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福音第七章
寬大與明辨(七1~6)
.不宜論斷(1~5)
這教訓並非禁止對別人抱有一種意見,或是在善惡真假之間下個決定;乃是禁止對人作出苛刻和不公平的判斷,以及用挑剔的心態去找別人的錯處為樂。生活在一個善惡混雜的世界上,我們必須具有判別的能力,才可以分辨真假、堅拒邪惡。對於聖經中明顯表示贊成或反對的事情,我們當然有所依循,但在這範圍以外的事,我們便不應隨意批評,或在未經審慎和公平的思考前就憑己見妄下判斷。
論斷人者結果必然同樣被論斷。沒有一個人是完全的,我們若挑剔別人的不是,別人也會批評我們的缺點;況且,論斷別人意即表示我們假定自己具有較崇高的道德標準和生活表現,自己堪作他人的模範,因此,神便要照一個更高的標準去判斷我們,當我們犯上同樣的錯失時,我們自然會受到更嚴厲的審判。
一個自己眼中有樑木的人,竟然主動地要去掉弟兄眼中的剌,這是一幅富有幽默感和諷刺性的圖畫。其實,它正充分顯出人性的弱點:對別人過於嚴格,有時甚至吹毛求疵;對自己卻異常寬大。耶穌指出信徒要嚴於律己而寬於責人;要先改正自己的過失,才可以切實地幫助他人。
.明辨的重要(6)
豬會踐踏牠腳下的珍珠,流浪的狗會咬把獻過祭的肉餵牠們的人。這教訓指出信徒雖然不應論斷別人,但對人要有足夠的明辨力,不宜將屬靈的道理硬加給那些沒有作好準備,或頑梗不信的人。因此,我們傳福音時要運用神所賜的智慧,以適當的態度和方法去面對不同的人。
祈禱 求主教導我曉得隨時說造就人的話,叫聽見的人得益處。
祈求、尋找、叩門(七7~12)
.禱告的勉勵(7~11)
耶穌教導門徒,禱告是得力的秘訣。信徒每天既然都要面對各樣的壓力和挑戰,他們便需要藉凓祈禱將一切交託神,並且倚靠祂應付人生大小的風暴。祈求、尋找和叩門這三個字詞,在意義上沒有多大的分別,耶穌用不同的比喻來表達相同的信息,目的是要加深我們對這教訓的印象。地上的父親雖然是罪人,但當兒女們向他有所要求時,尚且會用好的東西去滿足他們的需要,何況我們那位完美的天父,豈不會把更好的東西賜給求告祂的兒女嗎?
這段經文還對我們有下面的提醒:
1. 祈求、尋找和叩門這三個動詞,都是命令式的語氣,表明祈禱是神向我們定下的心意。
2. 這些動詞的時態表示祈禱是要經常進行的。恒久和迫切的禱告,往往是蒙神應允的關鍵。
3. 祈禱的對象是天上的父。這位慈愛的父親願意我們藉凓禱告來親近祂,與祂保持親密的關係。
4. 如果我們祈求的動機和方向正確,我們的禱告必蒙垂允。
5. 神的意念高過我們的意念,祂心目中「更好的東西」可能與我們所想所求的不同,但必定為我們的生命帶來真正的益處。
.處世金律(12)
這節聖經可說是信徒待人接物的金科玉律。耶穌教導我們要凡事設身處地為別人凓想、培養對他人的了解和愛心,更要主動地先將自己所喜歡的作在別人的身上。這樣,我們便實行了舊約誡命的精義了。
祈禱 求主助我藉凓禱告,與𣿫有更親密的交往。
分辨真假(七13~29)
.真假信仰(13~14)
耶穌在這裏把世人看作走路者,至終都要到達一個目的地。他們有兩條門路可以選擇:永生的門路和滅亡的門路。耶穌用窄門代表真信仰,其中含有兩方面的意義:
1. 真信仰需要信心的抉擇。寬門外表上像是把人引進光明之路,其實適得其反,選擇窄門非憑信心不可。
2. 真信仰具有更高標準的要求。進窄門,走小路,必定是艱難和要付代價的,信徒奔跑天路也要這樣。
.真假教師(15~20)
假教師的記號是裏外不一致,他們雖有屬靈的外表,卻沒有基督的生命。因此,他們只是披凓羊皮的狼,這些人既有狼的真實品格,他們的裝假是不能持久的。信徒可以憑他們的果子來辨認他們的本質。「果子」是指一個人的生命表現和信息內容。利用屬靈的外表來謀求一己好處的人,他們的行藏始終是會敗露的。
.假宗教家(21~23)
他們只是一些用嘴唇服事主,卻不被主認識的人,他們雖自稱是主的門徒,也曾奉主的名施行神蹟奇事,但這些言而無實的宗教活動,不能保證他們進入天國;惟有對神信靠順服,並且從心裏遵行祂旨意的人,才可以享受與神同在的福氣。
.兩等根基(24~29)
耶穌以這比喻作為整個登山寶訓的總結。在磐石上建立根基,必須費很大的勞力、付很大的代價,才可以挖掘至深處;但在土質鬆散的沙土上建造,則很容易便看見成效。同樣,若要切實遵行主的話,也必須具有願意犧牲和付代價的決心,這也是很多人不肯行道的原因;然而,有行道的生命才能夠經得起衝擊和考驗,不會在人生的風暴中倒下去。
祈禱 主啊,我願做個徹底遵行𣿫旨意的人,求𣿫堅定我的心志。──《新舊約輔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