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馬太福音第三章

 

馬太福音3:1-12

這一段以「那時」兩字開頭,但所指的時間並不接著前一章。馬太所記的是三十年後的事蹟。那三十年間的細節,他幾乎完全略過未提。從耶穌由埃及回到拿撒勒,這中間已經有一代過去了。現在到了王將祂自己顯明的時刻。祂必須向祂的百姓顯現,必須脫離私人的生活,進入到群眾中。祂不能再默默的行走,如同一個普通的百姓。祂要藉宣告祂國度的宣言,藉著把祂國度的福分公諸眾民,最後藉著邁向祂的十字架和寶座,以執行祂的王權。在祂將自己顯現之前,我們先看見了祂的先鋒。本段就是論到這位先鋒。

我們先來看這位先鋒;然後衡量他在希伯來人中間的工作;最後纔看他把舊時代和新時代聯結起來的事工,也就是使舊時代達於頂點,並宣告新時代已經來臨。

頭四節將約翰呈現在我們跟前。這段經文已把祂服事的重點說了出來,不過最重要的也是在於說明他是怎樣的一個人。

我們要先從古時的預言來看他(3節),然後從他向著那一個時代的人所顯出的光景來看他(4節)。末了我們要留心傾聽他信息的重點(2節)。

第一,預言中的約翰

這本福音書的希伯來籍作者,再一次特別由希伯來人的觀點下筆,將約翰的來到和古時的預言相連。

馬太引的經文來自以賽亞書40:3「有人聲喊著說,在曠野預備耶和華的路,在沙漠地修平我們神的道。」讓我們盡力抓住以賽亞預言的整個大貌,這樣,我們方能從整體的預言中明白逐節的意義。我們若試著集中心思,要明白這預言的教訓,就會看出所引的這話,何處可以適用在耶穌基督的事工上面。

我們不擬討論以賽亞書的作者前後是否同一人的問題,但請記住,這本書的信息是前後一貫的。這本書的信息有其顯著獨特的表達方法。我們可以將全書分為三大部分。頭三十五章構成本書的第一部分,其中一再宣告審判。它與所有的希伯來預言一樣,在審判之外有神憐憫的光,和神無限的恩惠和榮耀。這第一部分的大題目是審判。這位先知首先譴責這個國家。他用嚴厲的警告、令人戰慄的言詞,對古時神百姓的光景痛加斥責。接著他說出他蒙召受命的故事。這些審判的篇章又可分為兩部分。首先是對選民的審判。這是因為他們的失敗;其次是對列國的審判。

以賽亞書的中間部分,從賽36-39章,這四章可以稱之為歷史之頁,相當於聖經中的歷史書。先知在其中描述他那個時代的光景,並且解釋那些他不得不宣告的審判之默示。

從賽40章起開始了以賽亞書中最卓越的信息。相對之下,前面的篇章無非是為這裏作準備。像每一個希伯來的預言一樣,審判的宣告並不是以賽亞信息的終結,緊接著審判的宣告,先知呼喊說,「你們的神說,你們要安慰,安慰我的百姓。」然後他似乎聽見了許多世紀之後纔會發出來的聲音──對一個受靈感有默示的人,不單有明亮的眼能看見異象,且有靈敏之耳能捕捉最微小的聲音──以賽亞不知道這人之名,只說,「有人聲喊著說,在曠野預備耶和華的路,在沙漠地修平我們神的道。」以賽亞遠在別人聽見這呼喊之前就聽見了。那聲音發自沙漠,但他明白其中的意義。他隨即就說,「一切山窪都要填滿,大小山崗都要削平,高高低低的要改為平坦,崎崎嶇嶇的必成為平原。」接著,由賽40;41章,一直到賽42章,這先知都在描述那莊嚴的結果,「看哪,我的僕人,我所扶持,所揀選,心裏所喜悅的……。」從這時起,他的預言完全以耶和華的僕人為中心進行。

往下我們就要在馬太的福音書中讀到,他引了這關乎耶和華僕人的預言。我們是依據這古時的預言來讀馬太福音3章,「那時,有施浸的約翰出來,在猶太的曠野傳道,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這人就是先知以賽亞所說的,他說,『在曠野有人聲喊著說,預備主的道,修直他的路。』」

這王來臨了,祂就是以賽亞書後半部所描寫的那位耶和華的僕人。以賽亞早在數百年前,就以他特別靈敏的聽力聽到了約翰的聲音,現在這聲音響徹原野,飛越約但河外,穿過耶路撒冷周圍的地區,通過猶太,傳入耶路撒冷大都會的中心。這聲音預告天國將降臨,那時「一切山窪都要填滿,大小山崗都要削平」,這聲音宣告新時代,新運動的來臨。那並不是感覺上的新時代,而是由王親自掌管的新時代。天國近了,古老的預言應驗了,施洗約翰也由此展開他的服事。

第二,約翰這個人(4節)

我們來看出現在百姓面前的這個約翰其人(4節)。「這約翰身穿駱駝毛的衣服,腰束皮帶,吃的是蝗蟲野蜜。」關於約翰的記載就是如此簡短,很難從其中捕捉一鱗半爪,來為他作速寫;也沒有甚麼優雅軼事可用來描寫他。約翰的一生就是這樣嚴謹、自律。他為那個世代的罪孽而感到負擔沉重。

約翰的身世饒富興趣。他是祭司的後裔,原當秉承祭司之職。常常有人喜歡揣測他在童年時和耶穌的交往有多頻繁。這個孩子生在一個不尋常的環境中,當他年紀漸長,從童年步入青年時,按理他本應遵律法和禮儀的規定,宣誓承受祭司之職,但這自幼在父親的家中受愛護、養育的年輕人,早已為神揀選,他就離開他的家和祭司的職分,去住在曠野,為他的工作準備自己,直到他顯明在百姓中間的時刻來到。他在曠野的時候,必定對選民的歷史時加深思,他無疑也會想到,且認定先知所預言的黎明已不遠。他若見過童年時的耶穌,也必然會為祂身上所發出的美麗、純潔感到驚異。此外他也一定會深思他的母親所說的有關他出生的故事,以及有關同年齡的耶穌降生的故事。固然人若要知道自己那個時代犯罪的情形,就必須生活在那時代中。但是一個人若只生活在他的時代中,往往就無法以神的權能來譴責他那個時代的罪。他必須由遠處來看那時代。約翰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丟到曠野,到了有一天,他忽然對以色列發出極大的聲音,迴蕩在山嶺與平原上。

第三,約翰的信息

約翰的信息是甚麼?「悔改!」──回心轉意。悔改這一個詞正是主耶穌教訓的要點,是徹底的回轉,完全的改變。現在這一個來自曠野的人,面對著鄉村、城鎮、都巿的人發出了呼喊,悔改吧!你們都作錯了,都是錯誤的。

但是悔改的原因是,「天國近了。」「天國」是當時猶太人常用的一個名詞,也幾乎是馬太福音的特點,代表了猶太人思想中一個永恒的感覺。「天國」是神權,是神的管理,是天上的秩序。以地上的生活來說,那是神的權柄運行在人間。現在約翰這怪異的傳道者從曠野出來,向人宣告說,這樣的國度巳臨近。你們的祖先多年嚮往的理想即將實現,你們卻毫無準備!因此你們當「悔改!」將你們的心思轉回。這是一個極沉重的詞,帶著極沉重的信息。雖然沒有詳細的記載,但我們可以想見約翰一定不是用溫柔的聲音發出這個信息。粗獷、嚴謹的約翰從未說過溫柔的話,但等到他見了耶穌之後,他心裏充滿了溫和柔細之靈。這可以從他由內心發出那極寶貴的一句話中看出,「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在那偉大的擔罪者來到之先,約翰心中的擔子極其沉重。在他的感覺中,彷彿通國的罪都壓在他的身上。在許多方面,他可以說是眾先知之中最嚴肅的一個。他的信息令人戰慄,「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

約翰給希伯來人的信息自然要更詳細些,我們前面只是看到要點而已。從第5節看起,「那時,耶路撒冷和猶太全地,並約但河一帶地方的人,都出去到約翰那裏。承認他們的罪,在約但河裏受他的浸。約翰看見許多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也來受浸,就對他們說,毒蛇的種類,誰指示你們逃避將來的忿怒呢?」約翰未將他們擋回,也未說他們不能逃避將來的忿怒。他也沒有說他們的悔改不真誠,他只告訴他們當如何行,「你們要結出果子來,與悔改的心相稱。不要自己心裏說,有亞伯拉罕為我們的祖宗。我告訴你們,神能從這些石頭中給亞伯拉罕興起子孫來。」

以上是約翰對希伯來人傳道的扼要概況,分析起來有三點特色:

1.深具吸引力──「耶路撒冷和猶太全地,並約但河一地方的人,都出去到約翰那裏。」

2.深具說服力──「承認他們的罪,在約但河裏受他的浸。」

3.無畏權勢,猛力抨擊──他所面對的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是以色列人一切問題的根源,但他勇敢的抨擊他們。

我們免不了會認為,若缺了智慧委婉的言辭,我們所傳的道就沒有吸引力。事實上有不少時候,我們所需要的正是這作主先鋒的聲調。神找到了一個施浸的約翰,差遣他去,他的信息就滿了吸引人的能力。這是一幅吸引人的圖畫,關乎一個人,在他的信息中滿有說服人的能力,他在談論罪的時候也滿有權柄。他不談神學,也不討論哲理,更不向人介紹新的教派。他也不是向人提出一項建議,可由他們自由決定取捨。他只有一句話,「你們應當悔改!」如同迅雷,響徹雲霄。這帶著神權柄的信息,震動了每一個角落,衝擊著每一個人。感謝神,這事實到今天仍未改變。我們用不著對鄉村傳一種福音,對城鎮傳另一種福音,對大都會又是另一種。無論是耶路撒冷,猶太全地,甚至是山野漁村,都需要同樣的信息。在耶穌來到之先,施浸約翰的信息必須先傳遍;無論是城市或鄉村,都需要被他的信息所吸引。

再說到他信息中的說服力。至少他們認識這個真理外在的部分,並接受他的浸,表明了他們的悔改。但只止於此,事實上也無法越過這一點。施浸約翰的信息並不能給人生命。那在他以後來的偉大擔罪者,祂是仁慈、溫柔的王,不單使人產生悔改的心,並且賜給人生命。我們若已知罪,應該感謝神,但單是知罪還不夠。當日擁擠在約但河邊,又進到水中接受悔改之浸的人很多,個個都出於真誠,但要接受主耶穌,還需要更進一步。

然後我們再看他信息中的猛烈抨擊。他所面對的法利賽人與撒都該人是當時民間的首領。法利賽人崇尚禮儀,撒都該人講究理性。法利賽人相信一切超自然的事物,但他們以為超自然的事可以用外表的事物表達出來。形式主義者一向是如此。撒都該人則不相信有靈、天使、復活的事。他們是冷靜強硬的理性主義者。正是這種種勢力貽害了百姓,使全國受苦。約翰看見這班專講形式禮儀的人,和另一班凡事標榜理性的人都來到他這裏。他看見他們外表雖堂皇,內心卻敗壞,甚至影響全國,於是他就嚴厲地斥責他們,「毒蛇的種類,誰指示你們逃避將來的忿怒呢?」他的話彷彿是在說,你們到這裏來,說你們悔改了;你們必須比其他的人更顯出悔改的樣子!「你們要結出果子來,與悔改的心相稱。」再不要誇你們與亞伯拉罕肉身的關係,「神能從這些石頭中給亞伯拉罕興起子孫來。」

這真是一篇令人震驚的信息!那些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必定被他的炙熱所燒烤。越讀這一段信息,就會越覺得隨著而來的主耶穌更新的工作是何等可貴。感謝神,今日的信息就是那當稱頌之王的信息。

請留意約翰論到王的話,那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現在斧子已經放在樹根上,凡不結好果子的樹,就砍下來,丟在火裏。」哦,這信息何等奇妙!求神幫助我們抓住它所教導的。

因此約翰作的頭一個見證,就是祂的到來。

1.祂這個人的身分是至高無比的;
2.祂的工作是崇高無比的。

從約翰論到主的話中我們能感覺到他的謙卑。真的謙卑與虛假的謙卑是有分別的,人也容易察出。真正謙卑的人,對自己的謙卑不自覺,而虛偽的謙卑者卻以他的謙卑為誇耀。約翰說,「那在我以後來的,能力比我更大,我就是給祂提鞋,也不配。」他的話全然準確。但我們再看另外對約翰的評價,「我實在告訴你們,凡婦人所生的,沒有一個興起來大過施浸約翰的。」這是王論約翰的話,自然句句真實。婦人所生中之最大的仍不配給王提鞋,這話也不錯。

約翰的工作與主的工作有極大的分別。我們毋需描述這兩個人──一個是粗獷、魯直的先知,一個是偉大、尊貴的君王──之間的區別。王溫柔的言語比約翰嚴厲的怒斥還有能力。「你的溫和使我為大」(詩18:35)。他們的不同不只是人的不同,也是工作的不同。因此約翰說,「我是用水給你們施浸,叫你們悔改。但那在我以後來的,能力比我更大,……祂要用聖靈與火給你們施浸。」約翰是在說,我只能帶你們接受那悔改的外在記號。祂要將你們帶入聖靈的烈焰之中,將你們的罪燒去,並重新造你們。我只能用外表的東西──水,給你們施浸,只能觸到表面。祂所用的是火,每一部分都要一一燒過。

那也是今日約翰與主耶穌之間的區別。我們若只聆聽約翰的信息,就會忙於浸禮和水浸。但我們若聆聽主耶穌的信息,聖靈的烈火要燃燒,使我們純潔,使神的旨意成全在我們身上,使我們得冠冕。主耶穌的工作遠較約翰的工作崇高。

留意約翰如何論到主所用的方法。這要來的是一位奇妙的王。祂的方法中有拆毀,也有建造。祂的得勝是摧毀性的,也是建造性的。

祂用「斧子」「簸箕」「火」來拆毀。約翰說,「現在斧子已經放在樹根上。」時候已屆,祂即將來臨,要揚盡祂的場,將無用的糠燒盡。

但主的方法也是建造性的。祂要用火施浸,祂要揚盡祂的場,不是為摧毀,乃為「把麥子收在倉裏」。留意這裏的對比。放在樹根上的利斧是為了摧毀,要砍去不結果子的枝子;揚盡場子是為了除去無用的糠秕,隨後用火將糠焚燒。現在注意這工作建設性的一面。火是用來燒淨,也是一種能源。摥淨榖漡是為完成收割,將麥子收進倉中。所使用的是同樣的器具,卻有兩面的作用。簸箕揚去糠秕,留下麥粒。火是焚去一切經不住烈焰的東西,使經得起的更加純淨。因此那要來的王,祂既拆毀又建造──以拆毀來說,祂砍去不結果子之枝,簸盡糠秕,用火燒盡;以建造來說,場子揚淨之後,就要將麥子聚攏,收在倉裏,人則要接受靈火之浸。

自從那粗獷的先知宣佈王的來臨,迄今已過了一千九百多年。在這期間,主耶穌的工作一直照著約翰所說的軌道進行。耶穌基督一直是一位拆毀並建造的王。回顧過去,想想這些世代和祂對這些世代的影響。祂作了甚麼?看,那些經祂的火所焚毀的!看,那些祂所建立的!祂一直在揚盡祂的場,以除盡糠秕。祂也一直在收集貯存麥粒。祂今日所作的正是這些。祂的斧子正置於不結果子的樹根上。基督也在作揚盡的工作。祂必須將糠除去。你們也許曾想,以後那些糠秕會不會淹沒麥粒?那些不結果子的樹會不會將天父所栽培的葡萄樹擠住?如果你這樣想,你還不認識主。如今祂的手正拿著簸箕。如果我們住在神的聖山上,我們能感覺到神的風正吹在必須除去的事物上。

對我們這些作工的日子無多的人,有一個重要的問題。我們是麥粒或糠秕?我所從事的工作是麥粒或糠秕?倘若我是糠秕,祂的風將把我吹進不滅的永火中;如果我是麥粒,祂必將我收在祂的倉裏。同樣的原則也應用在我們的事工和一切事物上。

馬太福音3:13-17

這短短的幾節,道出王與天的關係。它們說到了祂的受膏與天上來的證言。

這一段以「當下」兩字開始,將它與前面所說的連在一起。告訴我們這些事發生在施浸約翰的傳道產生果效,人們感覺自己有罪,因此各地展開了一個偉大的運動之時。隨著而來的是王從隱密處出來,將自己顯在眾人面前。呼喊之聲已傳遍曠野,祂的道路已預備、修直了。在所定的時候,王顯在公眾的跟前。祂從隱密平靜的拿撒勒出來,正式開始了祂的工作。

在這幾節聖經中,我們要思考三件事:王的受浸;祂的受膏;和神關於祂的宣告。

注意這裏很明白的說,耶穌從加利利來到約但河,是「要受他的浸。」祂上來正是為著這事,是有特殊的理由。試想約翰信息的要點以及他工作的意義。耶穌到他這裏來,要受他浸的這行動勢必引起我們的注意,也會引起一些疑問。約翰平素所傳的是悔改的信息。他給人施的浸是悔改的浸。許多人從耶路撒冷,猶太全地,還有約但河一帶地方,來到他那裏。拿撒勒人耶穌竟也在這些人中,來到約翰傳道,為人施浸的地方。祂不像那些好奇的群眾,只想聽聽約翰說些甚麼,並看看熱鬧。祂是專程來受他的浸的。我們會驚奇地問,祂為何要受悔改的浸呢?我們要試著找出一個答案。

關於浸禮

首先讓我們來看它在耶穌一生中的地位。我們暫且不談這本福音書中所特別強調的祂的職分,也不談神從亙古就已膏祂為王以執行這職分,我們只要從祂的族譜中以及祂降生的故事中來看祂這個人。耶穌的一生是絕對的無罪。祂若非絕對無罪,我們就沒有福音。祂的死所具有的價值全繫於祂完全得勝的生活。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這無罪的何以要受悔改的浸?當約翰在前來受浸的眾人中發現耶穌時,這一位深具敏銳感覺的先知頓時覺得祂與眾人全然不同。約翰已經給擁擠到他這裏來的許多人施浸。當他留意看他們時,能看出他們臉上有渴慕悔改的表情。然而這人來到約翰面前,祂看起來與四周的眾人一樣,以致眾人並未認出祂。但祂確是,與眾不同的。約翰曾對眾人說,「有一位站在你們中間,是你們不認識的。」然後他看看祂說,「我當受你的浸,你反倒上我這裏來麼?」

當約翰定睛注視祂的時候,他深深被祂的絕對完美,和祂的無瑕疵所震懾。他為之驚異不置,手足失措,不敢伸手在祂身上,將祂放入約但河水中,為祂施浸。

從耶穌為人的生活來看,約翰的感覺完全正確。祂誠然不需要約翰的浸,因祂既無需要悔改之處,又無任何罪需要清除,因為受浸正是清除罪的表現。若耶穌來只為作完人之範,那麼浸禮就毫無必要。既無價值,又乏意義。

若要明白耶穌受浸的意義,我們還得從深一層來看。受浸若在耶穌的生命中沒有任何作用,那麼在王的使命上有沒有作用呢?

這個問題本身就提供了答案。但約翰感到躊躇,不敢為耶穌施浸。耶穌看看他,對他說,「你暫且許我,因為我們(耶穌和約翰)理當這樣盡諸般的義。」──你為我如此行,我也為你如此行,就盡了諸般的義。

從主的這句話中我們找到了答案。耶穌受浸的至高意義,乃是無罪的與罪人聯合。那無罪、不需要悔改的,卻儕身在需要悔改的罪人中。那無罪的卻進入了罪人應受的浸禮之中。

以賽亞書53章,我們讀到,「祂被列在罪犯之中。」因此祂的受浸像祂道成肉身、降世為人一樣,最後在祂受死的奧祕中,我們看見祂在祂百姓極深的需要和敗壞中,與他們聯結了。這位耶和華僕人的榮耀,在以賽亞書53章中達到了巔峰。從賽40章中可以看見有關先鋒的預言已在約翰的工作中應驗了。賽42章所記的是一個新行動的開端,「看哪,我的僕人。」從此時起所展示的是耶和華的僕人。賽53章裏我們看見耶和華的僕人遭棄絕、被壓傷、被剪除;祂是受苦的彌賽亞,是人不願意接受的王。在這一章結尾時,我們看見有關祂這個人,和祂至終的得勝的故事。賽53:11說,「祂必看見自己勞苦的功效,便心滿意足;有許多人,因認識我的義僕得稱為義;並且祂要擔當他們的罪孽。」

「有許多人因認識我的義僕得稱為義,」上是耶穌對約翰說,「我們理當這樣盡諸般的義」的最佳說明。耶穌來與在罪中受苦的百姓聯結,乃為「……擔當多人的罪」。因著祂與他們聯結,所以「祂……被列在罪犯之中」,結果使許多人,「因認識我的義僕得稱為義。」祂對自己的認識是完全的認識(見約2:24-25)。祂對罪人的需要與對救贖的認識也是一樣完全。「祂要擔當他們的罪孽」。這位君王面對的是得著祂的國度的難題。祂首先要面對的是人的罪。祂甘願受約翰的浸。這個象徵性的行動說明了祂在百姓的罪中與他們聯合,為的是要除去罪,建立神的國度,成就諸般的義。

祂下到水中受浸是一個承諾,也是一個預言。王同意這是救百姓脫罪的惟一方法;也預告祂將受最終之浸,就是祂在對眾人傳道之日無時不面向著的受難之浸禮。此後耶穌有兩次提到受浸。馬太福音與馬可福音都記載門徒求在祂國中分坐左右的事。主看著他們問說,「我所喝的杯,你們能喝麼?我所受的浸,你們能受麼?」他們認為祂指的是用水受浸,因為他們回答說,「我們能!」我們知道主是期待著另一次浸,就是第一次受浸所預表和預言的受難之浸。那是祂極大的浸。

另外只有一次祂提到祂的受浸。路加記下了主那段奇妙的獨白。當時門徒在祂周圍,祂和他們四面受壓,祂發出嘆息說,「我來要把火丟在地上。倘若已經著起來,不也是我所願意的麼。我有當受的浸,還沒有成就,我是何等的迫切呢!」

約翰是以水給人施浸,耶穌將用火給人施浸,但是在祂受死亡的浸禮之先的那一段年日,祂是在平靜的鄉城,默默的準備著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祂遵行了神的旨意。如今到了一個大的轉捩點。祂將頒佈祂國度的律法,親自展示祂國度中的福分,並宣告執行祂的王權。祂知道祂工作的頂點是十字架。這一班受過約翰之浸的群眾將棄絕祂。祂深知單憑講道和榜樣無法得著他們,要得著他們的惟一途徑是藉著死。祂知道罪的結局。這一班在約但河兩岸的罪人使得祂必須死。那是極深奧的死。祂目睹他們下到水中,祂也和他們一同進到水中。約但河水漫過耶穌,正是一個說明,也是預告那沒有罪的將經過死亡之河,是為除掉罪,成全義,使祂的國在義的根基上建立,好使眾人同慶恩惠,一齊歡呼。先知以賽亞說得很清楚,祂深知人的需要,也深知罪的真正含義,以及使人得贖的途徑。祂甘心與人聯合,雖然聯合的結果是死亡。作詩的人曾以可畏的話描述死亡的性質,「陰間的痛苦抓住我。」因此耶穌的受浸,正是表明祂同意接受替人擔罪的使命,表明祂獻身於拯救世人的崇高目標。

耶穌的受浸完全不能應用在我們身上。我們若說,耶穌尚且受浸,我們也應受浸,這樣我們就沒有把握住這段經文的真正意義。但願我們不誤將如此偉大、奇妙的經文,應用在一個狹窄、不值得的範疇中。耶穌的受浸雖然與我們有關,但無人能受祂的浸。除非我們靠著恩典與祂聯合。「我所喝的杯,你們也要喝;我所受的浸,你們也要受。」這話充滿了祂無限的愛。

那偉大之浸可以應用在兩方面,一方面是審判與死亡,另一方面是生命與火焰。我們能有分的只是第二方面,就是生命與火焰。但必須祂先經過十字架奧祕的死,為我們承當了審判與死亡,纔能將生命與火焰賜予我們。如此祂成全了諸般的義。藉著受浸,祂將自已完全獻身於人,也獻身於神的旨意。在祂公開服事的一開頭,祂就同意了神拯救世人所用的方法。

受浸之後的事

現在我們來看緊接著祂受浸之後的事。「耶穌受了浸,隨即從水裏上來。天忽然為祂開了,祂就看見神的靈,彷彿鴿子降下,落在祂身上。從天上有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神的靈降下,除了耶穌與約翰之外,無人看見,這是不容置疑的。在耶穌的生命中,這次受膏具有甚麼意義呢?這並非祂第一次領受聖靈。耶穌與神的靈之間,原具有永久的關聯。從祂所獨有的經歷這一面來看,祂是從聖靈而生,祂的一切進展都在神的靈管理之下。當祂受浸的時候,祂是一個屬乎神之靈的人,祂一無瑕疵。這也是所有世人應該有的樣式。那時耶穌十足是一個天然的人。所謂「天然的人」,和保羅所說的「天然的人」(中文聖經作「屬血氣的人」)不同。今天論到「天然的人」「屬血氣的人」是指罪人,這也是事實。但是神理想中的人,是經常與神的靈聯合的人。這樣的人纔是真正「天然的人」。神理想中的人是「天然的」,但其生活卻是超然的。耶穌的一生是在神的靈管理之下。祂的意志、思想和生活,都是在聖靈能力的光照之下。

因此毫無疑問,這是耶穌進入祂公開服事時所受的特別的膏。除了這一次之外,神的靈從未以鴿子的形狀出現。在此之前神的靈從未以任何形式彰顯。我們無權求聖靈像鴿了一樣降在我們身上。神的靈以這種外在的,可看得見的象徵形式降臨,是單單臨到祂身上的。

早期清教徒的作者,咸認鴿子在飛鳥中如同羔羊在眾獸中,是溫柔、可愛的象徵。耶穌也曾以鴿子為喻,教訓門徒說,「要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羔羊與馴鴿,具有柔和、馴良的性格,因此它們也被用來獻祭。以賽亞書論到彌賽亞時曾說,「祂像羊羔被牽到宰殺之地,又像羊在剪毛的人手下無聲。」

如此神的靈如同鴿子降在祂的身上。利未記中描述了希伯來人信仰中的一種獨特而奇妙的儀式。這儀式預表並象徵了後來的獻祭。在他們所獻的贖罪祭中有等次之分,各人照著他們的社會身分,帶著不同等級的犧牲來獻祭。有人獻牛犢,有人獻羊羔。那貧窮的人則獻鴿子。很有趣的是,當馬利亞帶著嬰孩耶穌去殿裏行奉獻之禮時,她所獻上的就是兩隻雛鴿。因此鴿子代表馴良、溫柔、忍耐,也是最貧寒之人所獻的祭物。

要明白這些事所包含的屬靈意義,必須回到希伯來人的思想中。因為馬太這卷福音書是特別為猶太人寫的。一個希伯來人若聽見人提起羔羊或鴿子,他立刻會想到它們是為罪所獻上的祭牲。聖靈以最貧窮的人獻贖罪祭時用的鴿子之形狀,降在耶穌的身上,是為裝備祂,使祂能實現獻祭的最深目的。祂甫自河水中出來,代表祂甘願受死,神的靈就如同鴿子降在祂身上。這在上古時代用作贖罪祭牲的鳥,以聖潔溫柔的方式降在祂身上。祂是神那完全、終極的贖罪祭。鴿子象徵纖柔軟弱,但神的靈以鴿子的形式出現,象徵的卻是柔和之中的大能,是神為了救世人,而甘願降卑,成為贖祭。這是祂為了死,為了贖罪而受的膏。

祂不僅慬是為了傳道而被膏,也是為了祂要為罪人死而被膏。祂宣告祂的甘願受死,天上便為了祂將受死而以能力膏祂。「基督藉著永遠的靈,將自己無瑕無疵獻給神。」神的靈形狀彷彿鴿子,降在祂身上,正是為這目的而給祂加冕。神加能力給這君王,以對付國度中的基本錯誤,並要矯正這些錯誤。道成肉身是要贖回失喪的族類;神子被聖靈的大能所膏,被如同鴿子的聖靈加冕,也是為贖回這失喪的族類。因此這君王雖然還要面對爭戰,實際上祂已經在將得的榮耀中得勝了。

天上的證言

末了我們來聽天上的證言。「從天上有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我們必須用詩篇2篇,來解釋神的證言。在那裏我們看見,神已經膏立祂的兒子,君王,在錫安祂的聖山上。我們聽見祂的命令,「耶和華曾對我說,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你。」

這是舊約中論到神的兒子就是坐在寶座上的君王,最榮耀的幾處經文之一。神的君王將要管轄外邦列國,以它們作為基業。「你是我的兒子。」這思想貫穿在古希伯來的預言、禮儀與思想中。此刻在約但河的河岸,終於聽見神自己說,「這是我的愛子。」人看祂是人子,但神說祂是「我的兒子。」眾先知早已預言祂的降臨。歷來多少人翹首期待,等候祂的顯現,呼籲那些守望的人登山,問他們說,「守望者阿,夜裏如何?」他們為祂的遲延而心生疑惑,日日發出呼聲,王阿!快快來吧!如今神發聲說,「這是我的愛子。」神已經指明祂是君王。

但神還宣佈了另一件關於祂的事,「祂是我所喜悅的。」這句話如同閃電,照亮了祂隱藏在拿撒勒的那些年日。從祂十二歲到三十歲的這一段日子,祂的事蹟完全靜寂,無人知曉。如今祂已三十歲,我們看見祂站在約但河邊,是多麼純全無瑕疵。祂已經預備好要犧牲。這使人回想起在舊約時代,祭司要察看作祭物的羊羔,必須毫無瑕疵。這人是否毫無瑕疵呢?神說,「祂是我所喜悅的。」神在祂那些隱居的年日上打下了完美的印記。我們何用再去尋索,何需其它佐證?神這一句話就足夠了。

祂是一個人,在拿撒勒所行的蒙神喜悅;祂所行的無人曾行,無人能行,因人已在罪中墮落。因此神的大光照亮祂的過去,證明祂的完美無瑕疵。

但它還具有更深一層的價值,耶穌曾說,「為此我父愛我,因我將命捨去。」因此神的話──「祂是我所喜悅的。」宣告了神對主受浸這個行動的滿意,因為祂受浸表明了祂在神救贖的計劃中與神完全聯合,即使救贖必須經過十字架的死來完成,祂也在所不顧。

在救贖的全部過程中,聖父與聖子之間,無論是在目的上,和在靈裏,都有完美的聯合。祂曾受擊打?是的。曾被苦待?是的。曾被壓傷?是的。這些全是為著公義和聖潔?是的。然而,「他們在一切苦難中」──包括十字架的苦難──「祂也同受苦難。」祂不單是以人的身分,更是以神子的身分,和父神一同為救恩努力。「為此我父愛我」──因所成就的救恩。當主面向十字架時,祂完全與父神的旨意聯合,神就突然打破靜寂,發聲說,「是我所喜悅的」

藉著受浸,祂確定了對罪人的責任;藉著受聖靈恩膏,祂被加冕並得著力量;藉著天上來的聲音,神宣告祂是神所立的君王,祂要在鍚安的聖山上作王。──《摩根解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