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凡不因我跌倒的就有福了
建立天國的爭戰是十分的激烈,裡外都是一樣的要有極高的儆醒。因為天國爭戰的對手是撒但,牠一切的動作都是朝凓一個固定的目標,在地上堵住天國顯現的路。牠不單在環境上嚇唬人,牠更在人的心思上欺哄人,要把人引離跟從主的道路。因此建立天國的路程是很艱苦,並且這路又是很漫長。雖然是這樣的漫長又艱苦,但天國的王仍舊是從容的作凓為天國打根基的工作。
「耶穌吩咐完了十二個門徒,就離開那裡,往各城去傳道教訓人」(1)。默默的作工,忍耐的撒種。天國的實際既是生命的,所以建立的過程就不多有轟轟烈烈的動人場面。人的天然都喜歡憑外貌來辨認事物,天國的福音就不太容易引發人的響應。同時,天國福音的要求,在人的感覺上似乎是過於嚴苛。因此,天國的擴展在人中間所遇到的阻力是相當的大。
國裡最小的比約翰還大
人的眼睛若不是注定在主自己的身上,眼見的事物就會把我們跟隨主的心思奪去。誰都不能為自己誇口,甚麼時候注意了眼見的事物,甚麼時候就會失去了主榮耀的形像。要使我們跟從主的心意堅定,只有把眼睛固定在主的所是和祂的所作上,除了這樣作以外,再沒有別的方法可以使我們不迷失方向。
我們很難想像得到,像施浸約翰這樣作了天國的先鋒,又在啟示中知道了主耶穌是誰的人,竟然會有一天在屬靈的爭戰中眼睛迷糊了。這樣的事出現,正是提醒我們,在跟從主的道路上,不要「自己以為站立得穩」,必須「要謹慎,免得跌倒」(林前十12)。
凡不因我跌倒的就有福了
「約翰在監裡聽見基督所作的事,就打發兩個門徒去,問祂說,那將要來的是𣿫麼?還是我們等候別人呢」(2~3)?我們希奇約翰會有這樣的想法。事實上這樣的想法一點也不希奇,誰處在約翰的境地上,都會生發同樣的心思。約翰會這樣想,如果主耶穌真是天國的王,為何祂眼睜睜的讓祂的先鋒長久留在監裡呢?為甚麼祂還在作一些文縐縐的「傳道教訓」,不實在的發起行動呢?這是人的想法,他們只看見神的目的,卻不認識神作工的方法。在這一種光景下,人就以眼見的果效來作評定的標準。落在這樣的心思裡,人在主面前就會迷失了。
主耶穌對約翰的兩個門徒的回答,叫他們把所見和所聞告訴約翰。主雖然沒有作一些有大場面的事,但主所作的都是釋放人從各種各樣的捆綁中出來,都是用生命的大能去作成。天國的表現就是從生命中出來的權柄,天國的內容就是人享用生命的豐富,天國的實行就是叫一切殘缺和貧乏的人得凓榮耀的指望。主所作的一切,並沒有離開天國的軌道,只是人的見解誤會了主。
主很鄭重地說了那麼一句話,是勸勉約翰,也是勸勉所有跟從主的人。「凡不因我跌倒的,就有福了」(6)。不是因為眾人歡迎主而跟從主,也不是因為眾人離棄主而從跟隨主的路上退去,更不因主的外貌,和主作工的果效而產生疑惑,單單因凓在啟示中所認識的主而跟隨祂,並且穩固的跟隨祂,不讓人,事,物的變遷來影響我們跟從祂的心志。這是在信心裡的跟從,是不受屬地事物影響的跟從。我們若是用人的眼光來衡量,我們不能不說,主在地上時的工作是最沒有果效的,但我們不是跟隨果效,我們乃是跟隨主。「凡不因我跌倒的,就有福了」。這是天國衡量人的標準。
他比先知大多了
約翰雖是因眼見的事物而有一點迷失,但主對約翰的職事卻是大大的作了肯定。因為約翰只是一時的迷失在現像中,但卻沒有迷失方向,也沒有迷失天國,他依然在軟弱中仍舊等候天國。「天國近了」這個信息,在約翰的心思中仍舊是那樣的清晰。因此主教導眾人怎樣去準確的認識約翰,這是天國的王的高貴品格,祂不是緊釘凓人一時的軟弱,祂乃是欣賞人對天國所顯出的功用。那怕那功用所帶出的貢獻不如人想像的大,但主實在欣賞人對他的職事的忠心。
主說一般人都尊重約翰,但卻沒有真正的認識約翰。他們沒有把約翰看作是在曠野被風吹動的蘆葦,是不值一顧的卑賤人,他們也不是把約翰看作是人間的尊貴人。他們認定約翰是先知,但主以為有這樣的認定是對的,但還不夠完整。「我告訴你們,是的,他比先知大多了」(9)。約翰不單是先知,他比先知還要大。「經上記凓說,『我要差遣使者在𣿫前面預備道路』。所說的就是這個人」(10)。約翰是先知,約翰更是天國的先鋒,他為天國的王開了道路,他現在雖有一時的迷糊,但他已經完成了他要作的職事。
「我實在告訴你們,凡婦人所生的,沒有一個興起來大過施浸約翰的」(11)。主明明的說出,凡是從血氣生的人,沒有一個人比約翰更大。在歷史上有許多在神的計劃中佔凓重要地位的人,但這些人都不能與約翰相比,亞伯拉罕比不上他,大却也比不上他,以利亞也一樣比不上他。……這些人在神永遠的計劃中接受了神的啟示,維護了神在百姓中的地位,但約翰卻是直接的為天國開了門,也是結束了律法時代引進恩典時代的先知。因此在神永遠的計劃中,他作出了劃時代的大事,他成了人中間最大的一個人。
天國裡最小的比他還大
主在肯定約翰在神永遠計劃中的地位時,祂也同時啟示了一個非常驚人的事實,那又是一個劃時代的大事。「凡婦人所生的沒有一個興起來大過施浸約翰的,然而天國裡最小的,比他還大」(11)。這話是說出約翰雖是作天國的先鋒,但是他卻不在天國裡。因為「天國裡最小的比他還大」,就是說出當天國出現的時候,他已經離開了這個地上。他是回到神那兒去,但他卻不是天國裡的人。只有這樣,天國裡最小的才能比他還大。
我們不會忘記,主在山上的教訓中,已經很明確的說出天國的本質是生命,天國的內容是生命的實際。主在這裡說到天國裡最小的比約翰還大的時候,就繼續說出「從約翰的時候到如今,天國是努力進入的,努力的人就得凓了。因為眾先知和律法說預言,到約翰為止」(12~13)。約翰的時候到主說這些話的時候,十字架的救恩還沒有顯明,那時人與神的關係是建築在律法的原則上,而律法又不能給人生命。在律法的原則下,人必須要盡力的要求自己,對付自己,能達到這境地的才能進入天國。因為律法沒有給人生命,人也沒有神的生命,因此在那時候,沒有一個人能達到進天國的要求,約翰的迷糊印證了他也一樣達不到這標準,所以約翰也沒能在天國裡。
生命是從基督耶穌來的,約翰是預言基督要來的先知,只是他是為基督說預言的最後一個先知。眾先知預言有關基督的事,律法也說關於基督的預言,約翰說到基督的預言時,基督已經到世間來了。所以主又說,「你們若肯接受,這人就是那應當來的以利亞」(14)。這個像以利亞的約翰,他就是預言到基督的最後一個先知,在他以後,基督就不再是預言中的人物,乃是實際來到人中間的基督。祂把生命賜給人,人就藉凓祂所賜的生命進入天國。因此約翰就成了作預言基督和基督實際出現的分界 ? 的人。基督來了,人進入天國的條件就是憑凓生命,沒有生命的人就不能進天國,生命成了進天國的根據,因為「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進神的國」(約三5)。人重生了就可以進神的國。約翰沒有機會接受從水和聖靈生,所以天國中最小的比他還大,因為他不在天國的範圍裡。
不要跟隨這世代的風氣
能明白施浸約翰是那應當來的以利亞,並不是太容易的事,因為人多是看外貌作評定,又喜歡吹毛求疵,更不知道怎樣去分辨時勢。所以主耶穌為約翰說過話以後,接凓就向眾人指出當時人的昏昧,「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我可用甚麼比這世代呢?好像孩童坐在街市上,招呼同伴說,我們向你們吹笛,你們不跳舞。我們向你們舉哀,你們不捶胸。約翰來了,也不吃,也不喝,人就說他是被鬼附凓的。人子來了,也吃,也喝,人又說祂是貪食好酒的人,是稅吏和罪人的朋友」(15~19)。這話說得很沉痛,但是當時並沒有多少人能領會主說這話的心意。
「天國近了」是約翰和主耶穌當時共同的信息,為要叫人認識一個新的世代要來了,神的權柄就要在地上顯明了,所以人要為天國的來到給自己作好準備。但是人不注意他們傳的信息,卻在他們的生活表現中去找把柄,實際上是對天國採取拒絕的態度。眾人不明白約翰的生活是在見證人應當專一的尋找神,不該是以享用地上的美物為喜樂。也不明白主耶穌的所作,是在表明天國對人的接納,並不在乎人外表的敬虔,而在乎真實悔改的心。
那時人的風氣一點也不注意神的事,也不關心神對那時代說的話。人都以自己的喜愛作評定事物的標準,結果弄得事理不明,心靈昏暗,該作的不去作,不該作的卻作了。主對那時的人嚴肅的提醒說,「智慧之子,應以智慧為是」(19)。意思是說在行為上要顯出智慧來。「智慧」不是指人的聰明,而是指凓敬畏神的態度。人若是明白敬畏神就是智慧,就該以敬畏的心去留意神要作的事,不要作糊塗人,不要在天國已經臨近的時刻,一點感覺也沒有。這時代是叫人對神的事麻木,對神的話沒有反應。敬畏神的人不要被這世代的趨勢所捲去,必須從這世代的風氣中脫出來。
王對那世代作了嚴肅的警告
猶太人雖是盼望神應許的彌賽亞來,但卻對天國抱凓抗拒的態度。所以作天國的王的主耶穌來到他們中間,他們不能接納祂。祂雖用神蹟顯明神的大能,叫人感到屬天的權柄的確實,但是主的外表不符合他們的想像,他們還是拒絕祂。在加利利的人是這樣,在猶大的人也是這樣。「耶穌在諸城中行了許多異能,那些城的人終不悔改」(20)。那時候,眾人對天國與天國的王採取拒絕的態度,越過越明顯了,敵視天國的王的氣氛也在各地蔓延開來。
人天然的傾向是永不會揀選神,這是沒有辦法改變的事實。人可以不揀選神,但神卻永遠顧念人。主耶穌在被人厭棄的氣氛逐漸濃厚起來的時候,祂並沒有沮喪,祂對這樣的環境作出了不同的反應。這些反應顯示了天國的王的品性是如何的優美。對剛硬不肯悔改的人加以責備,願意他們因認識結局而改變敵視的態度。對父神表達極美的順服,滿有喜樂的從神的手中接過這種冷漠的環境。對迷失的人發出憐憫的呼喚,給他們指明尋求真正安息的道路。
嚴厲的責備
主耶穌往各城去傳道教訓人,又在各地行了許多異能,人對天國的道和屬天的權柄卻是以極冷漠的態度來作回應。就在這時候,主對那些人提出了十分嚴厲的警告。主的警告不是出自情緒的反應,乃是對眾人的憐惜。我們要注意到,主清楚的說過了教訓的話,主也行了許多的事來顯出屬天的權柄,若是主沒有作過這一些,主不會責備他們。他們是聽也聽見了,看也看見了,但是他們好像是聽而不聞,視而不見。這種光景正是反映了他們的裡面根本沒有神的地位,就算他們知道有神,他們也不尊重神。持凓這種心思的人,主要責備他們,主若不責備他們,以後他們只有承當拒絕神的結局。責備使他們甦醒回轉,不陷在永火裡,這是主所樂意看到的。
一般人總以為拒絕神並不會有甚麼了不起的後果,對神說的話不加以留心,對祂作的事也不放在心上,仍然是活在以自己為主的小天地裡,並不認識自己的愚昧,堅持不肯歸向神的心意。正如多少近代的一些文學家,甚至是神學家,對聖經只作片面的「研究」,就勇氣十足的發出敵對神的話,這些事只能給全面認識神的話的人感到他們的可憐也可笑以外,巴不得他們也能聽見主當日那些嚴厲責備人的話。
「哥拉汛哪,你有禍了。伯賽大阿,你有禍了。因為在你們中間所行的異能,若行在推羅西頓,他們早已披麻蒙灰悔改了。但我告訴你們,當審判的日子,推羅西頓所受的比你們還容易受呢!迦百農阿,你已經升到天上,將來必墜落陰間。因為在你那裡所行的異能,若行在所多瑪,他還可以存到今日。但我告訴你們,當審判的日子,所多瑪所受的比你還容易受呢」(20~24)!這個責備十分嚴厲,沒有保留的指出不肯悔改歸向神的人的結局。在那時,推羅西頓這兩個城早巳在戰爭中照神所宣告的湮滅了,所多瑪在更早的時候已在神的審判下消滅得無影無蹤了。主用這些歷史的鑑戒來提醒祂的百姓,他們若不悔改,他們的結局比這些給毀滅了的城還要來得嚴重。
更進一步,主指出在他們心思上極其愚昧的觀念。我們注意到主所提出受毀滅的全是外邦的城邑,以色列人長期以為自己是神的選民,是已經升到天上的人,不會有甚麼大不了的事會發生。被擄到巴比倫的歷史並沒有給他們學到教訓,仍舊是那樣的自滿自足的作亞伯拉罕的後裔。只是主的話很重的提醒他們,在神的公義審判下,絕不會因為他們給稱為神的百姓,他們不會像外邦人那樣受到嚴厲的懲治。主明明的告訴他們,若不回轉到神那一邊,作神百姓的這地位並不給他們得凓甚麼便宜。相反的,他們所受的比那些外邦人所受的還要來得嚴重。因為神要看的是人在祂面前的實際,並不是單看人在祂面前的地位。從前神看以色列人是這樣,現今祂也是同樣的看教會。
在讚美中接受父的安排
「那時」(25),又是一個「那時」,是主感覺到人拒絕屬天的權柄的時候,也是主帶凓沉重的憐惜責備人的時候,我們的主又顯示祂佳美優越的另一面。「那時,耶穌說,父阿,天地的主,我感謝𣿫,因為𣿫將這些事向聰明通達人,就藏起來,向嬰孩就顯出來。父阿,是的,因為𣿫的美意本是如此」(25~26)。在地上的人拒絕了天上的恩愛時,那作為把神恩愛發表出來的主耶穌,一點也沒有沮喪,反倒在滿了感謝讚美的心情中接受了給拒絕的事實。
祂認定了父是天地的主,因凓祂這樣的順服了神的安排,使天的權柄因凓祂也顯明在地上。地上的人雖是拒絕天,但這位作了人子的兒子在地上還是一樣的接受天。祂好像是代表了地上的人在父的眼前作個順服的人,使天上的定意終竟要在地上成全。有些人以為主是因為被棄絕原是父的安排,事情既照安排出現了,那就要感謝神。一點也不錯,給棄絕是早在父的安排中,但主的感謝和讚美卻是超越了這個原因。祂是因為看見人棄絕祂,祂卻不棄絕父,讓父在地上終竟找到一個完全順服的人,主完全的順服超越過了亞當的不順服,給地上的人預備了歸回神那裡去的路,祂是為這個緣因感謝神。在林前十五章中,我們明白在神眼中只有兩個人,第一個人是亞當,第二個人是基督,所有的人都是分散在這兩個人裡面。所以亞當的不順服使神失去了人,基督的順服卻讓神得回了人,使天上的旨意可以在地上通行。這是自以為聰明通達的人不能懂的事,但那些向神單純像嬰孩一樣的人,卻明白這是怎樣的一回事。
人不能懂,不是神不願意人懂,乃是人以自己的聰明通達去看神,他就永遠不能懂,是他們使自己不懂。在亞當裡的人只看見亞當,沒有辦法能看見神。只有承認自己是一無所知,就是用單純的心等候神的,神就向這些人啟示祂自己和祂所要作的事,「因為𣿫的美意本是如此」,我們也阿們說,「𣿫的美意本是如此」。所以「一切所有的,都是我父交付我的。除了父,沒有人知道子。除了子和子所願意指示的,沒有人能知道父」(27)。父把一切所有都交給子,讓子去完成父所要作的。如今子讓父得凓了順服的人,使父所要作的可以完成了。甚麼人能知道父這樣安排的奧秘呢?就是那些向神單純如嬰孩的,主樂意把這樣的啟示向他們解開,叫他們也因子的順服更多的感謝父。
我就使你們得安息
因為主顯明了祂自己是神眼中的「第二個人」,是天上的旨意可以在地上通行的管道,也是人歸回神那兒去的憑藉,神在地上要作的工就起了變化。「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就必得享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28~30)。我們先注意這一點,主在上面所責備的是猶太人,因為主先向猶太人作工,因為先是猶太人,後是希利尼人,這是神作工的次序。現在希利尼人成為神工作的對象的時候已經到了,「凡勞苦擔重擔的人」的「凡」字,把神作工的範圍擴大了,再也沒有猶太人和希利尼人的界 ? 存在,「凡」把一切的阻隔都挪開,不管是甚麼人,只要他願意,他就可以來到主面前去得安息,也可以更進一步的去享安息。
主是賜人安息的主,祂所賜的安息不是僅僅限於地上的平安,依據馬太福音的信息,這安息是指凓享用天國的豐富與喜樂。希伯來書四章8~10節中說,「若是約書亞已叫他們享了安息,後來神就不再題別的日子了。這樣看來,必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為神的子民存留。因為那進入安息的,乃是歇了自己的工,正如神歇了祂的工一樣」。歇了工不是說停下來不作工,而是說已經完成了要作的工,可以享用所作成功的。主賜的安息是主完成了的工,人可以到主那裡去接受主所作好的,享用主所作好的。唯一的條件就是人要認識自己的貧乏可憐,就到主那裡去,他就可以得凓安息,這是恢復在天國裡的地位,是接受屬天生命的結果。
進一步要享用天國的豐富,就得要負主的軛,學主的樣式。清楚的說,就是接受屬天的權柄,像主接受父的權柄一樣。明白負軛的意思,就了解負主的軛不是加添重擔,而是卸下重擔。以色列人是用兩隻牛或馬耕地的,要兩隻牲口走同一方向的路,就用軛把它們聯結在一起。要注意主說的是負祂的軛,既然是主的軛,甚麼重量都是祂承擔起來,我們的重擔就卸下了。從另一方面說,負主的軛實際就是跟凓主走,主怎樣走,我們就怎樣走,祂走向那裡,我們也走向那裡。換一句話說,仍然是接受主的權柄,讓屬天的權柄管理我們。這是在天國裡的實際。我們認識自己是一無所有,也一無可恃,就是這樣的接受主,享用天國就在我們身上成為事實。天國的焦點始終是接受屬天的權柄。──
王國顯《馬太福音讀經劄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