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福音第十八章
天國裏誰為大(十八1~11)
.小孩的樣式(1~5)
門徒對在天國裏的名次排列一事,表現得非常關心,耶穌卻指出他們要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否則不但不能在天國裏為大,且更不能進入天國。從耶穌這「回轉」的吩咐中,可知門徒對天國的真理仍然欠缺深度的認識;除非他們完全改變過來,否則只會離開天國越來越遠。「小孩子的樣式」是指謙卑、順服、受教、信靠等特徵。在屬靈的領域裏,一個真正偉大的領袖,並不是追求一己利益、實現個人野心的人,而是願意謙卑捨己、服事別人的人。
小孩子的生命所表現的特徵,是我們應當時刻追求和實踐的美德。何時我們越覺得自己重要,何時我們就越背向天國,惟有當我們自知靈性貧乏,在神面前無可恃賴時,我們才可以領受天國的福氣。讓我們從自滿和驕傲的景況中回轉,做一個像小孩子的天國子民。
.嚴厲的警告(6~11)
「信我的一個小子」是指年幼的門徒;「大磨石」是由驢子推動、用來磨麥的大圓石。耶穌指出引誘別人跌倒的罪是十分嚴重的,那個人必不能逃避嚴厲的懲罰,倒不如自己肉身受處決更為易受。同樣,任何足以使自己跌倒的事物,信徒都要付代價與它斷絕關係,免被拖累淪亡。「地獄」一詞,被借喻為惡人死後受永刑的地方。耶穌還向門徒強調,每一個信徒在神眼中都是尊貴的,他們都有天使受神差遣替他們服役、看顧和保護他們。
生活在一個被罪惡污染的世界中,我們的責任是要除去絆腳石,而不是把它們放在別人的路途上,我們自己也當加倍對付罪惡,不容罪惡玷污我們的生命。
祈禱 求主光照我,使我能認識自己的本相,以致能更謙卑投靠𣿫。
挽回失落者(十八12~20)
.迷羊的比喻(12~14)
耶穌用這比喻來重複強調神憐愛失落的人。牧羊人如何以最大的努力和犧牲來尋找一隻走迷了路的羊,同樣神也樂意挽回軟弱迷路的人。
.對待犯錯者(15~20)
耶穌在這裏說明對待犯錯的肢體應採取的步驟:
1. 當看見弟兄犯錯時,信徒有責任私下指出弟兄的錯處。「得罪你」這句話,在一些可靠的古卷中是「犯了罪」。不理會肢體所犯的錯,這並不是信徒應有的態度。若那弟兄願意悔改,就要把他從罪中挽回過來。
2. 倘若那弟兄不接受勸告,便可以聯同一兩個人去加以規勸。「憑兩三個人的口作見證」是根據摩西律法中,有關處理訴訟所需的見證人數目。到目前為止,還未至要公開指摘的階段。
3. 若犯錯的人冥頑不靈,信徒便應向人公開他所犯的錯。「教會」指地方教會的會眾;「看他……稅吏」即把他逐出教會。然而,從耶穌對待外邦人和稅吏的態度來看,我們還有責任繼續勸導他悔改,然後把他帶回教會去。
教會是一個聖潔的團體,是不能姑息罪惡的,因為罪惡具有傳染力,會影響全教會。然而,教會執行紀律的動機必須出於愛心,希望犯錯的人能切實悔改,這樣才可以達到懲戒的真正目的。
根據耶穌的教導,教會所作出的判決,是得到屬天認可的;同時,祂日前賦予彼得的權柄,現在也賦予其他的門徒。
祈禱 求主將𣿫的愛傾注在我的心中,使我曉得愛顧失落的人。
無限的饒恕(十八21~35)
.饒恕的次數(21~22)
根據猶太拉比的教訓,一個人應當饒恕他的弟兄三次。因此,彼得那饒恕一個連續犯錯七次的人的建議,已經表現出極大的寬容和忍耐的態度;然而,耶穌的答覆卻是要無限的饒恕。「七十個七次」(或作七十七次)是無數次的意思,表示要無限量地從心裏饒恕得罪自己的人。
.惡僕的比喻(23~35)
這比喻可能是以希律安提帕的皇宮作為故事的背景。第一個欠了主人一千萬銀子的僕人,必定是王的重要臣宰,因為沒有其他僕人可以欠上這麼大的一筆債項。「一千萬銀子」原文是一萬「他連得」,相等於六千萬「得拿利」(或譯作「錢」);當時的工人一天的工資約為一「得拿利」(即一「錢」銀子)。這僕人向主人許下的諾言是不能兌現的,因為他根本無可能償還這麼大筆的款項;然而,主人由於他的苦苦哀求而動了慈心,願意把他所欠的豁免了。可是當他一從宮中出來,便立刻追討那只欠他
耶穌藉這比喻來說明,信徒既已蒙天父白白赦免彌天的罪債,我們也應寬大地饒恕得罪自己的肢體。
神對人類的饒恕,是祂愛我們的具體表現。我們原本都是犯罪背棄神的人,理應接受永遠的懲罰,但神甘願讓祂的兒子承擔我們一切的罪債,使我們的過犯得凓完全的赦免。神既這樣待我們,我們也當同樣待我們的弟兄;何況弟兄無論怎樣虧欠我們。在程度上總不及我們對神的虧欠大,我們又怎能不肯從心裏饒恕他們?
祈禱 求主助我以愛代替仇恨,以饒恕代替積怨。──《新舊約輔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