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使徒行傳第十章

 

使徒行傳10:1-23

我們現在要開始研討一個奇妙的「包含」運動。福音的大門向外邦人敞開了,第一個外邦的代表進入了教會。

我們無法確定,自從五旬節以來,這八年間是否曾有外邦人歸向基督。很可能有些人已被帶到主面前,接受基督為主。但這裏記載的特殊事件,非常引人注意,激起爭論,最後導致使徒和教會認識到基督事工更寬廣的意義。

為了明白哥尼流信主這件事的奇妙,我們必須先弄清楚幾件事。基督徒運動很明顯是希伯來人的運動。基督自己在肉身上是希伯來人。祂所揀選的門徒都是希伯來人。祂也是在希伯來人中間作工。確實,有幾個場合,祂所說的話有很明確的希伯來人的色彩。祂曾對一個渴慕的人說,「不好拿兒女的餅,去給狗喫。」祂的事工中有幾次例外事件,是具有豫言性質的;例如前面引用的那句話就是例外,因為祂雖然說祂的事工主要是針對希伯來人的,但祂卻承認那個外邦人的渴慕是蒙福的。祂知道神對希伯來人的計劃是要用他們去接觸其他種族的人,帶給他們祝福,因此祂的整個事工都與此互相配合。為了瞭解早代教會信徒的偏見,我們必須記住,基督教是從猶太教產生出來的,是由希伯來主義發展而來;早代的門徒都聽到耶穌說神是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祂清楚告訴他們,祂來不是要毀掉律法,乃是要成全它。祂又強調,律法的一點一劃絕不會廢去,直到一切都成就的那日。

在五旬節的激發下,教會的增長幾乎全然是限於希伯來人的。也許有一些例外,分散的門徒在各處傳講基督,有些外邦人聽見並接受了。但大體說來,這個運動還是屬於希伯來人的。留在耶路撒冷的門徒仍繼續照希伯來人的方式敬拜。他們仍然聚集在聖殿的庭院中。彼得即使身在約帕,仍遵行希伯來人禱告的習慣。他在正午上樓禱告,那正是希伯來人日中的禱告時刻。即使住在該撒利亞的哥尼流,也採用了希伯來人的方法,在申初禱告,那是希伯來人的另一個禱告時刻。

然而,他們開始逐漸認識這個更寬廣的發展。他們接納撒瑪利亞的信徒,即是一里程碑。當腓利在撒瑪利亞傳道時,耶路撒冷的使徒聽見撒瑪利亞人悔改相信的消息,他們雖感驚訝,但他們認出這是神的作為。

另外,在埃提阿伯太監的例子裏,他們也接納了一個外邦人,因為毫無疑問的,那位太監是改信猶太教的。而神所揀選向外邦人傳福音的使徒已經被得著,在亞拉伯度過一段安靜歲月,回到耶路撒冷,接續司提反的事工,向說希利尼話的猶太人傳講基督,並受逼迫,此刻正停留在大數。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完全與希伯來主義無關的外邦人,在使徒的贊同下加入教會。因此哥尼流的加入,震撼了教會的中心,威脅到教會,可能因此導致教會分裂為二。這是一連串長期分爭的開始,保羅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為他的使徒職分和他更廣大的服事而奮鬥。

本講所探討的只是屬於豫備性質,說到兩個異象,以及哥尼流與彼得的會面。我們不打算在本講中討論彼得所見的異象之意義,因為彼得在硝皮匠西門家裏時,還未能充分明白這意義。他一直到了哥尼流家,纔頓然領悟。我們將研究這兩個異象;這兩個人,和所產生的兩個結果。

經文本身沒有明確指出哥尼流是否是一個道道地地的改信猶太教者。改信猶太教的人有兩種,一是真正的改信者,一是「站在門口」的改信者,其間分野甚大。完全改信猶太教的人,是完全順服它一切的儀式律例,並受割禮,因此也享有立約之民的一切權利。哥尼流並不是這一類的人。也很可能只是站在門口的改信者,這一類的人仍被希伯來人視為外邦人,是約外之民,不能享受權利,因為他們沒有遵守一切儀式律例,所以即使他們同情希伯來人宗教的主要理想和一神論的哲學,但仍被視為約外之民。我們知道哥尼流是羅馬的軍人,也可能是貴族,也可能是平民;羅馬有一個貴族家庭叫哥尼流,另外也有一個奴隸家族叫哥尼流,因為有一個君王曾釋放這奴隸家族,並且以自己的名字賜給他們。此處的哥尼流不是屬於貴族,就是屬於另一個平民家族,我們沒有資料可循。

他的宗教引起我們的興趣。他是一個百夫長,服役於羅馬在那個地區的勢力代表──希律亞基帕王──麾下。他的軍隊駐在該撒利亞,其主要職責是在暴亂發生時實行鎮壓;那也是羅馬龐大的警察勢力之一部分。他隸屬於義大利營,那營是由從羅馬來的士兵所組成,完全不受猶太教的影響。

哥尼流也是一個有信心的人,他對獨一真神的信心表現在他的生活裏。他是一個道道地地的虔誠人。他對神的信心表現在施捨上,因為他常常賙濟百姓。他的信心也表現在禱告上,因他常常禱告神。這一個人,是在古代制度之外的,很可能早年未受任何希伯來制度的影響;他是一個羅馬人,百夫長,充滿羅馬的觀念和治理的理想;他又是一個相信神的人,他的信心表現在虔誠的生活、多多賙濟人、常常禱告上。另外,他的全家都受他的虔誠影響,而敬畏神。不久我們將在經文中看見,天使向他顯現之後,他「叫了兩個家人,和常伺候他的一個虔誠兵來」。那些在他下面的人,也和他一樣有信心。我們看到的畫面是,一個小家庭,由一個希伯來主義之外的虔誠人所管理。

哥尼流說明了約翰在他的福音書一章裏所論到的真理,「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他與保羅在羅馬書裏所譴責的外邦人正好相反。保羅說那些外邦人選擇不義,棄絕真理,不順服所領受的光;雖然他們可以從受造之物看見神和祂的智慧,他們卻不跟從那光,不敬拜造物者,反而敬拜受造物,為自己雕刻偶像。這就是外邦人的罪。但這裏有一個人,與保羅的描述恰恰相反,他領受那光,並住在光裏。他跟從那光,順服那光,並敬拜惟一的真神。

但他尚未進入完全的光和生命裏。他仍需要基督,需要屬靈的裝備。那正是關鍵之處。這個故事最特出之處,在於哥尼流成為基督徒以前的美德。耶穌說,「你們必須重生。」祂這話不是對一個罪大惡極的人說,而是對一個德高望重、虔誠守猶太教儀式的人說的;同樣的,這第一個被接納加入教會的外邦人,是一個義人,但與福音隔絕。在聖靈的意思裏,或早代的使徒和信徒心中,哥尼流尚未完全。如果沒有基督,沒有福音,他也從未聽過信息,那麼他可以憑所受的亮光受審判,他已經順服那光。但他需要更充分的光,他從前的順服那光使天使前去對他說,你的禱告和睭濟達到神面前已蒙記念。現在差人往約帕,請一個稱呼彼得的西門來。他會指示你當作的事,並將更廣大的生命之門在你面前敞開。

讓我們回到約帕,看看另一個人彼得。他很可能也是保羅所謂的「希伯來人生的希伯來人」,有純粹的希伯來血統。他裏面仍有舊時代的偏見。他已經看到更寬廣的事;在五旬節聖靈的光照下,他向眾人解釋聖靈降臨的事實,「這正是先知約珥所說的。」他宣告聖靈要澆灌「凡有血氣的」。他當時是否全然瞭解自己所說「凡有血氣的」這句話之含義?很可能他並不明白。前面我們已討論過,他到硝皮匠西門家裏,與他同住。顯然他已經打破了一些偏見。彼得若未認識基督,未受聖靈的洗,他可能不會與硝皮匠同住。猶太人極端歧視硝皮匠這行業,如果一個女孩子不知道訂婚的對象是硝皮匠,她發現之後,可以據此而解除婚約。硝皮匠的房子必須建在城外一段相當距離的地方。彼得已打破此偏見,與硝皮匠同住。但他心裏仍然存著其它的偏見。他仍然認為希伯來思想是神聖無比的,所以從外邦世界進來的人都必須遵守它的儀式。他和他的同工必須發現一個事實,就是舊有的制度已經被掃除了,如今人不需要儀式,條文,和希伯來的律法,就可以直接與基督相聯合,建立永遠的關係。

接著來看臨到這兩個人的異象。對哥尼流而言,這是一個公開的異象,是一次確定的、實際的拜訪。最重要的不是天使的來訪,而是天使所說的話。天使帶給哥尼流的信息,首先是承認他以前所作的。「你的禱告和你的賙濟,達到神面前已蒙記念了。」這話顯明了稍後彼得所說的真理,「神是不偏待人。」天使向一個未受割禮的外邦人顯現,這個外邦人肉身上說是在諸約之外,與希伯來的一切權利無分。這不單單對彼得,也是對所有人的教訓。天使說的話沒有一句責備,也未譴責他的罪,只是承認一個事實:他忠於所領受的亮光。「你的禱告和你的賙濟,達到神面前已蒙記念了。」

天使除了承認之外,又帶來指示。「你當打發人往約帕去,請那稱呼彼得的西門來,他住在海邊一個硝皮匠西門家裏,房子在海邊上。」從天使的話,找們可以知道哥尼流如何禱告。哥尼流顯然非常焦急,困惑。他可能正在猶疑不定,不知道是否應該成為改信者,加入這個宗教;因他已發現希伯來的神是大有能力的神。可能他也受到腓利佈道的影響,因為腓利曾在撒瑪利亞,猶大一帶有奇妙的事工。他可能正思索,他是否能夠不經過猶太教而直接與腓利所宣講的基督交通。他心中可能正面對著當時教會所爭論的這些問題。就在這種情形下,天使來了,看出他的誠懇和疑問,於是指示他當行的路。

再回到約帕,那是一個全然不同的異象,不再是客觀的,而是主觀的異象。彼得在正午禱告的時刻,上房頂去禱告。他覺得餓了,這時他開始魂遊象外,意思是陷入一種恍惚的精神狀態。在這種情形下,他看見異象。有一物降下,好像一塊大布,裏面充滿各種動物。這景象是希伯來人所厭惡的。有一個聲音說,「起來,宰了喫。」他回答說,「主阿,這是不可的。」這不是原來的意思,如果直譯可能更傳神:「主阿,萬萬不可!」他就是從前對主說,「主阿,萬不可如此」,以及「你永不可洗我的腳」的同一個人。主阿!絕對不可!我絕不喫任何俗物和不潔淨的物。然後有聲音說,「神所潔淨的,你不可當作俗物。」這聲音不是說,「神所潔淨的,你不可稱作俗物。」「當作俗物」則含義更強烈。意思是,神已經潔淨這一切了,把那些腐壞希伯來宗教的繁文縟節永遠丟棄吧!如果神潔淨了,我們就不要再將這些動物當作是不潔淨的、敗壞的。

也許我們要問,是否神關於食物的禁令已經廢止?答案是,那些禁食某些動物的命令已經廢除;但與健康有關的律法仍然存在。然而,我們必須記得,有關健康的律法各地不一樣。希伯來人關於健康的律法是基督教的律法,就是身體是神的產業,必須保養顧惜,一切傷害身體的東西都不可喫、喝,以免身體不能成為聖靈的器皿。斷然劃分何物潔淨何物不潔的命令已經廢止了,但有關健康的律法仍舊存在。這正是使彼得訝異之處。他再也無權說它們是不潔的,因為它們已得了潔淨。宗教歷史已有了重大的變動,一切有關宗教的習慣和方法都有了革命性的改變。因此,人不可以再將神已劃入聖潔圈子裏的東西當作是不潔的。

於是,我們看見兩個結果產生了。在該撒利亞,哥尼流叫了兩個家人和一個可靠的士兵來,把這事講給他們聽。他們憑信心順服了;當他們跋涉三十里路(可能中途在外面過一夜)往約帕去時,哥尼流耐心在家裏等候。在約帕,我們看見彼得,以敞開的心思量所發生的事。他心裏正猜疑的時候,聖靈向他說話。這次不是異象,也不是魂遊象外。這是整本使徒行傳最驚人的聲明,揭露了早代信徒和聖靈之間的親密關係。聖靈對這個忠心但有偏見的人說,「有三個人來找你;起來,下去,和他們同往,不要疑惑。」聖靈還沒有解釋那個異象。彼得正要踏上一條陌生的道路,他即將接受新的啟示。他對這異象感到困惑,但答案就在前面。為了使他去發現那答案,聖靈告訴他不要害怕。於是他帶著不解的異象和心中聖靈的聲音下去,對門外的三個人說,「我就是你們所找的人;你們來是為甚麼緣故?」他們告訴他此行的目的,「彼得就請他們進去,住了一宿。」

這是一個偉大的畫面。我們看見一個硝皮匠的家,裏面有硝皮匠自己,使徒,兩個外邦的僕人,一個士兵。那夜他們住在一起。合一的聖靈掃除了障礙,打破了偏見,正在以遠超過這些人所知道的大能工作。今日前往約帕的旅客,仍能看見這幢房子。它仍然矗立在那裏,不遠處有海水澎湃著。我相信那個晚上有天使在看守著這房子,裏面住著受人岐視的硝皮匠,那位大使徒,和三個外邦人。

這個故事的一般價值在,它啟示了神的運動之過程,以及它的細節。每一個細節都是整體的一部分。有兩個人,相距三十里之遠,他們必須被放在一起。為了使他們會面,儘管約帕仍然忙著經商,該撒利亞忙著進出口貨物,但神已經在暗中看顧祂自己的兒女,差遣天使到該撒利亞,又在約帕賜下異象。於是他們被帶在一起。不久之後,這次會面的結果產生了,早代存著偏見的教會認識到,在基督裏既沒有猶太人,也沒有外邦人;基督徒運動容納一切相信基督的人,使他們與祂相交;而在這個運動繼續發展下去之前,一切的驕傲和偏見必須被掃除。

使徒行傳10:23-48

本段經文記載了兩個異象帶來的結果:一個異象是天使公開向哥尼流顯現;另一個異象是彼得在魂遊象外時得到的。

哥尼流的異象是客觀的,毋須解釋,因為這個外邦士兵得的指示非常清楚、明確。這對哥尼流是必要的,好叫他有確定的指示可遵循,並且明白這啟示的結果。另一方面,彼得的異象則是主觀的,需要解釋。此處我們要看到天使訪問哥尼流之後所發生的事,以及彼得所得到有關異象的解釋。

本段經文所記載這兩人的會面細節,具有相互的價值。彼得的來到,以及他所傳的信息,都向哥尼流解釋了天使顯現的原因。至於哥尼流的經歷,則向彼得解釋了異象的意義。當這猶太人使徒來到哥尼流的家,看見所發生的一切,就明白了他在約帕那個樓房所見的異象。我們要先思想這故事,再從其中找出當學的功課。

這故事可分成三部分。首先是詢問。彼得到達哥尼流家時,說,「請問,你們叫我來有甚麼意思呢?」第二部分是傳福音,彼得開始向他們講道,但我們可看見,他並未講完。第三部分是聖靈降在外邦人身上。

由約帕前往該撒利亞的這個小團體一共有十個人,除了彼得,還有三個差來的人──兩個哥尼流的家人和一個士兵以及六個弟兄,都是猶太人的基督徒,是「奉割禮」的。從彼得邀請這些弟兄同往的行動,可以看出彼得心中的焦急,困惑。他已經見了異象;有一絲亮光照到他心中,他知道此次往哥尼流家是一個完全嶄新的運動;所以他帶了六個希伯來人的信徒同去。

哥尼流已經邀請了他的親屬密友在等候他們。彼得一行到達之後,哥尼流就伏在他腳前行禮。「拜他」一詞是翻譯上的錯誤。原來的意思是指依據東方習俗,對客人的一種尊敬行禮。我們若視其為一種禮儀,而不是敬拜,就更能明白彼得拒絕受禮的行動。他看到了一個偉大的真理,「我也是人。」在這句拒絕受禮的話裏,透露了他承認哥尼流也是人。

然後彼得說明他前來的難處。他告訴他們,根據習俗和律法,猶太人不能進外邦人的房子;從這句話,仍可看出他的偏見。他仍然稱自己是猶太人,是耶穌基督的使徒;他尚未完全明白基督教真正的含義,否則他就不會說這番話。哥尼流就將天使向他顯現的事說給彼得聽。

彼得一開始講道就說,「我真看出神是不偏待人;原來各國中,那敬畏主行義的人,都為主所悅納。」接著,他就釋放信息。他首先承認,他所宣講的道是給以色列人的,但括弧中註明:「祂是萬有的主。」他揭露一個事實:他前來,站在一個新而陌生的環境裏,是為了要進一步明白基督教會完整的含義。耶穌基督所傳和平的福音,是給以色列兒女的。但他又加上一句「祂是萬有的主」,證明這亮光正照著他的靈,他即將明白他主的事工之真正意義;不久也要明白教會的責任。

研讀新約有關彼得和其他使徒的記載,我們往往會對一件事實留下深刻印象,就是使徒們常常用奇妙的方式敘述耶穌整個的事工。請留意彼得在這裏所說的。他提到從前施洗約翰的事工,和這位先鋒的信息。然後用人最熟悉的名稱拿撒勒人耶穌,述說主的生平。他宣告祂是神以聖靈和能力所膏的,所以和祂周圍的人不同。然後彼得敘述祂的公開事工,「祂周流四方行善事,醫好凡被魔鬼壓制的人,因為神與祂同在。」接著提到祂的釘十字架,「他們竟把祂掛在木頭上殺了。」立刻他就用復活來照明十字架,這是使徒一向講道的習慣,「第三日神叫祂復活,顯現出來。」再一次,祂是「審判活人死人的主」。祂不僅僅是坐在遙遠地方審判死人的主,祂也是今日的審判官,人要永遠站在祂的臺前。最後,彼得宣告那偉大而恩慈的福音,「凡信祂的人,必因祂的名得蒙赦罪。」

彼得在宣講福音時,很小心的強調:這福音是經過證實的。「有我們作見證。」他兩度這樣表示,證實耶穌的使命是有人可作見證的。他們見證祂的生,祂的死,祂的受膏,祂的服事。又見證祂的復活,因為他們在祂復活後曾與祂同喫同喝。祂又命令他們去傳福音。最後他又說,眾先知也為祂作見證。

然而彼得的講道中途被打斷。神未讓他講完。他正說話的時候,聖靈降在這一群外邦人身上,那正是門徒在五旬節時所領受的同一個靈。受聖靈的證據顯出來了:他們說方言,高聲讚美神;這裏未提及他們是否用不同的語言讚美。使徒行傳2章和哥林多前書都有解釋說方言的恩賜。那也是讚美的恩賜。留意這話:「稱讚神為大。」從約帕來的信徒也和五旬節時在耶路撒冷的希伯來眾人一樣,聽見外邦人的讚美而感到希奇。他們聽見這些人說方言,證明有新的生命進入他們裏面。又看到這些人尚未受洗,也未經使徒按手,就受了聖靈。有些人受聖靈是因為使徒按手在他們頭上。有些人是在受洗之後受聖靈。這裏的例子則與前兩者不同,這正是使徒行傳的價值所在,它不斷揭明一個事實:「風隨著意思吹。」聖靈中斷了使徒的談話,降在聽見的男女身上,因為他們已聽了足夠的信息可以相信基督。於是聖靈降下;那些受過割禮的人聽見他們稱讚神為大,就感到希奇。

這個故事教導我們甚麼功課?可以分成三點。彼得首先說,「神已經指示我,無論甚麼人,都不可看作俗而不潔淨的。」那是第一個價值。然後,「我真看出神是不偏待人;原來各國中那敬畏主行義的人,都為主所悅納。」那是第二個功課。第三個功課是使徒講道被打斷這事實所暗示的含義。

從彼得這句話,「神已經指示我,無論甚麼人,都不可看作俗而不潔淨的」我們發現他所見異象的第一個意義,表示使徒明白了有布縋下,裏面充滿各種走獸,又有聲音命令他起來,宰了喫,這其中的意義。在那一刻,使徒領悟到一個真理:在基督徒的生活中不應有種族的優越感存在,也沒有宗教的優越性。「無論甚麼人,都不可看作俗而不潔淨的。」說這話的是誰?是一個生來就以自己的種族為榮的人;是一個無論走到那裏,內心都以他的國家為傲的人;一個認為自己的種族優於其他種族的人。如今神對他說,這些都要過去了,不再有一個種族比其他種族優越。但說這話的在宗教上原來是希伯來人,此刻是一個基督徒。彼得不單單不再認為他們猶太人的宗教優於哥尼流的宗教,他也明白作為一個基督徒,他沒有權利稱任何人是俗物或不潔淨的。

教會究竟明白這個事實有多少?我們在這方面學了多少功課?我們的信仰是否讓我們知道自己的種族並不優於其他的種族?我們還是認為神的選民就是我們這種族?種族的優越感常常妨礙了宣教事工或教會的工作。沒有一個種族是優於其他種族的,也沒有一個種族比其他種族低劣。

除此之外,更讓人驚訝的是,任何牧師或教師都不可以將任何人當作俗物或不潔淨的。他不可以因任何人的宗教信仰與他不同而輕視他們。我們試著直譯這句話,「神已經指示我,無論甚麼人,都不可看作是普通的,未得潔淨的。」我們會認為外邦人是普通的黏土,我們則是屬靈的貴重器皿。歷代以來希伯來人就如此說;現今的基督徒也常常這麼說。那些教會以外的人是普通人,沒有納入聖潔的圈子,無權享受一切利益。彼得說,神已指示他,不可將任何人看作是普通人,是圈外之人。

我們如何糾正這種將外邦人看作是普通人的觀念呢?必須先發現一個事實,就是任何人在神的眼中,因著某種奇妙的原因,都有他的地位。讓我們再回到那個異象。有一塊布縋下來,裏面裝有各種走獸。有聲音命令彼得將它們宰了喫,彼得說,「主阿,這是不可的,凡俗物和不潔淨的物,我從來沒有喫過。」回答是,「神所潔淨的,你不可當作俗物。」這句話指出一個事實:藉著某種過程,那不潔淨的已經被洗淨了。在神恩典的奧祕制度裏,藉著基督的十字架,整個人類都已被贖回。但人類並未得救。新約清楚劃分了救恩和贖回的區別。救恩必須根據信心的行動,贖回則不需要。救贖與信心無關。每一個人的額上都有了十字架的印記;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有奧祕的贖祭之印記──哪是神的祭,在加略山顯明出來。彼得這時明白了,世界各地的人都已被贖回,一切種族的優越已被抹除,因此世界上不再有普通人,就是俗人。

這是基督徒的觀念。保羅也宣告同樣的真理,他說,「並不分猶太人,希利尼人,自主的,為奴的,或男或女,因為你們在基督裏都成為一了。」在這偉大的經文另一邊,我們可以放上猶太人法典他勒目(Talmud)裏的禱告詞作對比,或許保羅從前也如此禱告:「神阿,我感謝你,因為我不是外邦人,不是奴隸,也不是女人。」在神的眼中,人類已站在被贖回的立場。如果我們在神的教會裏仍存著種族的偏見,或者向世人流露優越感,以為神只顯念蒙揀選的內圈人,而完全不顧念廣大的群眾,我們就違反了這段經文所教導我們的第一個原則。

第二個功課不過是在演繹第一個功課的真理。彼得說,「我真看出,」「真看出」一詞是指清楚的明白。保羅在大馬色路上被主得著時,他也曾使用這一詞對主說話。此處是指心靈的領域,顯示一種突然的領悟。他得到一個新的、更大的領悟,有新的亮光照在他身上。「我真看出神是不偏待人。」熟悉希臘文新約聖經的人會記得,「偏待人」這個詞,有很特殊的意義。彼得明白了神的態度,他說,「我真看出神是不看人臉面的。」想想看,這是一個猶太人說的話;猶太人一直以為他們的臉就是神選民的記號。如今他說,神是不看人臉面的。

「原來各國中,那敬畏主行義的人,都為主所悅納。」「悅納」一詞比「不偏待」更強烈,暗示一種更親密的關係;任何地方的人只要行在光中,敬畏主行義,就能與神建立親密的關係。使徒的意思不是說,人蒙悅納是根據他的道德。神潔淨人,悅納人,是根據神的愛,藉著十字架而完成。沒有人是因為他瞭解了救贖的真理而得救。他得救乃是因為他敬畏神,行義。哦!到了最終的那日,我們將看到那些行在光中、被神悅納的人,不是因著他們的道德,而是因十字架無限的價值,以及他們忠於所領受的光。外邦人的罪不是因他們不相信從未聽到過的事,而是他們拒絕所知道的真理,行走在不義中。

最後,彼得在11章,向耶路撒冷信徒敘述他去哥尼流家的經過時說,「我一開講,聖靈便降在他們身上」15節)。我們可以想像當時彼得不得不中斷他的講道。但那仍然是一篇完整的講道,因為它充分說到了基督:在方法上,那是完整的。他是順服聖靈的指示前去的,聖靈對他說,「和他們同往,不要疑惑。」彼得在他的生命裏知道他所講的大有能力。這篇講道有聖靈的同在,到了適當的時刻,當這個被聖靈充滿的人將基督的事向眾人陳明時,大功就告成了。

讀了這篇講道,和它如何被打斷,以及聖靈如何突然降在聽見的人身上,會使我們感到受責備。我們勞苦工作,拚命想使別人明白福音。我們不斷認為,我們的責任不單單是傳講基督,並且要為基督辯證、解釋。我們為聖靈留下極少的空間去工作。單單為基督事奉,是偉大而神聖的事工。當我們這樣作的時候,聖靈自己會接續我們的信息,降臨在眾人身上,並接續那使人的生命得到完全的工作。──《摩根解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