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第三次傳道行程(五)

〔聖經人物〕

【神的保守】

「保羅想要進去,到百姓那裡,門徒卻不許他去。還有亞細亞幾位首領,是保羅的朋友,打發人來勸他,不要冒險到戲園裡去。」(徒十九30~31)

路加記載保羅因神的保守,逃脫了以弗所城內所發生的大暴動。儘管撒但挑動底米丟,引起全城的大暴亂,使眾人陷入混亂中,以致失去理性,行動魯莽簡直就像野獸一般(林前十五32)。但因神的主宰與保守,藉著門徒的阻止及城裡的書記的安撫,保護了保羅和他的同工,甚至不必他們開口說一句話。 這一場大暴亂最終是如何解決呢?神藉著一位有智慧的書記出面恢復秩序,解決了這場風波。「書記」是民眾大會的主席,也是地方行政官,是羅馬當局與地方間的聯絡官。城裡的書記先肯定當地亞底米的迷信傳說,並提醒大家:

  1. 1.  他們帶到戲園來的人,並沒有偷竊廟中之物,也沒有謗瀆女神
  2. 2.  若底米丟和同行的人要控告人,自有公堂可以去上告
  3. 3.  他們幾乎發動了一場暴亂,羅馬人可能要查究與怪罪

所以他勸告眾人離開,一場風暴就這樣平息了。這裡有二點特別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

  1. 1.  門徒及首領阻止他進入戲園 ── 保羅見到弟兄被拿,想進入戲園,解救他們;然而門徒及首領們卻認為沒有必要冒此危險,以免在暴亂中受害,因在動亂中什麼事情都可發生。我們應該學習保羅有為主、為同工奮不顧身的心志,也應當學習門徒審慎的態度(太十16~17),不給撒但有機會。
  2. 2.  城裡的書記所採取的行動 ── 他說話極有智慧和分量,可分四點:
    1. (1) 根據當地的迷信傳說,因以弗所城有大亞底米廟及從丟斯落下來的女神像。
    2. (2) 根據事實,這兩名被拿的人並沒有偷竊廟物,也沒有謗瀆女神。
    3. (3) 根據訴訟的程式,底米丟等人的訴狀可以在法庭上提出,而由方伯(指羅馬派駐亞細亞省的巡撫)斷案。
    4. (4) 根據羅馬的法律,他們今日的擾亂本是無緣無故,可能會導致羅馬政府的查究與怪罪。

    神藉著城裡的書記,因此安撫了狂喧亂嚷的民眾,使他們不敢再胡亂造次;也為保羅和他的同工解了圍,脫離了暴民失控的危險。

【傳道回程】

「亂定之後,保羅請門徒來,勸勉他們,就辭別起行,往馬其頓去。走遍了那一帶地方,用許多話勸勉門徒,然後來到希臘。在那裡住了三個月,將要坐船往敘利亞去,猶太人設計要害他,他就定意從馬其頓回去。」(徒二十1~3)

《使徒行傳》第二十章記載保羅第三次出外傳道回程。在以弗所時銀匠底米丟所引起的擾亂平靜之後,保羅的歸程打算坐船往敘利亞,然後上耶路撒冷過節,但他風聞猶太人對他的陰謀,便改變路線,由陸路回去。保羅的行程如下;離開以弗所後,他經過馬其頓和希臘,到特羅亞。從以弗所往耶路撒冷,原應向東行,如今反嚮往西行,因為馬其頓眾教會有負擔捐助耶路撒冷教會(林前十六3~5;林後八1~2),同時他對哥林多教會的光景非常關切。根據推算,《哥林多後書》應該是這一段時間在馬其頓寫的(林後二12~14);《羅馬書》則是寫於哥林多(羅十五22~32)。然後,他回到腓利比,再乘船去特羅亞。之後,保羅從特羅亞,往米利都去。在米利都,保羅聚集了以弗所的長老們,他以自己的見證與榜樣,向他們作了最後的囑咐。保羅這次行程的目的地是耶路撒冷及羅馬(十九21)。

這裡特別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路加很濃縮地記載保羅徒最後一次訪問在地中海這個特別地區的情形。有人很正確地提出:「神的歷史不是單單記錄細節而已;它有更廣的目的;它是經過特別安排,將整體濃縮,防上我們迷失在繁瑣的細節裡,並且帶領我們進入正確的判斷中;它一方面是歷史,一方面也包含歷史本身所提供的說明和評論。」

【默想】

  1. 1.  神使用門徒及首領的阻止,甚至藉著城裡書記的安撫,保守了保羅和他的同工。在面臨的患難中,我們是否信靠神主宰的安排與奇妙的保守呢?
  2. 2.  保羅風塵僕僕地從以弗所起行,走遍馬其頓、亞該亞各教會,他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建立聖徒和堅固教會。我們如何來描述我在教會中的服事?過去一年我們在教會中服事了什麼?

上一則下一則