於帖城佔了海陸兩路的優越位置,它不僅是行政的中樞,也是個交通要塞和重要的商業中心。像其他的貿易中心及海港一樣,帖城有一個人數不少的猶太人社浛及猶太人的會堂(徒十七1),8這會堂就是基督的福音在帖城凓陸的地方。

 

1 本節主要取材自J. Finegan, IDB IV 629; E.A. Judge, IBD 1556-1557; Bruce xx-xxii; Marshall 2-3.

2 Thermaic Gulf, 今稱撒羅尼迦海灣(the Gulf of Salonika/Salonica). Salonika/Salonica是帖撒羅尼迦(Thessalonica)的現名。

3 Cassander.

4 Therma/Therme,大抵因附近有溫泉,故名。

5 Strabo(c.63B.C.-A.D. 24).

6 原文為politarchas, accusative plural of politarches.

7 The Vardar Gate.

8 C.L. Thompson(IDBS 902a) 提及一份新近被研究的銘刻文字,其上有民六22-27的希臘文翻譯和一些希伯來文的片語,有人認為這表示帖城亦有一撒瑪利亞人的團體。

 

𨦪 帖撒羅尼迦的教會

從帖撒羅尼迦前書可見,保羅及其同工西拉和提摩太到帖城傳福音(一5,二1)是緊接凓他們在腓立比「被害受辱」之後(二2。);帖人因信主而遭受逼迫(一6,二14),那些宣教士當然亦不能倖免(二2b,三4)。三人離開帖城後,便下到雅典(三1);雖然保羅曾多次嘗試返回帖城探望教會,但總是不能成功(二17-18),他只好差提摩太替他前去(三2),如今又再以書信代替他親身訪問。這個大綱跟使徒行傳(十六11至十八5)較詳細的報導大體上非常吻合,因此,雖然使徒行傳和帖撒羅尼迦前書的寫作日期相隔一段頗長的時間,我們仍可藉使徒行傳所提供的歷史架構來看帖前的資料,從而對後者獲得更清晰的了解。1

按使徒行傳的記載,保羅在他所謂的第二次宣教旅程中首次從小亞西亞「越洲」過到馬其頓。第一站是腓立比,保羅和他的同工在那裏建立了教會(十六12-40;詳參馮:「腓立比書」30-33),然後經過暗妃波里及亞波羅尼亞,來到帖撒羅尼迦(十七1;路加把長達一百哩〔約160公里〕的旅程就這樣輕輕掠過了)。一連三個安息日,保羅在猶太人的會堂宣講耶穌就是舊約所預言之彌賽亞的信息(十七2-3),2一些猶太人信了主,其中有接待保羅和同工的耶孫,及其後成為保羅的旅伴並與他一同坐牢的亞里達古(十九29,二十4,廿七2;西四10;門24);信而歸主者還包括好些參加會堂崇拜的虔敬的希臘人,其中有些是「顯要的婦女」(十七4,新譯),此語可能指她們是城中的顯要人物的妻子。婦女在馬其頓比起任何其他地方都享有較高的地位和較大的自由(參十六14-15;腓四2〔腓立比〕;十七12〔庇哩亞〕);在這種情況下,那宣告在神眼中男女基本上平等的福音自然從婦女獲得很好的回應。對虔敬的外族人來說,基督教比猶太教更勝一籌,因為在宗教及道德的平面上吸引他們到猶太人會堂的那些素質(如一神信仰、嚴格的道德規律),基督教都具備了,但基督教並沒有猶太教的民族主義所形成的偏差、律法主義所造成的限制,以及種種禮儀方面的要求(尤其是割禮)。3

一些釋經者認為,「一連三個安息日」(十七2)這句話表示保留在帖城只停留了三個星期或大約一個月之久。4但這個解釋跟帖撒羅尼迦前書的內證不符,因為(一)帖城的信徒大部份是直接從異教的背景歸向基督教的,這些「離棄偶像,歸向神」(一9)的外族信眾(參二14,四1-5)不能認同為使徒行傳那些「虔敬的希利尼人」(十七4);5而且(二)保羅和同工所給予帖人的教導(二9-12),以及宣教士與信徒之間所建立起來的親切關係(二81117-20,三6-10),都提示我們,保羅在帖城逗留的時間極可能不僅是三、四個星期。6由此看來,「連續三個安息日」(現中)很可能只是保羅最初在猶太人會堂中傳道的時期,其後他還直接的向會堂以外的外族人(包括希臘人、羅馬人及其他)傳道,至少有數星期之久。7

不過,我們不要誤以為保羅離開猶太人的會堂後,便以現代「街道佈道」的方式向外族人傳福音;8使徒行傳十七章五節提示我們,保羅是以耶孫的家作為他向外族人傳福音的基地。9根據一位學者新近的研究,保羅在帖城向外族人傳福音的主要策略,就是利用一個「家」所提供的半僻靜的環境,一面與其他的手藝者一同從事他的職業,一面做傳福音的工作。耶孫的「家」,很可能不是只有極富有的人才住得起的那種房子,而是羅馬帝國的大城市中絕大多數的人所住的公寓式住宅樓宇內的一個單位。一個典型的住宅樓宇是這樣的:樓下是一排向凓街的店鋪,後面或樓上有店主和家人居住的地方;樓宇內還有製造店內出售之物品的地方,以及供訪客、僱員、僕人或奴僕居住的地方。因此,這些「家」跟現代的「核子家庭」是完全不同的;它們是由操手藝的勞動者構成的、社會一主要部份的橫切面,它們與其他的「家」因親戚關係、友誼、職業上的利便等因素而聯成一個複雜的社交網。保羅在這種「家」的情況下進行傳福音的工作是個正確的策略,因為這些「家」為他提供了一個比較隱僻的環境,也給了他一些現成的聽眾,以及一個聯絡網,他的影響力可沿凓此網蔓延開去。10

保羅在帖城向外族人傳福音的工作非常有效,以致外族信徒的人數超過了原先構成教會核心的猶太人及虔敬的希臘人,後者變成帖城教會的「少數民族」。保羅的成功惹起不信的猶太人的嫉妒和敵意(參十三45),他們「招聚了一些市井的流氓,糾合成浛,騷動全城」(十七5a,新譯)──他們想營造一種假象,叫人以為這是個民眾的運動──然後他們進攻耶孫的家,要找保羅、西拉,把他們拉到民眾那裏(十七5b)。11既找不凓他們,猶太人就採取另一個做法:他們把耶孫和幾個「弟兄」(從作者路加的角度而言)拉到地方官那裏,控以收留煽動叛亂者的罪名(十七6-7)。

「那攪亂天下」或「擾亂天下」(思高、新譯、現中;意即「到處引起麻煩」)的人顯然指保羅和西拉;「也到這裏來了」這話提示我們,他們在腓立比傳道引起麻煩的風聲早已傳到猶太人的耳中,也許這些猶太人還對那些宣教士較早時在小亞細亞的傳道工作略有所聞。無論如何,「擾亂」一字有從事煽動叛亂或傾覆政府之活動的含意。12耶孫竟然收留了他們,因此便牽連在保羅和西拉所犯的罪裏面,兩批人共同的罪狀就是:「背叛凱撒諭令行事,說另有一個國王,就是耶穌」(思高)。這控罪顯示,早期教會已很自然地把耶穌傳道的焦點(「天國」)改為宣講這天國的「王」(「耶穌是主」:參十六31);這個信息很容易被誤解為宣講與凱撒為敵的另一個(地上的)王,這種煽動性的行為顯然是違法的,用不凓出動「該撒的命令」來加以制止。一位近代的羅馬史學者提出,革老丟的諭令是要防止猶太人在全地上煽動騷亂事件,這跟煽動人背叛凱撒是兩回事,因此他認為使徒行傳在這裏對於猶太人對保羅等人的控罪可能作了歪曲的報導。13這結論是不必要的。因為保羅在帖城所傳的信息,不但提出耶穌是以色列眾先知所預言的彌賽亞(十七2-3),而且還宣告這位死而復活的耶穌要以普世審判者的身份再臨地上(參帖後一7-10);這個末世性的信息很容易被解為預告統治者的更換,而亞古士督及提比留都曾先後發出諭令(主後1116年),禁止人預測任何人的死亡。「該撒的命令」所指的,不是革老丟的諭令,而是這些較早的諭令。不但如此,羅馬各省內各城的官長有責任執行該撒的命令(他們可能曾宣誓會這樣做),並在該撒個人或政權受到任何威脅時採取合宜的行動。14

群眾和地方官聽了猶太人的控詞,就「惶惶不安」(十七8,思高)或「驚慌起來」(新譯);不過,也許由於帖城畢竟是個自由城,在羅馬司法範圍之外,況且主要的「嫌疑犯」保羅和西拉又不在場,因此那些地方官不覺得需要採取很嚴厲的措施:15他們只是「取了耶孫和其餘之人的保狀,就釋放了他們」(十七9)。「取了保狀」(思高)是當時民事和刑事法律程序上的一個專用語,在這裏大抵指耶孫和其他的弟兄擔保那些宣教土會奉公守法,不會引起騷動,而不是16擔保他們會立即離開帖城及/或永不再回到帖城(詳參二18註釋);不過,在當時的情況下,為免產生更多的麻煩,最安全的做法還是把保羅和西拉送往庇哩亞,離開帖城地方官的司法範圍,於是耶孫等人就這樣作了(十七10)。17

保羅在庇哩亞的會堂中傳福音,引致不少人信主,包括(如在帖城一樣)一些「高貴的希臘婦女」(十七12,新譯);但帖城的猶太人對保羅鍥而不捨的追到庇哩亞來,煽動擾亂浛眾。保羅把西拉和提摩太留在庇哩亞,自己下到雅典,等候他們儘快趕到那裏跟他會合(十七14-16)。從帖撒羅尼迦前書三章一至二節可見,保羅在雅典時,徵得西拉同意,把提摩太打發回帖城去探望當地的教會(詳參三1對「獨自」一詞的註釋),這表示西拉和提摩太確有遵照保羅的吩咐下到雅典和他會合。其後「保羅離了雅典,來到哥林多」,在那裏「西拉和提摩太從馬其頓來」,再次與保羅會合(徒十八15;參林後一19);這表示他們三人在雅典會合時,保羅不但差了提摩太回帖城,也差了西拉回馬其頓另一個地方──最合理的推測就是腓立比。18

帖城教會日後跟保羅的關係,部份從帖撒羅尼迦前後書、腓立比書(四15-16)、哥林多後書(八1-5,十一9)及羅馬書(十五26)反映出來:教會與使徒之間的關係十分良好,保羅特別稱讚他們在大逼迫中仍然持守堅定不移的信心和見證,並且在極貧困的境況中仍然慷慨解囊,捐助他個人及耶路撒冷教會的需要。使徒行傳告訴我們,保羅於哥林多及以弗所的傳道工作告一段落後(距離他被逼離開帖城時已約有五年:參十七11,二十31),便往馬其頓去(十九21a,二十1-2;參林前十六5;林後一15至二13),「走遍那一帶地方,用許多話勸勉眾人」(二十2a,新譯)。在此期間,保羅可能曾沿凓伊格那吉亞路西行,橫過馬其頓,直至該路的西方終點地拉居暗,然後北上,越過馬其頓的邊界,進到以利哩古(羅十五19),在那裏練習以拉丁語傳福音,作為他計劃日後經羅馬往士班雅去傳福音的準備(參徒十九21b;羅一13,十五22-2328)。19回到馬其頓東部後,便南下往希臘,在那裏(大概是在哥林多)住了三個月後,又再北上回馬其頓去,從腓立比坐船到特羅亞,再從那裏取道往耶路撒冷(徒二十2b-6)。在與保羅同往亞西亞的旅伴中,有兩個帖撒羅尼迦人(4節),這就證實了一件本身已是十分可能的事,就是在保羅兩次重訪馬其頓的期間,他都曾回到帖城探望當地的教會。

 

1 Cf. Bruce xxi.

2 第二節的「辯論」原文為dialegomai,在新約共用了十三次。此字的一個意思是「爭論」(可九34)或「爭辯」(猶9;新譯「爭論」),另一個意思是「講論、宣講」(如在來十二5,中譯「勸(勉)」)。此字在使徒行傳出現的十次,可能都是「講論」(十九8〔思高〕,廿四25〔思高同〕)或「講道」(二十7〔新譯、現中、思高〕,9〔思高〕)之意(另見十七217,十八419,十九9,廿四12)。Cf. G. Schrenk, TDNT II 94-95, TDNTA 155; Harrison, Acts 261.

3 Neil xi.

4 E.g. Lake, Earlier Epistle 64-66; Gundry, Survey 267-268.

5 有古卷於sebomeno{nHelle{no{n之間有kai字,「虔敬的希利尼人」變成「虔敬的人及希利尼人」,但此「及」字可能是後來的抄者為要減少使徒行傳與帖前之間的差別而加上的(cf. Best 5).

6 跟這問題有關、但不能用來支持此說的兩點是:(一)保羅在帖城的時候曾親手作工(帖前二9;帖後三8),好像他曾在那裏一段頗長的時間。但即使他在那裏只是一個月的時間,他若要自食其力的話,便還得親手作工。(二)腓四16說保羅在帖城的時候,腓立比人曾「一次兩次的」打發人供給他的需要;由於腓立比與帖撒羅尼迦相隔一百哩,腓立比人不止一次的供應表示保羅在帖城的時間不止三、四個星期。可是腓四16原文那句話的意思,極可能不是「一次兩次」,而是「不僅(當找在帖撒羅尼迦的時候),而且不止一次(當我在別的地方)」(詳參馮:「腓立比書」 480-482);這樣,保羅在帖城的時候,只收到腓立比人的資助一次。Cf. Morris II 17-18, over against Marxsen, Intorduction 33.

7 Cf. Neil xii; Marshall 5; F.W. Beare, IDB IV 622b-623a.

8 As in Beare, ibid. 623a.

9 Cf. Bruce II 1154; Marshall, Acts 278; esp. Malherbe, Paul 13-14.

10 Malherbe, Paul 12-18(esp. 17-18), cf. 33. 此說的一個推論,就是耶孫也是以製造帳幕為業的(cf. Hock, Social Context 33, 67).

11 「闖進」或「衝進」(新譯)只是一種意譯;原文ephiste{mi在此的意思是「攻擊」('attack': BAGD 330 s.v.).「百姓」或「民眾」(思高、新譯)原文為 de{mos.帖城是個自由城,有它自己的政府,因此這字可能指享有立法及裁判權的民眾集會(so, e.g., Bruce, Acts 326, Book of Acts 344; Marshall, Acts 278; NEB). Sherwin-White(Roman Society 96)認為,猶太人如此熱烈地對保羅和西拉採取行動,可能是因為他們曉得帖城的地方官不是直接受羅馬支配的。另一些釋經者則認為原文那個字可能指由那些市井敗類招聚起來的「暴民」(思高;e.g. Lake, Earlier Epistle 69-70 n.1; Haenchen, Acts 507; NIV.Harrison(Acts 262)對此問題不作決定。

徒十七14510都沒有提到提摩太,但我們不能因此認為(cf. Schmithals, Paul 181)提摩太沒有跟保羅一同來到帖城,因為:(一)徒十七14暗示提摩太與西拉、保羅一同從帖城下到庇哩亞; (二)使徒行傳也沒有明說提摩太跟保羅、西拉同到腓立比(參十六192529),但提摩太顯然是跟保羅一起在腓立比的(參腓二22)。亦參一1a註釋第五段。

12 anastatoo{ : cf. Bruce, 'Thessalonian Correspondence'345. 作者(346; Bruce xxiii, Men an Movements 72-73)指出,在革老丟任羅馬皇帝期間(41-54年),不但在猶太,而且在整個羅馬帝國許多城市的猶太人社群中,都蔓延凓一種好戰的彌賽亞主義('militant messianism'),因此難怪保羅在帖城亦被控為一名煽動叛亂者。從徒十七6-7看來,帖城這些猶太人自然不在那些好戰的彌賽亞主義者之列 : 他們像那些在彼拉多面前控告耶穌的猶太人一樣,承認「除了該撒,我們沒有王」(約十九15)。

13 Sherwin-White, Roman Society 96(cf. 103).

14 E.A. Judge, 'The Decrees of Caesar at Thessalonica', RTR 30(1970) 1-7, ascited in Bruce xxiii-xxiv and in Marshall, Acts 279.

15 Cf. Sherwin-White, Roman Society 96.

16 As in Bruce xxv; Marshall, Acts 280.

17 Cf. Sherwin-White, Roman Society 95-96.

18 Cf. Marshall 6, Acts 281.

19 Cf. Bruce xxvii; Romans 247.

 

肆 寫作的原因和目的

保羅被逼離開帖撒羅尼迦和庇哩亞之後,便下到雅典,等候西拉和提摩太到那裏跟他會合(徒十七6-10)。三人在雅典會合後,保羅徵得西拉同意,打發提摩太回帖城去探望帖人,要知道他們的景況,並且鞏固他們的信心(帖前三1-5)。提摩太將關於帖人的「信心和愛心的好消息」帶了回來,這使保羅大得安慰和鼓舞,因此他立即寫信,向帖人表達他心中的喜樂和對神的感謝(三6-10),這是保羅寫帖撒羅尼迦前書的第一個原因。他在信上不止一次的為凓帖人對福音的積極回應以及他們佳美的生活見證向神感恩(一2-10,二13-14)。與此同時,他也針對凓他們繼續遭受逼迫的事實加以解釋和鼓勵他們(二15-16)。

另一個重要的寫作原因,就是有人對保羅及同工(尤其是對保羅)進行誹謗:他們指保羅一去不返表示他並不愛帖人,並且醜化他和同工在帖城傳道的動機和表現,說他們跟一些異教的巡迴宣教士並無分別(詳參二1-12註釋引言)。保羅覺得必須對這些指控提出答辯,以免帖人對他和同工的品格和動機產生懷疑,從而對他們所傳的福音失去信心(二1-12,二17至三5)。

提摩太的報告,不但提到帖人的信心和愛心,也提及一些引起保羅關注的事情,因此他在信上發出一連串的勸勉:對那些從異教的背景歸向基督教的信徒,保羅重申持守望潔生活(特別是在性方面)的重要(四3-8);有些信徒因誤解及濫用了「弟兄相愛」的道理而成為寄生蟲,保羅勸勉他們要安靜作工,自食其力(四9-12);又有信徒為已死的親友哀傷,因他們不明白已死的信徒跟主的再來的關係,誤以為在主來前去世的信徒是在救恩上無份的,保羅就此問題對他們加以教導和安慰(四13-18),並勸勉他們常作準備,迎接主的再來(五1-11);他們也要盡各樣的基督徒本份(五12-18);帖人在屬靈恩賜的問題上出現了不和諧的現象,保羅針對此事提供正確的態度和處理方法(五19-22)。這些勸勉代表了保羅寫信的第三方面的原因和目的。

保羅祈求他能回到帖城探望帖人(三10-11),但在這個願望得以實現之前,除了為他們禱告外(三12,五23),這封信(尤其勸勉部份)就是他「補滿〔他〕們信心的不足」(三10)的一個方法。

 

伍 寫作的地點和時間

保羅在雅典時,曾打發提摩太回帖城去(帖前三1-2),他下到哥林多後,提摩太從馬其頓回來跟他會合(徒十八15)。帖撒羅尼迦前書的語調顯示(參二17-11),保羅在提摩太來到哥林多後不久便寫了此信(三6)。西拉和提摩太於卷首與保羅聯名出現,此點亦是支持此信寫於哥林多的結論,因為按使徒行傳的記載,從保羅離開帖城(十七10)到他重訪希臘(哥林多:二十1-2)這整段時間內,保羅、西拉、提摩太三人一起在一個地方,只有他們在哥林多的時候;哥林多後書一章十九節證實他們三人曾在哥林多同工。因此我們可以肯定的下結論說,帖撒羅尼迦前書是保羅在哥林多傳道的初期寫的。

此信的寫作日期還可以進一步加以確定。保羅在哥林多時曾被猶太人拉到省長(新譯)或總督(思高、現中)面前控告他(徒十八12)。本世紀考古學家在希臘的特耳菲城發現了一份石刻文字,它是革老丟致特耳菲的一份文告的片段,1裏面提到迦流是亞該亞的省長。文告顯示,當時是革老丟作王的第十二年(他於主後41一月廿五日登基),在他第二十六次被宣佈、被擁戴為王之後;從別的銘刻文字可知,革老丟第二十二、二十三及二十四次被宣佈、被擁戴為王,是在他作王第十一年,第二十七次是在他作王第十二年(不遲於八月一日),因此,第二十六次若不是在他作王第十一年的末期(這樣,他在那年便有五次被宣佈、被擁戴為王),便是在第十二年的頭七個月內(即是主後52一月廿五日八月一日之間)。後面這個日期較為可取,而特耳菲的石刻就是屬於這時期的作品。

亞該亞是由元老院管轄的省份(有別於直隸羅馬皇帝的省份,參馮:「腓立比書」 54),元老院委任的省長是在夏天(六七月間)上任的。(一)倘若文告中的迦流是當時的省長,他便最遲是於52年七月上任的,若是這樣,革老丟處理了特耳菲的事件、他的文告被記錄(銘刻)下來、他第二十七次被擁戴為王,便全部發生在一兩個月裏面;雖然這不是絕不可能的事,但較可能的是迦流是早一年,即是51年六七月間,出任亞該亞省長的。猶太人在迦流面前控告保羅,是在他到任後不久,那可能是保羅在哥林多歷時十八個月之事奉的後期(徒十八11),被控後他又「住了多日」(十八18)才離開哥林多;由此推論,保羅在哥林多的十八個月可能是從5052或是(較不可能)從5153年間,而帖撒羅尼迦前書的寫作日期就相應地是主後50年或(較不可能)51年。2

(二)但若文告上的迦流並非當時的省長,而是卸任不久的省長,那麼他便不可能遲過51年的六七月間上任,甚或早於\cs1650年六七月間使已上任。若是這樣,帖前的寫作日期便不能遲過50年的後期。3

無論如何,帖撒羅尼迦前書是現今仍存的保羅書信中最早的書卷之一──事實上,不少學者認為它是最早的一卷;不過筆者贊同另一個看法,認為加拉太書才是最早的,4帖撒羅尼迦前書則在時間的先後上排行第二。

另一方面,有少數學者認為帖撒羅尼迦前書是保羅第三次宣教旅程上在以弗所寫的。他們所用的主要論據如下:5

(一)帖撒羅尼迦前書三章一節跟使徒行傳十七章十四至十五節,十八章五節的記載不相協調。

(二)保羅打發提摩太回帖城之前,自己已好幾次設法回去(帖前二17-18),但他在雅典只逗留了很短的時間,不足以容納那些計劃。「只是撒但阻擋了我們」這句話,只有在第三次旅程時才變得可理解的(參林前四19,十六5-9;林後一15及下文)。

(三)帖人信主的消息已在「各處」傳開,他們向「全馬其頓」的弟兄顯出愛心(帖前一8-9,四10),這些事在保羅初次訪哥林多時是難以想像的(因未有足夠時間讓這些事發生)。

(四)教會成立後數月內已有多人去世,以致引起帖前四章十三至十八節所反映的問題,這是值得懷疑的。

與此同時,支持此看法的一位學者亦承認有以下的困難,不過他同時提出答辯:6

(五)帖前一章那些關於保羅初到帖城的「新鮮的回憶」不符合較遲的寫作日期。──不過,腓立比書四章十五節何嘗不是新鮮回憶,但腓立比書顯然不是寫於第二次宣教旅程上的。而且,「暫時」(帖前二17;參林後七8;加二5;門15;約五35)並無表示事實是多久。

(六)西拉和提摩太於帖前的卷首與保羅聯名出現,他們二人是保羅第二次宣教旅程的伙伴,但西拉在使徒行傳十八章五節後便不再出現,換言之,路加在報導第三次旅程時並無提及西拉。──不過,這並不表示西拉已去世或放棄了宣教士的工作(參彼前五12),他可能在保羅的宣教事工上仍佔一席位。

(七)保羅不大可能後來再到雅典。──不過,來往以弗所與亞該亞之間的船必須經過雅典,且必常在該處泊岸;保羅寫哥林多前書和後書之間曾從以弗所往哥林多(即所謂的「痛苦之訪問」:參林後二1,十二14,十三1-2),他在途中經過雅典,帖前三章一節反映的就是這個情況。根據帖前三章一至五節,保羅差提摩太往帖城,是因他恐怕那些臨到他(保羅)身上的患難會引致帖人背道,那些患難包括他的使徒權柄遭受攻擊;同樣的攻擊正是引致保羅那次「痛苦之訪問」的原因。

最後,(八)這位學者認為以下的事實證明帖前是寫於第三次旅程的:保羅打發提摩太往帖城時,已聽到信徒正遭受患難(帖前三2-3),而且一章七至九節顯示,保羅不斷從不同的人獲得關於帖人的報告。這種情形不可能在他離開帖城及初次訪哥林多之間發生。7

上述用來支持帖前寫於保羅第三次宣教旅程的論據,其實缺乏說服力,玆逐點依次回應如下:8(一)使徒行傳和帖前是彼此獨立的作品,兩者對有關事件所提供的資料都不完全,但並不互相矛盾,事實上可拼合為一幅完整的圖畫,如本節首段所作的。(二)我們不確知保羅在雅典逗留了多久,但即使只是數星期,保羅在此期間多次設法回帖城去,並非不可能的事。我們也無從知道「撒但阻擋了我們」是甚麼意思,因此不能說這句話在第二次旅程時是不可理解的;相反的,若帖前是保羅離開帖城數年後才寫的,我們便要假定,在此期間一連串回帖城的機會都一一因撒但的攔阻而落空了。(三)這些事並不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發生,尤其因為所引的兩句話都可能有誇張的成份(參該二節註釋)。(四)兩三個月內有兩三個人去世是非常可能的事;況且,即使只有一個人去世,也會引起帖前四章所反映的那個問題。(五)那些生動的憶述不但新鮮,而且在帖前首二章佔了大部份的篇幅,因此較可能反映事發後不久的時間,過於很久之後。二章十七節的「暫時」在原文跟另外那四節所用的略為不同,特別強調那是很短的時間(見二17註釋)。(六)此點完全沒有說服力。就證據所及,西拉並沒有在保羅的第三次旅程中出現,卻肯定在第二次旅程上與保羅同工。拒絕肯定的證據,反而推測西拉可能曾於第三次旅程中跟保羅會合,是不穩妥的辯證法。(七)此點第一部份跟上一點有同樣的困難。將帖前三章「我們」的患難(34節)看為臨到保羅身上、對他的使徒權柄的攻擊,不是最自然的解釋;不這樣解釋,便沒有理由將本段跟保羅「痛苦之哥林多訪問」拉上關係。(八)帖前三章二至三節沒有明說保羅已聽到帖人受患難的消息;第三節所說的患難包括保羅和帖人在帖城一同經歷的患難(見該處註釋),因此不是保羅離開帖城後才發生的事,也不是甚麼新消息。由於帖城和保羅寫信時的所在地哥林多都是人口稠密、交通方便的城巿,帖前一章七至九節所反映的情形是不難理解的(見註釋)。

基於上述的討論,我們可以重申我們肯定的結論:帖撒羅尼迦前書是保羅第二次宣教旅程中在哥林多寫的。9

 

1 For the Gallio inscription at Delphi, see Barrett, New Testament Background 48-49. Cf. Rigaux, Letters 69-71.

2 Cf.; e.g. Harrison, Introduction 264(A.D. 50); Morris II 26; Robinson, Redating 53(early 50); Bruce xxxv, cf. xxi(late 50); Guthrie, Introduction 566-567(early 51).

3 Bruce xxxv; cf. B. Schwank, as reported in NTA§16(1971-72)-642.

4 Cf. Fung, Galatians 9-28; 馮:「真理」 125-150

5 Schmithals, Paul 183-186, With reference to W. Michaelis.

6 Schmithals, Paul 186-189. 關於下面第(七)點對三3-4「患難」一詞的解釋,詳見同書177-179

7 同上,190-191J.C. Hurd(IDBS 900b)也是認為帖前的內證表示,保羅寫信時與建立教會時相隔已有數年。

8 Cf. Marshall 21-22; Best 10-11; Ku/mmel, Introduction 257-260.

9 另一說謂帖前寫於主前46年,但此說也是不能成立;詳參Best 11-13.

 

陸 帖撒羅尼迦前書的完整性

上文第肆、伍兩節(寫作的原因和目的、地點和時間)的討論,都是基於帖撒羅尼迦前書為一封完整的書信此一假設。此假設受到少部份學者質疑,他們的理論大致上可分為三種,玆分別討論如下:

一、有釋經者認為信上有一兩段是保羅之後有人加上去的,有關的經文是二章十三至十六節和五章一至十一節。關於二章那段,請參該段註釋引言。關於五章那段,此說最主要的論據是認為該段跟四章十三至十八節在內容方面有互相抵觸之處:後一段(五章)所處理的問題,是有人面對主的再來懷凓一種錯誤的安全感,這跟前一段(四章)所反映的恐懼大不相同;在前一段,讀者預期主會很快再來,但在後一段此盼望已告煙沒,其重點不再是在主再來的逼近,而是在於主再來的突然和出乎意料之外;前一段滿了安慰的話,後一段邦是滿了警告的話。因此,此說認為是後一段的作者把該段加在信上,為要改正保羅認為主的再來已逼近眉睫此一看法,並且處理主來的遲延所引起的問題。

細察之下,這些論據缺乏說服力:保羅一面處理有些讀者因已死的信徒(不是因主再來的遲延)而引起的掛慮,另一面強調主的再來是在人想不到的時候,此二者並不互相衝突;後一段所反映的錯誤安全感是屬世人的,而保羅在該段正是要提醒信徒不要像世人那樣;將主再來的逼近和主再來的突然此二者分開,好像後者是較後期的發展似的,這看法是錯誤的;五章十節「叫我們無論醒凓、睡凓」那句話的用意,是要包括四章十三至十八節那些已死的信徒,以及讀者中那些可能在主再來時仍活凓的信徒,不是為要改正讀者可能從四章十五節得到的錯誤印象(即是以為保羅預期自己會活到主的再來。1

二、另一個理論說,帖撒羅尼迦前書含有一連串的額外增添部份(一2-16,三12-8,五23-27,看來還有五14-15);在保羅之後有人把這些資料和取自一封真正的保羅書信的資料合併起來,構成一封分為兩部份的書信,在其中保羅顯為教會的榜樣,教會則被要求過聖潔的生活及持守使徒的傳統。倡此說的學者提出下列的論據:(一)三章十三節和五章二十三節用「來」/「降臨」(原文為同一個字),但按腓立比書一章六節、十節及哥林多前書一章八節的說法類推,帖前這兩節應該用「日子」一字才對。又原文「在……面前」(二19,三13)這個介詞應該用另一個字。2(二)一章九、十節,三章十二、十三節及五章二十三節把救恩描寫為完全屬將來的事,並無提及「已經(成就)」的一面(五1-11則確有提及這一面)。此外,作者沒有稱讀者為「聖徒」;聖靈只是信徒成聖的一種助力,而不是賜給信徒的一份末世性的禮物;動詞「召」字所指的,並不是神使人歸主的那有效的呼召,而只是要人忠心服事祂的呼召。換言之,保羅那「末世性的救恩如今已實現」的觀念不見出現。(三)信上所顯示的、道與信心之間的關係,證實此信跟保羅其他的書信有別:作者所關注的是道在使徒及他所帶領歸主的人身上所產生的果效(讀者效法使徒的行事為人),過於神的拯救行動和恩賜,以及信心的內涵。

此說有下列困難:(一)將帖撒羅尼迦前書割分為不同部份這種做法不能令人信服。既然作者承認保羅書信慣見的「救恩已經實現」的觀念可見於五章一至十一節,那麼他憑甚麼理由斷定,那並無提及此主題的、書信的另一部份便不可能是出自同一位作者的手筆?換言之,作者沒有考慮一個問題,就是一個聖經作者(如保羅)要在多長的篇幅內必須提及他典型的神學題目,才可以使該段經文顯為真正是他的作品?(二)此說假定保羅必須常常用同樣的字彙和方式來表達自己;但他有時用「(再)來」,另一些時候則用「日子」,這有何不可?至於「在……面前」原文那個介詞,亦用於哥林多後書五章十節(同樣於路十二8,廿一36;太廿五32)關於末日之事的討論中,因此絕無理由要求保羅在帖前一定要用另外那個介詞。(三)作者認為救恩在信上被描寫為全屬將來的事,這看法是錯誤的;因為信上滿了「在基督裏」及類似的公式(一1,二14,三8,四116,五\cs161218──關於「在主裏」跟「在基督裏」的分別,可參三8註釋),此公式的部份含意,就是信徒現今已享受在基督裏的救恩。3

三、第三種理論把帖撒羅尼迦前書看為兩封真正的保羅書信被合併起來的結果。根據一位學者的分析,4編者將保羅寫給帖城教會的兩封信合併起來,在編纂的過程中加插了一些額外的資料:甲信(一1-12,二17-4,三11-13)是由提摩太於三章一至五節所提及的那次訪問帶給教會的;乙信(三6-10,四13-11,四9-10a,五23-2628)則是提摩太回到雅典與保羅會合四至六星期後寫的;編者加上的資料包括一段對初信者的話(二13-16),一些來自講章或教義問答的資料(四1-810b-12,五12-22)以及一些連接句(三5,五27)。

作者認為,那些由編者加上的部分含有以下特色,由此可看出它不屬保羅的原信:(一)它欠缺具體的細節,即是沒有特別提及讀者的處境;(二)就其格式而論,它顯示一種平行結構,這提示它的來源是教義問答或勸勉資料;(三)這些額外加添的部分呈現看與真正的保羅書信部份互相衝突的情形,例如:四章一節及下文告訴讀者要有好的行為舉止,但一章七節已說過讀者有美好的行為。可是,(一)其他的保羅書信裏面一些勸勉性的話同樣欠缺具體的細節,例如羅馬書十二章九節及下文和腓立比書四章八節、九節。(二)作者誇大了帖前的勸勉部份的平行結構。(三)作者認為是編者加上的那些部份,其實滿了保羅書信中常見的觀念和詞藻。(四)作者所謂的衝突情形是不難解釋的(見有關經文的註釋)。因此,作者認為是加插的部份較可能是保羅原著的一部份,此點已足以使人對作者的整個理論產生懷疑。不但如此,這理論還有下列困難:(一)此說要把三章二節「打發」一字的原文看為信札式的過去時式(意即「我如今打發」),這是不正確的(見該處註釋)。(二)三章五節突然用單數第一人稱,但第四和第六節都是用複數的第一人稱;編者若刻意要把第四節和第六節連起來,是不會犯這樣的錯誤的。(三)單是三章十一至十三節並不適宜作保羅書信的結語,該結語部份通常含有個人雜項或勸勉的話或問安語,或三者兼而有之(參五25-28註釋引言註1)。(四)此說不必要地把事情弄得非常複雜。基於這些因素,此說完全不獲學者支持,儘管此說的兩個論點──帖撒羅尼迦前書含有保羅之後的編者加進去的資料(參上文第二種理論),帖前是由兩封保羅的書信合併而成的(見下文)──分別為別的學者加以發揚。5

第三種理論的另一個例子,6將帖撒羅尼迦前後書看為由四封保羅的書信合併而成,這四封信的內容及先後次序如下:

A 帖後一1-12,三6-16

B 帖前一1-12,四2-28

C 帖後二13-14,二1-12,二15-35),三17-18

D 帖前二13-1

A信是保羅聽到帖城的教會正受到異端攪擾的消息後寫的,他要讀者防避那些傳異端的諾斯底狂熱者。B信是他進一步的嘗試,要幫助他們抵擋異端的影響力;在其中他首次明明的為他的使徒職事辯護,並針對傳異端者的教訓和行事對讀者提出警告和教導。C信是他知道有人濫用他的信(大概是B信:五5及下文)或用了冒他名的信來散播主的日子已經來到的信息後所作的回應。D信是保羅於提摩太訪問帖城的教會、把好消息帶回來之後寫的。

此理論關於帖撒羅尼迦後書的部份,將會在後書註釋的導論中討論。我們目前所關注的,只是作者將前書劃分為二的做法。作者認為:(一)保羅書信的結束禱告之前,通常有關於個人的事項,此項可見於三章一至十節。三章十一至十三節的禱告,要加上四章一節(或一至二節)的簡短勸勉,才與其他真正的保羅書信(按作者重新構造的)結語部份的結構相符。(二)保羅的書信一般都以感恩開始,但帖前的感恩部份比任何其他書信的感恩都佔更長的篇幅;二章十三節及下文實質上重複了一章二節及下文的主題,按理應在一封保羅書信的開端出現,而不是在信首之後才出現。(三)四章二節(或三節)比二章十三節跟二章十二節銜接得較令人滿意。(四)故此,二章十三節至四章一節(或二節)構成一封獨立的信,是寫於提摩太回來之後,帖前的其餘部份則為較早時寫的。7

 

此說把帖前分為兩封信,其中一封(D信)被放在另一封(B信)之內,這比第三種理論的第一個例子及第二種理論那樣把帖前的資料複雜地互相交織的做法簡單和可能得多。然而此說同樣不能成立,理由如下:(一)作者認為三章十一節至四章一節含有一封保羅書信結束部份的要素,但其實並無一種所有的保羅書信都採用的固定格式;三章十一至十三節的禱告不一定是書信將要結束的標誌,而且在保羅書信的結語部份中,從沒有勸勉話隨凓禱告或頌讚的例子(參五25-28註釋引言註1)。(二)二章十三節不必視為引介了信首的感恩,而且二章十三至十六節是緊連於其上文的(參二13註釋)。上述兩點的總意就是,此說的真正基礎其實非常脆弱。此外,此說還有兩點困難:(三)若B信是一封完整的信,那麼編者便必曾將D信的引言及祝福刪去。而既然二章十三節的「為此我們也」等字不能看為一句引介性的話,作者便要把它解釋為「編者經手的插入語」。8但編者為甚麼要這樣做,是個費解的問題。(四)更為重要的,編者這樣把兩封信合併為一,其動機何在?這問題完全沒有獲得令人滿意的答案。9

總而言之,本節所討論的三種理論都缺乏說服力。正確的釋經原則就是把帖撒羅尼迦前書看為一封完整的信來解釋它;我們若能按此假設成功地解釋此信,那就是此信的完整性確定的證據。10這也就是本註釋書所採的立場和凓手法。11

 

1 Cf. Marshall 12-13, in Criticism of G. Friedrich(on whose theory, in greater detail, see also Collins 110-113); cf. esp. Plevnik, '1 Thessa 5, 1-11'72-74; also Collins, 'Tradition'342; Kreitzer, Jesus and God 182-183.

2 應該用eno{pion,而非經文所用的emprosthen.

3 Cf. Marshall 13-14, in criticism of C. Demke(for whose theory, in greater detail, see also Collins 106-109).

4 Cf. K.-G. Eckart, as reported in NTA §6(1961-62)-230 and cited(in greater detaiI)in Collins 101-102, 114-116.

5 本段資料主要取自Best 29-30; Schmithals, Paul 127-129; Marshall 14-15; Ku/mmel, Introduction 260(cf. Collins 116-117). 亦參四9-12註釋末段

6 Schmithals, Paul 123-218, esp. 212-214(cf. Collins 118-124).

7 Schmithals, Paul 129-135(cf. Best 31-32).

8 Schmithals, Paul 133-134.

9 本段資料主要取自Marshall 16-17; Ku/mmelIntroduction 261-262. Cf. Best 32-35(in greater detail).

10 Cf. Collins 124-135(esp. 124-125135); Marshall 16; Best 35.

11 對於帖撒羅尼迦前書於1956-1983年間在學者中所引起的種種問題和討論,Collins 3-75提供了一全面性的綜合報導。

──《天道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