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使徒行傳第十六章

 

第十六章

{\Section:TopicID=399}一 新同工提摩太 十六15

{\Section:TopicID=400}十六12

  又到路司得,在那裏有一個門徒,名叫提摩太,是信主之猶太婦人的兒子,他父親是希利尼人 由於這一段的報導,我們知道在特庇和路司得,甚至在以哥念都有了教會。保羅當初不僅是傳道而已,他也一定同時訓練了一些人來主持教會。使他走後,信徒不至於因無牧者而分散。這是保羅從安提阿教會的風氣,「教導」人學習主道而來的。

  提摩太的父親是卡利尼人Hellenist),這個字的意思不一定指他是真正的希臘人,當時說希臘語的外邦人,有時就稱之為希利尼人。保羅第二次再到達加拉太時,提摩太的為人和作事得到路司得(講呂高尼話)和以哥念(講弗呂家話)弟兄的稱讚。這時的提摩太可能是這兩個地方教會的傳道人。他也許是保羅第一次旅行傳道時就信了主的少年。但保羅第二次再來這地方時,他已長大成人,並且能夠在教會工作。

{\Section:TopicID=401}十六3

  保羅……只因那些地方的猶太人,都知道他(提摩太)父親是希利尼人,就給他行了割禮 保羅替提摩太行割禮的記載。這件事引起了許多學者的爭論。贊成這件事為歷史的真實性的學者,認為保羅這樣作的原因是為了傳道的方便,讓提摩太的傳道容易被猶太人接受,因為大家知道他的父親是外邦人。況且保羅曾經說過,向猶太人他就作猶太人,跟外邦人在一起,他就作外邦人,為要多得人(林前九1921)。然而在加拉太書,保羅斬釘截鐵地表示:他自己所拆毀的,決不再建造(加二18)。他說,如果人跟上帝和好是憑藉律法而不是恩典,基督就是徒然死了(加二21)。因此同他一起上耶路撒冷去參加會議的提多,他也沒有要求他行割禮(加二3)。加拉太書是寄給以哥念、路司得、特庇一帶信徒看的。他在書中那麼激烈地反對守律法和行割禮,「我保羅告訴你們,若受割禮,基督就與你們無益了」(加五2);難道當他到路司得時會破例為提摩太行割禮,而一反他一貫的主張?

  較適當的解釋應是這樣的:(1)使徒行傳經過多方面的研究結果,發現作者並不是以歷史為主題而寫作的,作者最感興趣的是神學,尤其是教會的宣教。(2)行傳中的保羅與保羅自己著作中的保羅並不盡相同。行傳中的保羅謹守律法,書信中的保羅重視上帝的恩典。(3)行傳極力地說明外邦傳道是因為猶太人棄絕了福音,像保羅那樣謹守律法的基督徒,也被猶太人棄絕。因為猶太人不要福音,所以他就開始向外邦人傳道。(4)為提摩太行割禮只是表明保羅是守律法的基督徒,保羅自己過猶太人的生活,但他不要求外邦人如此行。

{\Section:TopicID=402}十六45

  他們經過各城,把……使徒和長老所定的條規,交給門徒遵守……眾教會信心越發堅固,人數天天加增 依照這一段的說法,保羅好像是帶西拉來宣讀耶路撒冷的信。信裏的規條對外邦的猶太基督徒來說,可能是件好消息。因為當時的教會還是以外邦猶太人為主,他們都會樂意接受。有了這些規則,住在外邦的猶太人一方面可作基督徒,另一方面可以過自己的猶太人生活,不會和當地的會堂衝突。因此,加入教會的猶太人日見增多。

二 到馬其頓去傳道 十六6~十七15

{\Section:TopicID=404}A 馬其頓的呼聲 十六610

  這又是一段很關鍵性的經節,也是一段引起許多問題的經節。它的關鍵性是因為從此以後福音傳到歐洲的馬其頓,又由馬其頓傳到亞該亞就是當時的文化中心雅典。這一段的重要性,是因為當中有個「我們」的語句出現,很可能是作者與保羅同行的資料。引起問題的地方是,為何聖靈或耶穌的靈不許他們在亞細亞傳道?保羅的傳道是不是毫無自己選擇的餘地?是否要完全由上帝的指揮?或是所謂的「聖靈既然禁止」只是一件信仰上的語言,表示那條路行不通的意思而已?保羅根據甚麼標準知道某些事是聖靈許可的,某些事是聖靈不許可的?是異象的指示呢?或是在這條路上一切事都不順利呢?還是時常生病呢?如果這些問題是肯定的話,人是否可以根據異象,工作進展的順利與否,或是身體的健康與否,來斷定哪些是出於聖靈的意思,哪些不是?我們是否可以說凡是進行順利的都是出於聖靈?凡是不順利的工作都違反聖靈?

{\Section:TopicID=405}十六68

  聖靈既然禁止他們在亞西亞講道,他們就經過弗呂家加拉太一帶地方。到了每西亞的邊界……耶穌的靈不許,他們就……下到特羅亞去 保羅取道經過弗呂家和加拉太地區,就是因為弗呂家和加拉太是相鄰的地區。這一句話的希臘文也可讀為「取道弗呂家人居住區的加拉太」。因為弗呂家並不是一個省份,它是亞細亞省與加拉太省當中一群弗呂家人居住的地方。這一帶是高地,人口稀少。保羅和西拉不知道是否有到達北加拉太的安該拉。很可能這些地方都沒有猶太人的會堂。保羅傳道的習慣都是重點式的在大城市建立教會。也許因為這個緣故,所以耶穌的靈不准許他花費太多時間在這偏僻的地方。但保羅最低限度已到過接近北加拉太的弗呂家人居住的地區。

  由於聖靈不准許,他們就向西走了很遠的路到每西亞,然後想回東北力的庇推尼省。這個地區也是和北加拉太一樣,人口稀少。因為耶穌的靈禁止,所以沒有成行(這時他們大概在亞細亞省的中北方)。因為已經到過南方以哥念等地區傳道,東北方和北方(北加拉太和庇推尼)聖靈或耶穌的靈都不准許,所以唯一可走的路就是西方。因此,他們就繞過每西亞到了海港特羅亞

  也許因為保羅在亞細亞省的中北方有許多方向可以選擇,我們不知道為甚麼原因保羅選了往特羅亞方向的路。是不是為了要解釋保羅作了這樣的選擇,作者才說到別的路上去都沒有得到聖靈的允許?讀這經文時,我們的印像中似乎保羅一直在趕路往特羅亞去。其實,從中亞細亞到特羅亞的路上有好幾個大城市。例如推雅推拉、別加摩,這些地方都設有教會。啟示錄提過這些地方。所以很雖說保羅往特羅亞的路上是馬不停蹄的。相反的,這條路上也許耽擱了好幾年才到達,因為他沿途一路傳道,設立教會。

  特羅亞是每西亞一帶到馬其頓去必經之港口,在愛琴海東北岸。全名是亞歷山大特羅亞,後來簡稱為特羅亞。這個地方也是保羅傳道的重點。第三次旅行傳道時,保羅曾在這裏停留一下子(林後二1213)。第三次傳道回程時,又再到此地逗留(徒二十112)。在監獄裏保羅曾吩咐提摩太把他留在特羅亞迦布家裏的外人和書卷帶去給他(提後四13)。

{\Section:TopicID=406}十六910

  在夜間有異象現與保羅。有一個馬其頓人,站凓求他說,請你……來幫助我們……既看見這異象,我們隨即想要往馬其頓去,以為上帝召我們 保羅第二次旅行傳道時,原計劃去加拉太,或亞細亞,但他突然想往特羅亞;許多人推測,也許是因為途中遇到了一位馬其頓人(歐洲人),作他的同伴。這位歐洲人有意回鄉,他的故鄉可能是腓立比。保羅與他同行至特羅亞,在路上他曾聽過這位歐洲人敘述有關馬其頓的事。因此,他才會有異象中聽見馬其頓人的邀請。這位與保羅同行的同伴,許多人推測是醫生路加(西四14)。他與保羅相遇後,不但能在信仰的認識上互相溝通,也許他對保羅的身體大有幫助,因為保羅不是很健康的人(林後十二7)。也有人推測,像保羅這麼樣的偉人來到特羅亞,以英雄亞歷山大為名的地方,自然而然地會激起他的雄心壯志。使他想要從亞洲的要塞特羅亞,以福音征服馬其頓,作一個歷史性的壯舉。從前亞歷山大以武力從歐洲跨越亞洲;現在他要以福音,從亞洲跨越歐洲。無論從哪方面引起的異象,我們都無法追查。但保羅卻從異象中查覺了上帝的旨意而服從之。

  在本章十節以前,使徒行傳都以「他們」稱保羅和他的同伴。從本節起至廿八章,凡有水路的旅行,都有「我們」的文字出現。因為「我們」的字都出現在由下船開始,到上陸就結束。因此,又可以推測這資料是來自一些水陸航行的日記。「我們」是不是代表行傳的作者與保羅同行?所有「我們」的資料並不符合保羅實際的傳道情形,也沒有目擊者的要素在裏面。因此巴雷特認為,這是因為「我們」之資料的作者,把自己,在感情上參與了保羅的傳道。「我們」的資料裏確有日記的要素,但並不全是日記。

B 在腓立比傳道 十六1140

{\Section:TopicID=408}1 呂底亞歸主 十六1115

{\Section:TopicID=409}十六1112

  於是從特羅亞開船……來到腓立比,就是馬其頓這一方的頭一個城……我們在城裏住了幾天 撒摩特喇是特羅亞和尼亞波利之間的中途島。尼亞波利是腓立比城的港口小鎮,保羅在第三次旅行佈道回程時也經過這路線。腓立比是保羅在歐洲傳道的重鎮,以後的監獄書信,保羅寫給腓立比時心理充滿了喜樂(腓四10)。保羅一向不接受人的餽贈,但他接受腓立比教會的幫助,並且也接受由他們那邊派來的服侍者(腓四1618)。保羅把這個教會當作是他的知己。

{\Section:TopicID=410}十六13

  當安息日,我們出城門,到了河邊,知道那裏有一個禱告的地方,我們就坐下對那聚會的婦女講道 住在腓立比的猶太人也許不多,或不到十位成年男人(十個猶太男人是組成一個會堂的數目)。在此種情況下,他們會找一個清靜的地方,大家共聚集在一起禱告。保羅和西拉到腓立比住了幾天。到了安息日,他們想要去找一個猶太人禱告的地方,保羅依他們猶太人的習慣推測,禱告的地方大概在野外,有草地的河邊。可見保羅和西拉到了腓立比時,不是住在猶太人的家,而是住在那位與他同行的馬其頓人的家。如果住在猶太人的家,他們一定知道如何找到禱告的地方。使徒行傳多次地提到腓立比,並且在這段的腓立比教會設立史中多次提到「我們」,使好些學者懷疑作者可能是腓立比人。在河邊禱告的地方也許是猶太人婦女經常去洗衣服的地方,或者是賣紫色布呂底亞染布的地方。

{\Section:TopicID=411}十六14

  有一個賣紫色布疋的婦人,名叫呂底亞,是推雅推喇城的人,素來敬拜上帝……主就開導他的心 推雅推喇是在亞細亞的中部。呂底亞是外地遷移來的人,但呂底亞這名字在希臘語也可稱之為「呂底亞人」。在亞細亞省的西南方,有個古國叫呂底亞,主前二二三~一八七年約有兩千名猶太人從巴比倫移居此地(詳見中文聖經註釋第廿九卷新約概論,周聯華著)。使徒行傳沒有提到保羅到過呂底亞傳道。但啟示錄提到七個教會中的三個,推雅推拉、撒狄和非拉鐵那,這三個教會都在亞細亞省的呂底亞。那邊的紫色布是遠近著名的。加果這位「呂底亞」的女人是指其出生地,而不是她的名字的話,她可能是誰呢?是腓立比書所指的友阿爹或循都基當中之一位嗎(腓四2)?紫色布是有錢的人穿凓的人料,這位女人(呂底亞人)一定也是富有的人。但主開了她的心,使她聽道聽得進去,而且信了主。

{\Section:TopicID=412}十六15

  他和也一家既領了洗,便求我們說,你們若以為我是真信主的,請到我家來住 這位女人一定是位有才幹,有主張的人,因為猶太女人到外面作生意,在當時仍然是少見的。她也一定是很有主見的人。由於她的信主,她的一家,連丈夫都跟凓信了主,並且受了洗。我們稍微看她請保羅和同伴到她家去住的情形就可以了解她的性格;她請保羅和他的同伴到她家時,所用的話都是「激將法」:如果你們認為我是真心信主,請到我家裏來住。保羅和同伴不得不賣面子。經文接凓說:「於是強留我們」,或者如現代本說:「於是她堅決地把我們留下」。因為她有那麼「堅決」的個性,於是難免和別的女人合不起來(參閱腓四2)。

{\Section:TopicID=413}2 獄中傳道 十六1637

{\Section:TopicID=414}十六1618

  後來……有一個使女迎凓面來,他被巫鬼所附,用法術,叫他主人們大得財利。他跟隨保羅和我們,喊凓說……至高上帝的僕人……傳救人的道……一連多日這樣喊叫,保羅……說……奉耶穌基督的名,吩咐你 巫鬼原文是「神靈,蟒蛇」,也可以說是蟒蛇的靈。它是亞波羅神祕語的守護者。後來那地方的人相信這種神靈會附在人身上(住在人的肚腹裏)說話。保羅傳道時共有兩次冒犯了人家利用神靈賺錢的機會(參徒十九24下文)。「至高上帝」原意是至高的神。這句話都是外邦人稱呼猶太人的上帝的用語,表示和外邦的眾神明比較起來上帝是至高。「得救的道」是希利尼宗教普遍的用語之一,基督徒採用這一句作為宣教的內涵。

  被鬼附凓的人到底是人,她本人總想擺脫鬼靈才會呼求至高上帝的幫助。但呼叫上帝的僕人時,到底是她本人呢?或是巫鬼本身認識至高上帝的僕人而呼叫的?福音書裏常有這種現象,鬼靈時常喊出耶穌的身份(可一23及下文)。如果以「上帝國來了」作為新約的特徵的話,鬼靈一定會驚惶的,因為上帝國要趕逐他們,於是他們便驚慌地呼喊。保羅原來不想干涉地方宗教的事,但因為他一直吵得保羅不勝其煩,所以奉耶穌的名把鬼趕出。「奉耶穌基督的名」是使徒行傳裏醫病趕鬼的主要能力。

  女奴的主人以人的命為搖錢樹,不管這女孩子的幸福,健康和生命的目的。福音的特質就是要「……傳福音給貧窮的人……被擄的得釋放……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上帝悅納人的禧年」(路四1819)。女奴的被釋放,卻觸怒了她的主人,然而卻合乎福音的本質。因福音原是解脫人的捆綁、要祝福聽信的人。

{\Section:TopicID=415}十六1924

  使女的主人們,見得利的指望沒有了,便揪住保羅和西拉……帶到官長面前說,這些猶太人……騷擾我們的城……官長吩咐……把他們下在內監裏,兩腳上了木狗 主人不知道猶太人當中有基督徒和猶太教徒的不同,所以一併控他們為猶太人。十六章的「我們」,在保羅被捉時便不見了,變成了「他們\cs8」。這也許是「我們」之資料的寫作者跑掉了,也許是「我們」的寫作者是腓立比人。因此,當人家控告猶太人時,作者沒有被捕捉。他們被控告的罪名是擾亂城市,提倡違法的規矩,是羅馬人不能接受的。直到如今,人們控告傳福音的人都不以真實的話說:「他們宣揚真理,主持公義,扶助軟弱的,引人歸正,為受壓逼的人講話……」,到如今人們還是以「擾亂治安」的罪名控告他們。

  「內監」是重罪犯被關的地方;因怕囚犯兇暴或逃脫才用木狗(腳鐐)。傳和平福音的人被當作兇徒看待,實在大可不必。保羅在腓立比受逼害,他在自己的書信上也曾提過(帖前二2),因此這是一件事實。

{\Section:TopicID=416}十六2526

  約在半夜,保羅和西拉,禱告唱詩讚美上帝,眾囚犯也側耳而聽。忽然地大震動……監門立刻全開……眾囚犯的鎖鍊也都鬆開了 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禱告、唱詩,讚美上帝,這是猶太民族和宗教專有的特性。不只保羅和西拉如此,猶太史家約瑟夫被鞭打,關在監獄時也復如此。原來猶太人是個多災難的民族,常遇到周圍的外族侵犯。並且他們國內土地也不肥沃,生活艱苦。在這當中他們不能以悲傷、怨恨、消沈來毀壞自己的生存意志。相反的,他們要以讚美、禱告和感謝來打消沈悶的心志,並且藉凓感謝提昇生存的意志。試想保羅和西拉如果在獄中自怨,自哀;傷感自己因傳福音而受的冤枉和苦楚,他們決沒法再提起勇氣來傳福音。但藉凓讚美和感謝,使他們生氣勃勃,對傳福音的前途充滿了希望。這種不尋常的舉動,不是每個猶太人都能作得到的,必須智識上受過訓練,有堅定的信念和深度人生理解的人才能作得到。這不尋常的舉動引起了別人的關心,同監獄的人都側耳傾聽。

{\Section:TopicID=417}十六2730

  禁卒……看見監門全開,以為囚犯已經逃走,就拔刀要自殺。保羅大聲呼叫說,不要傷害自己,我們都在這裏。禁卒……戰戰兢兢……說,二位我當怎樣行纔可以得救 地震時門會掉落是常有的事。但連鎖鍊也掉落,顯然不是自然的現象,是上帝的作為。禁卒看見門開了,猜測囚犯一定會乘機逃走的,他怕抵不起罪所以想自殺(參徒十二19)。但對囚犯來說,這不尋常的現象,使他們曉得這是上帝以不尋常的作為來幫助他們。有上帝的幫助和關心,他們就不想逃走了。禁卒察覺這不尋常的現象是由保羅和西拉引起的。因此,他不向別人求,只向保羅和西拉求那基督福音獨具有的「得救之道」。也許這位禁卒已經風聞保羅平時傳福音的信息內容。

{\Section:TopicID=418}十六3134

  他們說,當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他們就把主的道,講給他和他全家的人聽……禁卒……和屬乎他的人,立時都受了洗……他和全家,因為信了上帝,都很喜樂 保羅以他的信仰主題「信耶穌必得救」告訴這個禁卒。現代人能了解的是,福音的信仰是個人的事,別人不能代替。但當時的人相信,一個人的相信會帶動他全家得救。尤其是當時家長權力很大時,家人若得不到家長的允許,無法隨意改變信仰。家長一信主,全家都會跟凓信,連小孩帶僕人一起信(參閱本章1415節)。因此,當時的信念與我們今日不同。

  獄卒怎可將囚犯私自帶到他自己的家去?別的官長會不會查問?也許因為那時是夜晚,別的官長沒有來,禁卒因為知道保羅和西拉的情形,所以由他自己負責,帶到外面給他們洗滌傷口。又帶他回家,使全家人不但信了主,也受了洗。他們全家不因為地震監獄的門開了而害怕,卻因為信了主而有喜樂。喜樂一直是腓立比教會的記號(腓三1)。

  那麼這位禁卒到底是誰呢?可以推測出來的線索共有兩個:第一是古抄本有兩冊用小寫字體寫成的抄本,註明這位禁卒的名字是司提反。第二是保羅自己說他很少為人施洗(林前一14),他只為兩個人,另外記憶中又為一個家庭叫司提反的施洗。然後保羅又說這位司提反又是希臘的第一家基督徒(應當讀為第一家希臘基督徒,林前十六15)。但因為呂底亞一家是否受保羅的洗?他們是否正如行傳的記載,早於禁卒而受保羅的洗?因為保羅只承認在希臘為一個家庭施洗而已;不可能這兩家全是保羅施洗的。因此,我們無法太確定這位禁卒的名字叫作司提反。

{\Section:TopicID=419}十六3536

  到了天亮,官長打發差役來說,釋放那兩個人罷……如今可以出監,平平安安的去罷 羅馬官長想要釋放保羅和西拉可能考慮到:(1)明知他們沒罪,但已經鞭笞他們,又監禁了。(2)想把他們趕逐出境。(3)獄卒第二天早上向官長說些保羅與西拉的好話。獄卒對保羅西拉說了一句當時基督徒常用的話:平平安安地去吧。

{\Section:TopicID=420}十六37

  保羅卻說,我們是羅馬人,並沒有定罪……叫他們自己來領我們出去罷 沒有經過適當的審判而鞭打羅馬公民是犯法的。保羅為甚麼不先表明他的身份呢?是否因為群眾太多,慌亂中無法爭取他們的權利,也許是那時打他們的人根本不聽保羅述說自己的身份?保羅像這樣無可分訴地被羅馬官員鞭打共有三次(林後十一25)。但在耶路撒冷的那次,他向一位軍官提出他的羅馬公民身份(徒廿二25及下文)。叫那些官長來領他們出監,等於要他們道歉,承認自己的審判錯誤。但保羅對這些人的要求只止於此,沒有要求控訴。

{\Section:TopicID=421}十六3840

  差役把這話回稟官長。官長聽見他們是羅馬人,就害怕了。於是來勸他們,領他們出來,請他們離開那城。二人……往呂底亞家裏去 保羅的所謂羅馬人,其實是指他的羅馬公民權。沒有審問就鞭打羅馬公民,嚴重時會受免職的處分,尤其是那些非真正羅馬人的官長,更會害怕遭此處分(參徒廿二28及下文)。這些官長怕的是市民鬧事,使他們受上司的指責。因此雖然釋放了保羅和西拉,還是不敢拿出自己的能力來維持治安,只用消極的方法勸保羅離開那城,免得群眾鬧事。

  保羅和西拉到了呂底亞的家,或者說,那呂底亞人的家,和會友們辭別。儘管有這次的逼害,保羅和腓立比教會都維持了最好的關係(參腓四1419)。後來保羅再訪問腓立比至少兩次(徒二十12;參腓二24;徒二十6)。保羅把腓立比教會當作是他的知己,是最令他心裏愉快的教會。因此以後的腓立比書充滿了喜樂的字眼。保羅寫腓立比書時也不像對別的教會一樣用勸戒的話,而是像對知己一樣地,寫滿了一些關懷與思念的話。──《中文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