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第三次傳道行程(十)

〔聖經人物〕

【抵達耶路撒冷】

「於是保羅帶著那四個人,第二天與他們一同行了潔淨的禮,進了殿,報明潔淨的日期滿足,只等祭司為他們各人獻祭。那七日將完,從亞細亞來的猶太人看見保羅在殿裡,就聳動了眾人,下手拿他。」(徒二十一26~27)

《使徒行傳》第二十一章記載保羅到了耶路撒冷。保羅見到雅各和耶路撒冷眾長老們,向他們述說他在外邦人中間傳道的事;他們聽見,就歸榮耀與神。但是他們告訴保羅,上萬的猶太人都信了,而且都為律法熱心,就勸保羅帶人行潔淨的禮(民六9~11),以示他循規蹈矩。於是保羅就帶著那四個人去聖殿行潔淨的禮。結果在聖殿裡,從亞細亞來的猶太人挑動了眾人,抓住了保羅。在這裡,保羅結束了他第三次傳道的行程。

這裡有二件事值得我們注意:

  1. 1.  耶路撒冷長老們勉強保羅遵行律法 ── 他們聽見人的傳言,就擔心保羅教導人不必遵行摩西所傳下來律法。這足以使耶路撒冷風波四起。另外,他上次訪問耶路撒冷,並未受到弟兄們的歡迎,甚至有些信主的猶太人對他可能仍然不友善。在這種情況下,保羅同意去聖殿行潔淨的禮,不是為了權宜之計,而是出於他的熱誠,為要得著弟兄。可惜保羅的善意並沒有消除人對他的成見與仇恨。
  2. 2.  保羅的妥協 ── 他竟在雅各和長老們勸說下,同意到聖殿,替人「拿出規費」、「行潔淨的禮」。解經家對保羅同意了這樣的計劃,持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1. (1) 很多人同情保羅當時左右為難的情形。當時長老們所言合理,態度又和善,他們擔心人對保羅的指控,於是保羅為顧全大局而妥協,是可以瞭解的。維護保羅的人認為,保羅向猶太人,就作猶太人,為要得猶太人;向律法以下的人,他雖不在律法以下,還是作律法以下的人,為要得律法以下的人(林前九20)。因此,保羅的妥協,並非表示他的軟弱,反而顯出他的靈活。
    2. (2) 很多人認為這是保羅一生事工中最大的錯誤,因他為取悅耶路撒冷的長老們,行了律法潔淨的禮,而明白愛心必須忠於真理。保羅得救以後,竭力反對遵行律法的儀式。如今他如今竟然受不住雅各和眾長老的溫情攻勢,而竟然遷就了他們,去聖殿行潔淨之禮。當時《加拉太書》,《哥林多前後書》和《羅馬書》都已寫成。明顯地,保羅言行不一致,因他曾說:「因信稱義,而非因行律法稱義」(加二16);以及「所以凡有血氣的,沒有一個因行律法能在神面前稱義,因為律法本是叫人知罪。」(羅三20)這正如他自己所說:「我素來所拆毀的,若重新建造,這就證明自己是犯罪的人」(加二18)可見此時的保羅與寫信書的保羅是不一致的。

      此外,長老們一切出於天然好心的調解和保羅為顧全大局的作法,非但沒有減少猶太人的懷疑,反倒起了大騷動。雖然保羅的動機是高尚的,是出於愛骨肉之親的(羅九3),但他不應在救恩真理上妥協。保羅的作法很容易被人誤解,認為他仍然受律法的限制,守猶太人的宗教禮儀,因而破壞了他所講的因信稱義的真理信息。結果使神的心意暗昧不明,並且也給我們後人留下了很大的困惑。但願保羅犯下了的錯誤,成為我們的前車之鑒。

    通常偉人的傳記都是隱惡揚善,但是聖經卻是完全忠實地把人的真相表明出來。《使徒行傳》將保羅的得勝和失敗也一同忠實地記錄下來。然而,在這裡我們看見保羅當時所作的,無論是對的還是錯的,他的一切行動完全都是在神主宰的管理之下,為要成就祂所預定的美意。

【默想】

  1. 1.  保羅關心在外邦人中的福音工作,耶路撒冷教會的長老卻比較關心在猶太人中的福音工作,並擔心保羅讓外邦人的基督徒離棄猶太人的律法條規,會絆倒為律法熱心的猶太人。在教會的事工上,我們關心的是什麼呢?
  2. 2.  保羅按照耶路撒冷教會長老們的建議而行,是否與他的信仰、信念相抵觸呢?他屈服於外在環境的行動,是否作對了嗎?若是換了你我,我們又會如何去做呢?妥協還是堅持真道呢?
  3. 3.  在傳統習俗、各人喜好上,我們可採取彈性態度而行;但在真道與犯罪的事上,卻不可妥協。哦!福音的真理沒有灰色地帶,決不因時,因地,因人而異,更決不能為討人的喜歡而妥協!

【附錄】耶路撒冷教會衰退的光景

「你看猶太人中信主的有多少萬,並且都為律法熱心。」(徒二十一20)

這句話表明當時耶路撒冷的教會,深受猶太教的影響(加二12),熱心遵守摩西的律法,可惜他們的熱心過於為主、為真理、為福音的熱心。他們為律法的熱心,仍然活在舊的傳統中,結果使耶路撒冷的教會演變成猶太教的分支。他們承認外邦人的基督徒無須履行猶太人的儀文規條,然而猶太人的基督徒得救後,仍必須遵守猶太人的生活方式,包括許願儀式,而在聖殿獻祭。可見在耶路撒冷的聖徒,繼續活在律法的預表和影兒裡,而卻不覺得生活中所顯出的矛盾 ── 也許在早上到聖殿,依靠祭司獻祭;在晚上因主的救恩,擘餅記念主。因此,有人甚至稱耶路撒冷的教會是第一個基督教的宗派,因他們在屬靈的生活上,在基督之外,還添加了一些禮儀的規條。

關於耶路撒冷教會的失敗:

  1. 1.  摩根的評論如下,「耶路撒冷教會建立,已經有二十五年的歷史。令人驚奇的是,在整個暴亂中,見不到教會的蹤影。保羅是孤零零一個人。若不是羅馬政權出面干涉,保羅可能早喪生在暴民手中。自從《使徒行傳》第七章,記載耶路撒冷最先發生的幾件事之後,每逢教會以代表的身分出現時,她總是一再妥協,玩弄權術。她略帶難色地接受了彼得有關他在哥尼流家中所作事工的見證。她對撒瑪利亞的事工心存狐疑。她採取妥協的策略,與那些堅守猶太教儀式的人和平共存。雅各對風塵僕僕、帶來外邦教會捐項的保羅說,有許多猶太人都為律法熱心。這話本身帶著認可和承認。也可以這塺說:這些人企圖靠著行律法,獲得安全感。毫無疑問的,要接納這些承認基督、真正相信祂的人進入教會,最簡捷之計,就是與猶太教的繁文縟節妥協,仍舊遵守儀式條文;但這種權宜之計,卻削弱了教會的力量。

    結果一目瞭然。教會在耶路撒冷城中產生不了任何影響力。在這悲劇時刻,這個身上帶著主耶穌印記的使徒,本應受到教會熱烈的歡迎;但他獨自站在冷酷、兇惡的暴民中間,還必須靠羅馬人的權力使他悻免於難。教會既沒有能力,也沒有替他辯駁。教會已因妥協策略而徹底失敗。」

  2. 2.  約翰甘乃迪的評論如下,「在聖經裡面,神給我們不少警告,但是很少有比起不結果的耶路撒冷教會更令人悲哀。耶城教會開始了基督的福音。這福音顯明了升天的主滿有恩惠和權能。教會屬靈的生命被殘存的傳統蠶蝕,被劃一化的牆壁窒礙,將神的兒女被關在外頭,(牆內坐著優越的一群,但是有誰會想到要推倒這牆垣呢?)結果耶路撒冷教會就只不過成了第一個基督教的宗派。」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